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9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9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幾種常見汽車的名稱、外形特徵和用途。

2、認識轎車的主要組成部分,引發幼兒對汽車奧祕的探究興趣。

3、感受汽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以及汽車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帶領幼兒觀察馬路上的各種汽車,並統計自己看到的汽車。

2、教師與幼兒共同收集各種汽車玩具。

3、幼兒學習資源。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結合統計表交流在馬路上看到的汽車,瞭解汽車的名稱和外形特徵。

提問:說說馬路上都有什麼汽車?它們的外形特徵是怎樣的?

2、引導幼兒分組玩玩具汽車,並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汽車的外形特徵及用途。

教師小結:汽車都由車門、車窗、車輪、方向盤、發動機等部分組成。爲了減少阻力,汽車的外形都是流線型。同時汽車根據用途的不同,有貨車、客車、轎車和跑車,等等。

3、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交流汽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1)談談都坐過什麼汽車?去過哪裏?如果沒有汽車會怎樣?感受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2)引導幼兒討論:汽車除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之外,也給生活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些不好的影響有哪些?

教師小結:隨着生活的進步,汽車已經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方便我們出行,節約時間;但許多汽車的.出現,排放出大量的汽車尾氣使我們空氣變得污濁,損害了人們的健康,給環境造成了污染。

4、引導幼兒探索轎車的奧祕,瞭解轎車的組成部分和用途。

(1)帶領幼兒到老師的轎車上,讓孩子自己看一看、摸一摸、坐一坐,如玩玩方向盤,打開前蓋和後備箱看看,轉動雨刮器,看看反光燈、油表及時速控制表等。

(2)請幼兒找找轎車部件的數量。如方向盤一個,後備箱一個,前面車燈兩個,後面車燈兩個,有四個車門。

5、鼓勵幼兒交流自己發現的祕密。說說自己對車裏的什麼東西最感興趣?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投放各種汽車模型,佈置“我是小車迷”區域,讓孩子繼續探討自己感興趣的車。

教學反思:

車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幾乎每天要用車。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幼兒思考、回答的教學方式。使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不知不覺突破了幼兒製作的難點,爲下一步自由創作作了鋪墊。本設計重視激發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積極爲幼兒創設有利於激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巧妙地引導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的探究問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目的:

主要讓幼兒瞭解驅蚊滅蚊的方法並掌握夏天蚊蟲叮咬後的處理。

準備:

謎語,蚊子的叫聲,圖片

過程:

1,組織幼兒準備活動

2,引活動內容

出謎語讓幼兒猜,放蚊子的叫聲。來引導幼兒進入活動的'內容,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3,出示圖片提問幼兒

讓幼兒通過圖片和提問的方式來進行師生討論驅蚊的方法。請各別幼兒找一找滅蚊的東西。(準備好的相關圖片)

4,小結一下驅蚊,滅蚊的方法和東西。

5,聽傳播疾病的蚊子,讓幼兒瞭解蚊子是如何傳播疾病和掌握被叮咬後的處理方法。

6,遊戲:滅蚊子來結束活動

延伸:

讓幼兒和家長共同尋找相關蚊子的知識,相互交流增長內容。

分析:

本活動主要是讓幼兒通過已有經驗和圖片來了解驅蚊,滅蚊的方法。經過相互討論和引導來掌握蚊蟲叮咬後的處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幼兒園改造線路留下的零散的廢舊電線引發了孩子們極大的玩的樂趣:有的將電線彎一彎當“蛇”來嚇唬同伴;有的繞成圈當手鐲;有的當髮箍戴在頭上、、、孩子們被電線這一獨特、新穎的特殊材料所深深吸引。

依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這一指導思想,我捕捉孩子們的興趣與需要,精心設計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意在幫助孩子們在有目的地玩的過程中構建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知識經驗,同時在嘗試藉助物體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探索活動中獲得關於事物間關係的認識。

活動目的:

1、感知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特點。

2、嘗試藉助輔助材料讓自己創意的電線作品站起來。

3、培養幼兒大膽想象、樂於探索的精神,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橡皮泥、積木、積塑、牙膏盒、易拉罐、夾子、筆、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說一說,激發學習興趣。

師:(出示電線)這是什麼?你在哪兒見過它?

幼:電線,我在電視機(電腦、手機充電器、電話、三用機……)的後面見過電線。

小結:電線是電器的親密朋友,它會導電,有了它,可以使電燈發亮,使電器正常工作。

——幼兒對在哪兒見過電線有親身感受,他們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眼睛還在教室周圍四處尋找,有效激發幼兒關注身邊事物的興趣。

二、變一變,引導創造想象。

1、師:今天,老師要用這廢舊的電線來變魔術,瞧!我讓電線彎彎腰,變成了什麼?

