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文章摘要: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爲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於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願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的地位。經濟上,採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

關於七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編者按】: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應瞭解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基本史實,重點掌握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民族大融合的貢獻。一、知識梳理1、三國鼎立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文章摘要: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爲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於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願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的地位。經濟上,採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

二、重點難點解讀1、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爲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於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願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的地位。經濟上,採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爲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2、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官渡之戰以後,曹操陸續消滅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是爲了乘勝消滅江東的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劉備採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分析;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曹操統一北方後,北方的社會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還沒有自己鞏固的地盤,孫權的江東也剛剛在開發之中。無論統一的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尚未成熟。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東晉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後,強徵各族人民,組成90萬大軍,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滅晉。面對前秦的強大攻勢,東晉內部矛盾暫時緩和,一致對敵。宰相謝安沉着指揮,令謝石、謝玄等率8 萬北府兵開赴淮水一線抗擊。十一月,謝玄遣部將劉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澗(今安徽洛河),大破秦軍前哨,斬樑成等秦將10 名,殲敵1.5 萬。晉以劣勢兵力首戰告捷,士氣大振,於是水陸兼程,直逼淝水東岸。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爲皆是晉兵,始有懼色。謝玄鍼對秦軍上下離心、各族士兵厭戰的情況,及苻堅恃衆輕敵又急於決戰的心理,遣使要求秦軍略向後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則想待晉軍半渡時用騎兵衝殺,於是下令稍退。然而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加以在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大喊秦兵敗了,致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搶渡淝水猛烈進攻,大敗秦軍。潰兵逃跑時聞風聲鶴唳,都以爲是追兵,因而晝夜奔跑,飢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謝玄乘勝收復洛陽、彭城等地。苻堅身中流矢,單騎而逃。

4、北魏孝文帝姓氏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課件

6、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政治上:面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曹操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唯纔是舉”,取得了政治優勢;

經濟上:推廣軍屯和民屯,基本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使流亡農民有了安居之所;

軍事上:官渡之戰既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又突出曹操以少勝多的靈活戰術。正是由於曹操採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軍閥混戰的局面中脫穎而出,最終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

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人教版):第四章種羣和羣落[1]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第四章種羣和羣落,主要考點:種羣的特徵;種羣的數量變化;羣落的結構特徵;羣落的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第四章種羣和羣落,在自然界中,多種生物的種羣共同生活在一定的時間和區域內,相互之間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構成羣落。同一羣落的物種通過各種關係,如競爭、共生、捕食等等,形成統一的整體。

考綱要求

(1)種羣的特徵,要求Ⅰ

(2)種羣的數量變化,要求Ⅱ

(3)羣落的結構特徵,要求Ⅰ

(4)羣落的演替,要求Ⅰ

第一節 種羣的特徵

1.種羣密度

(1)定義

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羣密度;種羣密度是種羣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2)計算方法

①逐個計數:針對範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羣;

②估算方法

植物:樣方法(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取平均值;

動物:標誌重捕法(對活動能力弱、活動範圍小);

昆蟲:燈光誘捕法;

微生物:抽樣檢測法。

2.出生率、死亡率:決定種羣密度的大小。

3.遷入率和遷出率:針對一座城市人口的變化起決定作用。

4.年齡組成

種羣的年齡是指一個種羣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

(1)類型: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

(2)意義:預測種羣密度的大小。

5.性別比例:對種羣密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第四章種羣和羣落,主要考點:種羣的特徵;種羣的數量變化;羣落的結構特徵;羣落的演替。

第二節 種羣數量的變化

1.“J”型增長

(1)數學模型:Nt=N0λt.

(2)曲線(橫座標爲時間,縱座標爲種羣數量);

(3)條件:理想條件指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條件;

(4)舉例:自然界中確有,如一個新物種到適應的新環境。

2.“S”型增長

(1)條件:自然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

(2)曲線中注意點:

①K值爲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羣最大數量);

②K/2處增長率最大。

3.大多數種羣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羣的數量會急劇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種羣數量變化的意義:對於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臨動物種羣的拯救和恢復有重要意義。

第三節 羣落的結構

1.羣落的意義: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羣的集合(所有)。

2.羣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羣落的重要特徵;

羣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爲豐富度,與緯度、環境污染有關。

3.羣落中種間關係: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

4.羣落的空間結構

(1)垂直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意義:提高了羣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結構爲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所以動物也有分層現象;

