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千陽讀後感8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燦爛千陽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燦爛千陽讀後感8篇
燦爛千陽讀後感1

第二次讀完《燦爛千陽》,耗時兩個月零兩天,中途斷斷續續的,情緒時出時進,但是每次都順利進了,我自以爲。

起初是爲了我的小生意有內容可發,所以開始更新讀書筆記,然而看到後來我仍然爲這樣的故事所着迷。

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看完時是一個怎樣的境況,但是現在我滿腦子都在想第一次好像看到了瑪麗亞姆被行刑的模樣,那麼清晰可見,卻沒有在第二次中尋到一絲半點痕跡,是我自己出現記憶錯位了,還是我僅僅只是看了不同版本的《燦爛千陽》呢?

但我又慶幸沒有那個畫面的細節描述,畢竟我自己在摘錄筆記的過程中,一直都是刻意將暴力畫面隱匿掉的,我是一個感情用事的讀書記錄者,對於我不喜歡的內容,即便作者的描寫十分動人心扉,我也會選擇一筆帶過。

時間不同,心境自然不同,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也就隨之變化,第二次閱讀之後,我還能記得的畫面:

一是瑪麗亞姆徒步走到扎裏勒的豪宅,卻被關在門外等了一整天的可憐樣子;

二是瑪麗亞姆在公共浴室失去第一個孩子時恐慌無助的樣子;

三是塔裏克提着假腿衝向欺負萊拉的混混面前的樣子;四是萊拉第一次在瑪麗亞姆面前醒來的樣子;

五是瑪麗亞姆朝拉希德揮動鐵鍬的樣子;

六是塔裏克帶着萊拉和兩個孩子漫步林間的樣子;

七是萊拉拿着書本被一羣嘰嘰喳喳的恤孤院孩子圍着的樣子。

作爲一個剛剛步入婚姻的女人,身邊的朋友都在跟我談論着孩子,我開始關注生育,從我自身的角度,我更能與故事中幾度流產的瑪麗亞姆和成爲母親的萊拉共情,孩子也成了我的重點關注對象。如果再進階到下一個身份,我又會記住其他什麼呢?

唯一有一點不變的,那就是無論處於哪個階段,我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人們是幸福的,孩子都是無拘無束快樂着的。

燦爛千陽讀後感2

這是一本繼《追風箏的人》後又一次深深感動我的書,感謝作者帶給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讓我認識了阿富汗,讓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經歷過的苦難,儘管這苦難或許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給我的是人性的光輝,人們心底埋葬的關於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

兩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帶着不屬於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摧殘,心底潛藏着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寬恕的年代,有着無法抹去的記憶,最終,自由與幸福抵達了穿越了戰亂的萊拉,用瑪利亞姆的生命。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阿富汗,這使我十分震驚,我意外於此般生活竟然在這麼近的年代出現,這並不是過去,或者這還是未痊癒的傷疤。

我沒法去深刻地體會阿富汗女性的苦難生活,我無法瞭解她們一生的深重災難。但是,由她們,我更加感激並珍惜現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擁有自己的權利。我出生並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和平的國度。

我喜歡看書中字裏行間傳遞給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贖的毅力,她們有她們的信仰,或許我無法完全理解這樣的信仰對她們來說有多麼重要,但是隱約可以體會,信仰是她們身體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就像大腦,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實施殘暴、謀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這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帶給我的遠遠不止這些。

燦爛千陽讀後感3

第一次接觸到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是“追風箏的人”,非常欣賞這本書,現在每當做一件事情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做了這件事我會後悔嗎’當然,我會追尋內心深處找到答案再做決定。

“燦爛千陽”中,瑪麗雅姆和萊拉的故事在我腦海中不時拋出一系列問題,我們的社會給女人是怎麼定位的, 女權怎麼定位纔算平等,等一系列問題。

瑪麗雅姆被施家暴,剝奪基本的人格自由,受教育權利,她丈夫的大男子主義思想,重男輕女觀念,保守的思想等等不斷使我陷入沉思,讓我開始留意周圍的環境,觀察親朋好友的生活,透過在他們生活中看到的燦爛輝煌,拉開面紗看到他們生活的本質等。

國家安寧是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活,一個城市的社會環境是多麼的重要, 做爲一名女性,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如此平安的國度,生在和平時代,生活在一個男女平等,民主管理,有先進,遠見卓識思想的家庭,不知,這是不是我前輩子修來的福分,但是我萬分感激。

兩個女人的命運多舛非常影響了我,我觀察自己周圍的家庭,也發現了不少我以前不以爲然,不注意到的細節,在我們的環境中,原生家庭也不在少數,在家施家暴的,在家有妻兒老小還在外面搞外遇的丈夫,在家庭中不給女人相應的地位的家庭,大男子主義思想的家庭,以保守思想教兒育女的家庭非常多, 這本書只是社會的小縮影, 雖然在不斷髮展,不斷改變, 但是老一代保守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影響年輕一代的成長,發展。

