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學習目標: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1.能欣賞文章所描寫的優美畫面,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

2.能聯繫作品的文化背景,瞭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開展一次調查家鄉民俗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家鄉的民俗風情,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寫作材料。

5.學會進圖書館檢索書目,能製作摘錄卡片,養成勤讀書、勤摘錄的好習慣。

  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社戲 2課時

端午日 1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 1課時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2課時

常州“民俗風情”專題活動 1課時

寫作:從生活中找“米” 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 1課時

單元小結 1課時

  教材分析:

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向我們介紹了過年、端午、中秋三大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以及農村社戲的民俗風情。讀罷這些文章,更可激發我們瞭解更多的民俗風情的熱情,更加熱愛我們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第一塊:瞭解單元內容,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導入:讓學生瀏覽目錄、課文,以及《新課程,伴你學語文》。明確任務。

2巡視,指導。瀏覽目錄、課文等。

3問題情境:哪些內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內容是你最感興趣的?請同學們隨便談談。談感受(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印象最深刻的內容)。

4佈置任務:根據單元內容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

教學反思

第二塊:制定活動方案,組建活動小組。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問題情境:你知道我們常州有哪些風俗習慣嗎?給大家講講。討論,交流。

2針對單元主題,商討單元學習專題,並擬訂實施方案,如以訪問的形式開展一次瞭解家鄉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活動等。自由交流,確定自己的專題。自由組合專題研究小組。

3巡視指導,給予一定的提示、幫助。制定活動計劃、方案。

教學反思

  第2課時 社戲(一)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領會文章的詳略安排。

2.能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3.能欣賞文中優美的景色描寫,體會“人在圖畫中”的感覺。

課前學習: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瞭解作者魯迅及其主要作品。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導入:在上一個單元,我們領略了快樂美好的金色童年,請大家講一講童年留給自己最美好的回憶。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鬥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讓我們一起跟隨他去看一出《社戲》。傾聽,講童年趣事。

2佈置任務:請仔細閱讀課文,看看文中一共回憶了哪些事情,課文中的哪個詞能概括平橋村在少年魯迅心中的地位,爲什麼?閱讀課文,思考。

3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社戲”。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佈置任務:再讀課文,結合文章的標題“社戲”,說說按事件的發展進程可將本文分爲哪幾部分?速讀課文,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3問題情境:從課文的描述來看,當夜的社戲其實並不精彩,但爲什麼作者說“以後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思考,小組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5你在生活中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嗎?請給大家講一講。講述。

教學反思

第三塊:賞析月夜美景。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佈置任務:在社戲途中有兩處景色描寫,請放聲朗讀。你覺得美嗎,爲什麼?如果你處在這幾段文字描繪的情境中,將是怎樣的心情,有怎樣的感受?誦讀,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課文中的景色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你有沒有過“人在圖畫中”的經歷?描繪給老師和同學聽聽。小組討論,交流。

4組織交流、評價。講述,評價。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第3課時 社戲(二)

學習目標:1.能把握人物的性格,體會作者對平橋村人的深厚感情。

課前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課堂學習:

第一塊:平橋村人物譜。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導入:“我”之所以喜歡平橋村,除了“社戲”外,更爲關鍵的是還有一羣淳樸、友愛的小夥伴。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討論,交流。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問題情境:請給平橋村的村民寫一個人物譜,分別用幾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考,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討論,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語文活動——辯論賽。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問題情境:有人說雙喜他們偷豆的做法是應該批評的,你認爲呢?討論,交流。

2組織辯論。分組,辯論。

3主持、參與、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教學反思

第三塊:平橋村印象。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問題情境:你喜歡平橋村嗎,喜歡平橋村的生活嗎,爲什麼?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問題情境:如果平橋村要發展旅遊業,請你給他們寫一則導遊詞,你將怎樣寫?思考,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請寫下來。

  第4課時 端午日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風俗。

2.能欣賞賽龍船場面的精彩描寫,掌握虛實相生的寫法。

3.能體會賽龍船表現的激勵爭先、合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課前學習:1.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瞭解作者沈從文及其《邊城》。

2.向家中長輩瞭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導入: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們這兒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今天我們就要走進湘西茶峒人民的端午日。傾聽,講述。

2請同學來介紹一下作者沈從文的情況。介紹沈從文及其《邊城》,其他同學補充。

3佈置任務:請閱讀課文,說說端午日這天湘西人民舉行了哪些活動?和我們這兒的端午習俗有什麼異同。閱讀,思考。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賽龍舟是湘西和我們常州都有的端午風俗,請大家再次閱讀文中賽龍舟這一活動,感受賽龍舟的氣氛。(播放賽龍舟的影片片斷)觀看視頻,閱讀。

2問題情境:你喜歡這項活動嗎?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們賽龍舟,或者你就是龍船上的一員,你會有什麼聯想?有什麼感受?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評價。明確:賽龍舟體現了一種激勵爭先、合作、奮發向上的精神。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三塊: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問題情境:賽龍舟的場面寫得非常精彩,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明確:虛實相生的寫法。發表見解。

3請同學們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來擴寫捉鴨子的場面。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自評,互評,交流。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收集祖國各地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以及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傳說。

