網絡文章小候鳥讀後感

帶着對留守在家女兒思念的的情緒我讀了網絡文章活着《小候鳥》

網絡文章小候鳥讀後感

內容貼切生動地描述了外來務工人員,因對不同目標的追求而使分離的親情支離最真實的傾訴。爲了能攢住錢,把幼小的兒子留給六十多的老母親。一老一小在家的生活狀況如何暫且不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無人知曉。爲了生活,爲了更好的生活,爲了能追求所謂富裕的生活質量,付出的代價是:年邁的老人不能享受晚年之樂,幼小的嬰孩被本應休養的`老人照料。孩子的世界裏只有老人一生對社會的無奈接受。老人的世界裏卻重複着年輕時育兒的辛苦和不堪。

客車因天氣不好耽誤了,讓二個年輕人擔憂了半天,因爲這個時刻如果出什麼意外的話,每個人都會繫心頭,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誰知道呢?只有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老母親知道。失職的父母只用一句:“孩子,對不起。”那對老母親的愧疚,只有一句“媽媽,孩兒不孝。”大人尚可理解爲了追求進步,跟上社會的步子。不得已而爲之。那小孩呢?他的童年付諸於教育父母一代的老人的所知所解。孩子的成長樂趣只有奶奶知道,父母卻無從知曉,只能旁聽一言半語。並且所傳之事是母親所解的詮釋。

文中一段:‘有一天奶奶咳嗽得厲害,浩天跟奶奶說,奶奶你不要有事,不要剩下我一個。聽了這些話,武勝軍內心被重重地刺了一下。(原文)’這是一個很對小孩子很實際的心理感言。他的世界裏只有奶奶疼他,愛他,照顧他;憐惜他;對他的點點滴滴有及時的迴應和教育指正。他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更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父母在他的印象裏就是:‘在浩天的記憶裏,父母通常只是電話裏頭的那段聲音。父母想念他時,就會跟浩天通電話,但浩天往往說上兩句就不耐煩地就走開了。(原文)’孩子是多無奈啊,父母想念時就打電話給孩子,那孩子想父母時,父母又在哪裏。父母不只是失職,最重要的是失了陪伴教育孩子成長的最佳時間啊。

文章裏的字字都滲透性地穿透我的心,我每讀一句都很沉重,久久地從文章裏走不出來。我的女兒三歲了。家公近七十了,基於想回家的打算不想耽誤孩子在家的入學時機。也狠心地將孩子留在家裏,以前對留守兒童最多隻是心裏的疼惜,現在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孩子,對不起。媽媽的愛因爲距離被擱置了;孩子,對不起;媽媽不在你身邊,奶奶比媽媽更愛你,請你接受奶奶的愛;孩子,對不起,媽媽,像其它農民工一樣,因爲追求生活上片面的‘富裕’暫時把你先置放一段時間,只是這期間,爸爸媽媽在你的生活世界裏缺席了;孩子,對不起,媽媽現在比任何時間都想和你在一起,因爲我想你,想你帶給我們家的樂趣和人生繁衍的快樂。孩子,對不起,你雖然小,請你替爸爸和媽媽充實下爺爺和奶奶晚年的生活,儘管在此期間你會覺得有些時候爺爺奶奶不太懂你細微的感受。孩子,對不起,爸爸媽媽不能及時扶正和教育你,除了寄爺爺奶奶外只有寄天賜予你了。因爲媽媽知道,你想聽媽媽給你講〈獅子的陰課〉(狐狸請客)《三隻小豬》《拇指姑娘》《醜小鴨》……,奶奶不會講,你只依稀地記着媽媽的聲音,和你幼小記憶的領會感覺封存它。

現在對孩子的愧疚大過於對父母。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強,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父母年邁了,只要健康的,給他提供一個富足的物質條件就好了。其次就是他對我們的期望,讓他心安,讓他在村裏人講起來不是那麼地不值一提。我們理解父母,父母體諒我們,我們讓父母放心,父母讓我們安心。可孩子呢?他在成長,他需要的是點點滴滴和積存,失職的我們把責任推給父母,父母欣然接受現實的挑戰,可孩子只能接受現實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