幼:變成了彩虹(拱橋、眉毛、山洞、頭箍)

師:換個方向看,象什麼?

幼:象微笑的嘴巴、象一片西瓜、象小船、、、

師:再換個方向看,還象什麼?

幼:象天上的月亮。

——在引導幼兒想象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物體方向,儘可能地進行多方位啓發,提高幼兒想象的空間。

2、師:你們也想變魔術嗎?在椅子底下老師爲你們準備了許多電線,小心取出來,想一想自己要變什麼,再動手試一試吧!

3、幼兒自由彎曲電線變造型,教師觀察指導。

4、和同伴交流:你把電線變成了什麼?

幼:我變的是氣球,也很象撈魚的勺子。

(眼鏡、蝸牛、氣球、耳機、菸斗)

——教師前一環節的引導有效推進了孩子們對電線造型的興趣與思考,他們能對自己變出的造型進行大膽想象與表達)

小結:電線真好玩,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把它彎曲成各種各樣的東西。

三、試一試,鼓勵探索發現。

1、師:把你變的電線造型放在地上試試,它可以站起來嗎?(不能),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讓它站起來?

2、幼兒自由猜想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方法。

幼1:把它靠在椅子腿上,就站起來。

幼2:把它插在鞋子裏也可以站起來了。

——教師簡短、有效的提問關係到孩子思維活動的質量,推進了孩子的活動。

3、師:老師在你們身後的桌子上準備了許多的材料,你可以帶上自己的電線造型去試試,怎樣讓這些材料幫助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實驗成功了,就把這個方法畫在紙張上。想出的辦法越多越好。

4、幼兒嘗試操作,並記錄。

——讓幼兒藉助自己常見的物體幫助電線造型站起來,孩子們有足夠的自信心,同時,豐富的材料既滿足了孩子們探索要求,又能進行多方位組合,孩子們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積極探索,獲取經驗。

四、評一評,構建知識經驗。

(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

1、師:說說看,你用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我把它靠在積木上,讓它站起來。

幼:我用橡皮泥粘住,讓它站起來。

師:你願意把自己認爲最好的辦法告訴大家嗎?

幼:我把它插在牙膏盒裏,讓它站起來。

——教師通過讓孩子介紹自己認爲最棒的經驗,既給予了多數幼兒表達的機會,又能讓介紹的辦法不重複,充分發揮了經驗分享的功效,促進每位幼兒得到發展。

小結:看來你們真有辦法,運用插、靠、粘、掛的辦法讓自己的電線造型站都起來了,真了不起。

五、玩一玩,提升探索難度。

1、師:瞧!我也變了一副眼鏡,還能自己立起來呢!你們也能想出辦法,不用別的材料幫忙,讓電線造型自己站起來嗎?

2、幼兒再次嘗試不借助材料,讓電線造型站起來。

師:如果你試成果了,就把它擺到老師的跟前來。

3、交流:這些能自己站起的電線造型身上都藏着一個祕密,知道是什麼嗎?

幼:他們的下面有底座。

幼;它們有彎彎的支撐點。

——層層遞進的提問,讓孩子們對探索活動充滿期待,他們在一次次挑戰中充滿激情和樂趣,大部分幼兒能在玩弄電線的過程中,摸索出讓電線造型自己站立起來的方法。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許多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回家後,你們還可以繼續和電線交朋友,變一變,試一試、還有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引導幼兒觀察某些物質的溶化過程。

2、比較能溶於水和不能溶於水的物體特性。

活動準備 大水盆、水杯、小勺、固體飲料,各種能溶於水和不能溶於水的物品,如麪粉、白砂糖、鹽、粉筆、紙片、糖紙、塑料插片、玻璃球等。

 活動過程

1、出示三杯白開水

(1)在其中的一個杯子裏放進一勺白糖攪拌至糖化在水中。

(2)另一個杯子中放進一勺鹽,攪拌一會至鹽完全化在水中。

(3)讓幼兒品嚐三杯水的味道。

討論:三杯水的.味道有什麼不同?爲什麼?糖和鹽哪兒去了?

2、讓幼兒將幾種不同的東西投入水盆中,注意觀察它們的變化。

教師鼓勵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討論:什麼東西在水中能化?什麼東西在水中不能化?

