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讀後感(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十四孝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十四孝讀後感(15篇)

二十四孝讀後感1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學習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我們追捧和學習,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爲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學習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希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爲我們着想,時刻爲我們擔憂,唯恐自己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因此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爲父母分憂,讓他們爲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起是他們很快樂的時光。因此,工作在外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爲你是假慈善,或認爲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幹嘛要想那麼多呢?現在真是應該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學習如何孝奉父母,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21世紀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還有待我們去繼續發揚。

二十四孝讀後感2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從古至今,從偉人到平民百姓,再從老人到我們身邊的同齡人,很多人都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

《二十四孝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孝子們的孝心及行動。他們爲了盡孝可以付出一切,時間,骨肉,生命。。。。。。

《臥冰求鯉》中的王祥,年少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繼母朱氏對他非常不好,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壞話,還對他百般的挑剔刁難,年幼的王祥受盡了委屈。

一天後母病了想吃魚,就叫王祥去抓魚,可是當時正值天寒地凍,冰河封面,哪裏抓得到魚呢?於是王祥頂着嚴寒來到河邊,脫掉衣服趴在冰面上,希望用體溫化開冰面,可以抓到鯉魚。這時,冰面忽然自己裂開,盡然有兩條鯉魚躍上岸來,凍得渾身發抖的王祥終於如願以償。

是什麼力量支撐王祥這麼做的呢?我覺得唯有一個“孝”字。最終也正是王祥的一顆孝心感動了後母。

歷史上感恩的故事很多。黃香九歲溫席,李密陳情報祖母,花木蘭替父從軍,陳毅元帥爲生病的母親洗尿褲,還有失去父親的八歲女孩唐銀花,唐銀花安慰自己失明的媽媽說:“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他們那一顆顆滾燙的孝心,凝成了一道道愛的長城。

我們的父母曾經爲我們付出了許多,等我們長大,本應該享福的他們卻還在爲他的孩子們操心。同學們,鮮花可以枯萎,滄海可以變成桑田,但我們感恩的心卻不能沒有,也不能改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好好的去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綵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綵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己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傷心,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爲他又向前此一樣玩,所以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麼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應該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纔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媽媽和我在家。突然,媽媽的肚子疼了起來,媽媽叫我拿藥來,可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爲了媽媽,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媽媽,他肯定爲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現在,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終於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媽媽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裏的孝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讀後感4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爲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爲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爲求神爲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爲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爲父母去殺人的。爲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爲“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讀後感5

《二十四孝》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名字怎麼那麼奇怪呀?這引起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

我讀了這本書後,深受感動,因爲這裏面有二十四位孝子,他們都非常的孝敬父母,有幾位孝子的後母經常打罵他們,但是他們卻毫無怨言,每當父母生病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重新回到父母身邊,細心地照顧他們,使他們身體健康。可是,當他們的父母病好以後,父母還是會動手打他們,打罵便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還有一位孝子,隨父親到別人家去做客,別人家的主人見到這位孝子乖巧聽話,很惹人喜愛,就叫家裏的僕人,拿出上好的橘子來招待這位孝子。

這位孝子便吃了起來,可是他吃着好像想到了什麼。

該回家了,這位孝子和父親告別那,家的主人橘子從這位孝子的壞裏摔到地上,那個主人問他什麼,着位孝子說是帶給她母親吃的,那位主人誇他孝敬父母,長大一定會有出息的。

書中描述孩童時期的故事到有8個,佔了三分之一,如閔子謙、蔡順、楊香。細讀之後,有幾點很不可思議。“扇枕溫衾”中的黃香,幼年時便酷夏時爲父母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爲父親溫暖被褥;“行用供母”的江革,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首先對他們的舉動我只有佩服、感動、尊敬。

老萊子的“戲綵娛親”。老萊子70多歲了仍還是裝“萌”逗父母高興,這點後世有很多人包括魯迅認爲“驕作”,實不可取,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道家的“道法自然”這一說法。

不必在乎外界,自求內心。唐伯虎的“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可能是得此傳承。

當下,中國正快步進入老年社會,“孝”將會越來越提到。每當心中對孝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二十四孝”是古人留給我們不同的認識,“二十四孝”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典籍,是學?還是駁?都無妨。

孝敬父母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讓我們爲我們的父母盡一份孝心吧!

