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納涼原文及賞析6篇

納涼原文及賞析1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精華】納涼原文及賞析6篇

朝代:宋代

作者:葉夢得

原文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繞。欲寄新聲問採菱,水闊煙波渺。

註釋

畫檐:亦作“畫檐”。有畫飾的屋檐。唐代鄭嵎《津陽門》:“象牀塵凝罨颯被,畫檐蟲網頗梨碑。”唐代李渥《秋日登越王樓獻於中丞》詩:“畫檐先弄朝陽色,朱檻低臨衆木秋。”

繞:這裏指往返。

賞析

這首詞的上闋寫所見所聞,下闋寫所感所思,很富於哲理。

詞的上闋,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螢”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象。構思極爲巧妙。作者坐在鳳凰亭裏,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乾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螢在暗處閃閃發光,自由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由於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仔細一想:“新月”是在成長、向上的了,但它會不會變成“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了,但一當“落”下畫檐,卻不如那幾點小小的“流螢”!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卻飽含着人生哲理。作者這樣寫,寫得這樣仔細,是否有所悟,是否在談論、探索這人生的哲理呢?

是否如此,請看下闋:“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繞。”葉夢得祖籍蘇州(今江蘇蘇州市),晚年閒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市)。據《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烏程,即吳興也。劉皁《渡桑乾》(一說是賈島作品)雲:“客舍幷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了,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啓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螢”都相去無多;因而,他的“歸”與“不歸”也用不着多考慮了,他轉來轉去,四海爲家作“連環”式的往返也就不必介意了。他想把這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採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又在何處去尋他呢?宋人好在詞中談哲理,但多犯直接議論的毛病。這首詞離理於物,離理於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

納涼原文及賞析2

納涼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觀

原文: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牀。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賞析:

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後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於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次句具體指出了柳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佈置:“畫橋南畔倚胡牀。”這是一個綠柳成行,位於“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牀,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牀,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爲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牀”以“追涼”,是爲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他們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處的。

一二兩句寫仔細尋覓納涼勝地。三四兩句則展開了對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繪:“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2]”月明之夜,船家兒女吹着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閒倚胡牀,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採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於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爲題,詩中着力表現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過尋訪,發現了這個處所的祕密,其次進行具體佈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爲一,把思想感情寄託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少遊此詩閒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閒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後的作品。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麼社會生活內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後的寫法,讀者應着意體會。

納涼原文及賞析3

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溼,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落日映紅了西天,攜妓的公子陂塘放船。啊,風柔柔輕吹水面,浪細細皺起瀲灩。

夾岸的綠竹茂密幽深,遊士們在此設筵。擎露的荷花多麼鮮豔,看着它暑解涼添。

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將冰塊化作冷飲;佳人們乘興要歌唱,唱前忙着梳妝打扮。

天不作美,風景大煞,頭上的黑雲突現,陪客的我急把天看,靈機一動聳起詩肩。

飄星的雨點沾溼席上,頃刻間驟雨淋頭,卷雨的狂風撲打船隻,彷彿要掀翻錦舟。

船上善歌的越女啊,紅裙兒淋得溼漉漉;能歌的燕姬眉黛含愁,急風裏難試鶯喉。

冒雨搖櫓靠堤岸,柳繫纜繩,栓牢盪舟,船上的布幔失落水面,漫卷着浪花浮漚。

歸路上人們心緒低落,怨暴雨添了冷寞。驟雨驅散了炎熱,悶人的五月涼似初秋。

註釋

⑴丈八溝:唐長安城中地名。原爲一條人工渠,建於唐代天寶年間,老百姓沿渠而居。此詩題注:下杜城西有第五橋、丈八溝。納涼:乘涼。南朝陳徐陵《內園逐涼》詩:“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

⑵放船:開船,行船。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小人引船,或遲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縱橫,撞人觸岸。”

