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精選16篇)

評課,即是教學評議,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及由這些活動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判斷。它是教學研究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精選1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精選16篇)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

今天上午聽了三年級組吳老師的《認識面積》後感受頗深,認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重視情景創設。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於國小生來說,課的開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老師以神偷奶爸的任務貫穿,使原本枯燥的數學概念課變得趣味盎然,有效驅動並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探索體驗。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本節課中,老師通過導學單的引領,帶動學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體驗的基礎上,運用摸一摸、塗一塗、比一比等各種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爲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經歷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比較面積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從大到小排列5個圖形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有着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爲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三、體現了有意義的學習。

本節課的學習,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際領悟面積的內涵,概念理解方式靈活,通過實物舉例,動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讓學生背記概念。老師還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深化面積的含義,區分周長。比如:讓學生在教室裏找一找,說一說;再比如提供圖片區分周長與面積,既鞏固了以前所學,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面積的理解。不僅注意到了數學知識的連貫性,更是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對概念進一步強化。

整節課,學生們學習勁頭高漲,探索活動充分到位;教師教學設計精巧,點撥到位,很好地體現了市局的指導理念,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2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本節課中,劉敏老師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平面圖形入手,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劉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一、概念的掌握比較紮實

在課的開始,劉老師通過讓學生摸數學書、桌子、黑板表面、鉛筆盒蓋的面,直觀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再讓學生比較黑板面和數學書面的大小,通過比較引出面積的含義。接着再讓學生通過練習說一說什麼是數學書、課桌面、鉛筆盒蓋的大小,鞏固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隨後又讓學生自己選擇周圍物體並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主說一說周圍物體表面的面積,和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充分感知並且初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二、體驗策略的多樣性,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的優點

劉老師先讓學生猜一猜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矛盾。再引導學生藉助老師提供的學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比較。讓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可以將兩個圖形重疊後,再進行觀察;可以用方格子擺一擺數一數;還可以用長方形紙條擺一擺數一數……最後通過“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的問題的爭論,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擺或畫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較的優點。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3

鄭洋洋老師所執教的《認識面積》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1——72頁內容。

“面積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節幾何概念教學課,從長度到面積,是空間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爲面積單位教學及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數學的認識,尚需要豐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實踐操作,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的目的。爲此,鄭老師較準確的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通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等學習過程,得到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鄭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課程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將枯燥的幾何概念課上的得生動、有趣。課堂教學呈現如下幾個亮點:

亮點一:注重知識性和情趣性的統一

課堂教學必須要傳授知識。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被動接受,而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其間的奧妙全在一個“趣”字。爲此,我們提倡“知情”統一的課堂,要儘可能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學習材料,組織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教學活動。本節課,鄭老師在導入環節巧妙的引入學生喜歡的動物,小兔子作爲導入手段,通過小兔子比較貪吃想吃更大片的樹葉來引出面積這個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點。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能在課堂的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本節課的慾望。

亮點二:注重“生活味”和“數學味”的統一

如果說生活的“味”是親切自然、豐富多彩的,那麼數學的“味”則是抽象嚴謹、精煉深刻的。數學教學應使“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融合。本節課,鄭老師選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體(樹葉、字典等),並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爲主陣地,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如:黑板,課桌,課本等物體,通過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感受物體面的存在等活動,把間接的數學知識與直接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這裏,生活是形式,數學是本質。

亮點三:注重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統一

對國小生而言,概念教學可以適當地淡化它的定義,而要注重感知和體驗,在豐富和堅實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本節課,鄭老師首先通過若干個大小區別明顯的物體的面,比如課本和課桌的面,給學生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來。在學生積累了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後引入面積概念,然後通過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概念的內涵,拓展概念的外延。

鄭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等方法,然後通過動手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在相互啓發、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樣化的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的時候,讓學生自己選擇是通過填充三角形,圓形或者正方形來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等等,使同學們自己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到選擇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種方法。學生在全面、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的同時,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亮點四:注重現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在告訴我們兩個圖形所用的方格個數,猜猜哪個圖形面積大這一環節用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鄭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爲一名新教師,板書書寫欠規範。

