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日出優秀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讀劇本有一個好處,就是不費時間。讀了曹禺的日出這本話劇,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曹禺日出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曹禺日出優秀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曹禺日出讀後感篇一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大都市生活爲背景的四幕話劇。《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爛面,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

一、劇本通過對半殖民地都市羣醜的出色描繪暴露社會的黑暗糜爛。有工於心計的銀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顧八奶奶、洋奴張喬治等。這些都市羣醜聚在陳白露的寓所裏尋歡作樂,而又爾虞我詐,充分暴露了被金錢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繪“不足”者的備受欺凌。“小東西”被賣進妓院;小職員黃省三走投無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後自盡被救發了瘋。劇本描寫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也描寫了他們善良、忠厚和倔強的品性。

劇本正是通過對都市羣醜和下層被侮辱被剝奪者的描寫,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圖景,一方面是剝削者、“有餘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有餘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黑暗社會的主題。

  曹禺日出讀後感篇二

話劇不同於市面上流行小說,也不同於經典名著;沒有理論書籍的晦澀,也沒有散文的敷衍。戲劇有一個任何文體形式都不具備的特點,就是在行雲流水般的短幅內道盡人情冷暖或藝術旨趣,讓人讀得酣暢又不乏思考。

曹禺的書是近一個月讀的,期間各種日常瑣事也使閱讀變得牽絆。這也並不影響這本書的內容在心的流暢。戲劇以前是不讀的,淺嘗其藝術魅力,也無法總結出什麼。感悟是感性的,內容的分析是理性的。就個人而言,這是一本好書。

好在哪裏?刻畫人物生動,幾個動作的編排便顯其當下心境,三言兩語以簡概繁;場面的烘托,緊貼時下劇情發展,有時是側寫情感,有時是人與景的互動;中心思想明確,文中的幾個人物的命運,無不指向其主題。

說起《日出》的主題,我並不明確知曉。但讀完全書,我知道,就是它了。這個“它”不可言喻,以我拙劣的文筆也無從描述。彷彿是聽音樂時那種時有時無的`觸動;也似鏡中花水中月,遠觀美好,捧在手心中卻幻滅。

讀罷內心感觸良多。陳白露的那種“倔強”,體現出人的強悍的生命力,但她猶豫,僅靠本能不靠理智,最終的自殺令人憐憫;“小東西”的故事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那個時代是不自由的黑暗世界,吞噬了她的希望和對生得熱忱,最終懸樑自盡(雖然作者又附上改編後的版本,“小東西”認命,但個人覺得不如第一版來的深刻。自我了斷好歹是一種反抗方式,而認命真的就是絕望了。一個生命的消亡更容易激起人的共鳴);方達生於劇情,似乎是吹過糜爛沼澤地的一陣清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似兩手空空,其實是一種覺醒的存在。

文中幾處描寫日出的語句,畫面感極強,令人感到龐大的生命力和生命的恢弘。雖是個悲劇,卻依然能透過其黑暗表面看到那不就的一輪濃烈的驕陽。

初探戲劇的魅力,能寫的就這些,感受的卻遠遠不止。

另:方纔看到落日餘暉,心想黑暗將臨,明天的日出也就不遠了。

  曹禺日出讀後感篇三

前兩天去看了話劇《日出》,深深地震撼。

在短短2個半小時內,體驗了徹底的絕望,又從人間地獄進入天堂。這是曹禺先生的魔力,也是演員和導演的魔力。

我沒看過之前版本的日出,只是非常喜歡這一版。

先說演員,最令人驚喜的是郭達,他扮演的富豪潘月亭是個很複雜的角色,剛開始,他看起來如笑面佛而且很懦弱,慢慢地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了,兇狠、狡詐、吃人不吐骨頭,就如黃省三的哀嘆:“都是人啊,人不能這麼對人的!”郭達把這個兩面三刀的笑面虎演活了。

扮演陳白露的陳數是我很喜歡的演員,看過她演的《暗算》。之前上映時,有評論說她是演得最像陳白露的演員。陳白露外表光鮮亮麗,內心蒼白絕望,她曾經被至愛的人背叛,所以再也不相信愛情,丟棄一切理想苟活在上海灘;她鄙視周圍的一幫寄生蟲和社會渣滓,卻不得不仰賴他們生存;她總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熱愛看日出,但太陽終於出來時,她卻喃喃地說:“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然後服藥自盡。

“太陽出來了,但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這是《日出》中最有名的一句臺詞,懂了這句話就明白了全劇的基調,地獄般的生活,慘絕人寰的人生。第一次讀這個劇本是在高三,那時候腦子裏總會蹦出這句話來。

燈光和音樂也令人印象深刻。陳白露剛出場時,打的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晃得人眼暈,象徵着陳白露生活環境的光怪陸離、燈紅酒綠。除此以外,燈光總是壓抑的,朦朧的,因爲這裏永遠見不到陽光。當悲劇發生時,如黃省三毒死親生孩子,小東西被毒打時,燈光碎成一條條慘白的光柱,把人物也割成一條條的;小東西上吊時,在滿場的黑暗中,小東西的身旁燃起火一樣的燈光,令人想起地獄中的烈火,不寒而慄;陳白露出場時,總有一束燈光柔和地打在她的身上,烘托出她超越凡俗的美。

曹禺的這齣劇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爲它活生生地展現了人間地獄,黑暗到徹底,絕望到徹底。他的《雷雨》、《原野》亦如是,讀他的劇本時曾因爲那種徹頭徹尾的黑暗而讀不下去,作者寫劇本時又該是何種心情?他的心裏爲何能容下那麼多痛苦?

不過,導演對結尾做了一些改變,加了一個光明的結尾,儘管是虛幻的。陳白露死去後,場景突然切換成森林,太陽的神輝籠罩大地,陳白露慢慢醒過來,她回憶起了自己十二、三歲的時候,那是她人生最美好的年紀,她內心的美好也甦醒過來,她一步步向光線發出的地方——太陽,亦是天堂走過去,這時音樂變得優美和抒情,在我的熱淚盈眶中,全劇結束了。

走出演播廳,門口有一座曹禺先生的半身像,我默默地凝視着先生的面容,向他道深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