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鄴《送進士下第歸南海》的原文、翻譯與賞析

送進士下第歸南海 曹鄴

曹鄴《送進士下第歸南海》的原文、翻譯與賞析

數片紅霞映夕陽,攬君衣袂更移觴。

行人莫嘆碧雲晚,上國每年春草芳。

雪過藍關寒氣薄,雁回湘浦怨聲長。

應無惆悵滄波遠,十二玉樓非我鄉。

【詩詞鑑賞】

詩人曹鄴的作品似乎被他的民謠風名詩《官倉鼠》所掩蓋,今人的一些選本多隻選他的《官倉鼠》,或者加上他的《捕魚謠》等二、三首。其實詩人曹鄴所存的一些詠史詩、贈別詩乃至寫景詩,都有一些佳作。其中一些作品亦曾受到歷代讀者的熱愛。《送進士下第歸南海》一詩是曹鄴送別詩的名作,晚唐詩人韋莊在他的著名唐詩選本《又玄集》中,選錄了這首詩。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歡迎。

景色明麗的初冬傍晚,夕陽斜照,天邊飄着幾片紅霞,和夕陽相互映襯着。詩人和即將南歸的朋友,手挽着手,在路邊設酒宴送別。他們飲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在輕快明麗的景色襯托下,友朋宴別的感情顯得深情而明朗。

詩的後三聯是關懷勸勉友人的詩句。“行人莫嘆碧雲晚”借江淹“日暮碧雲”之語,一是表示惜別,一是勸勉友人不必因爲下第而感嘆。語氣委婉舒緩,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誼的溫情。“上國每年春草芳”承接前一句,進一步鼓勵朋友,詩意仍然是委婉含蓄。“上國”是京城的代語,“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舉行科舉考試,中舉的機會很多,正不必爲一次失敗而消沉。這一句描繪了明麗美好的春光,對前途充滿信心,給友人更大的鼓勵與安慰。

頸聯中詩人轉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雪過藍關寒氣薄,雁回湘浦怨聲長”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長。南海,今廣州、佛山一帶,藍關、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經之地。遙想友人經過藍關之後,寒氣減弱,衣着須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當會萌生。這裏既關懷友人漫長途程,又以體察入微的態度理解友人心情,給人如獲知音的親切感。

尾聯以更深一層的勸勉作結。十二樓,傳說崑崙山有五城十二樓,是仙人居住的處所,此處借指出世隱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滄波之中惆悵留連,不要作出世隱居之想,應該積極入世進取。這裏迴應了“上國每年春草芳”一句,對友人充滿了期冀、祝禱的真情厚意,使整首詩的含意更爲超凡、脫俗。

古人送別詩,多是渲染別情的孤楚、悲苦,曹鄴這首詩沒有一般送別詩的悲嘆,不僅僅沉浸在別離的悽苦中,它在色澤明麗的背景下,有安慰、有關懷、有理解、有鼓勵、有期待..,意境鮮明、語氣親切委婉、格調清新明麗,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作。

【作者簡介】

曹鄴(816~?)晚唐詩人。字鄴之。陽朔人。自小勤奮讀書,屢試不第,流寓長安達10年之久。大中四年(850)登進士,旋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推事、天平節度使幕府掌書記。鹹通(860~874)初,調京爲太常博士,尋擢祠部郎中、洋州(今陝西洋縣)刺史,又升吏部郎中,爲官有直聲。鹹通九年(868)辭歸,寓居桂林。平生擅長作詩,尤以五言古詩見稱。詩作反映社會現實,體恤民疾,鍼砭時弊。著有《藝文志》、《經書題解》及《曹祠部集》。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曹鄴與晚唐著名詩人與劉駕、聶夷中、於濆、邵謁、蘇拯齊名,而以曹鄴才穎最佳。曹鄴曾任郎中,刺史等官職,他的詩多是抒發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數是諷刺時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他寫下了不少千古名詩,如《官倉鼠》:“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怨詩》(四首之一):“手推謳軋車,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農名。”所有的這些詩,對官吏盤剝百姓的諷刺真是入骨三分。

曹鄴在大中四年(650年)中了進士,驚喜之餘,寫下了《寄陽朔友人》:“桂林須產千株桂,未解當天影日開,我到月中收得種,爲君移向故園栽。”這詩反映了當時廣西文化教育的現實,對廣西的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詩中他希望自己開個頭,撒下種子,桂林今後能出更多的人才。

廣西地方誌,唐代中進士的第一人是梧州府的李蕘臣(632年),由於梧州偏僻,李蕘臣對廣西的影響並不大,時隔兩百餘年,纔出了第二名進士,這就是桂林府的曹鄴。而曹鄴之後,臨桂人趙觀之(855),平南人樑嵩(925)等許多廣西人都先後中了狀元。清代舉人泗城教授王維新在《陽朔道中懷曹鄴》一詩中說:“唐代文章原後起,嶺西風氣實先開。”指曹鄴不僅在晚唐全國的詩壇佔有重要地位,而且還是廣西地區詩風的開創人物。曹鄴以前,廣西土生土長的文人未見史載,曹鄴可以說是廣西第一個著名詩人,他與同時代的曹唐(臨桂人)一起,對廣西地區的`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傳曹鄴少時曾在陽朔城北天鵝山下的一個巖洞中讀書,這個巖就是現在的讀書巖。後人爲了紀念他,曾在那裏建曹公祠,曹公書院。只可惜祠和書院已廢,只有讀書巖現在還是陽朔古蹟。曹鄴曾遷居桂林城北的阜財坊,後遷鶯坊。唐末,桂林曾爲曹鄴建名賢坊,可惜這些勝蹟都沒能保存到今天。

曹鄴出生山清水秀的陽朔,在陽朔留下了不少描繪山水的詩篇。如《東洲》:

江城隔水是東洲,渾是金鰲水上浮。

萬頃碧波分瀉去,一洲千古砥中流。

詩中所說的東洲,又稱金鰲洲,在城東灕江中,形狀窄長。傍晚,遠望它宛如一條金色鰲溯游而上,爲陽朔一景。陽朔縣城西隅,有屏風山,又稱西山,也叫西郞山。曹鄴有《西郎山》詩一首:“西郎何事面西方,欲會東郎隔大江。自古明良時一遇,東郎未會恨斜陽。”而城東福利附近,又有一個如同人樣,立於其上的小山,與西郎山遙遙相對,叫東郎山,曹鄴作詩《東郎山》:“東郎屹立向東方,翹首朝朝候太陽。一片丹心存萬古,誰雲坐處是遐荒。”詩人借景抒懷抒發了被迫隱退,明君良臣不能常得的感慨,表現了詩人雖身處遐荒之地,仍丹心繫念國事的高尚情操。

曹鄴和劉駕等在創作中都致力於古詩和樂府,反對當時拘守聲律和輕浮豔麗的詩風。他的詩廣泛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如《捕魚謠》:“天子好征戰,百姓不種桑;天子好年少,無人薦馮唐;天子好美女,夫婦不成雙。”對最高統治者予以大膽的譴責和諷刺。《官倉鼠》:“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不啻爲污吏寫照。又如《築城》:“嗚嗚啄人鴉,軋軋上城車,力盡土不盡,得歸亦無家。”寫出沉重徭役使農民家破人亡的慘狀。他的詩質樸洗煉,多采用民間口語,有些接近謠諺,而筆鋒銳利,富有戰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