⑶公子:稱富貴人家的子弟。調冰水:用冰調製冷飲之水。

⑷佳人:美女。雪藕絲:把藕的白絲除掉。

⑸片雲:極少的雲。南朝梁簡文帝《浮雲詩》:“可憐片雲生,暫重複還輕。”

⑹沾:打溼。

⑺急:一作“惡”。

⑻越女:越地的美女,代指歌妓。

⑼燕(yān)姬:燕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翠黛:眉的別稱。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畫眉,故名。

⑽纜(lǎn):系船的繩子。

⑾宛:一作“卷”。

⑿翻:卻。蕭颯:(秋風)蕭瑟。杜甫《相從歌贈嚴二別駕》:“成都亂罷氣蕭颯,浣花草堂亦何有。”

⒀陂(bēi)塘:池塘。此指丈八溝。

賞析:

第一首詩着重表現出遊“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們心情的恬靜。首聯不僅巧妙地點出了出遊的時間是“晚際”,地點是在湖上,而且還用寥寥數語勾畫出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第二聯仍然是用恬靜優美的圖畫組成的。“竹深”“荷淨”四字,既使人彷彿看到了一叢叢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發着清香的荷花,同時也在靜態的美中不知不覺地強調了動感。第三聯着重寫舟中之人,其特色十分鮮明。尾聯使詩的`節奏有了出人意料的變化,扣住了“遇雨”的詩題,又爲第二首詩埋下了伏筆。

第二首詩着重表現出遊“遇雨”後作者的心情。既然前一首詩已經說過“片雲”來得十分突然,那麼這裏的“雨”也就儘可以下得十分迅猛。此詩也正強調了這一點。在這一首前六句詩中,作者突出強調了風雨來得迅急,與第一首詩的恬靜畫面產生了極強烈的對比。最後二句,表現的是作者瀟灑風流的精神面貌。句中的“翻”字幾乎有扭轉乾坤之力,認爲那隻不過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用不着感到狼狽,又出色地表達了作者的心情。

納涼原文及賞析4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牆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古詩簡介

《清平樂·池上納涼》是清代詞人項鴻祚所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描寫的是夏日的夜晚,詞人在庭院荷塘邊乘涼消暑的閒適場景。上片寫夜的寧靜清幽。下片刻畫乘涼時的心情。夏末納涼,臨水扶醉,聽荷塘一陣雨過,想到過了今夜,這聲音即將變做秋聲。自是詞人體物感時情懷,然於閒適中亦微含愁意。詞人善於以傳神之筆,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如畫的境界。語言風格清新自然、爽朗工緻。

翻譯/譯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着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牆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後躺臥桃笙竹製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荷塘裏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註釋

①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②清話:清新美好的意思。

③銷夏:消除暑氣,即納涼。銷一作“消”。

④蠟炬:蠟燭。

⑤桃笙:竹簟。據陳鼎《竹譜》載,四川閬中產桃笙竹,節高皮軟,製成竹蓆,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竹簟爲桃笙。

⑥熟羅:絲織物輕軟而有疏孔的叫羅。織羅的絲或練或不練,故有熟羅、生羅之別。

⑦一霎:一會兒。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項鴻祚自幼天資聰援,善於著文。他填詞很講究音律,雖內容大都是傷春悲秋之作,然卻以古豔哀怨的詞風著稱於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這首詞作是詞人借描寫夏夜在庭院納涼的情景,抒發出幾分對人生的哀怨。

賞析/鑑賞

詞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二句,勾畫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描寫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無聲,只有詞人在池畔乘涼。“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牆如畫”,是寫在庭院乘涼的詞人所看到的室內的情景。根據下片詞首句“醉來”二字判斷,詞人此時是在以酒銷夏,邊飲酒邊觀賞院中的景色,夜風吹來,室內的蠟燭光炬被風吹得搖晃不定,門簾也隨風搖動;室外,月光將竹林映照在牆壁上,竹影依風搖曳,發出輕微的聲響。在這裏,詞人是以動寫靜,那被風吹動的燭光,飄乎不定的`門簾和那半牆如畫的竹影,更顯出夏夜的寧靜,雖不一字月,卻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優美的夏夜圖便可在眼前浮現。

