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冬牧場》有感1000字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冬牧場》有感1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冬牧場》有感1000字

提到牧場這個詞,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藍藍的天,碧綠的草,潔白的羊羣,旁邊的牧人騎在馬上悠閒自得。晚上回到蒙古包中,點起篝火,喝着馬奶酒,拉起馬頭琴,跳起蒙古舞……一副多麼溫馨的畫面啊。

《冬牧場》卻給我們描述了另一幅震撼的畫面,該書描寫了一羣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的冬牧場生活。在冬牧場中更多的詞彙是:

長途遷徙:牧場分春牧場、夏牧場和冬牧場。隨着季節的轉換,每次都要大遷徙,每次搬家的路程少則三四天,多則十幾天。每年都要進行十幾次或幾十次的.轉場。

缺水:沙漠裏,雪是唯一的水源。但不是天天都下雪,而且雪後往往是一場風,雪不知吹到哪裏去了。人們每天要走上幾公里外去找雪背雪,然後把雪化開當作飲用水用於燒茶煮飯。

寒冷:生活在冬牧場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冰箱中,正午的最高氣溫零下三度,半夜的最低氣溫零下四十二度。牧歸時,人的眼睫毛和眉毛結滿粗重的冰霜。羊背蓋滿大雪,馬渾身披滿白霜,嘴角拖着長長的冰凌。

生活艱辛:羊是牧人的財富,羊是一天都不能餓着的。所以每天都要出去放羊,放羊時牧人要在外面凍一天而且還沒有飯吃。

單調枯燥寂寞:牧場廣闊而單獨,黃沙漫漫,白雪斑駁。萬里的牧場只有兩家人,生活艱難且封閉,日子寂寞單調,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羊,趕牛,背雪,清理羊糞,烤饢,繡花氈。

與世隔絕:冬窩子離最近的縣城三百多公里,離最近的公路一百多公里。交通不便可想而知。沒有手機信號。電話只有在晚上纔有很弱的信號。難以收到電視信號。

病痛:牧民一年到頭吃不了多少蔬菜和水果,常年缺乏維生素。寒冷使得周身都患上了關節炎,把止疼片當飯吃。常常半夜疼醒起來吃藥。

《冬牧場》中有句話:我們哈薩克人受的苦還少嗎?當時看這句話時,沒有太明白。後來讀完《冬牧場》之後,離交作業還有些時間,我於是拜讀了李娟的另外幾部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春牧場》、《養道—前山夏牧場》、《養道—深山夏牧場》。在這些書中瞭解到,原來牧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那麼艱苦。

在春牧場中,天氣變幻無定。幾分鐘前老天還是風和日麗,在沒有任何徵兆的前提下,馬上可能就是大雨、沙塵暴或者寒流。在一次轉場的途中,我們遇到了傾盆大雨。不管你穿得多厚,都給澆個溼透。走一會就要把手套和衣服擰一擰水。下馬時整條腿都僵了。到了目的地根本顧不上換身上的溼衣服,先要卸掉駱駝身上的物資搭氈房、燒火……在下一次轉場之前,作者特意進城買了幾件寬大結實的雨衣送給大家。但對於李娟的好心,大家都拒絕了。我猛然想起冬牧場中的那句話,“如果不能忍受艱苦的勞動,會讓人看不起的”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人不堅強,心不堅強如何生存下去?面對辛苦、疼痛、飢餓、寒冷、疲憊等種種生存的痛苦,不能繞過,只能堅持。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只是怨天尤人,是被人民鄙視的。能夠在如此苦難的環境下,堅強而且體面地生存下去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據說這是全世界最後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沉寂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櫛風沐雨,順天應地,逐水草而居。從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綿延千里的跋涉,他們堅韌、淳樸、熱情、勤勞、好客、自尊、自信、愛美。

春天,阿爾泰山的積雪從南向北漸次融化,牧人們便追逐這融化的進程,追逐着水的痕跡,從乾涸的荒原趕往溼潤的深山。秋天,大雪又從北往南一路鋪灑,牧人們被大雪驅趕着一路南下,從雪厚之處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帶的雪薄之處。在那裏,羊羣能夠用蹄子扒開積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殘根。在這條漫長寂靜的南來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豐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堅持。

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着寒冷正在過去。這寒冷並不是晴天霹靂,不是莫名天災,不是不知盡頭的黑暗。它是這個行星的命運,是萬物已然接受的規則。一切總會過去。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爲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爲生活得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