當然,就像這本書起名的一樣,只要有無數個燦爛千陽的光照,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千陽讀後感4

萊拉,讀過書,受到過她爸爸關於女性應該平等的思想薰陶,在當時算是比較前衛的思想,爲了塔裏克的孩子,甘於嫁給暴虐的大叔拉希德,有了第一次抗爭逃跑雖然失敗。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感覺也慢慢死心了,畢竟在那個環境下。碰到了塔裏克,知道了當初的一切都是騙局,隨着瑪裏雅姆的自我反抗犧牲,萊拉跟塔裏克去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地方。當國家有了一絲復興的希望,又燃起回到故鄉落葉歸根的想法。這是一個內心有思想火苗的女性,她的結局算是比較讓人欣慰。

瑪麗雅姆,悲慘的身世,導致了在拉希德家忍受了幾十年,變成一個傳統的阿富汗女性,自卑的身世,對父親懦弱的絕望,她只能依靠拉希德,忍受着各種折磨。因爲孩子,跟萊拉才相知相熟,以致於後面爲萊拉犧牲。一開始是懦弱的,自私的,當她錘死拉希德的那一秒,她應該釋然了,幾十年的壓抑屈辱釋放,爲了孩子不憎恨於她,也爲了給萊拉母子們一個沒有顧慮的未來,選擇扛着。心痛並且敬佩這個角色!

扎裏勒,懦弱不敢承擔責任,害怕影響他的名聲,放棄了他的女兒瑪麗雅姆。雖然最後提到他一直在懺悔,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內心其實非常愛瑪麗,只是他的懦弱導致了很多事情的抉擇都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的人一直活在自己的道德審判下,中間他去找女兒,好像也是因爲他的幾個老婆去世了吧,沒人給他壓力了。希望我們不要做一個逃避的人,just face it, 從心。

拉希德,不做評價。捏造塔裏克過世騙萊拉給他生孩子,挺噁心的。典型的大男子主義,當時社會的產物。暴虐。

阿富汗戰亂一直是在電視新聞聽到過星星點點,讀完這本書很慶幸處於和平的社會環境,雖然有一些體制還有環境的不足,那些都需要我們慢慢努力。

燦爛千陽讀後感5

手不釋卷的讀完,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時而爲兩位女主扼腕嘆息,時而爲她們倆愚蠢無知爭吵感到失望,跌宕起伏的劇情,畫面感十足,彷彿看到一部電影,還好終於有了善終,書中人物的塑造栩栩如生,時而有喜歡那個鞋匠,看到鞋匠那麼深愛着小兒子,爲了寵溺小兒子甚至去借錢,既要維持5個人的生計,又要做一個好父親,拋開他家暴兩位女主的事情不談,在炮火紛飛的戰亂時期,作爲唯一一個勞力輸出,真是不簡單。很大程度上老鞋匠保護了兩位女主的安全。

對於瑪麗雅,她也是最好的歸宿,不美好的開始,換來了美好的救贖,關於她的父親,成年人過後的懺悔對無辜的孩子來說無足輕重,那些過往的傷害無法挽回,還好在萊拉身上瑪麗雅找到了希望,在萊拉兩個孩兒身瑪麗雅把母親無私奉獻精神傳遞下去,把她母親娜娜帶着狹隘怨恨的愛得以昇華,等到萊拉這個愛要傳遞到孤兒院,讓更多的孩子受到關愛,接力棒會一直傳下去,愛讓她們成長,讓她們煥然一新,讓生命變得更豐盛,作爲母親也深深的感到被震撼,兩位女主經歷那麼多磨難,從來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一步一步堅韌的走過來,互相幫助,尤其在戰亂沒有任何更好的醫條件下破腹產子,我真是捏了把汗,爲母則剛,好樣的萊拉,或許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也未曾有過那麼痛苦的親人離散,那麼離奇的身世,並沒有不是悲催的家暴受害者,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困境和困惑,相比之下都算不了什麼,無論如何堅定信念,爲了愛自己的人和孩兒好好活着,給更多的人帶去光明和希望!

