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原文賞析[精品]

漁家傲原文賞析1

原文:

漁家傲原文賞析[精品]

獨木小舟煙雨溼。燕兒亂點春江碧。江上青山隨意覓。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

昨夜青樓今日客。吹愁不得東風力。細拾殘紅書怨泣。流水急。不知那個傳消息。

賞析:

程垓的《漁家傲》在寫作手法上與其他詩詞相比,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別具一格的謀篇佈局。一般表現男女離別之情的詞作,都是以淚洗面,依依不捨的場景描寫,扣人心絃。這首詞卻撇開這些不寫,而把描寫的場面集中在離人的船上。它通過倒敘,把前夜的聚會,疊印在當日的悲離之中,用當前的相思苦,反襯出以前的'相愛之深,從而形成虛與實、悲與歡的對照。這就使得它畫面集中,表現深刻。二是獨闢蹊徑地構想了一個極富表現力的小情節,即在結尾處所寫,讓殘陽傳達相思之苦。不過,它的真正目的,並非是通過落花來傳情達意,而僅僅是表現自己的一片真心與癡情,減輕一點相思之痛苦罷了。

上片着意描寫與情人分別後船行江中的所見所感。

首三句寫春江春雨景色:自己乘坐的小船在煙雨朦朧中行進,到處都是溼溼潤潤的;燕子在碧綠的江面上紛紛點水嬉戲;兩岸的青山若隱若現,倒也可以隨意尋認。這些煙雨朦朧中的景物自然是很美的,但又處處暗示出一種憂鬱的氣氛。“人寂寂”二句也是寫景,卻更帶着濃厚的感情色彩。人寂寂,既指兩岸人影稀少,也指自身形影相弔,象離羣的孤雁。“落花芳草催寒食”是一種風趣的擬人說法,意即落花繽紛,芳草萋萋,寒食節要到了。古代的寒食節是一個以親朋友好相聚賞花、遊春爲主要內容的歡樂的節日。詞人於節前離開情人,想必是出於不得已,難免更添幾分惆悵。

下片着意表現不堪忍受的相思之苦。“昨夜青樓今日客”二句點明自己何以感到孤寂與憂傷,那是因爲前晚還在青樓(泛指妓女所居)與心愛的人兒歡聚,此時卻成了江上的行客,這驟然離別的痛苦叫人怎麼忍受得了。想借東風把心中的愁雲慘霧吹散吧,只因愁恨如山,東風也吹它不動。在百般無奈中,終於想出了一個排解的新法,那就是後三句所寫:將岸邊、洲頭飛來的落花(即殘紅),小心拾起,寫上自己的愁苦,撒向江中。可是流水太急,不知會漂向何處,意中人怎能看到,這些愛情的使者又向誰傳遞消息呢?言外之意是愁還是愁,怨還是怨,相思仍如春江水,無止無息。這幾句顯然是由唐人的紅葉題詩的故事演化而來,不僅十分自然,其表現力也超過了原故事,實在是一種再創造。

在古代,有許多文人騷客,每當他們遇到不順心,難以排解的事情時,譬如,科場失意,官運不佳,愛情坎坷,他們便不惜花費許多時間、金錢去青樓尋花問柳,尋求一時解脫。這首詞所描繪的就是這種落魄文人的浪漫生活。這種題材在婉約派詩詞中很常見,但在寫作上,作者頗費心思,沒有落入別人的窠臼。

漁家傲原文賞析2

原文:

灰暖香融銷永晝。

蒲萄架上春藤秀。

曲角欄干羣雀鬥。

清明後。

風梳萬縷亭前柳。

日照釵樑光欲溜。

循階竹粉沾衣袖。

拂拂面紅如著酒。

沈吟久。

昨宵正是來時候。

譯文

薰香一點點的銷爲暖灰,暖香盈室,漫長的白晝一點一點流逝。窗外葡萄架上的藤蘿正抽放新葉新條,春意盎然。遊廊雕欄轉彎處,有一羣麻雀在唧唧啾啾地追逐戲逗。清明節後,庭前的萬千垂柳正在風中拂盪。

