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一第3單元檢測題(帶答案新人教版)

勤奮是聰明的土壤,勤學是聰明的鑰匙。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準備的高一語文必修一第3單元檢測題(帶答案新人教版),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瞭解更多詳情資訊,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高一語文必修一第3單元檢測題(帶答案新人教版)

第Ⅰ卷(選擇題30分,每小題3分)

一、(12分)

1.下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導學號 89950369( )

A.寥落(liáo) 桀驁不馴(ào)

立僕(pū) 賃屋授課(lìn)

B.作揖(yī) 幹練堅決(ɡān)

解剖(pōu) 長歌當哭(dānɡ)

C.蒞校(lì) 屏息以待(pínɡ)

激亢(kànɡ) 涕泗交流(sì)

D.鰥夫(ɡuān) 屠戮婦嬰(lù)

山阿(ā) 歸納演繹(yì)

【答案】 A(B項幹:ɡàn,當:dànɡ,C項屏:bǐnɡ,D項阿:ē)

2.下列字形全對的一項是導學號 89950370( )

A.深味悲涼 出離憤怒 隕身不恤 緋紅黎明

B.微漠悲哀 直麪人生 槍彈攢射 欣然前往

C.廣有羽冀 黯然泣下 驚心動魄 浸漬人心

D.綠草如茵 逆來順受 高官顯宦 深居揀出

【答案】 B(A項隕—殞,C項冀—翼,D項揀—簡)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導學號 89950371( )

A.2015年12月10日零晨,屠呦呦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證書。懸壺濟世、爲人類健康和福祉孜孜以求的科研勇者獲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B.香格里拉古城被燒燬三分之一的慘景,還歷歷在目;擁有300年歷史的一座侗寨,轉瞬間又毀於一旦,令人慘不忍睹。

C.歐洲自行車貿易博覽會是歐洲新興的一個自行車展會,該展會發展迅速,被業內人士普遍看好,已與科隆、米蘭展會分庭抗禮。

D.不管我國目前面臨的海洋權益鬥爭形勢十分嚴峻,但我們要堅信,隨着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我國同周邊國家海洋權益爭議問題會得到圓滿解決。

【答案】 A(實至名歸:有了真正的學識、本領或業績,相應的聲譽自然就隨之而來。B.“慘不忍睹”指悲慘得讓人不忍心看下去,形容極其悲慘。不能與“令人”搭配。C.分庭抗禮指雙方,而不是“三者”,應用“鼎足而立”。D.“不管”應改爲“儘管”。)

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中,錯誤的一項是導學號 89950372( )

A.《記念劉和珍君》選自《華蓋集續編》,作者魯迅。魯迅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雜文作品,共有雜文集16本。另外還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散文詩集《朝花夕拾》。

B.巴金,現代小說家,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等,20世紀4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火》《憩園》《寒夜》等。《隨想錄》是他晚年創作的思想漫筆。

C.《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題爲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並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作者梁實秋,中國現代散文家、文學評論家。

D.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領袖,學者。有《飲冰室合集》。

【答案】 A(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詩集是《野草》)

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導學號 89950373

多點“求異”思維

江曾培

①季羨林的《朗潤瑣言》,內中不少論述富有獨到見解,甚至與一些學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辯駁詰難之詞。季先生主張學術上要“求異存同”。

②在“同”與“異”的關係上,人們習慣講的是“求同存異”,應當說,在處理國與國乃至人與人的關係上,作這樣的強調是對的。只有“求同存異”,纔有互相合作與信賴的基礎。如果反過來,“求異存同”,專“求”不一致的地方,那麼,就會把關係搞得很緊張,在國際有害於和平,在人際不利於和諧。不過,在學術研究上,倒是要反過來,像季先生所說,“求異存同”。因爲,學術研究貴在出新,不宜陳陳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腳印走路,或按着別人的腔調吆喝,而是要有所發現,有所前進。這就要有“異”於前人和“異”於他人之處。否則,不過是雷同重複,談不上有什麼意義。自然,“求異”並非完全排斥“同”,“異”也含有共同的知識和認識,遵循共同的原則和規律,不過,“異”卻是它的獨特價值所在。因而對學術研究來說,是要在“異”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異”。

③“求異存同”的治學之道,歷來爲學界有識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際思想家黃宗羲在其《明儒學案》中說:“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爲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生之業也。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於其不同處,正宜着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這裏強調“一本而萬殊”,不要“倚門傍戶、依樣葫蘆”,不要“以水濟水”,而要重視“一偏之見”、“相反之論”,“着眼理會”“其不同處”,正是強調學術研究應當“求異存同”。現代學者胡適、章士釗等針對喜“同”惡“異”的現象,認爲“同固欣然,異也可喜”,要人做到“好同而不禁異”。學術研究就是要在“求異”中創新,在“求異”中發展。

④至於文藝創作則更應“求異”。因爲,文藝創作是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精神勞動,如果雷同重複,就會失去任何價值,是故“脫窠臼,創新意”,成爲文藝創作的首要品質。清代的李笠翁在《閒情偶寄》中說:“東施之貌,未必醜於西施,止爲效顰於人,遂蒙千古之誚。”齊白石更告誡後人:“學我者活,似我者死。”巴爾扎克關於“第一個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聰明人,第二個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話,也是說明文藝創作不能“嚼別人嚼過的饃”,要“求異”求新。“雙百方針”是發展文化藝術的根本方針,要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關鍵是要有衆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衆多不同聲音的“家”在“鳴”,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聲,只有“同”,沒有“異”,也就不見什麼“雙百方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