2、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以後,應當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老師沒有把這樣的機會放手給學生。

3、本節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果把重疊法也用到本節課中,那麼這節課將更加完美了。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單評價。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領導指正。謝謝。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4

今天在網上觀看了著名特級教師俞在20xx年上的一節三年級概念課《面積的認識》,底氣造就了大氣,正是俞老師自身的底氣——對教材的獨特見解,深入的挖掘;對學生的瞭解;對知識建構的把握,造就了這一堂大氣的概念課。老師們都知道,概念課好上,但是要把一節概念課上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師卻給我們展示了一節充滿大智慧的數學概念課。下面就把我聽課的體會與大家分享。

1、俞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紮實的課。

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說“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是什麼呢?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鍊了他的能力;再進一步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愈來愈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俞老師從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和學生談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引導,過渡到數學學科中所謂的“面”,揭示面積的概念,再接着,組織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安排測量身邊物體面積的實踐體驗活動,鞏固知識,積澱新經驗,內化知識。學生從學到什麼是物體的面,到發現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動測量,主動建立測量標準,無不體現這是一節紮實的課。

2、俞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充實的課。

整個的教學過程中,俞老師面向全體學生,該動手時全體都動手,該思考時,學生都被俞老師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幹,從這一意義上講,這是一節充實的課。

3、俞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平實的課。

聽俞老師的課,沒有一點作秀的痕跡,就像他在上一節平時的課。從課的開頭就可見得,一般的公開課,上給聽課者聽的成分居多,總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體手段吸引聽課的老師,總是讓孩子們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師的課時紮紮實實上給孩子們的課,沒有用過多的多媒體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風趣的語言,簡潔明瞭的帶領孩子們去遨遊數學的世界,全無他人,這是一節真正的平實的課。

4、俞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真實的課。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從這一意義上講,有遺憾的課纔是一節真實的課,有缺點纔能有進步,才能給聽課者留下反思的空間,才能與聽課者一同進步。俞老師的這節課在開頭用了大量的時間在生活中找物體的面,學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這一部分用的時間太長了,導致後面學習面積的概念,面積單位用時短,學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學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將更加深刻。

紮實、充實、平實、真實的課堂是我們教師對課堂的追求,俞老師正是給我們展現了一堂這樣的課。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5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學習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的。人教版教材將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放在一課時進行課堂教學比較充實。而新課標教材認識面積獨立成節。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編寫意圖,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來教學,在學習本課知識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熟識的事例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爲後續的面積單位的學習和麪積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羅老師的課讓我回味無窮:

一、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本節課上,羅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首先結合學生自己找的身邊的具體實例,通過摸一摸書桌面的動作,找一找身邊還有什麼有面積等活動,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其次通過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感受面積並認識到平面圖形也有面積,又出示開口圖形,學生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以完整的認識面積的含義。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練習設計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羅老師根據中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各種梯度的習題,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面積之後,既鞏固了面積的概念,又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時,追問學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來,在擺鋪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第三個練習讓學生估測圖形的面積應該是有多少個小方格,其實是在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理解面積是二維的,通過課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塊填充整個圖形,進一步豐富了面積的概念。

三、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本節課上,無論是對“面積”含義的理解還是讓學生用不同的面積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羅老師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拼擺等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加深學生對建立統一測量單位重要性的體驗。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6

聽了葛老師的課,讓我感受到了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身上的魅力:教材挖的透、學情掌握的準,沉着,冷靜的教學心態。她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回憶。

1、新舊知識聯繫緊密,爲新課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課前老師讓學生回憶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邊操作邊講解,可以很好地將方法遷移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上來。另外教師讓學生回憶梯形各部分的名稱,也爲新課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2、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效。

在探究環節,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爲學生提供了合作的機會;教師的問題醒目,操作性很強,爲學生的合作指明瞭方向;小組長責任性強,爲小組交流的有效性給與了保障。

