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通用10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2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通用10篇)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 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於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課前預習

給下列字注音

憚( ) \ 踱( ) \ 撮( ) \ 歸省( ) \行( )輩

攛掇( )( )\ 鳧( )水 \ 潺潺( ) \ 宛( )轉

絮叨( )( )\ 怠( )慢 \ 蘊藻( )( )\ 家眷( )\ 糾 葛( )

喝( )採 \ 旺相( )\ 桕( )樹 \ 楫( )子 \ 棹( )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魯郭茅,巴老曹”,在現代文學大家排名中,魯迅位列第一,當之無愧,也無爭議。前段時間,莫言剛剛成爲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第一人,魯迅也是被提名過的。你讀過魯迅那些文章?

二、檢查預習

檢查學生對生字詞讀音、釋義的預習情況,可通過聽寫、提問等方式進行。

三、走近作者及解題

(學生看註釋①,瞭解作者作品大體情況,教師作相應補充。)

1、作者簡介

魯迅,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棄醫從文,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 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 。

2、關於社戲

社戲,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戲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爲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3、補充

本文體裁是小說,所以作品中的“我”,雖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絕不是作者。

四、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除了“看社戲”之外,前前後後還寫了哪些活動?

2、綜合來看,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是什麼?

3、劃分段落,並指出詳略。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寫法,能夠複述課文。

2、完成本課教學案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聽寫字詞

2、提問詞語解釋及作者介紹

二、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

1、爲什麼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社戲》中寫到了童年的夥伴,他們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文中提到的鄉親對“我”又是怎樣?

3、作者寫夏夜行船是怎樣烘托迫切心情的?

4、“我”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爲什麼?

5、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6、文章寫到從趙莊歸來,“看戲”的經過就寫完,爲什麼還要寫六一公公送豆?

7、爲什麼在“我”的感覺裏,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最好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三、小結

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爲線索,寫出了—系列的人與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實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和主要情節。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的樂土之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絢爛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活潑的音符,有說不盡的樂趣,道不完的喜悅(請多名同學說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闡發,意在勾起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熟悉小說脈絡。

學生閱讀歸納,教師點撥:小說按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後三部分組成。其中,看社戲是主體部分,可分四層:看戲前的波折——看戲中的見聞感受——看戲——偷吃羅漢豆。

2.再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看看課文的情節是如何發展的。

明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詳寫)——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詳寫)——趙莊看社戲(詳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說“平橋村”是他的樂土,請你說說有哪些讓他感到快樂的人、事、物。

小組討論後發言。

(淳樸好客的大人小孩,釣蝦放牛看戲,悠閒的鄉村生活……)

(四)課後學習:

1.繼續熟悉掌握一些字詞: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2.誦讀“一出門……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戲(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社戲之樂在何處

2.通過優美語段體會本文風情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描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複習上堂課內容。

(二)重點賞析:

1.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文中的寫景部分,體會美麗景色對愉快心情的襯托作用:景美,小夥伴們純真的友情更美。

2.課文最後一段雖很簡短,但實在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蘊含着深刻的含義。那一晚的戲,看得人昏昏欲睡,氣得小夥伴們破口大罵;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帶着泥土氣息的普通羅漢豆。那麼,文中爲什麼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究竟好在哪裏呢?原來“看社戲”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橋村這塊樂土感受最強烈,印象最深刻的兩件樂事,它們給“我”的少年時代帶來最美好、最愉悅的心靈感受,使我永遠不能忘記那裏人們樸實、真誠、善良和聰明能幹,也不能忘記美麗動人的江南水域風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後的城鎮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這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既表達了“我”對樂土生活的讚歎,又抒發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許多童年時代的美好東西現在已經沒有了,比如以前過年時的一些傳統活動,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饅頭糰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燈……其實現在的物質生活比過去好多了,但總覺得那時的東西要比現在的地道,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教師先講述一個這樣的故事,然後讓學生回憶自己類似的童年經歷和感受。

教師總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互相幫助是快樂的根源。

(四)課後學習: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長輩瞭解現在已經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風情,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記錄下詳細過程,製成海報或黑板報。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

3.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重點)

2.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瞭解背景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啓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道中落以後,他更瞭解了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3.知識鏈接

社,舊時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戲,舊時某些地區的農村中春秋兩季迎神賽會所演的戲,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廟臺或在野外設臺演出。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戲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爲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讀課文,解決重點字音。

歸省(xǐng)  不憚(dàn)   行輩(háng bèi)

棹(zhào) 怠慢(dài) 攛掇(cuān duo)

鳧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糾葛(jiū gé) 漁父(fǔ) 蘊藻(wēn zǎo)

5.解釋詞語。

絮叨:形容說話囉唆,來回地說。

寬慰:寬解安慰,使解除煩惱、苦惱或憂慮。

怠慢:待客態度冷淡而考慮不周。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委實:實在。

朦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詞。這裏活用爲動詞。

依稀:模模糊糊。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而和諧。

掃興:正在高興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興致低落。

6.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課文層次。

明確: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因此本文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看戲前(第一至四自然段)——看戲中(第五至三十自然段)——看戲後(第三十一至四十自然段)。

7.依據小說三要素,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明確:本文記述了“我”在鄉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

明確:樂土。

2.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明確:①“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免讀《詩經》之類難懂的古書;③可釣蝦、放牛,體驗到鄉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3.在這裏除卻這些樂事,最令“我”盼望的是什麼呢?