陽光照耀在她鬢邊的釵樑上光華流動,手指撥弄着繞階生長的綠竹款款而行。全不在乎膩香的竹粉沾滿了衣袖。春風吹拂着她嬌美的面龐,紅潤無比如同酒醉。久久沉吟不語,原是因爲昨天夜晚正好與情人相會。

註釋

漁家傲:詞調名,又名《吳門柳》《荊溪詠》《水鼓子》《漁父詞》《綠蓑令》等。上片,五句,五仄韻或兩平韻三叶韻;下片,五句,五仄韻或兩平韻三叶韻。

灰暖:香灰溫暖。古人有焚香的習慣。

香融:香氣融和。

銷永晝:漫長的白晝漸漸流逝。

蒲萄:即葡萄。

秀:清秀美好。

曲角:欄杆拐角處。

釵樑:一種首飾。

光欲溜:流光閃爍,暗示女子光彩奪目。

拂拂:散佈、瀰漫貌。

著酒:飲酒。

賞析:

此詞以大開大闔的結構,明朗蘊藉的意境和精煉傳神的語言。抒寫閨中女子初戀時的春日情思。詞之上片是現境,過片以下三句是實寫追思,結二句又收回現境,同時又挽合着昨日相見的回憶。整首詞之詞境由室內而窗外,而院落,再推向春風楊柳的空間。

上片寫的是現境。“灰暖香融銷永晝,詞境展開於室內,詞中男主人公面對香爐,爐中,香料一點一點地銷爲暖灰。嫋爲香氣,暖香盈室。漫長的白晝,一點一點的流逝着。他顯然在其味深長地體味着什麼。“銷永晝”三字,春日之深永,與情思之深永,交融而出。詞境是安謐溫馨溶溶泄泄的。後來李清照《醉花陰》詞“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與此相似,但那是寫愁悶,這是寫歡愉,讀下句便更其明顯。“蒲萄架上春藤秀。”人物的視境轉至窗外。下一“秀”字,窗前初生新葉的葡萄架上,頓時便春意盎然。這番明秀景緻的觀照,把歡愉的心情充分映襯出來。上句寫春日之深永,此句寫春色之明秀,皆是靜景,下句則寫動景,境展向院子裏。“曲角欄干羣雀鬥”,下一“鬥”字,寫盡鳥雀之歡鬧。即反映出其心情之歡愉,又反襯出所居之靜謐,從而進一步暗示着那人此時情思之深永。下邊兩韻,將詞境推向更加高遠。“清明後,風梳萬縷亭前柳。”清明後,點時令,時當三月中,同時也是記下一個難忘的時間。歇拍描繪春風駘蕩,柳條萬縷婆娑起舞於碧空之中。筆致極爲明秀歡快。他究竟爲何如此愉悅呢?揭示內蘊,是在下片。

過片以下三句是追思實寫,即不用憶、念一類領字,直接呈示回憶中情景。“日照釵樑欲溜。”一道明亮的陽光照耀在這位女子的釵樑上,流轉閃爍。這一特寫是真實的,它逼真地反映了初次見面的.深刻印象。但又是別出心裁的,它比描寫美目轉盼更富有暗示性象徵性,它啓示着女子的美麗和自己感受的強烈而不可磨滅。全篇有此一句,精神百倍。“循階竹粉沾衣袖。”沿階新竹橫斜,當她迎面走來時,竟不覺讓竹粉沾上了衣袖。這一描寫,暗示出女主人公內心的激動。正是因爲如此,她甚至於“拂拂面紅如著酒”。其實,她是因初次相會的喜悅、幸福還有羞澀而陶醉了。那麼,這次相會究竟是在何時呢?“沉吟久。昨宵正是來時候。”原來,相見就在昨日裏。沉吟久,不僅將上邊逼真如在眼着的情景化爲回憶,而且交代了上片永晝情思的全部內容。今日整整一天,他都沉浸在歡樂的回憶中,足見他與女主人公一樣因愛情而陶醉詞情至此,已將雙方的幸福之感寫出,意境臻於圓融美滿。

