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交替現象》精選教學設計

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且不透明的球體,同一瞬間陽光只能照亮半個球,被陽光照亮的半個地球是白晝,沒有被陽光照亮的半個地球是黑夜·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做晨昏線(圈)。接下來應屆畢業生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了《晝夜交替現象》教學設計。

《晝夜交替現象》精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提出地球產生晝夜現象的多種假設,並能用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2.做好模擬實驗和運用實驗收集的證據。

3.根據實驗的情況修正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積極參與討論,並發表有根據的解釋是重要的。

2.認識到同一現象,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解釋,需要更多的證據來加以判斷。

3.培養主動探索,積極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設計模擬實驗驗證假設。

教學難點:解釋地球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的原理。

 教學準備:地球儀、手電筒、實驗記錄單及相關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遊戲:兩人一組。

①一人從你左邊出現,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是怎樣運動纔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的?可能有幾種情況?

②學生討論並交流:(人不動自己轉、自己不動別人繞着自己轉、兩人都轉,但轉的速度不一樣。

  一、 引入新課:

1、談話:每天早上,太陽從東邊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陽又從西邊落下……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地球,就這樣白天和黑夜不停的交替出現。白天可以叫做---(晝),晚上可以稱爲---(夜)。現在是晝還是夜?那再過12小時呢?再過12小時呢?白天和黑夜就這樣不停地交替着,這種現象我們把它叫做“晝夜交替現象”。(板書補充課題)今天我們就來探索-----“晝夜交替現象”(指板書)。

2、老師提出問題:你認爲晝夜交替現象與什麼有關?(地球和太陽)

過渡:地球與太陽怎樣運動會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科學家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是提出很多的假設,然後再對自己做出的假設進行論證,最後發現規律。今天我們也來當科學家。

  二、推測假設:

要想做一名科學家,我們首先要敢於猜想,敢於提出假設。接下來,老師想請大家開動大腦,猜想一下:地球、太陽怎樣運動纔可能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要求把你的想法用示意圖的形式呈現,可以用兩個圓分別代表地區和太陽,標出地球、太陽的名稱,用箭頭表示運行的方向。

1.學生作出假設,暴露初始想法,畫示意圖。

2.集體交流,收集學生的假設:①地球不動,太陽繞着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着太陽轉;③地球自轉;④地球圍着太陽轉,同時自轉;……

過渡:猜測是科學課的一種方法,同學們剛纔進行了大膽猜想,說明大家有良好的科學預測習慣。很好!在大家的猜測中有好幾種觀點,到底哪種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我們要進行論證。怎樣去判斷呢?

 三、模擬實驗:

1.出示實驗器材,明白用途。

(1)把地球儀當作地球,用手電筒來代替太陽,地球上被太陽照亮的部分是(晝),沒被太陽照亮的是(夜)。

(2)用彩色筆在地球儀上畫紅星作標記,假設就是我們的家。

怎樣才能讓紅星處出現晝夜交替現象?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假設。

2.出示實驗要求:

(1)調節手電筒跟地球儀的距離,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個地球儀。

(2)實驗中地球儀不要轉動太快,手電筒不能隨便亂動。

(3)認真觀察:小紅旗處晝夜會不會變化?

(4)完成實驗記錄表,作解釋。附:(晝夜交替實驗記錄表)

實驗情況

能否解釋晝夜交替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

3.發放實驗記錄表,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教師巡視、交流溝通。過渡:各小組來彙報、展示一下你們的實驗,好嗎?注意每個小組上臺要邊演示邊講解。

4.學生上臺展示、交流,給予評價。

5.實驗小結

提問:我們在做這幾個模擬實驗時,你們發現地球或太陽的運動有什麼共同特點?(只要太陽繞地球或地球繞着太陽進行圓周運動就可以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科學探究是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科學的思維過程。更是學生經歷、體驗和發現的過程。大家剛纔通過動手實驗、觀察、檢驗自己提出的預測,而且能用語言描述實驗的整個過程,並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地球或太陽的運動的共同特點,真了不起。)

 四、總結、延伸:

1.通過今天的學習,談談有什麼收穫?

2.總結。指出: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同學們也可以查閱一下相關的資料,把你得資料帶來我們一起交流。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現象

學生畫的示意圖 ①地球不動,太陽繞着地球轉;

②太陽不動,地球圍着太陽轉;

③地球自轉;

④地球圍着太陽轉,同時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