明確:去趙莊看戲。

4.讀第五至九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變化的詞語,並用四個字概括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高興——興高采烈;主要內容:戲前波折。

5.細讀第十至三十自然段,這一部分寫看戲中的情景,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可將這部分分爲三個層次,試各用四個字概括其主要內容。

明確: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

(二)合作探究

1.本篇題爲“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

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4自然段的開頭“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然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爲寫最大樂事——看戲做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2.本文依據事件的主次有詳有略地敘事。主線是看社戲,圍繞這條主線,文章一共寫了七件事。每件事對塑造人物、表達中心的作用各不相同,閱讀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品析詞語的感情色彩

1.一般來說,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讚揚、喜愛、尊敬等感情,要用褒義詞;表示貶斥、憎惡、鄙視等感情,要用貶義詞。比如《社戲》中的這兩句話:

(1)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孩子們盼望着“好戲在後頭”,但老旦唱得遲遲不肯結束,孩子們“破口”而“罵”,這裏的貶義詞直接表達了對老旦的厭惡之情。)

(2)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來。(“喝采”一詞,漁父對孩子們的褒獎贊揚之情溢於言表,是很明顯的褒義詞。)

2.詞語的感情色彩是人心靈的主觀投射。不過,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詞語原有的感情色彩會發生變化,有時褒詞貶用,有時貶詞褒用,非常有趣。如:

(1)他於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偷”是貶義詞,但在這裏卻非常得體巧妙地表現了小夥伴的淳樸可愛,含有褒義。)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裏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得意”常與“揚揚”“忘形”等構成“得意揚揚”和“得意忘形”等貶義詞,但在這裏卻看不出一點貶義,相反卻表達了褒義的效果。)

(四)少年形象分析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少年的形象應該是會“飛鳴”“會跳躍”的。本文塑造了一羣淳樸可愛的童年夥伴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他們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農民孩子所具有的性格和美德。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來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呢?

1.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孩子的世界是充滿情趣的,所以他們的語言也應該是清新活潑的。文中雙喜的語言亦極富鮮明個性。他說服大人讓迅哥兒去看社戲:“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快人快語,機智而又熱情。船回到平橋時,雙喜在船頭上就大聲地說:“都回來了!那裏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既寫出了他的能幹、老練,又把孩子的那種“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現了出來。

2.人物動作——生動靈活。文中的一羣孩子,都來自於農村自由廣闊的天地,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表現出淳樸、能幹的特點。如船出平橋一“點”一“磕”,委實是一個個“弄潮的好手”,靈活而又老練。迴轉船頭時,“拔篙”“點退”“架櫓”,搖起船來連老漁父都喝彩,進一步表現出水鄉少年是幹練的弄潮好手,以及他們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性格。

3.人物心理——細膩真切。人物心理描寫對於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時,寫出了他們在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徵。文中刻畫偷羅漢豆的心態最是細緻。先是偷阿發家的,又怕偷多了挨阿發娘罵,於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罵,便又想出對付的辦法,孩子們聰明能幹而又狡黠頑皮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幾段簡潔的語言、心理刻畫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藝術的真實性。

4.人物環境——貼切有效。在去看社戲的路上,“豆麥”和“水草”的清香,富有詩意的“月色”,“宛轉,悠揚”的笛聲,以及宛若仙境的戲臺,都很好地烘托出孩子們要去看社戲的愉悅心情;向船尾跑去的“連山”則烘托出他們渴望很快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回家的路上依然寫景烘托,前後呼應,更顯奇妙。比如寫因爲厭倦老旦唱而回轉時,卻又“回望”,寫戲臺如仙山樓閣,橫笛婉轉悠揚,真切地反映出孩子們雖然離去,卻又十分留戀的心理狀態。

四、課外拓展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於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瞭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師生合作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裏?最喜歡做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啓發性的導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2、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爲“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爲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裏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閱讀你認爲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麼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裏,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閱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於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閱讀的規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裏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臺,“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後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着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後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通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小夥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淨之美,體現着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遊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爲“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着愛的溫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2、瞭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係。教學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的理解。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正音;

2、朗讀課文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

四、小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節是什麼?圍繞這一中心寫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詳寫?那些事情略寫?爲什麼這樣安排?

3、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作者爲什麼說“在我是樂土”?

4、作者寫月下行船是從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6、文章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戲”真的好看嗎?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解說。

四、檢測延伸:練習鞏固(見導學案)

五、作業佈置:

熟讀課文,對“下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中喜愛的片段進行批註賞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見導學案)

四、檢測延伸(見導學案)

五、作業佈置:

和父母交流童年的趣事,積累寫作素材,寫一篇題目爲“童年的花兒”的作文,500左右。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領會蘊含的意味。

2、品讀課文,拓展學生的思維。

3、感受情思,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通過探究、討論、歸納、陳述等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難點】

準確領會文中語言蘊含的意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好,上課之前,我想請大家背一首詩《遊山西村》,會背的同學可以和我一起背。(接着,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背詩。)在這首詩中,有這樣一句: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其中“春社”二字,寫的是春天人們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事。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也與土地神——“社”有關,這就是《社戲》,唱戲給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們保佑地裏的小禾苗健康成長。

既然有人唱戲,那就有人看戲。魯迅先生的這篇《社戲》,講的就是“我”和一羣小夥伴去看戲時發生的事情。

(設計意圖:導語由學生熟悉的唐詩《遊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課文題《社戲》,既向學生解釋了“社”的含義,又使學生感知了與“社”有關的民間活動古已有之。帶有神話色彩的民間活動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走進故事,品味語言

主問題:現在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兩件什麼事情?作者是怎樣評價的?他爲什麼會這樣說?

