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學知識點

對於高中文科綜合來說,政治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在政治內容裏面,哲學的知識點是相對比較散亂,需要多加複習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學知識點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識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決定着社會的性質與面貌,決定着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1)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使人類關於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爲科學。

解析: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係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當上層建築爲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爲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表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①在階級社會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鬥爭實現的。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②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但這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

(1)原理:人民羣衆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①人民羣衆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羣衆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人民羣衆的實踐爲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勞動羣衆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

③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方法論:堅持羣衆觀點和羣衆路線。

①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②羣衆觀點:相信人民羣衆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羣衆負責,虛心向人民羣衆學習。

③羣衆路線: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羣衆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④堅持羣衆觀點和羣衆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併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5、價值與人生價值

(1)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2)人生價值:

①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社會創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因此每個人理當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回報社會,滿足他人。一個人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

②人生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③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貢獻。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爲社會、爲人民貢獻了什麼。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要點

唯物論部分

1、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認爲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爲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着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物質的具體形態。

物質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世界的根本屬性是運動。

【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是在勞動中伴隨着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物質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爲人的意識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

2、物質與運動辯證關係原理

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原理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不變論。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

4、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辯證關係原理

規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具有的精神狀態。

【原理內容】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原理內容】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客觀規律面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知識

一、商品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

1、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勞動產品。

2、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不同商品使用價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換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不同商品都有價值,所以才能夠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換。

二、貨幣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

1、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當貴金屬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時,貨幣就出現了。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3、貨幣的基本職能:基本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具有表現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4、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則需要現實的貨幣。

5、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計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商品的價格總額=待售商品量x價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例,而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6、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是隨着商品交換的發展,在鑄幣的基礎上產生的。

(2)紙幣的含義:它必須由國家(或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一是由國家發行的。如果不是本國國家發行的,就不是法定貨幣,而是僞幣假幣,在市場上不能流通。製造假幣的行爲在各個國家都是犯罪行爲。二是國家現在正在強制使用的。國家以前強制使用的而現在不再強制使用的,則不能在市場上流通。這兩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7、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平衡引起的(1)通貨膨脹;(2) 通貨緊縮。

(1)通貨膨脹

含義: 物價總水平全面地持續地上漲。

表現: 需求旺盛,物價上漲,紙幣貶值,經濟過熱。

本質: 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流通中的紙幣量過多。

成因: ①紙幣發行過多;②社會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影響: 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但通貨膨脹使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居民的購買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

措施:

①緊縮型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減發國債、減少財政支出);

②緊縮型貨幣政策(提高存貸款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減少貨幣發行量)。

對策:可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

備註:

①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物價上漲有多種情況、多種原因,所以物價上漲不一定是通貨膨脹。

②通貨膨脹是宏觀上的賣方市場;但賣方市場有宏觀、微觀之分,所以賣方市場不一定就是通貨膨脹。

(2)通貨緊縮

含義:物價總水平全面地持續地下跌。

表現:需求不足,物價下跌,紙幣升值,經濟衰退。

本質:社會總供給大於社會總需求,流通中的紙幣量過少。

成因: ①紙幣發行過少;②社會需求不足等。

影響:短期內適度的通貨緊縮使得紙幣升值,物價上漲,居民的購買力增強,給居民帶來實惠。但從長遠看會使商品銷售發生困難,直接阻礙商品流通,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措施:

①擴張型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增發國債、增加財政支出);

②擴張型貨幣政策(降低存貸款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增加貨幣發行量)。

對策:可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

備註:

①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跌。物價上漲有多種情況、多種原因,所以物價下跌不一定是通貨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