詞的下片着意描寫詞人乘涼時的心情。“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二句,是寫人的動作。詞人醉酒後扶牆走到牀邊,躺在竹蓆上,手執熟羅扇,輕輕的扇風雖使人略感清涼,但卻難解詞人的醉意,在朦朧的醉意中,詞人由涼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眼前池塘正是蓮葉碧青,荷花爭奇之時,然而瞬間雨過,一夜間便花凋葉殘,明朝醒來,庭院裏便是一片秋聲。最後兩句着似寫景,實則是借寫醉意中的幻覺,寄託詞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全詞勾勒出一幅常見的池邊消夏圖,傳遞了一種閒適、安逸、祥和的氣息。水天清話,夜深入靜,是小令的基調,但不時有風中燭曳、牆上竹動、席上人晃、手中扇搖、水中波興,來打破這種靜謐。以動襯靜,對比分明。項鴻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觸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憂情苦緒。這首詞就是詞人以傳神的筆墨,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的如畫的境界。

納涼原文及賞析5

納涼 宋朝

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牀。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納涼》譯文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聖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牀之上愜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納涼》註釋

倚胡牀:坐靠胡牀。倚:坐靠。

《納涼》賞析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遊此詩閒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閒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後的作品。

“昔扙來追歸外涼”這句連用“昔”、“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昔杖出戶後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於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畫橋南畔倚胡牀”具體指出了歸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佈置:“畫橋南畔倚胡牀。”這是一個綠歸成行,位於“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牀,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牀,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爲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牀”以“追涼”,是爲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他們或多或)是有相通之處的。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兒女吹着短笛,笛於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閒倚胡牀,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採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於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爲題,詩中着力表現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過尋訪,發現了這個處所的祕密,其次進行具體佈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爲一,把思想感情寄託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麼社會生活內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後的寫法,讀者應着意體會。

納涼原文及賞析6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繞。欲寄新聲問採菱,水闊煙波渺。

古詩簡介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詠懷詞。這首詞是一幅夏夜納涼圖,分爲上下兩闋。葉夢得詞有雄傑、豪放的一面,但也有“簡淡”的一面,這首詞就是“簡淡”的代表。詞的上闋寫詩人的所見所聞,下闋轉寫他的所感所思,十分富有哲理。

翻譯/譯文

彎彎的新月掛在林梢,潛流的溝水在枯塘中鳴響,不時望見稀疏的星星閃落在畫檐上,原來是幾點飛螢小巧的身影。

思歸的鄉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卻依舊纏繞在心中。新譜寫了歌曲想請歌女來唱,卻空對着煙波浩渺的寬闊水面。

註釋

⑴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峯碧》、《楚天遙》等。鳳凰亭:又名薰萊亭,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三界線新城路。

⑵暗水:潛流的溝水。

⑶枯沼:這裏指即將乾涸的池塘。

⑷畫檐:有畫飾的屋檐。

⑸連環繞:連接成串的玉連環,常指難以解開的憂愁。這裏指連續往返的樣子。

⑹新聲:新譜的曲子。

⑺採菱:採菱之人,代指歌女。

⑻水闊:寬闊的水面。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是葉夢得晚年隱居浙江湖州所作,當時的南宋詞壇多以豪放見長,但歷經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經對政治灰心喪氣,只以讀書吟詠自樂,故該詞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轉變。[4]

文學賞析

該詞是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一首詠懷詞,先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螢”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象,構思極爲巧妙。

坐在鳳凰亭裏,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乾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螢在暗處閃閃發光,自由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由於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長、向上的,不會變成彎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可是它落下的時候,它的亮光還不如暗處閃閃發光的螢火蟲。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卻飽含着人生哲理。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繞。”葉夢得祖籍蘇州晚年閒居吳興,據《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烏程,即吳興也。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啓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螢”都相去無多;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採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卻又是無處可尋了。

這首詞寓理於物,寓理於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