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

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

惜春詞

朝代:唐朝

作者:溫庭筠

百舌問花花不語,低迴似恨橫塘雨。

蜂爭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楊惜金縷。

願君留得長妖韶,莫逐東風還蕩搖。

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百舌鳥問花,花卻不說話。低頭流連好像怨恨橫塘的雨。蜜蜂爭相採集着花粉,蝴蝶也分享着花的芳香。不像垂楊柳那樣珍惜一絲絲金色的枝條。希望你能夠長久保持妖嬈嫵媚,不要追逐東風而被吹得搖盪不已。秦女皺着眉頭望向煙雲籠罩的月亮,憂愁的容顏帶着露珠空對遠方。

註釋

⑴百舌:鳥名,能模仿百鳥之聲。或代指百鳥。歐陽修名句“淚眼問花花不語”(《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從此句化出。

⑵橫塘:原爲三國時吳國在建業(今南京市)秦淮河邊修建的堤岸,後爲百姓聚居處。此處未必即是吳國的橫塘,或只是借名泛指而已。

⑶金縷:金色枝條。此二句或只是飛卿(溫庭筠)即目所見而別無深意;或是表面上讚揚妓女、諷刺良女。

⑷君:指花。妖韶:妖嬈美好。

⑸秦女:劉學鍇認爲這是泛指秦地之女。“秦女”、“秦娥”這類詞彙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一般專指春秋時秦穆公之女——弄玉。弄玉嫁給善吹簫的簫史,後二人在城上奏樂,因樂聲似鳳鳴,故招來鳳凰,二人遂乘鳳昇天而去。顰(pín):皺眉,常用來形容愁態。

⑹愁紅:指枯萎或即將枯萎之花,其狀似女子含愁之態。此處借指詩中的女子。迢迢:喻指遠逝。

賞析:

此詩借惜花而表達自憐、自傷之情。至於判斷詩中“秦女”的身份,關鍵在於對“蜂爭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楊惜金縷”二句如何理解。結合詩題“惜春”看,把這二句只當作一般性景物描寫當然是很符合題意的。然而這兩句中將花、柳對比意圖非常明顯,且相對而言花是正面的、大方的,柳則是負面的、小氣的。若純是景物描寫,將花、柳都描繪成美好的意象就好了,這樣的作品也很多,而飛卿此處也不必非“揚花譏柳”不可。況且如此寫法又與“惜春”的主旨無關,頗惹人生疑。聯想敦煌曲子詞《望江南·君莫攀》中有“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句,與“蜂爭粉蕊蝶分香”的句意頗相似,或許可做飛卿這句詩的註腳。因此詩中女子的身份應爲妓女一類的人物。再觀“秦女含顰向煙月”句,秦女應指秦穆公之女弄玉,此處用其與簫史乘鳳昇天之事,大概是想表達詩中女子嚮往愛情、乞求拜託塵世煩擾的意思,而這個她想擺脫的塵世則正是青樓。

若把詩中女子看作妓女,則全詩似是在寫一位“年老”的妓女的傷春之情。爲了更好的理解此詩,不妨在此設想一下這位妓女傷情的背景:她的美好青春全都奉獻給了“尋花客”們,然而時光荏苒,隨着青春逐漸撇下她遠去,那些“尋花客”們也都開始拋棄她了。此時,她既不能像良女那樣擁有一個正常的婚姻生活,又面臨着逐漸在青樓失寵的問題,因此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她自以爲對社會奉獻了很多,卻得不到良女那樣美滿的結果,因此心中既有對良女的嫉妒,也有對自己不堪命運的自傷。青春已逝,對於渺茫的前途她全然沒有主意,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如何生存下去,或許這便是惹她傷春的真正緣由。