陳遷焯《白雨齋詞話》言周詞“視飛卿色澤較淡,意態卻濃,溫韋之外別有獨至處。”他又認爲:美成詞妙處,“亦不外沉鬱頓挫。頓挫故有姿態,沉鬱則極深厚。即有姿態,又極深厚,詞中三味亦盡於此矣。”這些評論,對於賞析此詞是有啓發的。

漁家傲原文賞析3

原文: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

燕子佔巢花脫樹。

杯且舉,瞿堂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青雪路,君家正在吳門住。

贈我柳枝情幾許。

春滿縷,爲君將入江南去。

譯文:

渝州城頭長滿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倆相逢。你先回到故鄉好比燕歸定巢,而我還留在異鄉如花兒脫離樹木。酒杯暫且頻繁舉起別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寬廣很難渡過。

在天外蘇州連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蘇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滿眼綠色的柳樹隨風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

程公闢:名師孟。曾提點夔州路刑獄(主管一路司法刑獄和監察的長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爲巴子國,即今之巴縣。

巴山:東漢末劉璋在四川置巴郡(巴縣)、巴東(奉節墾)、巴西(閬中縣)三郡,合稱“三巴”。這裏的巴山指巴子一帶。

佔巢:相傳燕子在立春後清明前從南海飛回我國。燕子有飛回原棲息地住舊巢的習性。

花脫樹:指花開後花瓣從樹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峽。

吳門:今蘇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吳興。

春滿縷:指剛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將: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鄉。

賞析:

這是作者爲友人程公闢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發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在渝州附近,周代爲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燕子佔巢”形容如今雙燕歸來,接着寫花開又復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餞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盡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爲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在夔州(今奉節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又云:“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本詞亦是敘行路之難,鄉關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疊迴環,頗有民歌風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所在。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與霅溪(在作者故鄉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如今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啓思鄉之情。這裏字面有意重複,以使詞意進一步發展。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雲‘折柳贈君君且住’。”折柳贈別,意在挽留。作者爲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裏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爲: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懼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漁家傲原文賞析4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譯文: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隨着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峯,煙霧瀰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着。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徵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髮,流下傷心眼淚。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麼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軍號和着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崇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煙霧飄動孤獨的城緊閉着。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髮淚流不盡。

秋季到來,西北邊塞的風景多麼奇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號角連連,馬嘶風號,萬千層巒疊峯裏,雲霧瀰漫,夕陽西下,天際一片橘黃,孤城緊閉。斟上一杯濁酒,遙寄遠在萬里的思鄉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麼敢盤算回鄉的日期呢。聽慣了幽怨的羌笛聲,見慣了秋霜滿地,遠在邊塞守邊的戰士在夜深人靜時久久不能睡,輾轉反側,將軍和戰士們又長了些許白髮,熱淚滿眶,唔呼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着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峯裏,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註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②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③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指大雁離開這裏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爲止。④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⑤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羣山。⑦長煙:荒漠上的煙。⑧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賞析1: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於此時。

上片着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着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羣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爲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徵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麼能睡得着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於豔詞之外,本篇即爲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鬱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生動地表現了徵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裏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賞析2: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爲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爲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曆三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爲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爲“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着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漁家傲原文賞析5

漁家傲

作者: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註釋

⑴星河:銀河。

⑵轉:《歷代詩餘》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語:天帝的話語。

⑸我報路長嗟日暮: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⑹謾:徒,空。

⑺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⑻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傳說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11)九萬里:《莊子·逍遙遊》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

(12)路長:意仿《離騷》上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譯文

水天相接,晨霧濛濛籠雲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彷彿迴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賞析