學生活動:

(一)學生思考,組織語言。

(二)學生髮言,教師明確(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回答):

1、本文主要寫了兩件事:看戲(包括“去看戲”),偷豆。

2、作者是這樣評價的: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三)教師置疑:戲真的是“引人入勝,精彩絕倫”嗎?豆真的是“鮮香美味,回味無窮”嗎?文中是怎麼寫的?請同學們找到位置,劃出能體現作者態度的、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教師明確:

1、兩個“又”字。表現“我”失望的心情。

2、疲倦、支撐、打呵欠、各管自己談話、振作精神、破口喃喃的罵、忍耐的等着、吁氣、熬不住……(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生動形象。)

3、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昏昏欲睡的感覺。)

4、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味道一般。)

(四)教師設疑:既然如此,作者卻在文章最後說,是“好豆”“好戲”。他爲什麼會這樣說呢?(可以結合《陋室銘》進行解釋。)

(五)學生思考,回答。

在《陋室銘》中,作者說室“陋”是因爲條件簡陋,但由於此屋主人品德高尚,朋友高雅,環境清幽,非常溫馨,讓作者非常喜歡,所以他認爲“陋室不陋”。

在本文中,豆原本味道一般,戲也不吸引人,但在看戲回來的時候,一羣小夥伴新奇有趣的偷豆經歷卻讓作者覺得無比快樂,認爲那真是美好的一天。作者表面上是說“豆好”“戲好”,實際上是說“那時候的那羣小夥伴真好”“那時候的偷豆的經歷真有趣”。

(六)教師歸納點撥: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只是它們各有所指,強調的內容不一樣而已。類似的還有,比如一篇文章,開頭說某人是個窮人。後來說他其實不窮(比如他喜歡唱歌,知足,快樂)。那麼,文章前面所說的“窮”是指“物質上的”,而後面說的“其實不窮”則是指“精神上的”。兩個“窮”字所強調的側重點不一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學生對文中重要語句的分析品味,提高他們準確領會語言意味的能力。通過學生對富有表現力詞語的歸納、品味,感知作者運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及其好處。)

三、深入課文,品讀賞析

通過剛纔的一番品味分析,我們知道了那次看社戲的經歷給作者帶來了無比的快樂,讓他在三十年後還記憶猶新,念念不忘。那麼通觀全文,那次看社戲的經歷給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記憶呢?請同學們參照以下句式,用與之相近的若干個短語進行概括,並說明理由。

(一)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並討論。

(二)老師引導學生明確:

1、自由的鄉間生活。

2、愉快的看戲之旅。

3、難忘的偷豆經歷。

4、珍貴的朋友之誼。

5、優美的水鄉夜景。

6、淳樸的鄉風民情。

(三)剛纔同學們就“社戲給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記憶”這一問題,總結出了6條“美好的記憶”。接下來,請你選擇你感興趣的一個說法,然後爲這一說法陳述理由。

(四)學生思考、討論後開始交流。學生髮言可能涉及以下內容,順序則可能不同。

1、自由的鄉間生活

學生陳述理由:

(1)引原文:但在我是樂土:因爲我在這裏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引原文: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釣蝦。

(3)引原文: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

(4)概括:“我”可以在沒有大人照看的情況下,夜晚和一羣少年一起,划船去趙莊看社戲。

教師引導:

聯想延伸: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這兩篇文章,可以看到,自由的鄉間生活對幼時的魯迅來說是極爲難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顯得格外珍貴,格外美好。

教師強調:聯想延伸,是閱讀文章,讀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2、愉快的看戲之旅

學生陳述理由:

(1)作者在寫自己獲准去趙莊看戲時,有一句心理描寫是這樣寫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2)夏夜行船這段文字寫得特別美。根據“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反推過來,優美的景色也映襯了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愉快的。

(3)從文章末尾作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一句可以得知,那夜的看戲之旅肯定是愉快的。

教師點撥:

(1)“我”的看戲之旅的“愉快”是經過作者特別強化了的。看戲的過程大家都知道,但看戲之前的一段文字往往容易被忽略。試想,如果將看戲以前的文字改成“就在我十一二歲的這一年,晚上我和朋友們去趙莊看社戲。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這樣好不好?