3、注重數學知識和生活的聯繫。

如:橫切面的理解。

4、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師在練習中強調用規範的格式求面積,並讓學生板演展示,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5、練習設計突出了重點,強化了難點,看出了她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充分預設。

6、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強化易混淆的知識。

教師在判斷練習時,不僅讓學生充分交流,而且最後多媒體呈現了反例,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總之,這節課很紮實,很有效,很值得我學習。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7

今天聽了葛老師的《梯形的面積》一課感觸很深,現結合本次教研活動主題談自己幾點收穫:

1、複習有效,鋪墊到位。雖然複習花的時間大,但它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更重要的是規範了學生的數學術語,同時也讓學生利用這些思想來解決本節課的新問題。

2、在圍繞主題“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合作交流”上,教師將學生合作交流的問題細化,活動要求明確,主要體現在“我是小小魔術師”的活動設計要求上,這也成爲學生合作交流有效的前提。

3、強化動手實踐,拓寬探究空間。老師在教學中注重爲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素材、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學具剪剪拼拼,進行了自主探索,並在形式上響應地組織了小組合作合作交流,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課堂上學生展示出了多種將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的方法,可見合作的有效性。

4、練習設計精、巧、妙。尤其是判斷題,不僅讓學生敘述理由,教師和結合圖形講評,這樣形象、直觀,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深刻。

5、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小組合作能力、數學術語訓練等方面平時功底深厚。尤其是一些數學術語“旋轉180度”“平移”“割補”等,如果教師平時不注重,學生是不會準確描述梯形的面積推導過程的。

6、教師的激勵評價到位及時,對學困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很有幫助。

小建議:

教師的語言精練些,可以節省些時間做練習。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8

聽了我們學校陳明東老師上的《圓的面積》這節課,深受啓發,由於老師多次深入鑽研教材,可以說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爲這節課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爲。

在實施新課程背景下,在“以發展爲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思考,在本課教學中,陳老師更多地體現爲: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持,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注重實踐操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

學習是學生的內部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其學習結果,更要重視其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己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這節課的教學,緊緊抓住“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這一教學重點,就是利用把圓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歸納整理,通過學生的剪拼、轉化,利用等積變形把圓面積轉化成了其它的平面圖形,例如,把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等,進而歸納、概括出圓面積的計算方法。這種多角度的思考,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注重學法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應用轉化的方法。

本節課中,教師着重想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即在求圓面積計算公式時,不是教師灌輸式地教會學生求圓的面積公式,而是由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動手剪拼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後研究兩者之間的聯繫,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整節課,始終圍繞這個主題,從而創設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與方法,最後引導學生推導出公式,教師只是作爲學法的指導者,適當進行點撥,使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

總之,本節課從設計到實施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覺思考研究,領悟深化,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機會,讓學生沉浸在一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之中,使學生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充分體現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最後,我絕得這節課也有點不足之處:老師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方法過於簡單,過程不太流暢,學生不易掌握圓面積公式推導方法,在導入新課部分不太自然,以上是本人對這節課的膚淺之見,如有不正確之處,請指正。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9

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的教材內容。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爲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聽了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一課,深受啓發,感覺課講的很成功。由於李老師多次深入鑽研教材,可以說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爲。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在“以發展爲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爲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本課教學中,李老師更多地體現爲: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持,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重視自主探究,發揮學生主體性。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更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李老師先讓學生看一看一個大圓當中的小圓可以拿出來,那剩下的圖形的面積也就是圓環的面積要怎麼來求呢?學生通過圖形能夠直觀的推出圓環的面積就應該用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從而來推導出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在下面計算圓環的面積。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判斷學生的彙報圓環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實驗操作、總結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李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張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以深刻的啓示和借鑑。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0

羅老師的這堂課總的來說準備充分,如教師的教具,學生的學具,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練習;教師語言精練,教態自然大方,難點突破,重點突出,練習有坡度。具體如下:

一、優點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圓柱體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羅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爲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爲重點來教學。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於教材。整堂課容量較大,但學生學的輕鬆,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2、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本堂課在教學上採用了引導放手引導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