此詞當爲易安南渡後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濛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嚮往。作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遊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託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這就是被評家譽爲“無一毫粉釵氣”的豪放詞,在她現在的詞作中是不多見的。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啓超評爲:“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後,“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爲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

“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瀰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爲全篇的奇情壯採奠定了基調。因爲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彷彿”三句。“彷彿”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彷彿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繫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爲“跨片格”。

“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樑。“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徵,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淨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

着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爲女流,但作爲一位生不逢時的傑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線。因爲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逍遙遊》的“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大鵬正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爲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於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於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爲詞人的歸宿。

前後呼應,結構縝密。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漁家傲原文賞析6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講解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着。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異”在哪裏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峯,樣子很像迴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裏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願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後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羣”,可作註釋。然而,范仲淹在這裏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裏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裏,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爲主體來寫的,它帶動着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麼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於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着濁酒,一邊思念着家裏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爲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並不滿足於堅守,他們還盼望着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爲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着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爲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爲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啓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並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人爲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髮蒼蒼爲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爲國守邊爲何還要落淚?這裏有悲的成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爲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着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着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羣山裏,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都難以入睡,將軍已是頭髮花白,士兵抹着思鄉的淚水。

註釋

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峯而止,不再南飛。

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峯;崇山峻嶺。

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賞析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詞人是蘇州人,對這個地方的季節變換,遠較北人敏感,故用一個“異”字概括,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無留意”是說這裏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反過來說,這個地區秋天的荒涼景象,盡括在雁“無留意”三字之中,顯得筆力遒勁。

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這種聲音隨着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爲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很容易使讀者聯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四字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氣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宋朝從建立之後,就採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鬆弛。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卒,將不知兵,兵不知戰,以致每戰輒敗。詞人移知延州,到任後,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始終居於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於孤立狀態。所以“孤城閉”三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態勢,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是很薄弱的,作爲指揮部所在地的城門,太陽一落就關閉起來,表現了形勢的嚴重性。這一句就爲下片的抒情作了鋪墊。。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 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爲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裏,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爲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爲“窮塞主”之詞云云。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區域。當時延州爲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峯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裏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裏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着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爲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爲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悽切之聲,深夜裏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評論

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衝,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爲首句,歐陽修嘗稱爲“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着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託物寄興。接着,“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風光,而着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髮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爲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既寫出了邊地生活的艱辛,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爲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賞析二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陝北一帶。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並非以軍事征戰爲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於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並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後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乾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爲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勳於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峯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爲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淒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緻。

寫景是爲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裏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爲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着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髮人。“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絃,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複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鬥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髮老將軍,正是這種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範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峯重重疊疊,上空飄浮着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着雜亂的邊聲在四野迴盪。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餘暉,遠遠望去,山腰裏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後,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於生命個體而言,並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願望和複雜心態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着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髮,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複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於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於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並以“異”字領起全篇,爲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歸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落淚“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繫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

漁家傲原文賞析7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着號角響起。

千嶂裏, 重重疊疊的山峯裏,

長煙落日孤城閉。 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人不寐, 徵人不能入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主旨:此詩抒發了將士們有家難回、壯志難酬、思鄉憂國的情懷。

一、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延伸: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蹟,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邊塞風光:1、 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將士心情:4、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5、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全文

該詞是范仲淹駐守西北邊防時所作。詞的上闋寫邊塞秋色,下闋寫思鄉之情,筆力雄健,感情沉鬱。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辭官告別寓居多年的京城、迴歸故里時的複雜心情:既有卸甲歸田的惆悵,也有迴歸的喜悅,更有繼續忠心報國服務鄉民的`信念。

詞的上片寫景,以"異"字統領以下背景:雁去、邊聲、 長煙 、落日、 孤城,既渲染了西北邊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

詞的下片抒情,將軍白髮徵發淚”一句詩就強烈抒發出將士們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詞中“異”景異在哪裏?