(2)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不好。這樣寫失之於平淡,且不能很好地支撐文末作者的“感慨與懷念”之情。

我們用簡要的文字描述看戲之前的情節,如下所示:

看看等到了↑——真可惜——今天就算了——我急得要哭↓——雙喜提議↑——外祖母擔心↓——雙喜打包票——不再駁回↑

可以看到:作者將看戲前奏寫得一波三折,情節三起兩落。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去趙莊看戲是“我”和朋友們經過極大的努力爭取到的,外祖母和母親的准許使我看戲的願望終於達成,所以“我”心裏纔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到異常地興奮和愉快。

(3)這種愉快,作者在隨後的敘述和描寫中,用了許多富有表現力的詞句來表現。一起找一找。

一鬨的出了門。(動作描寫)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對比,心理描寫)

我們已經點開船(動作描寫)

有說笑的,有嚷的(動作描寫)

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誇張)

這些詞句充分表現了“我”當時的愉快心情,這種愉快和後文偷豆的經歷一起,支撐起了文末作者對童年往事的“感慨與懷念”之情,水到渠成,自然妥帖。

3、難忘的偷豆經歷

學生陳述理由:

(1)這是迅哥兒從未有過的經歷,頭一次,新鮮刺激,所以難忘。

(2)從文章末尾作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句可以得知,作者對這次偷豆經歷很難忘。

(3)作者人到中年,還能記得少年時代偷豆的往事,可見偷豆經歷讓人難忘。

4、珍貴的朋友之誼

學生陳述理由:

(1)我去平橋村時,孩子們伴我來遊戲。

(2)平時嘻笑打鬧,一起玩耍,無拘無束。

(3)見我不能去看戲,雙喜同情我,極力想辦法,最終說服母親和祖母,同意我去看戲。

(4)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

(5)桂生爲我買豆漿。

教師點撥:

少年時期的魯迅,和這羣夥伴在玩耍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魯迅先生也十分珍視這份友情,無論是從這篇文章,還是從我們國小時學的《少年閏土》中,都可以看出魯迅對珍貴的朋友之誼的懷念。(再一次聯想延伸)

5、優美的水鄉夜景。

學生陳述理由:兩處對水鄉夜景的描寫都很美。

教師引導:

(1)朗讀。

(2)請你談談這兩處景物描寫有何特色?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1)運用多感官描寫,通過嗅覺、觸覺、視覺、聽覺,生動細緻地表現了水鄉夜色之美,渲染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2)以動寫靜,巧用錯覺,給人一定的空間之感。(類似的還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3)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描寫生動形象。

6、淳樸的鄉風民情

學生陳述理由:

(1)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

(2)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3)孩子們陪我一起到趙莊看戲。

(4)對於偷豆,大人們都理解、包容孩子好玩、淘氣的天性,並不責罵。

(5)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很善良。比如雙喜的熱心,阿發的無私,八公公的寬容,六一公公的樂於分享,都體現了“淳樸的鄉風民情”。

教師小結:在《社戲》這篇課文中,作者描畫了一副美麗動人的平橋村生活圖景,這裏有美好的景,美好的事,美好的人。對作者來說,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美好的人。沒有美好的人,再好的景和事也會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說《社戲》之美,美就美在“純美的人情”,是十分有道理的。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深入文本,通過閱讀文本,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賞析。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整齊劃一的句式概括表達意思的能力和習慣;啓發學生思維,深入理解文本。)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老師可以在不同的探究內容中,適時進行各有側重的知識滲透,而不是一味地尋找歸納。比如在探討“自由的鄉間生活”這一內容時,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自由”給少年魯迅帶來的快樂,方法是聯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這兩篇文章,領會自由的鄉間生活對幼時的魯迅來說是極爲難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顯得格外珍貴、美好,並使學生領悟到“聯想延伸”是閱讀文章,讀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再比如,“愉快的看戲之旅”,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看戲的情節一波三折;“優美的水鄉夜景”,我側重於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多種寫法的綜合運用;“淳樸的鄉風民情”,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本文的“純美的人情”。這些側重點的實施使得本節課內容豐富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四、感受情思,品知主旨

主問題:剛纔我們歸納了社戲給作者留下了6個“美好的記憶”。現在請大家結合以上6個“美好的記憶”,思考並回答:作者表達這些“美好”僅僅是爲了給我們讀者呈現這個故事和其中的美好嗎?高明的作家往往擅長通過一個物品、一段經歷、一種現象寄託一份情感,表達一份願望。你覺得魯迅先生是否也是這樣高明的作家呢?

學生活動:

(一)學生思考、組織語言。

(二)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魯迅先生很高明,在文章中,他通過對這段經歷的回憶,

(1)表達了他對童年往事的懷念。

(2)表達了他對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鄉間生活的嚮往。

(3)表達了他對故人、故土的熱愛與眷戀。

(4)表達了他對純美人情的渴望與追尋。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的討論交流,使學生感受作者情思,領會文章主旨。)

五、結語

由此可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寄託的情思可謂厚重而深沉。那麼,這麼多厚重而深沉的感情都是因什麼而起呢?(學生回答,教師明確:)社戲。正是因爲有了社戲,作者纔有了省親,看戲,偷豆等等經歷,纔會因此而產生這麼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僅僅是社戲,還有春節,還有端午,還有中秋,這些活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永不磨滅的情感波瀾,一生不能放下!像這樣的活動,我們稱它爲什麼呢?(學生答:民俗)對,這就是民俗,這就是民俗的魅力!下課!

