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玉米人》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玉米人》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玉米人》觀後感

關於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措辭已說過太多,社會變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中國農村也不外乎如此。而玉米人既是一株玉米,在少年的心裏,它也成了人。本片以玉米人爲題,圍繞名爲玉米的鄉村少年與玉米地裏的一株玉米發生的故事展開,探討了關於農村人民與土地的關係,暗喻深刻,引人深思。

這部電影有關於根,關於思念,關於孤獨。一對彌留在大山深處的祖孫,在經濟水平提高的年代裏仍然爲了一份深情而選擇了堅守。該部影片通過玉米呼籲了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導演王小帥通過玉米所展開的故事讓觀影者感受到關於他們的孤獨和無助。影片中的玉米人只不過是一個符號,有關於少年對愛的渴求和生根的慾望。

“奶,我要結婚。”寥寥數字卻飽含了玉米的堅定和決絕。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大山深處,外界的萬象更新他也不在乎,他近乎固執的'守候着關於母親的執念,與奶奶相依爲命。在與奶奶的相處過程中,良久的沉默和不語也可以看出他內心難以排解的孤獨,母愛的缺失造成了對於無根生活的不安和對於愛的執念與渴求。他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的性格,以至於他在玉米從玉米叢裏見到玉米人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以死來成全這段感情,以至於他希望在這片玉米地下沉睡,在這片土地下尋根。這個人物是廣大留守兒童的縮影,導演通過鏡頭傳達出他們內心深處的孤獨無助,以此喚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

陽光下的那株玉米在少年的臆想下幻化成人,撫摸,追逐,玉米人是玉米對於母親的思念和是對於愛與美好的想象的化身,她的根深深埋在土地下,永遠也不會離開少年。而奶奶對於孫子是充滿深情的,即便旁人勸阻,即便生活諸多不便,她依然陪伴孫子堅守在山中,她的存在在影片中意味着陪伴。而村支書即代表着那一羣邁向新生活的農民,如戲中所唱,似乎對曾經清貧的生活變得不屑一顧,他們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和玉米的母親一樣,拋棄了他們心中的玉米地。

影片的視聽可圈可點的地方也有很多。本片多用冷色調,大塊的綠色和陰影的黑暗相融,傳達出一種陰冷孤寂的氛圍,這正是主人公內心真實的寫照。同時運用了大量的特寫和近景鏡頭,通過對玉米帶疤的在陰暗下的臉進行拍攝,也傳達了玉米心中的憂傷和孤獨。而片頭大量對某些符號化的標語的特寫與戲劇的插入勾畫出時代進步,人們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主流。大量的空鏡頭和遠景的運用傳達了環境空間的空闊和人物在環境中的渺小,強調了玉米內心深處的孤獨。本片一共出現了三次豫劇,反映了時代對富裕的追求和嚮往,而拋棄了養育自己的土地,而片尾時的豫劇和沉重悲傷的鋼琴曲結合,既傳達了留守兒童內心深處的傷痕,也是導演對當代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探討,傳達出人最終還是要尋根的價值觀。導演以人文關懷喚醒了社會對於邊緣化人物的關注。

導演王小帥以現實主義爲主,以超現實主義爲輔,方言、實景拍攝和自然聲響都反映了本片的真實性,而關於少年與玉米人的關係則顯得誇張和無厘頭。既使人聯繫當下現實生活,又將本片主題昇華到了留守兒童和農民土地這一羣體。

玉米是承載了夢的,少年以玉米承載對母親的思念和對愛的嚮往,農民以玉米承載了對於有養育之恩的土地與現代化生活的矛盾。而玉米終究還是一株有根的玉米,它守候在原地,永遠也不會離開,所以少年眼中的玉米是夢的代名,以死換來成全,在這片血肉的土地下沉睡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