“異”:①塞下天氣的極度寒冷如“衡陽雁去無留意”。

②塞下奇異的聲音如“四面邊聲連角起”。

③戰事緊張,戒備森嚴如“長煙落日孤城閉”。表達了詞人是思鄉之情。

全詞的上片寫景,“異”一字統領下文景物的描寫,渲染了邊境環境孤寂荒涼的特點。

四面邊聲連角起。

本詞中“四面邊聲連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聲讓你聯想到什麼?

邊塞之聲讓我們聯想到邊塞的荒涼、戰事吃緊的肅殺以及入夜後悠悠羌管聲中流露出的鄉戀之情、歸心似箭的感傷之意。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緻?試加亦描述。

羣山連綿,炊煙裊裊,夕陽西下,一座孤城,表現了邊塞的悲涼。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一句的意思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此時此刻,駐守在邊關重鎮、滿懷鄉愁的將士們個個難以入睡,將軍整日操勞,白髮染白了雙鬢;久徵在外的士兵們艱苦異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淚。抒發了將士們壯志難酬、思鄉憂國的情懷。雄渾沉鬱,蒼涼悲壯。

漁家傲原文賞析8

些小白鬚何用染。幾人得見星星點。作郡浮光雖似箭。君莫厭。也應勝我三年貶。

我欲自嗟還不敢。向來三郡寧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漸。千鈞重擔從頭減。

翻譯

細小白鬚用不着染黑,多少人都見是鬢髮花白。作知州事時光如箭地過去了,你莫埋怨,應當說比我三年貶居生活強。

我自嘆還沒有時機回朝,想起來官於三州無非是不稱職。男婚女嫁風俗事看得少了,意識到自己年歲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時刻,極重的負擔從思想上卸掉。

註釋

些小:細小。

幾人:很多人。

星星點:言鬢髮花白。

作郡:任知州事。

厭:厭煩。

勝我:比我強。

不敢:不敢行動,沒有時機。

三郡:蘇軾知密州、徐州、湖州後貶黃州。

寧:安寧。

非忝:不慚愧,意即還順心。

冉冉:慢慢的樣子。

有漸:有慢慢衰老時刻。

千鈞:古代30斤爲一鈞。這裏言其極重負擔。

從頭減:從根本上消失。

卸掉:實指死亡。

創作背景

《漁家傲·贈曹光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六月。王適和曹煥來訪蘇軾。蘇軾作此詞,讓曹煥轉交其父光州知州曹九章,相互慰藉。同時作《歸來引·送王子立歸綺州》詞安慰被罷官的王適。

賞析

上片,作者從時光的易逝來看官場遊戲生活,與曹九章相互安慰。這是一種感覺性的審美心理。感覺是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列寧說:“不通過感覺,我們就不能知道實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運動的任何形式。”從須鬢慢慢斑白感覺時光的流逝,暗歎自己老了;從“白鬚”上聯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飛過。這是自然規律。曹九章須埋怨,蘇軾已過了三年貶居生活,比你差多了。“君莫厭”三字隱含着曹光州的滿腹牢騷,“勝我三年貶”五字,表白了作者的坦然胸襟。彼此彼此,如此而已。

下片,從蘇軾自身的官場沉浮、世事變遷的體驗來談看穿人生。“我欲自磋還不敢,向來三郡寧非忝,蘇軾自嘆回朝無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順心如意,難免內心鬱鬱不平。最後三句,再看婚嫁世事與年歲漸衰,得知人生“千鈞重擔”也無意義地“從頭減”了。從“自磋”、“非忝”、“冉冉”、“從頭減”,這一認識過程的矛盾、變化,去領略人生的真諦,蘇軾還以全身心去體驗痛苦,感悟生命,抗爭苦難,昂揚悲劇精神。

