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科教學總結

做好教師教育教學工作個人總結可以激勵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接下來小編爲大家推薦的是高中學科教學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高中學科教學總結

  【高中學科教學總結一】高中美術學科教學總結

時光飛逝,教學工作轉眼間又一個學期了。這個學期我擔任高一級20個班的硬筆書法教學工作。同時,還擔任高二(15)班美術生以及學校美術興趣小組的課程。各方面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圓滿完成。現就我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情況作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在思想上,我能愛國愛黨,遵紀守法,熱愛教育事業,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時刻以一個黨員教師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生當中樹立優秀形象,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在這學期,我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服從學校安排,及時出色的完成各項任務。

二、在教學能力上,我認真鑽研教育、教材,探索新教法。上好高一級20個班的書法教學。班數之多,反覆的授課,並沒有影響上課的激情,反而更加熟練生動。風趣、幽默的語言氛圍中帶給學生一份快樂。成爲各學科的緊張學習的一個更好調節。美術課也成爲學生的最愛。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字體有更大的改觀,進步明顯。除了上好高一的課外,還抓好高二美術生及興趣小組的課程。爲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滲透良好的思想教育。利用好節假日及課餘活動時間,做到堅持輔導。並常常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村鎮寫生,做到安全有保證,方法指導到位,學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學校舉行的全市開放週期間,被推薦承擔了公開課,能做到認真對待,嚴謹落實。製作好課件,生動的講授受到聽課教師及學生的一致好評。

三、工作中我嚴格遵守各項制度,工作認真負責。做好備課、聽課、學生輔導工作。還被安排帶領兩名肇慶學院實習生,給予精心的指導及相互學習交流。輔導學生參加市第二屆中國小生藝術節的節目,舉辦好元旦書法作品展等。此外,還加強自身素質的學習及提高,探索教學教法,堅持理論與創作相結合。自己創作的油畫風景《老街》、《晨》參加了市第一回油畫沙龍展。美術教師在學校工作中均是多面手,寫啊畫啊、文藝宣傳都離不開。任務的煩瑣,部門的工作之多,各項均認真完成。

四、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各方面取得優異成績。

學生在參加市二屆中國小生藝術節獲得人數達18人,獲獎質量和人數均居重點中學之首。自己也被教局評爲最佳指導老師。希望今後繼續努力,在教學教研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有更大的突破,勇創佳績,成爲一名更出色的名師。

  【高中學科教學總結二】

高中學生喜歡歷史,因爲它有時會像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爲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麼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爲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爲真理,奉爲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爲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爲什麼?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隨着大學聯考大幕的落下,高三歷史的教學工作也已告結束。回想一年來的教學工作,還有好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 複習的策略

高三歷史複習分三輪,一輪複習教材,二輪通史,三輪綜合,我想這和大多數學校都一樣吧,只是我覺得一、二輪應該顛倒過來,甚至可以重點講通史,不要一輪,只要通史和綜合就可以了。

2、 習題的運用

今年複習我們對試題的運用,主要的11、12年的大學聯考題和模擬題,感覺還不錯,只是在時間點上覺得沒安排好,大學聯考題做的有點早了,如果安排在12月份以後就更好點了。

3、 教材的運用

在複習中仍以教材爲基礎,在知識點的上儘量拓深拓寬,以拓寬爲主,注重概念的教學,這個做法應該不錯,但高三的教學工作太繁重了,史料教學無法展開,以致學生對許多概念不能很好的用史實認證,理解不足。

4、 能力的培養

大學聯考越來越側重於考察學生的能力,高三教學也向這個方向努力,高三一年,學生的能力也確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應變能力仍然不足,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閱讀量不夠,不能主動去探究問題,可學生的時間有限,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能精選一些文章,發給學生看或領着學生探究。當然高三這樣做有點晚,最好是在高一、二就開始。