(2)水平結構:由於地形的變化、土壤溼度和鹽鹼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佈。

第四節 羣落的演替

1.定義: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羣落被另一個羣落代替的過程。

2.類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過程:裸岩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頂級羣落)(乾旱的環境只能到草本植物階段或灌木階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發芽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人教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調節[1]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調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應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調節,植物生長素是一類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分,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乙烯和脫落酸等等。

考綱要求

(1)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要求Ⅱ

(2)其他植物激素,要求Ⅰ

(3)植物激素的應用,要求Ⅱ

第一節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1.19世紀末達爾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設計向光性實驗。

2.1910年鮑森?詹森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穿透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3.1914年,拜爾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佈不均勻造成的。

4.1928年溫特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引起的。並將其命名爲生長素。

二、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

1. 胚芽鞘尖端產生生長素;

2.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彎曲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3. 瓊脂塊有吸收、運輸生長素的作用;

4. 生長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 向光性的原因:由於生長素分佈不均勻造成的,單側光照射後,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因而引起兩側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6. 生長素的合成:幼嫩的芽、葉,發育的種子

運輸:只能從形態學上端到形態學下端,又稱極性運輸;

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分佈:各器官都有分佈,但相對集中地分佈在生長素旺盛的部位。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調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應用。

第二節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 生長素不直接參與細胞代謝而是給細胞傳達一種調節代謝的信息;

2. 作用:

a. 促進細胞的生長(伸長);

b. 促進果實發育(培養無籽番茄);

c. 促進扦插枝條生根;

d. 防止果實和葉片脫落;

3. 特點: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既可促進生長也可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長素髮揮的作用與濃度、植物細胞的成熟情況和器官的種類(根 < 芽 < 莖)。

第三節 其他植物激素

1. 惡苗病是由赤黴素引起的,赤黴素的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引起植株增高,促進種子萌發和果實成熟;

2. 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分佈在根尖);

3. 落酸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衰老脫落(分佈在根冠和萎蔫的葉片);

4. 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5. 各種植物激素並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

6.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7. 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爲植物生長調節劑;

優點:容易合成,原料廣泛,效果穩定等,如:2、4-D,萘乙酸(NAA)。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知識點總結[1]

文章摘要: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編者按】:本單元以秦、漢兩朝的歷史爲主題,重點講述秦漢的建立、兩朝的歷史文化。一、秦朝

1、大事年表

時間

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公元前206年楚漢戰爭開始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

2、知識梳理

二、漢朝

文章摘要: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漢與匈奴的關係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史實西漢初期和和親;送給匈奴大量穀物和紡織品,開放邊境市場,進行貿易漢武帝時期戰派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元帝時期和呼韓邪單于入朝請求和親,王昭君自請前往東漢時期戰派竇固、竇憲北擊北匈奴三、秦漢時期的文化

文章摘要: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四、重點難點解讀1、“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

第二,使人民獲得了較爲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秦的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實行的原因:

首先,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於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

其次,要把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核心內容是把儒家學說擡高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爲封建正統思想。

再次,漢武帝推崇的“儒術”,與孔孟爲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謂“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

最後,設太學,以“五經”爲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學教育,是實行“獨尊儒術” 的必然結果。

3、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使用紙之前,世界各地的書寫材料各不相同,不是價錢太貴,就是很不方便,不能大量使用。我國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不僅解決了上述種種困難,而且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4、道教的興起

道教是我國古代民族宗教發展的產物,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道教的學說綜合了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老子只是一位思想家,並非道教的創始人。道教的思想雖然吸收了道家清靜無爲的思想,但與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差異。道教尊老子爲創始人是爲了提高道教的地位。

道教的主張符合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需求,得到統治者的支持,得到廣泛的傳播。如秦始皇、漢武帝爲求長生不老而進行的迷信活動。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第三課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1]

文章摘要: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課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主要知識點包括:政府的職能;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求助於投訴;管理與服務。

【編者按】本課通過認識政府履行國家職能及其表現來感受和理解政府的作用,真正體味到我們的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管理與服務;通過政府踐行對人民負責原則感悟到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過了解公民向政府求助的途徑,深刻理解我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對人民負責的政府。

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國政府的基本職能。

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其基本職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注意:(1)我國政府職能的劃分,具有相對的性質,其中有些職能存在交叉的關係。例如,維護社會秩序是政治職能的內容,也是經濟職能中公共服務職能的內容;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職能與社會公共服務也有交叉,但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更廣泛。

區分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與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政府職能的劃分,具有相對的性質,其中有些職能存在交叉的關係,如維護社會秩序既是政府職能的內容,也是經濟職能中公共服務職能的內容。