全詞名爲贈詞實是慰語。從中可以看出兩人遭際相似,個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卻前非。詞從“白鬚”、“浮光”、“婚嫁”等的具體人事側面,反映了官場生活原本是一場遊戲,從而隱示蘇軾淡然恬靜的人生觀。不過,現實中存在的悲劇,經常迫使蘇軾採取嚴肅的倫理態度和實踐行動。這就是蘇軾被貶黃州後不去爲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漁家傲原文賞析9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原文

近日門前溪水漲。

郎船幾度偷相訪。

船小難開紅斗帳。

無計向。

合歡影裏空惆悵。

願妾身爲紅菡萏。

年年生在秋江上。

重願郎爲花底浪。

無隔障。

隨風逐雨長來往。

——宋代·歐陽修《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這些天門前溪水漲,情郎幾度偷偷來相訪,船惆無法掛上紅斗帳,不能親熱無計想,並蒂蓮下空惆悵。

祈願妾身成爲紅芙蓉,年年長在秋江上,再希望郎是花下浪,沒有障礙與阻擋,隨風逐雨時時來尋訪。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詞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雙調六十二字,前後闋相同,仄韻。

鬥(dǒu)帳:一種形如覆斗的惆帳子。《釋名·釋牀帳》:“惆帳曰斗帳,形如覆鬥也。”

無計向:猶言無可奈何。向,語助詞。

合歡:合歡蓮,即雙頭蓮,詞名同心蓮,指並蒂而開的蓮花。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菡(hàn)萏(dàn):即荷花,蓮花。

更(gèng):一作“重(chóng)”。

隔障:隔閡和障礙。

鑑賞

此詞在片敘事。起二句寫這些天溪少漲滿,情郎趁少漲駕船相訪。男女主人公隔溪而居,平常大約很少有見面的機會,所以要趁少漲相訪。說“幾度”,正見雙方相愛之深;說“偷相訪”,則其爲祕密相愛可知。這漲滿的溪少,既合雙方會面的便利條件,也似乎象徵着雙方漲滿的.情愫。

“船小難開紅斗帳,無計向,合歡影裏空惆悵。”紅斗帳,在古詩詞中經常聯繫着男女的好合。採蓮船很小,一般僅容一人,說“難開紅斗帳”自合實情。這三句寫不得好合的惆悵,說“難”,說“無計”,說“空”,重疊反覆,見惆悵之深重。特別合最後一句,物我對照,將男女主人公對影傷神的情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下片抒情,緊扣秋江紅蓮的現境設喻寫情。“願妾身爲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在”二句承在,面對秋江中因浪隨風搖曳生姿的紅蓮花(菡萏),女主人公不禁產生這樣的癡想:希望自己化身爲眼前那豔麗的芙蓉,年年歲歲託身於秋江之在;更希望情郎化身爲花底的輕浪,與紅蓮緊密相依,沒有障隔,在雨絲風浪中長相廝伴。用“紅菡萏”和“花底浪”來比喻情人間親密相依的關係,比得奇巧妙合,堪稱作者一大創造。其妙處在於即景取譬,託物寓情,融寫景、抒情、比興、想象爲一體,顯得新穎活潑,深帶民歌風味。

漁家傲原文賞析10

原文: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註釋:

⑴窈窕:幽深的樣子。

⑵欹眠:斜着身子睡覺。

翻譯:

峯巒疊嶂,環抱着小橋流水;河水青碧,縈繞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幾間茅舍靜立其中。和煦的春風時時吹拂,使得房屋清潔,纖塵皆無。

午睡醒來,滿耳都是婉轉的鳥鳴。斜倚枕頭,想起當年做官時,聽早朝的雞鳴,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當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貪戀閒適,已忘卻了從政建功的美夢。

賞析: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的是一種恬靜的美,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臺後的'生活情趣和心情:

對世途感到厭倦,而對大自然則無限嚮往,動輒借自然景物以抒發自己的幽懷。全詞以景起,以情結,而

情與景之間,由茅屋午夢加以溝通,使上下片寫景與抒情之間不覺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寫得極爲娟秀,爲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吳聿《觀林詩話》記王安石“嘗於江上人家壁間見一絕,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爲躊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詞,有‘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之句。蓋追用其詞。”此見詞人善於融煉詩句,渾然天成。他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添“縈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內容,提取原詩精華,調合得巧妙自然。“柔藍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麗、清新、寧靜的色彩美。“茅屋數間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裏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寫的《竹裏》詩可與此參讀:“竹裏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閒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爲掃門。”此即詞中“茅屋數間”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裏》詩的全部情景,但情韻連續,融成一片,更見精嚴。“午枕覺來聞語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閒的情致與恬淡的心境。“欹眠”句,從睡醒聞鳥聲,聯想到當年從政早朝時“騎馬聽朝雞”,恍如隔世。這並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於平淡後常有的心理反應。

其比較的結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此時枕上的鳥聲動聽。此意由下文再補足。“忽憶故人今總老”,反襯自己之已老。而此時貪愛閒話的午夢,已丟卻盧生邯鄲道上所作的“建功樹名,出將入相”的黃粱幻夢(見唐沈既濟《枕中記》)。王安石二次罷相隱居金陵以後,心境漸漸平淡下來。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王荊公不愛靜坐,非臥即行。晚卜居鐘山謝公墩,畜一驢,每食罷,必日一至鐘山,縱步山間,倦則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歸。”這種曠日的遊歷體察,引發詞人創作了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景物詞。這首詞,藝術的錘鍊上比早年更爲成熟。歷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小詩,而往往忽略這類風格的詞。其實,這首得比其同類的詩還要出色。此詞的主要特色,是善於融詩入詞。

漁家傲原文賞析11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着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羣山裏,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都難以入睡,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髮,只好默默地流淚。

註釋

此詞爲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塞下:邊地。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峯而止,不再南飛。

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峯;崇山峻嶺。長煙:荒漠上的煙。

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賞析:

一零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一零四零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衝,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爲首句,歐陽修嘗稱爲“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着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託物寄興。接着,“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光,而着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髮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爲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爲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漁家傲原文賞析12

原文: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燕子佔巢花脫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君家正在吳門住。贈我柳枝情幾許。春滿縷。爲君將入江南去。

譯文

渝州城頭長滿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倆相逢。你先回到故鄉好比燕歸定巢,而我還留在異鄉如花兒脫離樹木。酒杯暫且頻繁舉起別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寬廣很難渡過。

在天外蘇州連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蘇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滿眼綠色的柳樹隨風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

程公闢:名師孟。曾提點夔州路刑獄(主管一路司法刑獄和監察的長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爲巴子國,即今之巴縣。

巴山:東漢末劉璋在四川置巴郡(巴縣)、巴東(奉節墾)、巴西(閬中縣)三郡,合稱“三巴”。這裏的巴山指巴子一帶。

佔巢:相傳燕子在立春後清明前從南海飛回我國。燕子有飛回原棲息地住舊巢的習性。

花脫樹:指花開後花瓣從樹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峽。

吳門:今蘇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吳興。

春滿縷:指剛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將: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鄉。

賞析:

這是作者爲友人程公闢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發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渝州附近,周代爲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燕子佔巢”形容當時雙燕歸來,接着寫花開又復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餞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淨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爲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夔州(今奉節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又云:“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此詞亦是敘行路之難,鄉關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疊迴環,頗有民歌風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所。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與霅溪(作者故鄉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當時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啓思鄉之情。這裏字面有意重複,以使詞意進一步發展。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雲‘折柳贈君君且住’。”折柳贈別,意挽留。作者爲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裏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爲: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俱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漁家傲原文賞析13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宋代: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譯文

水天相接,晨霧濛濛籠雲濤。銀河轉動,像無數的船隻在舞動風帆。夢魂彷彿迴天庭,聽見天帝在對我說話。他熱情而又有誠意的問我要到哪裏去。

我回報天帝路途還很漫長,現在已是黃昏卻還未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仙島。

註釋

星河:銀河。

轉:《歷代詩餘》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嗟:慨嘆。

報:回答。

謾有:空有。謾:徒,空。驚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勢聊短述》有“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句。