(設計意圖:教師在結語中引導學生簡單感知“民俗”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對於中國人的價值與意義,使學生對我國民俗活動產生親近、認同與熱愛之情。)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所表現的童趣,理解兒童之間的純真的情誼。

2、體會課文中各種描寫方法,理解這些描寫的作用。

3、讀寫結合,進行描寫性作文訓練,提高描寫能力。

教學思路:

本文篇幅比較長,豐富,尤其文章開頭對“社戲”隻字未提,七年級學生學習起來可能產生困惑。因而如果按記敘的先後順序組織教學,學生理解有較大的障礙,倒不如,把文章的結尾作爲“突破口”,順“瓜”摸“藤”,反其道而行之,更容易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是美好的,我們在童年經歷的件件有趣的事情,聽到的各個奇妙的通話,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謠,直至今天我們都還記憶猶新,都還懷有種、種快樂與欣喜。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社戲》一文,看看作者對於這段往事是否懷有與我們一樣的情感體驗。

二、新課學習

1、自讀課文,感知課文

思考作者對這段往事的總的評價是什麼?

全文最後一段

2、梳理情節,理清脈絡

(1)思考:作者爲什麼有這樣的認識體會?真的這戲就很好看嗎?豆就很好吃嗎?找出文中描寫看社戲的段落,看看這戲是不是很好看。(在梳理情節脈絡的基礎上知道理由)

(2)梳理全文情節脈絡:

平橋樂土(1——3)盼望社戲(4——9)月下行船(10—16)船頭看戲(17—21段)午夜歸航(22—30段)偷豆餘波(31——39)

(3)通過討論明白:

戲:17段白天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一個也沒翻,18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來踱去”唱,後來20段“我最怕的老旦”索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黃布衣跳老虎”的戲劇也沒有看得見。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個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僅此而已!於是,雙喜他們“喃喃地罵”。“我”也“忍耐地等”。終於大家熬不住了,當雙喜提議回家時,“大家立刻贊成”這些都表明“社戲”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來的),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爲證。況且,孩子們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帶有泥土氣,缺少調味品的豆,很難和在家由大人精心製作的好吃。

3、精讀課文,深入研討

豆是很普通的豆,戲也很乏味,爲什麼“我”覺得那樣“好”?

首先緣於我當時有一種失而復得的心理,二是因爲那裏景美(自然美),最關鍵的是人美(人性美)。

(1)緣於我當時的獨特的心理——看社戲是我最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傷心之後得以實現的願望。

a、作者是怎樣描寫“我”看戲前的心理的?

課文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然後是猜:“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樣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地表現出來了。

進而“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寫進了我的失落與傷心,小夥伴們高興地講戲,卻“只要我不開口”,同時從不同的角度渲染:母親的爲難,外祖母的察覺都突出了我當時的傷心之情。

b、正是這樣,當所有的難題解決了以後,我能夠去看戲了,我是怎樣的心情?“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愉悅、喜悅之情。

(2)景美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A、平橋是樂土:

a、平橋是樂土嗎?

課文寫樂土平橋村,用這樣一句話:(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第一,寫清它的地理位置:離海臨河,極偏僻;第二村子小,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

b、從這些來看,平橋算不上樂土可作者卻認爲是樂土,原因何在?

受到優待,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這種枯燥乏味的東西,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的人際關係,還有諸多樂事:掘蚯蚓釣蝦、一同去放牛(放牛被欺負)

B、江南水鄉獨具魅力:月下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等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的特色。

a、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的?討論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羣山,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橫笛,宛轉,悠揚)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表現了自己陶醉於這樣的自然美景之中)

b、學習這部分時還可注意以下內容:

“朦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麼意思?

交融,暈染之意,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爲什麼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踊躍向船尾跑去?

運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興奮喜悅的心情。

c、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

d、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着什麼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e、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爲什麼說“航船”像條“大白魚”呢?欣賞:“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語句是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社戲舞臺的描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江南水鄉水霧瀰漫,舞臺燦爛斑斕的美麗景象,仍然表現了作者爲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體會“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一句,作者寫得帶有童話色彩,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高興喜悅的心情。

f、結論:那朦朧的月色,起伏的連山,無邊的豆麥,悠揚的笛聲,仙境般的戲臺。無不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3)人美:主要以雙喜、阿發、六一公公爲代表

A、雙喜:聰明能幹,考慮問題周到,辦事果斷,很有組織能力和號召力,是個孩子王。

理由:①真正把無船問題解決的是雙喜(租不到船就借船)②解除大人疑慮的是雙喜。(打包票,三條理由十分充足)③出發時,站在船頭,水性最好,划船技術最熟練。④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講究,說明有組織能力。 ⑤第一個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贊成,善於掌握大家的情緒。 ⑥告誡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發現,說明他比較細心。 ⑦與大家商量對策對付八公公。 ⑧巧用“請客”對付六一公公。

B、阿發:憨厚淳樸,待人真誠。讓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羅漢豆。(憨厚——“往來的摸了一回”“偷我們家的吧?”)

六一公公:樸實善良,熱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勞動果實,對別人卻又那麼慷大方。(嗔怪——詢問——送豆——誇獎)

C、結論:他們的辦事能力,勞動本領,真摯的感情令人敬佩。

由此可見: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這段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充滿了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比較探討,總結規律

A、《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

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並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爲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後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爲《社戲》並不是專門爲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了我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和嚮往之情。

正因爲如此,戲的內容寫得並不多(甚至並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裏,相反倒寫了許多對戲不滿的內容),圍繞看戲,選取了一些戲外的生活素材,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題思想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爲表達主題服務的。

B、我們懂得了主題和材料的關係,來思考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社戲》有相當大的篇幅寫戲外的生活瑣事,作者對這類生活瑣事取而不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

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經歷爲題材,寫了百草園的有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但有兩件有關魯迅讀書的事沒有寫上;一是當時一般學生到先生面前背書,希望別人大聲讀書,使先生聽不清楚自己的背書,因而胡混過去。魯迅書讀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他爲了勉勵自己,從此不再遲到,在書桌上刻了個“早”字。這兩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請把兩篇文章比較一下,爲什麼前者取而不捨,後者舍而不取?