新課前的複習,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由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到圓柱體的表面積。通過圓柱體模型的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

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思考該怎樣計算,再讓學生動手探究。在實踐中,學生很清楚地看到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在學生會求側面積的基礎上,再加上兩個圓面積,從而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立體轉平面,形變量不變的辨證關係,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圓柱體的物體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學生的透明膠帶,礦泉水瓶蓋等,讓學生動手測量這些物體的有關數據,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高寫,也讓數學回歸到生活。

練習中,出現三個不同直徑的圓,而出示的圖片卻是三個圓同樣大,直觀效果不明顯。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導入:

本節課通過小羊換菜地的故事導入,引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先根據數方格的方法,來確定兩塊菜地面積相等,交換公平。並且在數格子的同時,一起把他們的高、底、鄰邊、長、寬的數據確定,通過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爲嘗試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依據)。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的面積和什麼有關。(學生出現了不同的答案,這一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爲下一步的轉化作了鋪墊)然後再動手驗證

驗證:

動手驗證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第一步轉化圖形是要孩子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然後在小組內展示。第二步是在第一部的基礎上,小組之間合作完成討論,從中發現轉化前後圖形的面積,各邊各有什麼變化,。最後就是彙報環節。(“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彙報展示”,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真實與實效,充分展現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總結:

師:(結合教具演示進一步說明)(教師在學生展示的不同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轉化的特點:無論哪種方法,只要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轉化成長方形。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從而讓學生明白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科學性。)

師:做課本例題(例題讓學生自主解決,既是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初步應用,也是對前面嘗試計算停車場面積結果的驗證,從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練習:

師在設計練習時,(鞏固應用環節讓學生從基本應用、綜合應用、思維拓展三個層次進行了練習,基本應用的題目旨在應用公式的同時,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根據問題尋找條件的分析問題能力,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綜合應用題目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思維拓展讓學生理解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隨着高的變化而變化,進一步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2

又一次走進數學課堂,聆聽了本校劉老師執教的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課時的學習。爲本節課劉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終因突然停電而使所有的課件準備都成擺設與徒勞。記得五年前有一次參加鎮小的一次大規模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興沖沖走進一個當時比較出挑的名優女教師的課堂,觀摩她的二年級數學課。大概開始了十來分鐘,她在使用課件的時候突然電腦出了故障,於是她就停了下來,請來了學校管電教的,管教學的副校長琢磨了好一陣子,最後連校長也親自趕來救援。花了近二十來分鐘,終於又可以繼續了。這半節課時間裏,她就把數學課改成了學生的即興才藝表演,幸虧她所帶的那個班級是學校唯一的實驗班,學生唱歌什麼的都還拿得出手。然後接下去的課是可想而知,當然最終也沒進行評課,不過我想擠擠挨挨聽課的老師心裏頭都有嘀咕。當聽完課,我實在感受不到這一課件對本內容的學習能起多大的效果。頂多只是花了心血準備最終沒用上是個遺憾罷了。

劉老師也是位年輕的老師,此意外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課堂,課依然那麼流暢。他利用學生手頭的國小具,依然讓學生學得那麼投入而有興致。只是我們聽課老師看不到他的課件裏還藏着什麼覺得遺憾罷了。

縱觀整堂課,劉老師不停地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發現問題,並從中形成概念。第一環節通過摸與看,懂得物體的面有大有小,並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後通過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自己得出什麼叫面積,板書整理出定義。第二環節仍然小組合作,想辦法比較三張彩紙的面積大小。在第一次交流後引導學生第二次藉助學具來進一步比較大小,並對方法有取有舍,怎樣比較纔是最確切的。第三環節認識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時,有扶到放,不僅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具體的大概大小,還能正確定義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平方米。最後及時回顧與小結。

