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杯 知己一人誰是》原文及翻譯賞析

《荷葉杯 知己一人誰是》原文及翻譯賞析1

荷葉杯·知己一人誰是

《荷葉杯 知己一人誰是》原文及翻譯賞析

知己一人誰是?已矣。贏得誤他生。有情終古似無情,別語悔分明。

莫道芳時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爲伊指點再來緣,疏雨洗遺鈿。

古詩簡介

《荷葉杯·知己一人誰是》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開篇即問“知己一人誰是”,而後自答“已矣”,推許愛妻是自己生平的第一知己,這樣的寫法,先聲奪人,直抒傷痛之情。接下來卻筆鋒勒馬,由剛轉柔,由明轉暗,用情語訴盡心底綿縛傷痛悔恨。 “疏雨洗遺鈿”一句清淡淒冷,亦情亦景。全詞情意飛涌直下,篇幅雖小,但字字句句纏綿婉轉,至情至真。

翻譯/譯文

誰是那唯一的知己?可惜已經離我而去,只有來世再續前緣。多情自古以來都好似無情,這種境況無論醉醒都是如此。

朝朝暮暮,如煙似霧,那大好的春色不要白白錯過。雨中拿着你的遺物睹物思人,但願能來世相見。

註釋

荷葉杯:詞牌名,原唐教坊曲,雙調五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兩仄韻、三平韻。

芳時:花開時節,即良辰美景之時。

好花天:指美好的花開季節。

再來緣:下世的姻緣,來生的姻緣。 再來,再一次來,即指來生、來世。

鈿(diàn):指用金、銀、玉、貝等鑲飾的器物。這裏代指亡婦的遺物。

創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年),詞人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兩人情感甚篤,婚後三年盧氏難產不幸亡故,這首詞就是悼念亡妻之作。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懷念亡妻的小詞,悽婉哀怨,動人心魄。“知己一人誰是?已矣。”詞發端顯旨,開頭徑直道出“知己”二字,點明瞭盧氏對自己無可替代的重要正在於相知相許,琴瑟相得,這一定位在悼亡詞中顯得格外珍貴動人。然而,這樣一位知己竟然猝然離世,悽然歸天,令人恨然心痛。“已矣”一句,雖只有兩字,但是筆力幹鈞,直抒傷痛之情,已是先聲奪人。接下來“贏得誤他生”,卻筆鋒勒馬,由剛轉柔,用情語鋪敘。李商隱《馬嵬》詩有“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誤”即來生被誤,屬於正話反說,意思是今生遇見你,不可能有別的選擇了,其實是指生死不渝。此篇前三句,連連轉折,感情卻層層升騰:先說“知己一人”正是愛妻,接着倏然一句“已矣”,再接着一句說愛妻雖亡。但是兩人情意至死不渝。

接下兩句,“有情終古似無情,別語悔分明,”前一句化用杜牧《贈別》中詩句“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表達了對亡妻銘心刻骨的緬懷。“有情”,指雙方本來就有真摯感情,此刻死別,更是思緒萬端,黯然銷魂。也許詞人應當表現兩人曾經繾綣纏綿的柔情,但實際上,卻是默然與妻子亡魂相對,無以爲語,所以說“終古似無情”。“終佔”字強調,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爲什麼“有情”反而似“無情”,這是因爲,在死別的情緒高潮中,一般的言語和感情根本不足以充分表達深濃的懷念和追悼,而永別的傷感痛苦又使得詞人近乎鐵血心腸;也許是最多情的入反而會有這種漠然無情的表情。說“似”,又正道出這“無情”的表象下蘊藏着“有情”的實質。這“有情”與“無情”的矛盾統一絕妙地反襯出情之深刻,刻骨銘心。也正因爲如此,纔有了後一句的“別語悔分明”。按常理來說,詞人思念盧氏,念及她對自己的溫柔體貼,病體沉沉時尚不忘囑咐自己幹事萬事,這些話事後想起來應該會非常分明,定會言“悔”,其實,“別語悔分明”同“有情終古似無情”一樣,都是一種錯位的表達:詞人後悔將別語記得太分明,是因爲妻子幹囑咐、萬叮嚀之後,就飄然而逝,而一想起對自己的深情別語,他就痛不欲生。假若別語記得不是很分明,自己也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別語悔分明”,淡淡一句,卻蘊含極深,用情徹骨。