二十四孝讀後感6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我們追捧和領悟,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爲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領悟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或許不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期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爲我們着想,時刻爲我們擔憂,唯恐自我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因此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爲父母分憂,讓他們爲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起是他們很愉悅的時光。因此,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爲你是假慈善,或認爲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幹嘛要想那麼多呢?此刻真是就應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領悟如何孝奉父母,領悟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現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還有待我們去繼續發揚。

二十四孝讀後感7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咱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咱們追捧和領悟,咱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爲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咱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甜蜜愛情簽名)

孝的傳遞者源於咱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咱們就應領悟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咱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或許不好求咱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期望咱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爲咱們着想,時刻爲咱們擔憂,唯恐自我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咱們最可愛的人。因此在咱們沒有潛質的時候,咱們應懂得爲父母分憂,讓他們爲咱們放心,而在咱們有潛質給予的時候,咱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咱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齊是他們很愉悅的時光。因此,工作在外咱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咱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咱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爲你是假慈善,或認爲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幹嘛要想那麼多呢?此刻真是就應重新溫習咱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領悟如何孝奉父母,領悟在咱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21世紀的咱們每個人都就應懂得的,還有待咱們去繼續發揚。

二十四孝讀後感8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綵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綵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我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留意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悲哀,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爲他又向前此一樣玩,因此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麼孝順,咱們現代人就更就應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只有好好做人,發奮領悟,做力所能及的事,纔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母親和我在家。突然,母親的肚子疼了起來,母親叫我拿藥來,但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爲了母親,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母親,他肯定爲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此刻,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因此我的步伐加快了,最後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母親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堅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裏的孝子好好領悟,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讀後感9

大家都說“百善孝爲先”,這麼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臥冰求鯉的故事吧: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爲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爲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八鄉傳爲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藉着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爲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裏還有忠孝雙全的沈雲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岳、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因爲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麼事都可以由家長代勞,我們有什麼需要他們總是儘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係的也是他們,指導學習,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我們應該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麼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最好方法。

讓我們懷着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二十四孝讀後感10

捧着魯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會兒,半天沒憋出一句話來。雖說作者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但我總覺得他的文筆太過深沉晦澀。也許是我的覺悟低了些吧,連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圖。

“百善孝爲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僞,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爲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着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着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髮老爺在故作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爲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孝並不像魯迅所言的那番“難到了幾十幾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熱騰騰的暖茶,看見你把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看見成績單上那喜人的成績。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讓父母舒展眉頭的了。可惜,有人連這一點小事也做不到,讓雙親頭上的白髮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沒有錯,它的最終母的只是希望後人更加孝順,更爲懂事。儒家思想的確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們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發現它優秀的一面。因此原諒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讀後感11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爲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爲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爲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髮。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讀後感12

在這一本書中有許多不同的孝行,二十四孝只是冰山一角,它唯一啟示是教人們即時行孝,提醒世人孝順自己的父母要從小的地方開始做起。從古代到現在,都有不同的孝行被髮揚光大,而作者寫這一本書是希望現代人能體會如何孝敬父母和改善良好的親子關係,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美好。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這是自古以來不會改變的一種親情,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出於天性,無怨無海的為子女付出一切,孩子的成長和成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而子女愛自己父母也是天性,發自內心的愛,也自然而然關懷與設想,希望父母開心,無形中這就是做到了孝順。

古代有狠多感動的孝子故事,而至今也有不為人知之孝子,讓我最深刻的是「刻木事親丁蘭」。丁蘭是一位懂得珍惜小時候和父母相處的時光,雖然他的父母早逝,讓他無法盡孝道,但是他長大後,他對父母的思念,竟然刻了父母的雕像來侍奉跪拜,懷念父母的偉大,這一份愛真是讓世人難忘。而讓我最感動的故事是「以身喂蚊吳猛」,吳猛年僅八歲,就會靈機一動,設法讓家人不受到蚊子的叮咬,競然脫上衣讓蚊子吸他的血,這種堅定毅力和勇敢的精神真是值得讓人學習。

所以孝順父母就要從小開始,孝順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大道,而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只要從「愛」做起,會發覺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孝順的行為,而不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順絕不是盲目的仿效,而真是能體會「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毀傷」,要以古代的孝子精神為榜樣,把孝順落實在現代生活中,讓親子關係更親密、更美好。

二十四孝讀後感13

在假期裏我閱讀了《二十四孝》這本書,書裏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潸然淚下。讀完後,我對“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顧名思義,二十四個孝順長輩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動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辭辛勞百里負米的仲由;全然不顧生命危險鹿乳奉親的郯子;不畏嚴寒臥冰求鯉的王祥……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鯉臥冰的王祥,這樣寒冷的天氣,他究竟是怎麼抵禦嚴寒的呢?那就是愛!