明確:《社戲》寫戲外的生活瑣事,實質是表現了“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讚頌勞動人民,正是出於表達主題的要求,所以對這類材料取而不捨。相反,魯迅沒有將在三味書屋的兩件事寫進文章,原因在於這篇文章主題表現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和反抗,與此無關或不合題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兩篇課文材料的取捨說明了: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達主題的,材料的取捨由文章的主題決定。

三、課外拓展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2、瞭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係。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餘字的長文。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薰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課堂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鬆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爲導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慾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爲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後。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麼知道是“夏夜”?

生3:因爲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後”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爲什麼這樣安排?

生:因爲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係緊密的詳寫,關係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並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採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師:不錯,那麼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爲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裏。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爲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讚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衆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踊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捨之情。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纔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麼作用?請大家思考並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後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還以爲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爲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爲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師:說得很好,這幾段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徵。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着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着音樂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好,請看畫面,聽音樂,開始!

(師播放江南水鄉月夜畫面、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衆生齊讀)

(第三板塊解說:《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爲此,以上板塊的設計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本中自己認爲很精妙貼切的美點,並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分類摘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能力訓練如登臺階,從中學生掌握了閱讀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評人物,抓中心

師: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爲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後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爲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並且“找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師:有理有據,說得不錯,誰再來補充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雙喜的。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爲他像個小領袖,敢於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爲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爲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爲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爲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誇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師:剛纔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羣沒有名字的小夥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爲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遊戲。

生7:我也喜歡,因爲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爲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後,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爲他們很能幹,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師總結: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進一步瞭解了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說情節,多角度概括;讀精段,層次式品析;評人物,簡筆式速寫。這三步,頭緒簡化結構優化,整體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對大家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麼我們來看戲好看麼?(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劇)

齊:不好看

師: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爲什麼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着。

師:很好,這些都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師: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裏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爲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這個好,是國爲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

師:回答得很好,正如你們所說,“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後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好,我們一齊把最後一部分讀一下,感受一下這份人間真情。

(第四、五板塊設計解說:針對小說體裁特點,這兩步設計簡化頭緒,優化結構,讓學生藉助自己閱讀的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領悟主題,力求學生的所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師、文本、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契合新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啓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六、體驗遷移

師: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麼?

生1:我有個這樣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個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過暑假,他看我閒着沒事,就約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們在一個小溝裏捉魚,我還親手抓到一隻鯽魚呢,我感覺那段時間很快樂。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過一段時間,那裏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夥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他們家地裏長的香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就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師:看來你倆都有剪不斷的農村情結,農村的魚好,瓜好,人更好!誰來談談城市情結?

生3:我們家的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間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鄉有怎樣的“民風”?事實上怎樣?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選一個代表做發言人。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後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丟了鑰匙什麼的,我希望拾到的人應及時歸還給我,也就是說,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要互愛互助。

師:如果你拾到什麼貴重東西,你會歸還給物主嗎?

生1:我想我會的,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上次我的車鑰匙丟了,害得我扛了幾百米才找到修車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時給我,我會很感激的。

師:爲你的這份真情鼓掌。(師生一起鼓掌)還有哪一個來談談?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門像農村一樣能敞開着,這樣相互之間能方便地串串門,聊聊天,不要一進家門就緊閉大門,防賊似的,這樣隔絕了別人,也隔絕了自己。

師:說得很好!你們的希望正如魯迅一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值得我們去用心體味,願我們每位同學能像作品中的阿發、雙喜、六一公公一樣,有一顆善良、友愛、無私的心!這樣我們的世界纔會變得更加美好!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

(師播放幻燈片,內容如下)

(第六板塊解說: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本課的第三個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應是開放的,本設計旨在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闢語文學習的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渠道,讓學生帶着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又帶着語文課堂的收穫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提升閱讀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自選一題):

1、請通過想象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用畫筆畫出來,體會一下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看。

3、利用在線資源(互聯網)收集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師:好,下課!

(播放《童年》音樂)

(第七板塊解說:1、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實行分層次作業 ,便於學生操作。2、《新課程標準》指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爲此,設計了第3題作業 ,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蒐集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拓展豐富學生閱讀的空間。)

板書設計 :

(板書設計 解說:板書是藉助視覺,作用於學生大腦的重要教學手段,它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使複雜的教學內容明確化,本課板書內容上進一步簡化,遵循求實、求新、求精的原則,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現了美學理論中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統一。線條簡約,造型契合文本內容,是文本內容的再創造,是文本內容的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視覺上產生美的情趣,易爲學生接受和理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無意注意,增強教學效果。)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訓練朗讀和背誦

2、品位景物描寫的優美、心理描寫的細膩、語言的自然流暢。

3、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教學重難點:

景物描寫的優美、心理描寫的細膩、語言的自然流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牀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呵/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鬥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這從我們今天要學的魯迅的小說〈社戲〉中可以看出來。(板書課題)

二、瞭解作者:

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紹興人,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裏。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學生朗讀課文:

1、瞭解課文內容。

2、畫記並解決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瞭解的字詞。

3、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4、理請文章結構,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5、文章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段落。

線索:看社戲

(1)看戲前(1--3)--(2)看戲中(4--30)--看戲後(31--40)

四、略讀第一部分,明確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請三名同學朗讀這一部分。

2、第一部分有一個詞即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樂土")

3、"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

方法:班上集體討論,教師歸納。

(1)"我"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2)可以不念〈詩經〉只類難懂的書

(3)可以釣蝦、放牛等

4、這一部分與看社戲有什麼關係?