下片卻是筆鋒勒馬,由剛轉柔,不再明寫,而是用鋪墊。“莫道芳時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仍是抒發這剪不斷的絲絲掛念,縷縷哀思。這是容若的隨性而嘆,看似不經意。卻又分明表現出他的混沌狀態,大有找不到東南西北。分不清晨昏之感。可是這樣的他,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多麼渴望花開季節的到來,因爲這個季節,滿滿都是她的回憶。寫起情感,尤其是最後一句“爲伊指點再來緣,疏雨洗遺鈿”。纏綿悱惻,訴盡心底傷痛悔恨,收拾好亡妻遺物,使她來生看見此物時,爲她指點,讓她能記起前生。

全詞有景有情,情意盎然,讓人讀起來感到飛流直下,但絲毫沒有什麼不妥的感覺,反倒是讓人淚下如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正好道出了納蘭的心聲。

名家點評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教授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康熙十七年七月,盧氏葬京西北郊皂莢屯。葉舒崇撰《盧氏墓誌銘》有‘於其沒也,(成德)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之句,葉氏似曾見此詞。”

《荷葉杯 知己一人誰是》原文及翻譯賞析2

荷葉杯·知己一人誰是

知己一人誰是?已矣。贏得誤他生。有情終古似無情,別語悔分明。

莫道芳時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爲伊指點再來緣,疏雨洗遺鈿。

翻譯

我的知己是誰?她人已離去;我們一生相伴,此身足矣。生死臨別,言猶不悔,難怪古人說多情不似無情好,愛喜生憂,癡情如我。

別說歡樂的時光很多,其實人生如朝露,轉眼青絲成白髮,韶華流年,今世不忘。看見她留下的釵鈿,淚水就像雨一樣,假使有來生,希望她能借着前世遺物的指引,記起那些有我的時光。

註釋

芳時:花開時節,即良辰美景之時。

好花天:指美好的花開季節。

再來緣:下世的姻緣,來生的姻緣。再來,再一次來,即指來生、來世。

鈿:指用金、銀、玉、貝等鑲飾的器物。這裏代指亡婦的遺物。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的妻子盧氏亡於康熙年間。盧氏的早亡使納蘭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詞人爲了寄託對亡妻深深的哀思,故作下此詞。

賞析

這是一首懷念亡妻的小詞。悽婉哀怨,動人心魄。

詞開篇便問:“知己一人誰是?”“知己”二字,中國古時是十分慎用的,除非彼此之間非常瞭解對方的心意,不然是不可妄自稱爲知己的。納蘭的.知己,便是那位離他而去的女子,但他也明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他會在反問之後,自問自答地寫道:“已矣。”的確是這樣的,既然此生已經得到了知己,那麼便足夠了,至於今後獨自行走的道路,有着之前的回憶,那還怕什麼呢?“贏得誤他生。”來生如果有緣,相信還是會走到一起的。多情不必神傷,“多情終古似無情,莫問醉耶醒”。上片在一片混沌中結束,納蘭似醉非醉地混跡人間,沒有了知己,他還要繼續走下去,如果不糊塗一點,如何能夠應對這世間堅硬的種種?納蘭的好朋友朱彝尊感慨常嘆:“滔滔天下,知己一人誰是?”可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知己,從這點來說,納蘭是幸運的。他愛的人不但愛他,更懂得他,就算這份懂得是短暫的,那也是曾經擁有過。這上片直抒胸臆,真切極了。

下片卻是筆鋒勒馬,由剛轉柔,不再明寫,而是用鋪墊。“奠道芳時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這是容若的隨性而嘆,看似不經意。卻又分明表現出他的混沌狀態,大有找不到東南西北。分不清晨昏之感。可是這樣的他,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多麼渴望花開季節的到來,因爲這個季節,滿滿都是她的回憶。寫起情感,尤其是最後一句“爲伊指點再來緣,疏雨洗遺鈿”。纏綿悱惻,訴盡心底傷痛悔恨。“未是看來如霧,朝暮。將息好花天。”

全詞有景有情,情意盎然,讓人讀起來感到飛流直下,但絲毫沒有什麼不妥的感覺,反倒是讓人淚下如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正好道出了納蘭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