這些孝順長輩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盡全力實現長輩的願望,那我想問,長輩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有人說會是享受兒女的一次洗腳過程;有人說會是一次與老伴一起刻骨銘心的旅行;還有人說會是看着一臺嶄新的電視機……而我會說是你與家人永久的陪伴。

剛纔,我看了一部簡短的動畫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從旭日東昇到夕陽西下,只爲在有生之年與兒女重逢。瑰麗的太陽冉冉升起,彩霞像縷縷金絲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輝的陽光下,她彷彿看見兒女們帶着孩子迴歸家鄉的景象。老奶奶剛要上前迎接,兒女們消失得無影無蹤。明鏡般的月亮懸掛在天空,把銀色的光輝譜寫的大地上。繁星點點,老奶奶望洋興嘆:“忙吧!我等你們。”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顆星星,來到老奶奶身旁,“你還好嗎?”老奶奶凝視着它,“這不是老伴嗎?”老奶奶自言自語,看着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覺有了依靠,開始對它傾訴衷腸。一份份牽掛化成一滴滴淚水,溼潤了奶奶的眼眶,滴進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間仍留着對兒女的期盼。

如今,社會人才逐漸增多,被公司調到其他城市、國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飯。與此同時,中國還正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因此空巢老人的數量也是數不勝數。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錢沒了可以再掙,而父母沒了是不能償還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遠在他鄉的兒女們,乘新年來臨之際,回家看看家人,盡一份孝吧!

二十四孝讀後感14

我從來不曾對外祖母抱有任何好感,準確地說,我討厭她。

不知爲何,我可以對任何人做出容忍,但唯獨她不行。

我知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也看過不少書,“扇枕溫食”的故事我也知道。但直到讀了《二十四孝故事》,至今才懂得何爲孝。

我愛我的母親,但我討厭我的外祖母。爲此我和母親發生過不少的爭執。愛在父親和母親中間,或許過多地,我會選擇母親。因爲兒時,或許母親陪伴我的時間更多。

我曾在母親面前大訴我對外祖母的痛恨之處,母親並非不爲所動,但也無可奈何。我也並非不知道,讓她在外祖母和我中間做選擇,是很難的。雖然母親一次次地選擇了外祖母。

又一次,我和外祖母鬧翻了。又一次,我讓母親傷心了。

那一天,我在外祖母家,外祖母不知爲何,從哪兒聽來了我曾在她背後如何如何討厭她的話。她又擺出了她那副仁義無辜的樣子。我怒火中燒,破門而出,拿起電話,大聲對母親吼道:“媽媽,你快回來,我們馬上返回城裏!”外祖母也聽到了,她默默地走了。

然而讓我意外的是,母親並沒有生氣,平靜地說:“我知道你不喜歡外祖母,我是你的母親,她,同時也是我的母親,你愛你的母親,我也愛我的母親。”

我頓悟,“母親”一詞並非我的母親一個人的責任,同樣,我的外祖母也有。我孝順母親,那便要先孝順母親的母親。我從來都不知道,我和外祖母的關係,不僅僅是一個稱呼,而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孝”的意義何在,我想起了《二十四孝故事》裏提起的,孝不僅僅是對於父母,而我們最先考慮的應是他們的父母。

因爲,像我一樣,母親也曾在外祖母的懷抱裏牙牙學語。

像我一樣,母親也曾依偎着外祖母。

像我一樣,母親也愛着外祖母。

我頓悟,我明白了,孝是尊重,孝是行動。母親,我一定會把孝運用到外祖母身上,我會好好愛她,像愛你一樣。

時間悄然煮成一壺沸騰似你的清茶,芬芳依舊,愛依舊,孝依舊。

二十四孝讀後感15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搞笑”,“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爲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之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能夠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爲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爲求神爲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爲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爲父母去殺人的。爲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因此之後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爲“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就應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