3、讓幼兒用準備好的固體飲料自制桔子水、橙汁、山楂汁等。

鼓勵幼兒仔細觀察杯子中的變化。

4、比較怎樣化的快。

帶領幼兒比較不同條件下的溶解情況。

(1)兩塊同樣多的肥皂分別放進熱水和冷水中,看看哪塊肥皂化的快。

(2)同樣多的一塊肥皂和一些肥皂粉,放進一種水(熱或冷)中,它們化的一樣快嗎?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各種溶化現象,並積極動手操作。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探究發現桔子的特徵及桔子製品。

2、嘗試製作桔子製品,並對製作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實物桔子若干,榨汁機一臺,杯子、吸管若干。

2、封閉的盒子一個(只可以一隻小手伸進去),裏面放一個桔子。

3、幼兒瞭解許多種水果的形狀及吃法。

活動過程

1、猜一猜

(1)第一次猜想:有一種圓圓的水果,它是誰?

讓孩子們將自己平時所認識的水果在頭腦中過濾一遍。

(2)第二次猜想,在第一次的基礎上縮小範圍 :有一種水果圓圓的,要剝開皮才能吃。

讓孩子們運用篩選和排除的.方法努力去探訪答案。

2、動腦筋,想辦法

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封閉的盒子,只有一隻小手可以伸進去,要求在不用眼睛看的情況下,自己想辦法去獲得答案。(可以用鼻子聞、用手摸等)

3、玩一玩, 發現祕密

(1)幼兒討論:桔子可以怎樣玩。(滾着玩、拋着玩、掛起來當繡球、當小丑的鼻子等等)

(2)幼兒討論:桔子可以怎樣吃。(剝開皮就吃、做成冰糖葫蘆、做成桔子罐頭、榨汁等等)

(3)幼兒討論:桔子皮有用嗎?(洗淨曬乾可以象茶葉一樣存放和衝飲,可做成糖桔絲、糖桔丁、桔皮醬、桔皮香、燒粥時放幾片桔子皮有開胃作用、燒肉或燒排骨時也放幾片,味道更美且不油膩)

4、做一做,嘗一嘗

老師和幼兒共同榨汁,並嘗一嘗其味道。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目標:

1、通過幼兒自身的探索活動,瞭解發現磁鐵能吸住鐵的物理特性。

2、培養幼兒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及探索科學的興趣。

準備:

1、磁鐵、小鐵釘、曲別針、啤酒瓶蓋、塑料積木、木塊、紙、布、硬幣、石塊等。

2、多媒體課件"滑動的小兔"。

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放課件,出示磁鐵,認識磁鐵

2、出示"滑動的小兔",猜一猜,小兔爲什麼能在紙盒上滑來滑去?

演示小兔在紙盒上滑動,激發幼兒好奇心。

教師:這是怎麼回事?小兔怎麼會滑動呢?給幼兒充分自由發言的時間。

3、教師展示出磁鐵,如果我們換成別的來看看小兔還會滑動嗎?

(二)基本部分

1、"小兔想和我們中一班的小朋友交朋友,你們願意嗎?那好,小兔要請它的好朋友們去它家做客,它給小朋友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你們可以自由玩一玩,看看你們能發現什麼?"

2、幼兒自由擺弄物品,啓發幼兒發現磁鐵可以吸東西。

教師:現在請你們把發現的告訴大家。

3、教師:剛纔小朋友發現有的東西能吸起來,有的吸不起來,現在請你們再玩一玩。把磁鐵吸起來的物品放在一個盤子裏,把不能吸起來的放在另一個盤子裏。

4、填寫觀察記錄表提問:請你們說說,哪些東西可以吸起來?並在記錄表中打"√",不能吸起來的打"×".

"吸起來的東西是用什麼做成的?(鐵製品)""哪些東西吸不起來?它們是不是鐵做成的?"

5、教師小結:磁鐵的好朋友是鐵製品。

(三)結束部分"小朋友,今天天氣真好,想和教師一起去釣魚嗎?拿上我們的小魚竿釣魚去嘍!""哇,小朋友都釣到了魚,你們真棒,天色不早了,拿起小魚我們回家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根據科學活動《爲什麼會響》的活動進行修改。設計思路:《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葉梓詢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大,而湘湘的卻因爲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湘湘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爲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爲教師的我們要爲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活動重點: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在瓶子中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一、活動目的: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二、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爲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

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爲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

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2、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根據興趣玩空心紙棒

1、引導幼兒觀察紙棒。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是什麼樣子的?(幼兒發現紙棒是長長的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紙棒教師: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當玩具,讓老師看看,你們是怎麼玩的?

二、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遊戲

1、教師有興趣地對幼兒說:剛纔老師看見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對準紙棒在說話呢,你們各人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着紙棒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些什麼?