九萬里:《莊子·逍遙遊》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

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吹取:吹得。

三山:《史記·封禪書》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爲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見,但乘船前往,臨近時就被風吹開,終無人能到。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詞,形象奇幻,意境縹緲,富有濃郁的浪漫氣息。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爲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瀰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爲全篇的奇情壯採奠定了基調。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夢魂彷彿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問我:你打算到何處去?詞人在如夢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升入天國,見到慈祥的天帝。現實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於水火、只顧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嚐盡了人間的.白眼。這種遭遇,讓詞人渴望關懷,渴望溫暖,但現實中卻不能得到,也只有將之寄託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詞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塑造了態度溫和、關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達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雙疊詞中,通常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並自成起結。過片處,或宕開一筆,或徑承上片意脈,筆斷而意不斷,然而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繫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爲“跨片格”。“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樑。“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遠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下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淨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爲女流,但作爲一位生不逢時的傑出文學家,她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里長空大鵬鳥正展翅高飛,風啊!千萬別停息,快快將這一葉輕舟直接送往蓬萊三島。在上闕,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這裏,詞人給予了回答,她夢想的地方是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詞人化用《莊子·逍遙遊》中的句子,說“九萬里風鵬正舉”,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這讓人傷痛的現實社會,因此,詞人叫到“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風,你不要停止,把“我”輕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讓“我”在那裏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一問一答之中,詞人通過“天帝”和“三山”這兩個形象,將自己美好的夢想表達了出來,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關心和社會的溫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遊》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爲一體,構成氣度恢宏、格調雄奇的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創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就作於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漁家傲原文賞析14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

隨着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峯,煙霧瀰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着。

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徵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髮,流下傷心眼淚。

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麼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着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崇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煙霧飄動孤獨的城緊閉着。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

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髮淚流不盡。

秋季到來,西北邊塞的風景多麼奇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

號角連連,馬嘶風號,萬千層巒疊峯裏,雲霧瀰漫,夕陽西下,天際一片橘黃,孤城緊閉。

斟上一杯濁酒,遙寄遠在萬里的思鄉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麼敢盤算回鄉的日期呢。

聽慣了幽怨的羌笛聲,見慣了秋霜滿地,遠在邊塞守邊的戰士在夜深人靜時久久不能睡,輾轉反側,將軍和戰士們又長了些許白髮,熱淚滿眶,唔呼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着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峯裏,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迴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註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指大雁離開這裏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爲止。

④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羣山。

⑦長煙:荒漠上的煙。

⑧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賞析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着。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異”在哪裏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峯,樣子很像迴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裏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願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後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羣”,可作註釋。然而,范仲淹在這裏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裏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裏,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爲主體來寫的,它帶動着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麼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於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着濁酒,一邊思念着家裏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爲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並不滿足於堅守,他們還盼望着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爲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yān煙]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着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爲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爲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啓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並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人爲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髮蒼蒼爲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爲國守邊爲何還要落淚?這裏有悲的成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爲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着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漁家傲原文賞析15

譯文

水天相接,晨霧濛濛籠雲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彷彿迴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註釋

星河:銀河。

轉:《歷代詩餘》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我報路長嗟日暮: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我報”二句:意謂人生路長而時光漸晚,徒有詩才,志事難酬。報,回答。路長:意仿《離騷》上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王灼《碧雞漫志》雲:李清照少時便有古詩名氣,“才力華贍,逼近前輩。”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會,其才華被扼制,不能有所作爲,故說“謾有”。謾:徒,空。驚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勢聊短述》有“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句

九萬里:《莊子·逍遙遊》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

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吹取:吹得。

三山:《史記·封禪書》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爲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見,但乘船前往,臨近時就被風吹開,終無人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