提示: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爲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五、小結:(略)

六、作業:

1、朗讀課文,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文中沒掌握的字詞帶拼音寫一遍。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略)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麼波折,後來又如何解決的?

明確:三次波折,三次轉機。

2、請一名同學讀第10自然段,其他同學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並體味其運用之妙。

明確:(略)

3、結合課後練習,學習"夏夜行船"段,引導學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寫方法(見教參)

4、請同學默讀課文"船頭看戲"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筆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爲什麼?

5、既然戲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贊成回去。請同學們齊讀"月下歸船"的段落。

明確:月下歸航寫了小夥伴們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激迫,總"以爲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6、孩子們偷豆時,有一句人物語言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請同學們找出來,並思考表現了什麼性格特徵。

明確:阿發,"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的多呢。"這句話足以表現出這羣農家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徵。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後部分是寫社戲的餘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並又送上一大碗羅漢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我"之所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爲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深化主題。

2、討論文章最後一句話。刪去可不可以?爲什麼?

提示:(1)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爲什麼"我"卻有這種感覺?

(2)同學們讀這篇小說有什麼感受?

(4)文中最後一句話充滿着一種怎樣的情愫?-

四、佈置作業:

1、做課後練習第二題。

2、習作:《童年趣事》。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瞭解情節敘述的詳略處理和景物描寫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

2、瞭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對淳樸健康的農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純真無私、誠摯善良的優秀品質的歌頌。

3、虛詞的表達作用。

教學重點:

1、敘事的詳略處理原則與方法。

2、景物描寫。

3、虛詞的表達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預習、質疑、整體把握全文)

1、指導學生按下列[預習提綱]進行預習。

[預習提綱]

(1)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瞭解作品時代背景(寫成資料卡片)。

(2)閱讀課文後,思考以下問題:

①課文的第一段有一個關鍵詞語,它是全篇的中心主題思想,你能找到嗎?這個詞語又和小說的標題是什麼關係?

②小說寫了幾件事?詳寫什麼?略寫什麼?爲什麼這樣來處理?

③課文中你喜歡的環境描寫是哪一段?你爲什麼喜歡它?

④課文中你認爲最生動的場面在哪裏?作者爲什麼能寫得如此生動?

(3)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2、質疑。由同學們提出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交流。最後由教師把大家提的問題,歸納整理在[預習提綱]之中,加以研究。

3、師生共同評點課文。

(1)首先要從整體入手,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與作者的思路脈絡。可結合[預習提綱]中的思考①題來研究評點。

先由同學介紹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課文時代背景的資料。抓住要點是①文章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着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着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②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爲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係。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2)結合[預習提綱]中第①題進行討論分析評點,整理出作者的思路應是:文章的標題是社戲(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註釋①),這是民間一種活動,在浙江紹興一帶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每年所演的“年規戲”。這是文章的中心線索,全文以到趙莊去看社戲爲線索而寫出。但文章的主題思想卻在“樂土”二字上(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段後找出這兩個字,並作評點)平橋這個小漁村是樂土,去看社戲是在樂土上的快樂活動之一例。

那麼去看社戲樂在哪裏呢?作者怎樣寫出“樂”字來呢?你認爲樂不樂?(可以和作者一起來討論一下嗎?)循着這個思路,進入課堂學習的第二個環節,對課文的重點作局部的精讀與分析。

(3)結合[預習提綱]中的第②題,討論研究評點。

請注意作者對平橋村的描寫是多麼的簡單樸素:“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驟然一看,會叫人納悶,這個小地方有什麼可值得寫的呢?先用一個冒號,解說清楚了爲什麼是樂土?平橋村沒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難懂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見封建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給孩子們心靈中留下的烙印是多麼的可怕而又可恨啊!一個冒號點明瞭主題。一句話作了概述,這是“樂土”與“牢籠”的對比,略提後者,詳寫前者。

作者怎樣詳寫樂土──平橋村的農家生活特點呢?(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和2、3、4段後作概述)大家閱讀後有什麼感受,樂不樂?

一接觸課文,就會給我們一種很強烈的感染力:這裏是多麼有趣生動的生活啊!首先,這裏不存在着封建意識中“犯上”的觀念,因爲“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封建禮教的干擾少些,這是民主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樂土。第二件事寫“釣蝦”,寫出鄉間小夥伴的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照例”二字樸素而又認真地寫出這種習俗已經流傳很久,人人皆知,事事如此。而第三件事“放牛”,則寫出“我”的無能,才知道在實際生活中,光會念“秩秩斯干”是沒有用的,而小夥伴們在實踐中是怎樣的多才多藝啊!