生動地設計總能吸引學生來興趣昂然地投入學習探究,不用擔心學生無事可做,不用擔心學生利用探究時間講空話聊天。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是知識的主人,講數學聯繫生活,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有形的東西。這都是教師理念的與時俱進帶來的課堂氛圍的良好轉變,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以一個數學門外漢的角度看這堂課,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的遷移,減少舊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相混淆,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相混淆。而且從課堂上已經不難發現,學生認爲周長與面積存在一定的關係,周長長的面積就大。在交流時,也有學生老把面積說成周長。所以,我覺得在認識面積後再讓學生摸一摸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加以區分概念。

2.面積單位是個新概念,建立時是否可更深刻些?作業時,學生把單位都填寫成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當時教師在板書後再把面積單位強調一下,就不會出現這錯誤。另外找1平方釐米的物體時,只能說是“約1平方釐米”,畢竟都不是標準的邊長爲1釐米的正方形。

由線條的認識到平面的認識,在成人眼裏看似簡單,但對於學生而已可以說是質的跨越。要讓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認識,是否還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3

我們數學團隊的張xx老師本週爲大家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面積和麪積單位》。在這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1、創設整體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開課伊始教師創設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開的玻璃店給鏡框鑲玻璃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快的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展開學習。效果很好。

2、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

在學習面積的概念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什麼是面積,並在教師有層次的習題設計中,不斷完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善於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概念,使我們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3、教學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例如,比較黑板和電視機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觀察法;比較數學書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疊法;比較兩個不同的長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擺法……這些學習方法的傳授是非常必要的。

4、環節清晰,探究目標明確。

5、多媒體的運用爲本節課情景的創設,重、難點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議:

在學生探究之後應多給學生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應有意識的去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相信學生經過小組合作一定會解決這些問題。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4

六年級X老我們展現的是一節樸實無華但具有一定教學效果的課。陳老師給我的教學啓示是;

1、教學重難點拿捏準確。一開始複習圓的面積公式爲整節課設下鋪墊,因爲圓環的面積也就是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重點複習圓的面積計算爲一些中下生起到很好的喚醒作用。接着馬上就接入新授課內容,圓環形狀的花圃並導出本課課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新課學習,圍繞圓環面積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知識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重點凸顯而出,教學目的非常明確。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剪圓環,親身體驗圓環的行程過程,直觀的操作降低了中下生對圓環知識的理解難度,也使全體學生對概念理解、公式推導起了很大作用。看似簡單的知識,陳老師還是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使自己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六年級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產生動力,這樣學習上才能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

3、練習設計圍繞重點展開,雖然題目不多,但每道題都有不同特點,各有代表性,第一題是緊靠例題直接給出兩個半徑,第二個圖形是給出兩個直接,求圓環面積,與第一題相比有了一點轉折。第二題是知識運用,通過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然後畫圖理解題意,這個教學環節很值得借鑑,高年級學生對應用題如果真的認真審題,能根據題意畫圖,其實已經解決了一半,好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減少困惑,很值得學習。

自己一點與本節課關係不大的看法,平時黑板板書以及學生作業要求最好能更細心,更規範,黑板上學生的版演結果的單位都沒小括號,展示學生作業本時發現學生也沒有。細微地方不知道考試是否扣分,但嚴謹的細節也是數學科所要求的。

在此我們感謝X老師的辛勤付出,爲大家提供這麼好的優秀評課稿,此評課稿僅供參考。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5

對學生整理和複習不但要起到一個回顧知識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將這一章節的內容進行梳理,從而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網絡體系。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整理和複習課應該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引發知識的重新構建,並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這堂課的重點,林老師就將其定位在學生複習整理的學法指導上。而事實證明,當學生通過自己整理得到的複習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學生願意並且重視相互之間的學習。在學生自主探究整理複習的方法之後,安排了一定量的相關練習。但是複習中的練習應定於哪裏呢?我覺得應定位於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性影響,靈活應用,挖掘提升。

在教學設計中,林老師首先關注到在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類似問題的"定勢",形成知識遷移的一般性規律和方法,所以在練習中林老師先安排了一組根據直徑和半徑求周長和麪積的練習,讓學生的思維的熱熱身,也爲後面的提高練習打下基礎。之後爲了讓學生形成遇到用習慣方法難以解決的有關問題時,能夠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爲學生提供了一組具有代表性的練習,這些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更加深入考慮問題,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發展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意識與能力,還可以提醒其他學生,避免發生類似錯誤。