  第5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能說出文中所描述的過年前做的十件事。

2.能說出過年的習俗所寄寓的期盼及其文化內涵。

3.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對過年習俗的理解,,並能合理想像和聯想,預測將來過年習俗。

課前學習:1.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瞭解作者劉紹棠。

2.向家中長輩瞭解家鄉過年的風俗。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導入:過年是大家最熱切盼望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你知道“年”的傳說嗎?你喜歡過年嗎,爲什麼?傾聽,講述。

2佈置任務:閱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介紹了哪些過年的習俗。閱讀,思考。

3組織交流、評價。討論,交流。

4想一想,這些習俗中,寄託着人們的哪些期盼,你從文中什麼地方看出來的?思考,小組討論。

5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今昔比較,理解過年的含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問題情境:現在過年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有什麼含義?與文中比較,消失或保留或發揚光大了哪些習俗?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問題情境:有人說,過年要從年前一直忙到年後,非常累人,而且在過年時出現了很多浪費現象,比如說相互請客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過年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意義,可以取消這一風俗。你認爲呢?討論,交流。

4組織辯論:

正方:過年在新時期仍有意義,應延續這一風俗。

反方:過年已失去原有的作用,可以取消這種風俗。分組,辯論。

5主持、參與、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教學反思

第三塊:展望未來,賦予“過年”新時代的意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問題情境:通過剛纔的辯論,同學們已經意識到,過年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文化。它包含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包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當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那麼,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怎樣來過年呢?思考,小組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佈置任務:請總結剛纔的發言,向爸爸媽媽寫一份建議書,提出一些既不失年的`含義,又符合新時代的發展的過年建議。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收集祖國各地過年的風俗習慣。

  第6課時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一)

學習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誦三首詩詞,並能背誦。

2.能體會作者在詩中寄寓的感情,並能把兩首古代詩詞改編成現代詩歌。

課前學習: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的背景資料,並能朗讀詩詞,讀通讀順。

課堂學習:

第一塊:朗讀詩詞。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導入:月亮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意向,古人總愛對月抒懷,尤其是在中秋這樣節日。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傾聽。

2佈置任務: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詞,比一比誰讀得最好。有感情地朗讀三首詩詞。

3指名朗讀,並組織評價。朗讀,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釋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問題情境:古代詩詞語言優美,意味深長,但畢竟不如現代詩歌那樣明白易懂,請同學們根據頁下注釋,讀懂前面兩首古代詩詞,並用現代詩歌的語言來表述它們。閱讀頁下注釋,改編古代詩詞,小組討論修改。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問題情境:再讀詩詞,三首詩詞都詠中秋之月,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在表現上又有什麼不同?朗讀,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背誦三首詩詞,並收集關於“月”的詩句。

  第7課時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二)

學習目標:1.能誦詠詠月名句,增加積累。

2.能說出“月”的意向在古代詩詞中的作用。

3.能自己作一首詠月詩。

課前學習:收集關於“月”的名句。

課堂學習:

第三塊: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1請朗讀比較好的同學朗讀三首詠月詩詞。朗讀,傾聽,評價。

2中國古代有許多詠月的佳句,讓我們一起來對月抒懷。(進行吟詩比賽:以小組爲單位,每個小組成員輪流吟誦帶月的詩句,看哪個小組吟誦得多。)分組參加比賽。

3主持、參與、評價。評價。

4從剛纔同學們吟詠的帶月詩句來看,人們通常在月亮中寄託哪些感情?思考,討論。

5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6請同學們也了作一首“中秋詠月詩”,寄寓自己的感情。思考,作詩。

7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把同學們作的“中秋詠月詩”收集起來,出一期專題板報。

  第8課時 常州“民俗風情”專題活動

活動目的:

瞭解家鄉傳統節日的習俗,瞭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創新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活動方式:

到圖書館、資料室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採訪家長,組成小組進行社會調查。

活動過程:

1、準備。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自由分組;制定查閱與調查計劃;作好調查的物質準備,比如照相機、錄音機、筆記本等。

2、活動。個人或小組進行專題查閱、調查,作好詳細、認真的記錄,注意資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彙總。

3、交流。小組內部成員經常交流,相互協作;全班交流收穫與體會。

4、展示。每個小組製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專題小報、圖文展示、攝製短片等形式。

  第9、10、11課時 寫作:從生活中找“米”

第9課時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組織教學反思

1自學短文“從生活中找‘米’”。組織學生自學。

2問題情境:看過短文後,請說一說怎樣才能從生活中找到“米”。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評價。明確:生活中到處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交流,評價。

第10課時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組織教學反思

1學生根據課後練習一討論,擬題。

2明確寫作要求,寫作。提出寫作要求。

3自己修改作文。組織自改。

第11課時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組織教學反思

1組內交流,互相修改作文。出示評改標準和要求。

2學生推薦作文,師生互動評改作文。

3教師聽取各組意見,指導學生評分。

  第12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另列)

  第13課時 單元總結

綜合一單元的內容和,進行學習總結,分析自己在學習中的得與失,對自我正確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多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可就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總結:

總結方面獲得收益存在問題

(1)課堂發言的情況。

(2)完成作業的情況。

(3)參與活動的情況。

(4)學習興趣的增強。

(5)學習能力的提高。

(6)情感態度的昇華。

(7)對老師建議、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