首二句寫花默默含恨,而所恨則緣自雨打花落、青春凋零。三四句有趣,雖然表面上稱讚妓女“大方”,而諷刺良女(即“垂楊”所指)“小氣”,但細味詩意,不難看出這只是妓女對坎坷、悲慘、無奈之人生的自我慰藉而已,這與魯迅筆下的所謂的“阿Q精神(即自我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五六句雖然表面上寫這位妓女希望花能長保青春妖嬈而不被東風摧落,實際上她卻是在自言自語,花就是她自己的象徵,她是在借花自憐、借花傷春。末二句寫她蹙着眉對月惆悵,哀傷自己的青春漸漸遠逝。

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2

憶王孫·春詞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翻譯

茂密的青草可使我想起久客不歸的王孫。楊柳樹外樓閣高聳,她終日徒勞地佇望傷神。杜鵑烏兒一聲聲啼叫,悲悽的聲音令人不忍聽聞。眼看又到了黃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閉緊閨門。

註釋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樣子。

王孫:這裏指遊子,行人。

杜宇:即杜鵑鳥,鳴聲淒厲,好象在勸說行人“不如歸去”。

鑑賞

就其所用詞語看,全詞所用也無非是宋詞中慣用的語彙,如柳外高樓、芳草斜陽、梨花帶雨、黃昏杜鵑。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憑藉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天然精巧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爲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於封閉的心態特徵。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徵。接下來,場景收束爲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着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爲小院梨花帶春雨。最後,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爲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遊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後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爲收束的特徵。這一特徵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這首詞的另一個特點是,不以錘鍊字句爲能,因爲可以看見詞中選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詩詞中反覆出現過,積澱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強的美的“張力”,足以調動人們的生活文化積累,從而幫助讀者想象美麗的意境。比如,詞中寫到的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無一不是中國雅文學中的基本意象。這些意象經過歷代詩人傳唱,已具有一觸即發、聞聲響應的高度感發能力。即以“柳”而論,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是臺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絲寄寓了多少中國文人的愁緒啊!人們讀到這個字,就會隨着各自的文化積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憂怨。再如“芳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隱士》):“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那無處不在的芳草,承載了遊子思婦的無窮相思。

這首詞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這種美的聯想性。因此,當作者把這些意象巧妙組合到一起時,就形成了一種具有更豐富的啓發性的畫面。於是人們在熟悉中發現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無限。

讀這樣的詞,應當是回味大於思索,聯想重於分析。這樣可以得到比幾句詞的字面意義更多的東西。

賞析

李重元的《憶王孫》是一首描繪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閨情”詞。

詞的首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是化用劉安《招隱士》賦中的“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之語,寫出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點明瞭時間、季節。

“柳外樓高空斷魂”謂登上高樓,憑窗遠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現在眼前,只是仍不見丈夫身影,不覺悲從中來,益覺傷悲。“杜宇聲聲不忍聞”言杜鵑鳴聲淒厲,更能引起思念親人的悲悽之情。“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時將黃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傷情離緒更進一層。少婦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隨悽風厲雨,更加魂消腸斷。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關掩門戶,不再見人。給人以無窮遐思,悲苦難以盡言。

全詩一句一層渲染,層層推進,直至最後“深閉門”打住,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讀來令人爲之心慟。

小令如絕句,易成而難工,最重神韻。此詞利用傳統意象,將芳草、煙柳、杜鵑、春雨、梨花諸物與所抒離恨別緒結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遠而韻味悠長。

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3

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斜倚欄干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翻譯

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點點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欄杆背向鸚鵡,思忖着爲什麼不再回過頭來?

註釋

妝樓:華美的樓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處。

背鸚鵡:以背對鸚鵡。鸚鵡是一種鳥,善學人語。

思量:思忖。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點點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欄杆背向鸚鵡,思忖着爲什麼不再回過頭來?

