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課程校本培訓考試題

  問答題

走進新課程校本培訓考試題

1.爲什麼說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2)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3.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2)高中以分科課程爲主。

(3)從國小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爲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4)農村中學課程要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4.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必須遵循哪些原則?

(1)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係

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2)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與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主題的關係

各學校應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但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應當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3)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的課時安排應是彈性課時制,即將每週3課時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4)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要打破學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整合起來,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積極鼓勵學校和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5)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大指定領域

各學校要根據地方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四者融合在一起實施,使四大領域的內容彼此滲透,達到理想的整合狀態。

(6)把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

5.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1)加強中國小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

中國小充足而配置合理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及面向中國小教學和學習的豐富的信息化課程資源,是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需的物質基礎。

(2)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即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對信息技術積極的態度和價值觀,進而使學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作爲支持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工具。

(3)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以及各學科領域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信息化課程資源以及有力的學習工具。

6.新頒佈的課程標準有哪些主要特點?

(1)努力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

(2)突破學科中心

(3)改善學習方式

(4)體現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有更強的操作性

(5)爲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7.爲什麼本次課程改革將教學大綱改成課程標準?

(1)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衆教育

現行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學內容存在繁、難、偏、深、舊、窄的情況;對各科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做了統一的硬性規定,缺乏彈性和選擇性。這種現狀導致大多數學生負擔過重,學生輟學率增加,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2)課程目標着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現行的教學大綱關注的是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課程標準着眼於未來社會對國民素質的要求。本次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髮展爲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3)從只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

教學大綱顧名思義是各學科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教師教學是教學大綱關注的焦點,缺乏對課程實施特別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

(4)課程管理從剛性轉向彈性

本次課程改革把實施三級管理政策作爲重要目標,給地方和學校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8.新教材有什麼特點?

(1)新教材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

(2)新教材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3)新教材體現學生的身心特點

(4)新教材爲創造性教學留有餘地

(5)新教材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映在主題和內容的編排中

9.本次教學改革的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1)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着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髮出來的,本次課程改革要把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上來,統一到新課程的方向上來。

(2)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觀念不轉變,方式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不轉變,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本次教學改革要改變教師每天都在進行着的習以爲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爲。學習方式轉變被看作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和核心任務。

(3)要致力於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爲其保駕護航。用應試教育的模式來管理和評價教師怎麼可能讓教師生髮出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和行爲方式。

10.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責權主體。

11.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1)樹立教育民主思想

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倫理關係的核心要求。教師要承認學生作爲“人”的價值,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2)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

法制意識淡薄,認識不到學生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這是侵犯學生權利現象屢屢發生和廣泛存在的內在原因。

(3)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係

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抵禦不良社會風氣侵蝕的積極性和能力。更新管理觀念,樹立以人爲本的管理思想,從而爲師生關係的純化創造有利環境。

12.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13.在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教師有哪幾方面職責?

(1)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瞭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

(2)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

(3)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

(4)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

(5)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

(6)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

14.新課程中教學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15.當前課程改革評價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2)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3)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4)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5)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16.新課程倡導的發展性評價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1)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發展

(2)與課程的轉變相適應

(3)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

(4) 評價內容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以適應人才發展多樣化的要求;評價標準分層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

(5) 評價方式多樣化。將量化評價方法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如: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行爲觀察和開放性考試等

(6)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

(7)關注發展過程;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爲評價的組成部分。

17.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

(1)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

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如學生在道德品質、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

(2)重視採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而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爲收集學生髮展證據的手段。

即關注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髮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

(3)考試只是學生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如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髮展的狀況。

18.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

(1)打破惟“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

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瞭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以及交流與反思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

(2)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

(3)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爲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

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爲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

19.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有爲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貢獻的志向與願望;

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自覺行使公民的權利,履行公民的義務,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具有社會責任感;

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

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

20.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良好的班級氣氛:營造積極正向而且溫暖和諧的班級學習團體