5、 培養尖子生

對於尖子生的培養,我們的老師是很努力的,相較往年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依然不足,這一點我們應該向兄弟學校學習,比如通榆就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高三工作不是沒有成績,在這裏如此的反思,是爲了以後把工作做得更好,有更大的進步。

有關“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教學現象,或者偏離初衷,或者理解有誤,或者操作失當。筆者以爲,只有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相關因素進行徹底的反思,才能避免類似偏差。

反思一:追根溯源,探尋學科本質。

歷史是一門史證的科學,此種說法誠然不錯。但僅僅侷限於此,就遠爲不夠。衆所周知,歷史既指過去發生的事情,又指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復原與解釋。因此,歷史同時又是一門解釋的科學。史料需要考證,史實需要解釋。而考證和解釋就必須憑藉方法,依據邏輯。

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說:“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爲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瞭解。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因今日所得見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僅存,或晦澀而難解,非經過解釋及排比之程序,絕無哲學史之可言。”

因此,在處理材料時,教師不可不作鑑別,不能依據孤證,亦不能進行簡單的堆砌。史料浩如煙海,學者都力所不逮,何況是年少學生?更且,歷史事物複雜異常,僅僅列舉其單方面的史料,從而造成片面的印象,不啻於用史實來撒謊。教師應精心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史料,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過程中,鍛鍊學生豐富的想象和嚴密的邏輯。

反思二:正本清源,明確教學目的。

爲什麼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爲了證明教師所言甚確、知識淵博,還是爲了註解教科書?都不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應在於啓迪學生的思維。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探究,而非灌輸。如果是灌輸,無需呈現史料,更無需費力進行史論結合。既是探究,則必須有探究的空間,有討論的餘地,有真理與錯誤的交鋒。英國人約翰8226;密爾在《論自由》一書中認爲,“從真理與錯誤衝突中”能產生出“對於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而在欠缺討論的情況,“不僅意見的根據被忘掉了,就是意見的意義本身也常被忘掉了”。不僅如此,充分的討論還能增長人的智慧,“一個人之能夠多少行近於知道一個題目的全面,其唯一途徑只是聆聽各種不同意見的人們關於他的說法,並研究不同心性對於它的觀察方式。一個人之獲得聰明,除此之外絕無其他方式。”

如果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中,我們選擇的史料能反應真理和錯誤的衝突,能呈現多元的視角,能激發學生熱烈的討論,那麼真理將會越辯越清,而學生也將越來越聰慧。

反思三:系統規劃,構建方法體系。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方法體系,而非具體方法,絕非一節課所能完成。在教學設計中,很多老師愛將教學目標定位於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這樣的目標空而不當,教師心中無數,難以操作,亦難以評價。

作爲方法體系,“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呢?

首先,要學會區分史料和史實。史料不等於史實。史實是指對史料進行考證、鑑別後,提煉出來的客觀事實。如梁啓超對戊戌政變的記錄是史料,而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則是史實。

其次,要懂得鑑別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強的主觀性。引用時要考慮其時間、背景和作者(立場、動機、傾向)等因素,剝離史料中的主觀因素。此外,史料可分爲一手資料和轉手資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口碑資料、實物資料和遺址遺蹟;等等。史料形式不同,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樣,其證據力也有所不同。

再次,要學會區分史實和結論。史實是經過考證的,毋庸置疑。結論是思辨的結果,見仁見智。秦始皇統一六國、鞏固統一、實施暴政,史實清楚,可二千年來對秦始皇的爭論不絕於耳。誤把結論(如名人的結論、偉人的結論)作史實,再去推導結論,實際上是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

再次,知道孤證不立,由若干證據組成證據鏈方可成立。

再次,知道一個史料可能支撐多個結論,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比如上述肯尼迪的言詞。

最後,知道常常是史無定論。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提出初步的假設,或者提出進一步尋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隨着新史料的出現,結論往往會發生重大變化。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的人、不同立場的人、不同史觀的人、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差異很大,甚至尖銳對立。

構建出方法體系之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閱歷,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師有計劃、有梯度地逐步實施,方能培養出具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良好素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