政府的經濟職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此公共服務側重強調的是“經濟”領域,具體如彙集和傳播經濟信息等。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作爲與經濟職能並列的四大職能之一,強調的是國家爲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可見二者有所交叉,但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應更廣泛。

(2)政府職能也是有限的,政府不是萬能的。有些事情政府辦不了,也不該辦。政府只有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能,把該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於人民。

(3)我國正在建設服務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爲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文章摘要: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課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主要知識點包括:政府的職能;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求助於投訴;管理與服務。

(4)政府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並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預、管理經濟活動。

(5)轉變政府職能不是弱化政府職能。

(6)經濟職能的主要內容

2. 說明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1)政府的宗旨是爲人民服務,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是由政府的性質決定的,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2)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的具體要求是:①堅持爲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②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是當前政府工作的着力點;③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工作方法。

(3)政府爲公民求助或投訴提供多種途徑。例如,政府建立了行政裁決、行政複議制度,國家還建立了行政訴訟制度,爲公民求助或投訴提供了法律途徑。具體有:開設熱線電話、設立信訪部門、推行電子政務、依法建立行政裁決、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制度。

注意:(1)我們應該從國家性質、政府性質上來政府的宗旨和原則。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決定了我國政府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原則。

(2)我們要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評議政府貫徹和落實對人民負責原則的具體表現,感悟和體會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3) 要能夠用具體事實說明我國政府爲公民求助或投訴提供多種有效途徑,使我們學會向政府求助或投訴。行政仲裁、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是公民求助或訴訟的重要法律途徑。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文章摘要: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編者按】:本單元通過夏、商、西的更替及本時期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基本對中國奴隸制社會作了一個大概的學習,通過春秋戰國的學習,對奴隸社會的結束和封建社會的開始有了初步的瞭解。

一、夏商周的興亡

朝代建立者暴君亡國之君夏朝禹夏桀夏桀商朝 湯紂紂西周 周武王周厲王周幽王

二、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

(1)農業生產規模一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

(2) 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

(3)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

(4)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和銅貝等作貨幣。

三、春秋爭霸: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爭霸的原因:①王權衰落,周王統治出現嚴重危機。②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爲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而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

2、歷史上稱爲“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條件

①任用政治家官仲爲相,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國力強盛。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③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4、葵丘會盟:齊桓公當上了春秋歷史上的第一個霸主。

5、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是春秋時期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誌。

四、戰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

2、合縱與連橫:

原因內容合縱戰國中後期,秦國力量日益強大,對東方六國造成威脅六國有“合衆勢以攻一強”的意願,並因此進行合作,包括聯合出兵進攻秦國。連橫秦國進一步向東發展,必須破壞六國的聯合,尤其是齊楚兩個大國的聯盟。秦國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分別收買拉攏東方國家服從於自己,“事一強以攻衆弱”歷史上稱爲“連橫”。

五、商鞅變法

背景:秦國相對落後,東方六國看不起秦國;,土地被魏國佔領也無力奪回,秦孝公深感恥辱,決心變法圖強,改革內政,發佈求賢令,招攬人才。 時間: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

內容:(1)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2)重農抑商。(3)獎勵軍功。(4)遷都咸陽,推行縣制。(5)嚴明法令。

性質: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影響:(1)舊的制度被廢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3)秦國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六、文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

七、 天文、曆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

2、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八、百家爭鳴:

學派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儒家孟子反對一切戰爭,主張輕徭薄賦,實行仁政道家莊子主張“無爲而治”法家韓非子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兵家孫武“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文章摘要: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本單元的主要內容便是從我國境內的原始人類說起,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

【編者按】:中外有許多神話都以人類是如何產生的爲主題,本單元的主要內容便是從我國境內的原始人類說起,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

一、遠古居民概況: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名稱時間地點基本情況 社會組織外貌特徵用火情況觀念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雲南省元謀縣會製造工具原始人羣知道用火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到20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洞打製石器、木棒;採集野果、偶爾獵獲動物原始人羣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徵會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種山頂洞人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打製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骨針;採集、狩獵、捕魚氏族,由血緣關係結合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無貧富貴賤差別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會人工取火懂得愛美和死後埋葬其他

二、原始農耕知識梳理

三、華夏之祖知識梳理

註釋:1、禪讓制2、禹建夏朝的標誌性結果:夏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是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因而成爲一種標誌。禹由部落聯盟的首領變成了國王,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原始社會”由“奴隸社會”所取代。夏朝建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