(2)豐富的學習機會:有效運用教學時間與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

(3)妥善的課程安排:班級各項教學活動依據課程綱要與教學目的設立

(4)明確的學習重點:提示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向讓學生有充分準備

(5)紮實的學習內容:內容充實完整說明條理清晰讓學生易懂易記

(6)智慧的教學對話:教師提問精要創意學生舉一反三師生同成長

(7)充分的練習應用:足夠練習機會即時改正反饋讓學生多方應用

(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師適時提供引導多樣協助讓學生積極學習

(9)學習策略的教導:教師以身作則教示學習策略讓學生自動自發

(10)協同合作的學習:學生成對成組學習相互協助建構精熟與理解

(11)目標爲本的評量:正式非正式評量考查學生朝向目標進步情況

(12)教師的適度期望:教師依教學目標設定學生適切的學習進步的期望

21.反思性教學的內涵是什麼?

反思性教學就是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爲認知的對象,對教學行爲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

22.反思性教學的特徵是什麼?

(1)反思性教學積極關注教學的目的和結果。反思性教學的目的在於有效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並提高教學質量,它首先關注教學的目標和結果是否達到,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2)反思性教學重視教師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反思性教學強調對教師對教學行爲的積極思考與批判分析,反對機械灌輸和簡單重複,要求教師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善於通過積極的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教師需要有三種基本的處理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評價教學信息的能力。

(3)反思性教學需要積極的教學態度。教師必須具有開放的心態(願意從多個方面聽取意見,有挑戰自己的偏見和缺點的勇氣)、責任心和全心全意的執着精神。

(4)反思性教學建立在教師的專業判斷基礎之上。要求教師根據具體情境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教學方法的創造性運用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顯然信賴於教師的專業判斷。

(5)反思性教學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教師的反思性教學、專業學習和個人的教學能力與實踐水平是相互增進的。在與他人進行交流時,反思活動的價值會更大。

23.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與價值是什麼?

(1)提高課程的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

(2)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實現學校的課程創新,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

24.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第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第二,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5.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別強調和致力於哪幾方面?

(1)建立以校爲本的教學研究制度

(2)建立民主科學的教學管理機制

(3)建立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考評制度

26.本次課程改革在考試改革上突出表現在哪幾方面?

(1)在考試內容方面,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惟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

(3)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要求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佈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名。

(4)關於升學考試與招生制度,倡導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爲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應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建議參考其他評價結果(如學校推薦性評語、特長、成長記錄袋等),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考試結合起來。

27.在何種情形下學生學得最好?

(1)當學生有興趣是,他們學得最好

(2)當學生的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他們學得最好

(3)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

(4)當學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戰時,他們學得最好

(5)當學生髮現知識的個人意義時,他們學得最好

(6)當學生能自由參與探索與創新時,他們學得最好

(7)當學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時,他們學得最好

(8)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時,他們學得最好

(9)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得最好

(10)當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學得最好

28.教師的教學採用哪些策略,將有助於增進教學的效果?

(1)幫助學生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

(2)教學方式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

(3)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世界

(4)激勵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5)及時反饋,建造溝通的橋樑

(6)不要限制學生思考的方向

(7)幫助學生髮現知識的個人意義

(8)強調理解而非死記結論

(9)經常提示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聯

(10)引導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

(11)教師要勇於承認自己的缺失或錯誤

29.新舊課程的區別是什麼?

新課程和舊課程的區別之一,舊課程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控制者,是絕對的權威,大多數教師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地靜靜地聽或記,教師習慣於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納入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軌道之中。而新課程則強調①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②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③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④教師應創設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於個性地學習。

新舊課的區別之二,舊課程教師教學的依據是教學大綱,它對教學有比較明確的規定,教師只要按大綱要求,忠於教材,認真傳授知識和技能,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新課程它以課程標準取代了教學大綱,還教學活動本來面貌,科學客觀地面對教學過程中那些不確定因素,教材也爲教師留有較大的發揮和創造空間,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創造性的開展教學工作。靈活地選擇和組織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