註釋

春詞:春怨之詞。

妝樓:華美的樓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處。

背鸚鵡:以背對鸚鵡。鸚鵡是一種鳥,善學人語。

思量:思忖。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大和三年(829)春天。這時朝廷中宦官氣焰日張,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韋處厚已經逝世,李宗閔勾結宦官將出任宰相,政敵王涯也於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節度使入爲太常卿。所以是年春天,對作者來說是個極不愉快的季節。於是作得此詩。

賞析

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妝樓”來暗示是青年女子,並且交代了地點,其餘都是對女子的刻畫,通過“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不回頭”等一系列的靜態描繪,展現出一幅靜態的畫面,一幅始終處在低氣壓中的畫面。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點點的愁一下就進入了主題的表達層面。寫出了這個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後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對愁思的迴應,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頭”這句,給全詩帶來了重重疊疊的神祕感。結尾沒有說明其“愁”的原因,只是點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讀者自去聯想,這雖然是出自於藝術方面的考慮,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聯想,因爲關於女性悲愁的經典語境早已確立併成爲了傳統。至於究竟爲了何事,作者沒有明說,這正是供讀者體味的地方。但聰明的讀者已可以猜到是傷春傷別,之所以背向鸚鵡,怕的是鳥兒學舌,勾起傷心之事。此詩雖然顯得比較纖巧,但也說明了作者觀察人物的細緻。

這首詩既寫春愁,又刺春愁,對只會冥想不會尋求解脫春愁辦法的人進行諷刺。另外,全詩不僅表現了封建社會婦女對女性自由幸福快樂的渴望與追求,而且也表現了詩人對這種渴望與追求爲何不能出現的隱性思考。全詩雖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畫生動,語約意遠,詩意別出心裁,堪稱佳作。

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4

春詞

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古詩簡介

《春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閨怨詩,前兩句描寫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點點春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後兩句通過“斜倚欄杆”、“背鸚鵡”、“不回頭”等一系列的動態描繪,寫出了這個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全詩雖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畫生動,語約意遠,詩意別出心裁,堪稱佳作。

翻譯/譯文

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點點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欄杆背向鸚鵡,思忖着爲什麼不再回過頭來?

註釋

⑴春詞:春怨之詞。

⑵妝樓:華美的樓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處。

⑶背鸚鵡:以背對鸚鵡。鸚鵡是一種鳥,善學人語。

⑷思量:思忖。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大和三年(829)春天。這時朝廷中宦官氣焰日張,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韋處厚已經逝世,李宗閔勾結宦官將出任宰相,政敵王涯也於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節度使入爲太常卿。所以是年春天,對作者來說是個極不愉快的季節。白居易宦途中的突然打擊,使他的處境如同閨婦一般,而對這種處境的憤怒和失望卻又表示得如此的委婉,正是封建士大夫們所推崇的“怨而不怒”,於是作得此詩。

賞析/鑑賞

白居易此詩,先描繪一個斜倚欄杆、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見下),也寫閨中女子之愁,然而卻寫得更爲婉曲新穎,別出蹊徑。

白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妝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詩“新妝宜面下朱樓”說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的心情也點出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妝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說脂粉塗抹得與容顏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說明她妝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矇矓的希望。

詩的第二句是說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的發展看,這是承上啓下的一句。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試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的本意該不是爲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樓”,又何必“新妝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爲什麼要“數花朵”,當亦有對這無人觀賞、轉眼即逝的春花,嘆之、憐之、傷之的情懷吧?她默默地數着、數着……“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的`一筆。它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只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爲誰零落爲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有人說:“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的結尾是出人意料的,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無心人有恨。它洗煉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悽的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結得有“神”。

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5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唐代劉禹錫《和樂天春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精心化好妝容緩緩走下閣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

來到庭院中數着那開得正豔的花朵,蜻蜓飛到了玉簪上頭。

註釋

春詞:春怨之詞。“春詞”爲白居易原詩題目。

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一作“粉面”。朱樓:髹以紅漆的樓房,多指富貴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頭上之香。

玉搔頭:玉簪,可用來搔頭,故稱。

鑑賞

此詩描寫一位宮女扮好新妝卻別人賞識,只能百別聊賴地獨自數花朵解悶,引得蜻蜓飛上頭來花別緻情景。全詩抒寫宮怨閨情,但與其他同類詩迥然不同。詩人通過對宮女神態花傳神刻畫,表現了她不勝幽怨之情。詩意別她心裁,富有韻味。

