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芙蓉金菊鬥馨香原文賞析

訴衷情·芙蓉金菊鬥馨香原文賞析1

原文:

訴衷情·芙蓉金菊鬥馨香原文賞析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賞析:

此詞以寫景爲主,上片點明“天氣欲重陽”,下片以“憑高目斷”相照應,可知此詞爲重九登高所作。詞中通過對節令、景物、環境的描寫,烘托出重陽佳節倍思親的氣氛,最後以“無限思量”點出主題。

詞起兩句:“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近重陽。” 選出木芙蓉、黃菊兩種花依然盛開、能夠在秋風中爭香斗豔來表現“重陽”到臨前的季節特徵。接着“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兩句,從近景寫到遠景,從周圍寫到望中的鄉村,從花寫到樹。秋景最美的,本來就是秋葉,這裏拈出樹上紅葉來寫,充分顯出時令特徵。紅樹中間還帶着一些“疏黃”之色,樹葉之紅是濃密的,而黃則是稀疏的,濃淡相間,色調更豐,畫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三句從陸上寫到水上,從地面寫到天上。着一“淡”字,寫出中原地區秋雨少,秋水無波,清光澄淨之景緻;而天高氣爽,萬里無雲,平原仰視,上天寬闊無際,於是,又用一“長”字狀天。這兩字看似平常,卻很貼切。上面景語,用筆疏淡,表現作者的心境是閒適的`。至“路茫茫”三字,則帶感慨情緒:前路茫茫,把握不住。接下去:“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寫久久地登高遙望,看到鴻雁飛來,引起頭腦中的無限思念。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此詞之寫景正與此境相合。正因爲前面所寫之景蘊含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後點題水到渠成,收到情景相生的藝術效果。

訴衷情·芙蓉金菊鬥馨香原文賞析2

芙蓉1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2間疏黃。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3,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註釋:

1芙蓉:指木芙蓉。晏殊詞中所詠芙蓉多指此。鬥:比,爭。

2紅樹:指秋天葉子變紅的樹,如楓樹、烏桕樹等。間:夾雜。

3目斷:望盡。

賞析:

據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二晏年譜》考證,這首詞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所作。這一年晏殊四十八歲,五月前自陳州召還京城擔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此詞是秋天在汴京登高遠望時所作。這是大晏詞中爲數不多的有時地可考的作品之一。它就秋景而抒情,展示了這位久歷宦海、將近“知天命”之年的`文化人高曠廣遠的胸懷。詞的上片,以清麗疏朗的筆觸,描繪京城汴京市郊的瑰麗秋色,詞中有畫,給人以舒心悅目的美感。下片情景交融,展現作者高朗澹盪的胸懷。“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三句,亦景亦情,極富象徵性,實際上已將詞人的心境暗示出來。結尾三句,托出抒懷的本旨,卻不點明情思之所向,僅言“無限思量”,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使全篇所造之境耐人尋味,啓人思考。這是大晏“情中有思”的傑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