本案例的練習主要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基本練習穿插在知識的梳理與溝通這一環節中進行。基本訓練的安排林老師考慮到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內容的特點,要練在知識的重點上、難點處;二是學生的掌握情況,要練在薄弱處、疑惑中。如在學生複習了半徑、直徑、圓心等概念後,我林老師讓學生在圓紙片上畫出來並用字母表示,又用這個圓紙片證明圓是軸對稱圖形,使知識落實到實處。

在掌握了圓面積公式之後,讓學生回憶它的推導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知識的整理與練習交替進行,我們認爲這是本節課最大的特點,不但知識的梳理過程得到體現,而且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到位,複習過程紮實緊湊,教師易於調控。第二層次是應用發展練習。

此時練習的設計林老師不再侷限於書本上的習題,而適當補充一些綜合性、發展性的練習,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解決此類習題,使學生在應用數學基本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來自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計算光明廣場噴水池一週的長度和佔地面積、青檀古樹幹橫截面面積,設計東沙河治理綠化工程圖並計算花壇和小路的面積,學生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實際問題,獲取的難道比會解答書本上的衛星天線、自動噴灌機要少嗎?

複習課並不是單純重溫舊的知識,而是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對各種常規方法的運用更加熟練,最終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只要我們教師能多些創新,複習課照樣可以精彩紛呈。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6

複習課擔負着查漏補缺,系統整理以及鞏固發展的重任,但長期以來,由於文化性的缺失和目標定位的偏差,數學複習普遍呈現出了“回爐、炒冷飯”的傾向,學生一點興趣都沒有。如何上好複習課,在不同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就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做法。聽完範老師的這節複習課,受益匪淺。她着眼知識間的聯繫,讓學生在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感悟化難爲易、化繁爲簡的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對數學的深刻理解。

一、課前備學,實現增值。

鄭毓信教授說過“基礎知識貴在求聯,基本技能貴在求通。”這句至理名言寓示着複習本身就是一個“串點成線”的過程。這一過程實質上是學生對書本知識系統內化並達到個性化和創造性擁有的過程,也是師生有效互動、預設與生成自然交融的過程。備學不同於預習。預習是提前學習、預先學習。備學是準備學習,圍繞新課內容蒐集相關資料,尋找社會、生活中的相關事物,發現和提出問題。預習更多的是就教材學教材,備學更多的是尋找更多的教材,從而發現學習教材中的問題。本課中學生原有的關於平面圖形的面積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思維經驗與複習需要重組內容結構化的落差,生成共同的問題需要討論解決,就形成了課堂的學習目標。備學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培養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二、綠樹課堂,快樂數學。

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來自於不同的生活背景,他們在學習中有着不同的經驗與體會,對同一個問題的解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維習慣及見解。小組合作學習是個很好的形式,但我們不能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範老師在這節課中利用好了這一個學習方式,一個問題,放在小組中,大家經過討論進行有選擇性的商議,這時,思維活躍的孩子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而對於不愛發言的孩子,在小範圍內也留給了他表現的空間,在大家的充分參與下,對研究的數學結果進行初步的統一,然後通過小組擂臺賽的形式把研究的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這時,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過程進行再現,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更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快樂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組這種寬鬆氛圍下大家的參與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不同的人會獲得不同的發展。在思考討論,評價他人中,學生自覺運用原有的知識儲備,各個知識點不斷被激活,探索的視野不斷得以開闊,知識之間不斷產生新的鏈接,理一點明一片,理一片會一面,不知不覺中,學生完成了對整個知識網絡的新的建構。這樣的梳理,遠比反覆背公式、一再做題目要深刻得多。

範老師爲我們展現的是一節“綠樹課堂”,時時處處能讓聽課者感受到活力的綻放,智慧的迸發,真正做到了從學生實際出發,爲學生成長服務,這種以生爲本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