白居易原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妝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禹錫和詩“新妝宜面下朱樓”說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花心情也點她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妝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說明她妝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朦朧花希望。

劉禹錫詩花第二句是說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花發展看,這是承上啓下花一句。

詩花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花本意不是爲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樓”,也不必“新妝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別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花痛苦花心情,使她再也別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數花朵”花原因當亦有對這別人觀賞、轉眼即逝花春花,嘆之、憐之、傷之花情懷。就在她在默默地數着時,“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花一筆。它含蓄地刻畫她她那沉浸在痛苦中花凝神佇立花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花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花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花處境亦如這庭院中花春花一樣,寂寞“鎖,別人賞識,只能引來這別知花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爲誰零落爲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她了人愁花愁一院愁花主題。

有人說:“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花結尾是她人意料花,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花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別心人有恨。這個結句是在迴應“思量何事不回頭”而設計花,它洗煉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花冷寂孤悽花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結得有“神”。

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6

憶王孫·春詞 宋朝 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憶王孫·春詞》譯文

暮春時的萋萋芳草總是讓人想起久去不歸的遊子。楊柳樹外樓閣高聳,她終日徒勞地佇望傷神。杜鵑聲聲悲悽,令人不忍聽聞。眼看又即將到黃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閉緊閨門。

《憶王孫·春詞》註釋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樣子。

王孫:這裏指遊子,行人。

杜宇:即杜鵑鳥,鳴聲淒厲,好像在勸說行人“不如歸去”。

《憶王孫·春詞》賞析

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憶王孫》,分別題作“春詞”、“夏詞”、“秋詞”、“冬詞”。此詞是第一篇。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意緒,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觀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斂的特徵。全詞用一連串帶有傷感的暮春景物來襯托相思的傷感,深切動人。

首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是化用劉安《招隱士》賦中的“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之語,寫出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點明瞭時間、季節。

“柳外樓高空斷魂”謂登上高樓,憑窗遠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現在眼前,只是仍不見丈夫身影,不覺悲從中來,益覺傷悲。“杜宇聲聲不忍聞”言杜鵑鳴聲淒厲,更能引起思念親人的悲悽之情。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則是時將黃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傷情離緒更進一層。少婦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隨悽風厲雨,更加魂消腸斷。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關掩門戶,不再見人。給人以無窮遐思,悲苦難以盡言。全詩一句一層渲染,層層推進,直至最後“深閉門”打住,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讀來令人爲之心慟。

小令如絕句,易成而難工,最重神韻。此詞利用傳統意象,將芳草、煙柳、杜鵑、春雨、梨花諸物與所抒離恨別緒結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遠而韻味悠長。

《憶王孫·春詞》鑑賞

就其所用詞語看,全詞所用也無非是宋詞中慣用的語彙,如柳外高樓、芳草斜陽、梨花帶雨、黃昏杜鵑。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憑藉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天然精巧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爲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於封閉的心態特徵。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徵。接下來,場景收束爲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

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着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爲小院梨花帶春雨。最後,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爲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遊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後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爲收束的特徵。這一特徵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這首詞的另一個特點是,不以錘鍊字句爲能,因爲可以看見詞中選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詩詞中反覆出現過,積澱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強的美的“張力”,足以調動人們的生活文化積累,從而幫助讀者想象美麗的意境。比如,詞中寫到的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無一不是中國雅文學中的基本意象。這些意象經過歷代詩人傳唱,已具有一觸即發、聞聲響應的高度感發能力。即以“柳”而論,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是臺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絲寄寓了多少中國文人的愁緒啊!人們讀到這個字,就會隨着各自的文化積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憂怨。再如“芳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隱士》):“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那無處不在的芳草,承載了遊子思婦的無窮相思。

這首詞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這種美的聯想性。因此,當作者把這些意象巧妙組合到一起時,就形成了一種具有更豐富的啓發性的畫面。於是人們在熟悉中發現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無限。

讀這樣的詞,應當是回味大於思索,聯想重於分析。這樣可以得到比幾句詞的字面意義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