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別處》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生活在別處》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生活在別處》讀後感

《生活在別處》讀後感1

曉霞,謝謝你打開那盞心燈

在讀罷《平凡的世界》一書後,我不否認,有許許多多的人物令我震撼。然而,現在,我只想追逐你----田曉霞。

你的出生,便已註定你的地位與身份----縣領導家的大小姐啊!高貴,優越。從小受着那般良好教育的啊!修養,談吐,一切都是那樣的不凡。又因父母親都是“官兒”,還不小的幹部,從小,你便被衆星拱月般地捧着,捧在手心。如此千金之軀,早有不可一世之傲氣了吧,也有唯我獨尊之霸氣了吧!

玉琢便成器,經過有文化,有深度這一層次家庭的薰陶,你的智慧也逐漸顯露出來,小小年紀便開始閱讀《參考消息》,閱讀中外名著。一本本感人的書,一個個暖人的故事,一場又一次激盪着你的思維;一碗碗心靈的雞湯慢慢地灌溉着你需要滋潤的心田。於是,一個擁有着最先進,最開放思維的新新女性誕生了,那就是你----田曉霞。

高中時代,哦,真爲那個叫作孫少平的人感到幸運;因爲,他遇到了你,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你爲他打開了一盞心燈,引着他走向了那個廣闊的世界,是你,開天闢地般地劈開了從那落後的小山村通往先進城市之路。因爲你,所以鑄出了孫少平---那個值得在路遙先生筆下游走的人物。

曾經,我恨過,恨你救的那個小女孩,是她,讓你失去了生命,雖然,我也爲你感到驕傲,從心底裏油然而生的那種。但,我還是恨,恨並痛着。那幾天,夜晚,我一夜一夜地睡不着覺,抱着枕頭無息地哭。黑暗裏,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勾勒你的模樣,你的明眸,你的皓齒,你的口才……

再有,從小被人衆星拱月般的你,早已閱人無數。也許正因如此吧,你練就了一番“閱人”的好本領,不挑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人,卻用獨到的眼光挑了“敗絮其外”卻“金玉其中”的孫少平。不求地位,只求品味。於是,我欽佩你,曉霞!

曉霞,你打開了孫少平的心燈,也打開了我的心燈……

《生活在別處》讀後感2

這是一個關於詩人的故事,從詩人的誕生一直到詩人在年輕時死去。這本書我是在20xx年高中時期看到一個女生在看,20xx年買來,到20xx年重讀一遍。對當時的懵懂,以及生活在別處這句話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

曾經的我以爲,生活在別處只是一種多樣生活同時集於一種人生的可能性,即我們每個人在過着當下生活的同時,應當去懷着一種希望和包容,尤其在自己本來的生活遇到困難時,想到也許自己還有一個其它生活的選擇。而包容則是對不同的生活方式持着不鄙視,也不一定要認可的態度。別處的生活只是作爲一種客觀存在的方式繼續着,而自己也有一種生活要繼續。這樣的希望,像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當自己的生活出現困難時,還有其他一種生活的選擇可能。這句話也成爲了內心的避難所。

然而在這次重讀時,這種內心的希望雖然不至於消失,但浪漫更被現實替代,從虛妄的美好,變成了認識到現實的殘酷。但我依然沒有因爲這種不可迴避的殘酷,而放棄掉曾經以爲的可能的美好。生活在別處這句話背後,也許更指的是和你同一時代的人做的事情與你不一樣,反而在其他地方和其它時空的人,有人懷着和你一樣的抱負和理念,做着類似的事情。而對於可以被認爲“特立獨行”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可謂是真的在別處了,即在那些曾經或之後與他做出同樣事情的人中。但這樣的生活,只能懷揣着在別處的想法,而在瞭解到之後獲得內心的慰藉。如果說真正的在當下的生活中獲得一種融入感,則是非常困難的。而這種困難就是現實的殘酷。

在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所提出的文化理論中,他認爲每一個國家都有一種專屬的文化圈,比如酒神型,農神型等。而當一個國家的國民與本國的文化類型相符合,或者矛盾差異不大時,那麼他就會在這個國家生活的`較爲順暢,而如果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較大時,國民則會感到極大的煩惱。這就是國民性研究中的一部分,而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與刀》中,也對日本人的國民性做了一番研究。對於與國民性格不同以至於產生衝突的人來說,去往一個有着類似國民性的國家生活,對他來說纔是最爲舒適的人生。比如一個熱情開朗的人,前往北歐或者日本生活,則是較爲容易產生一些衝突的。

有的人生活就在於此地,而對於另外的人來說生活在別處,這兩者沒有強弱之分。儘管社會和生活是那麼的宏達和無法改變,以至於一直強調的是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適應你,這句話的確無可厚非。但人的能動性,也同時體現在認識到生活在別處的可能。人們主動的適應與主動的選擇其他生活方式,都不是弱者的表現,反而都需要一定的勇氣與毅力。也許選擇會被視爲逃避,但但凡是依舊選擇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那都是要建立在自己的能力與智慧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