2、幼兒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

3、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

4、教師小結:這個長長的、圓圓的空心紙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三、發現問題,和小問號交朋友

1、提出疑問:教師:剛纔小朋友都聽到從傳聲筒傳出的話語和清楚、響亮,但也有小朋友說聽不清楚聲音,(出示幾根聽不清楚的傳聲筒)這是怎麼回事呢?

2、出示小問號(?)引導幼兒觀察這幾根傳聲筒有什麼不同?既然是一樣的,那爲什麼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個傳聲筒我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問號卡片)知道這是什麼符號嗎?這根傳聲筒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傳聲筒(傳聲筒換成實心的)幼兒發現聽到的`聲音不清晰了,這是爲什麼呢?幼兒自然產生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問號。

四、觀察比較解決問題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問號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問號的傳聲筒有什麼不同?讓他們發現有小問號的傳聲筒裏有紙團堵着。

2、教師小結:原來有小問號的傳聲筒爲什麼傳的聲音聽不清呢?原來裏面塞滿了紙團,紙團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所以,從這樣的窗聲同裏傳過來的聲音就不清楚了。

五、延伸:

幼兒自己動手製作小小的傳聲筒,進行連接傳聲筒,使之變成一個長長的傳聲筒。

教學反思:

教師的角色轉變。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着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在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和我走的很近,每個幼兒都願意說、樂於說,而且效果較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比較、觀察、概括的能力。

2、知道樹落葉和枯黃的原因。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讓幼兒蒐集各種樹葉;

2、有關常綠和落葉樹的課件;

3、常綠樹、落葉樹的樹幹各一棵。

活動重難點

知道樹常綠和落葉的原因。

提高幼兒觀察、概括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觀看錄像,激發幼兒興趣

師: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看片中有什麼?(幼兒看錄像)

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許多大樹,許多黃黃的葉子,有的落到地上,還在空中飛舞)

師:片中這些樹上的葉子爲什麼是黃顏色的?爲什麼都落到地上了呢?(有的小朋友說是葉子老了,還有的說是天冷了)

師:我們再來看一個短片(幼兒看錄像)

提問:你們又看到了什麼?(皚皚白雪,綠綠的松樹)

師:下雪了,天這麼冷,爲什麼這些葉子沒有枯黃飄落呢?(短片中的景象,使幼兒形成了兩個明顯的概念:一個是落葉,一個是常綠)

二、探索感知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樹葉,請你們打開看一看吧。(引導幼兒給樹葉分類)

提問:你手中的樹葉有幾種也顏色?(黃色和綠色)

師:請小朋友比一比兩種顏色的葉子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呢?幼兒操作得出(黃葉子面積大,綠葉子面積小)

師:請小朋友摸一摸兩種顏色的葉子,說說自己的感覺。幼兒通過觸摸得出:黃葉子薄薄的、軟軟的、表面粗造。綠葉子厚厚的、很堅硬、表面光滑。

三、總結點題

請幼兒觀看短片,再現樹葉飄落的景象,並告訴幼兒:像這些秋天到來樹葉飄落的大樹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落葉樹。像松樹、柏樹這些樹葉常年綠綠的大樹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常綠樹。

四、師幼互動、做《樹葉找家》遊戲

1、教師出示一棵落葉樹的樹幹,模仿落葉樹媽媽的口吻說:“我是一位樹媽媽,我的樹葉寶寶又大又薄,表面沒有蠟質,秋天到來時空氣乾燥,只能喝到很少的水。樹葉寶寶慢慢枯黃,北風一吹就剩下光禿禿的樹枝了。小朋友你能幫我找到樹葉寶寶嗎?音樂響起,幼兒把落葉樹的樹葉放在落葉樹上。

2、老師出示一棵常綠樹的樹幹,模仿常綠樹媽媽的口吻說:“我也是一位樹媽媽,我的樹葉寶寶像針一樣尖細,上面有一層蠟一樣的東西,保護着樹葉中的水分。寶寶不怕太陽曬,也不怕被風吹。一年四季都是綠油油的。小朋友你能幫我找到樹葉寶寶嗎?音樂再次響起,幼兒把的常綠樹的'葉子放在常綠樹上。

活動延伸

讓幼兒做着樹葉飄落的動作走出活動室,去尋找院子裏的常綠樹和落葉樹。

活動反思

該活動是兩類物體的比較觀察活動。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兩次觀看錄象,加上老師的針對性提問和幼兒零距離觀察樹葉,很快掌握了“落葉”和“常青”兩個概念,認識了落葉樹和常青樹,發現了常青樹和落葉樹的不同點。

這裏的錄象和實際的樹葉都帶給幼兒豐富的感性認識,容易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樹葉找家》的遊戲更是將幼兒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在探索操作的過程中較好鞏固了對常青樹和落葉樹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