和追風箏的人是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祝福阿富汗的人們健康平安,遠離戰爭,爲那些失去家人的朋友祈禱!祝福世界和平安康。

20xx.6.25

燦爛千陽讀後感6

整本書從一開始讀,我的心就是沉重的,我不知道爲什麼這個世界要對女孩這麼不公平?書中講的是兩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帶着屬於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潛藏着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首先來說說瑪麗雅姆,她是一個私生女,沒有父愛,但是渴望父愛,與母親生活在一起,但是卻總從母親那裏得到不可能幸福的話語,她想要去讀書,母親卻惡狠狠的說,學校不會要她,要她學會忍耐,每個人都有對知識的.渴望,但是瑪麗雅姆卻沒有讓她自己這個願望實現,我覺得是悲哀的,母親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女兒的身上,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女兒。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母親,也在瑪麗雅姆15歲的時候自殺了,這對瑪麗雅姆無疑是殘忍的,沒有父愛,現在還沒有了母愛,她唯一的依靠。而後,她成爲了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動盪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

我不反對書中瑪麗雅姆遭受的生活鉅變中可以看出,在阿富汗落後的世俗枷鎖下,一個男人選擇了背棄了內心的情感,爲了自己的名譽和地位遵循着舊制度的套路生活,相反,一個普通的女人卻表現出了忍受苦難的堅強與偉大,這裏諷刺了傳統習俗的殘酷,在一種病態社會的形態下發掘了人性,歌頌了女人的自立和堅韌形象。

但是瑪麗雅姆的忍受、堅強、偉大,也付出了她自己太多的犧牲,這本書除了看了會讓人深思之外,在我看來更多的是難受。這就是我讀燦爛千陽的讀後感。

燦爛千陽讀後感7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後又一次深深感動我的書,感謝作者帶給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讓我認識了阿富汗,讓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經歷過的苦難,儘管這苦難或許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給我的是人性的光輝,人們心底埋葬的關於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兩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帶着不屬於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摧殘,心底潛藏着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寬恕的年代,有着無法抹去的記憶,最終,自由與幸福抵達了穿越了戰亂的萊拉,用瑪利亞姆的生命。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阿富汗,這使我十分震驚,我意外於此般生活竟然在這麼近的年代發生,這並不是過去,或者這還是未痊癒的傷疤。

我沒法去深刻地體會阿富汗女性的苦難生活,我無法瞭解她們一生的深重災難,但是,由她們,我更加感激並珍惜現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擁有自己的權利。我出生並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和平的國度。

我喜歡看書中字裏行間傳遞給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贖的毅力,她們有她們的信仰,或許我無法完全理解這樣的信仰對她們來說有多麼重要,但是隱約可以體會,信仰是她們身體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就像大腦,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實施殘暴、謀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這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帶給我的遠遠不止這些。

燦爛千陽讀後感8

儘管生命充滿痛苦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看見希望的陽光。

近日,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燦爛千陽》,書中胡塞尼對人類情感細緻入微的刻畫深深地吸引着我,小說開端給了我們美好的憧憬,私生女瑪麗雅姆在每個星期四都滿懷期待,因爲這一天是她的父親扎裏勒到泥屋來看望她的日子。扎裏勒給她講故事,送她禮物,瑪麗雅姆感動幸福和美好。

然而這樣的幸福卻在瑪麗婭姆十五歲生日的時候戛然而止,母親娜娜自殺,定期探訪她的父親也形同陌路。瑪麗婭姆被迫成爲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從此她飽受家暴和戰亂之苦。

少女萊拉是書中另一位女主角,她和瑪麗雅姆一樣,在阿富汗戰爭中,失去了父母和戀人,亦被迫嫁給拉希德。

關於女性的地位,阿富汗婦女地位低下得讓人難以想象。瑪麗婭姆在聽到丈夫拉希德回家的腳步聲都瑟瑟發抖,她們出門要穿着裹住全身的布卡,眼睛部位都得隔着網狀的屏障看路。萊拉在剖腹產時,都沒有麻藥,在那個國度和時代,女人如同草芥。

令人震撼的、超越生死的友誼。瑪麗婭姆和萊拉嫁給同一個男人,她們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後,情誼漸深,如母女般相濡以沫。書中最溫暖的情節:她們坐在屋外的摺疊椅上,用手指從一個碗裏拿甜餅吃,每人喝了兩杯茶,當拉希德大聲喊她們上去,萊拉和瑪麗婭姆交換了一個坦誠的、會意的眼神。

關於寬容和自我救贖。瑪麗雅姆扎裏勒是和傭人生的女兒,扎裏勒爲了面子,把她們母女趕出去,讓她們住偏僻簡陋的泥屋,而扎裏勒豪華的大房子裏住着他的三位妻子和九個兒女。扎裏勒臨終懺悔既是自我救贖。

作者對於日常生活本質以說故事的方式震撼着我們。他在書中爲我們詮釋了阿富汗的文化和歷史,探索暴力的根源,喚醒我們對人性的認知,透過這些女性生命的片段爲我們點燃瞭如一千顆太陽般溫暖的希望之光。讓我們依憑對往事的記憶,以希望、救贖和愛來撫平痛苦......讀之讓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