以上三件事是詳寫中略寫,只在點明平橋村是塊“樂土”。是爲下面的詳寫去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課時

用“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一句引入課文重點詳寫部分,過渡很自然。

課文的第5-9段,在大略讀過之後,深感這一大部分雖然只是在交代事件發展的過程,但也少不了作者的精彩的着筆:“我”“急得要哭”到“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和最後的“不開口”,都在說明“我”的“無能”與無奈。而一個“大悟”與“攛掇”,終於使盼望成爲現實,難怪大家高興得“立刻一鬨的出了門”。描寫形象真切,叫人如聞其聲了。少年夥伴們的聰明才幹,善解人意,躍然紙上,兩相對比,又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

以上可以劃爲小說的第二部分。

小說的第三部分是去趙莊看社戲,是高潮部分。部分是詳寫。讓我們來分析體會作者是怎樣寫的?如果讓你來寫這段,你將怎樣處理這些材料?

小說按照順敘的思路在發展。第10段是寫出發,在這樣一段本來是平淡的敘事中,作者也沒有放過渲染主題思想的機會:“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多麼能幹,多麼周到,多麼有組織!令母親與外祖母都非常放心,只有一句“要小心”的吩咐,追上來相送這離弦箭般的小船了。

下面該寫什麼?當然內容很多,寫法也很不同。在選材上,什麼是重點詳寫的部分?這可根據作者寫作的不同意圖而定。那麼,魯迅先生是怎樣處理的呢?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來。

作者首先詳寫的是沿途美好的夜色風光,迷人而又帶有神祕的色彩,令人陶醉:真是樂土!

指導學生三遍誦讀第11、12兩段,體會它的用詞的特點,並在頭腦中想象出月夜行船的美景來。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是柔和而不襲人的;月色朦朧在水氣裏,是溶化爲一體,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朦朧”極爲生動形象;而連山,像踊躍的鐵的獸脊(因爲它是淡黑色而又棱角分明的)都遠遠向船尾跑去了。這是寫船在飛速前進。把靜態與動態,嗅覺與視覺,真實與想象都和諧地統一起來了。正當你沉浸在美景時,再加上第12段的音樂的描寫,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便把人們引向一個出神入化的境地而“自失起來”了。大家都會陶醉在一種美的享受中。

當我們再繼續閱讀課文的第13-21段落時,大家有什麼感受呢?這一大部分是詳寫,而且直接是寫看戲的情景的,但人們似乎在這裏沒有看到精彩的戲劇場面,也沒有發現有會意的描述,相反倒是與小主人公一同來到,這老旦真是“最可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因爲一唱就沒完沒了!)好不容易“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擡,我以爲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雙喜終於熬不住了,”在他一聲“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的分析中,大家只得返航回家了。這段描寫,我們應怎樣理解呢?表面上看,所述的事情很淺顯,都能看懂,但你細一想,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而且還是詳細地寫?在這裏就有個深層次的理解任務了,這就要與作者一同去思考討論的了。首先,這一大部分寫得很真實,少年兒童的心理活動描寫得傳神維妙,這是真實可信的。其次,寫這部分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對少年兒童來說,追求與探索比得到更富有魅力。得到一個物件,或看到一齣戲,這些只是暫時的得到與滿足。而真正生動的追求與探索,則是在對大自然與社會中的無窮盡的熱愛中。可見少年兒童也能領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于山水之間”的道理的。這纔是本文的真正旨意“樂土”所在。

所以在這部分將要結束時,作者再次描寫了美妙的音樂和歸航的歡快。“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來。”這段描寫的象徵意義就不言而喻了。它使人近乎進入了一個童話的意境了。

回家路上,本應已無話可敘的了。一般的文章,到此也可以收口了。但作者在這裏卻又奇峯突起,再次掀起高潮:吃羅漢豆。課文進入第四部分。這可真是神來之筆,略略一寫,人物形象就豐滿起來了。

指導學生結合[預習提綱]中第④題來閱讀第25、26段,找出大家認爲最生動最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語寫出了阿發的淳樸、誠懇、熱情的性格,而少年兒童的純真無私的心境也坦誠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小說的結尾也很別緻:儘管年齡的差異,使老年人與少年夥伴待客方式互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爲了使客人高興,他們是不惜一切的。所以六一公公得知自己的豆子被偷來待客時,不但不生氣,反而說“請客?──這是應該的。”尤其令人感動的是“我”只說了一聲“很好”,竟令他“非常感激”地說了許多話,又送來很多的羅漢豆。漁民的善良性格,鄉俗民風之純樸,自在不言之中了。

這一切當然又是“樂土”二字的真正內涵了。扣題在人情美三字上。

(4)指導學生再回到全文的整體上總結全文。

①小說的主題思想歸納,這是個比較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問題。其旨意也較爲深沉。要點是:第一,抨擊封建教育制度與封建禮教觀念對青少年的禁錮與摧殘;第二,讚美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與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懷對人們心靈的陶冶與拯救;第三,表達了對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追求與渴望。

②歸納總結作者的深刻的主題思想與巧妙的構思謀篇是通過什麼寫作方法表達出來的?對比(與襯托對比:“樂土”與“牢籠”;“我”與小夥伴;追求的與得到的。襯托:大自然的風光美與勞動人民的人情美相輝映)

(3)詳略處理方法。略中有詳,略寫時不草率,抓住每個機會來烘托主題;詳中有略,詳寫時不繁瑣,利用詳寫來深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