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

生物以記憶和理解課本知識爲主,所以大學聯考前的複習是及其重要的,我們要利用好時間記憶知識,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2023年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1

1.內環境:由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構成的液體環境。

2.高等的多細胞動物,它們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3.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是: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4.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內環境穩定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5.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主要調節機制。

6. (多細胞)動物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組成。

7.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爲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8.靜息電位:內負外正;興奮部位的電位:內正外負。

9.神經衝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雙向的。

10.由於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後作用於突觸後膜上,因此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11.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12.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

13.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爲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作反饋調節。分爲負反饋調節和正反饋調節。

14.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體液調節:激素等化學物質(除激素以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CO2等),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

16.單細胞動物和一些多細胞低等動物只有體液調節。

17.動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同時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地位。

18.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2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係。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通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爲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爲蛋白質的場所。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3

蛋白質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大約有20種,在結構上都符合結構通式。氨基酸分子間以肽鍵的方式互相結合。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稱爲二肽,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稱爲多肽,其通常呈鏈狀結構,稱爲肽鏈。一個蛋白質分子可能含有一條或幾條肽鏈,通過盤曲、摺疊形成複雜(特定)的空間結構。蛋白質分子結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原因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不同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摺疊的方式不同、多肽鏈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由於結構的多樣性,蛋白質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功能主要如下:

(1)結構蛋白,如肌肉、載體蛋白、血紅蛋白;

(2)信息傳遞,如胰島素

(3)免疫功能,如抗體;

(4)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如胃蛋白酶

(5)細胞識別,如細胞膜上的糖蛋白。

總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核酸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兩大類,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組成。組成核酸的鹼基有5種,五碳糖有2種,核苷酸有8種。

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它的載體。

核糖核酸簡稱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對於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其遺傳物質就是DNA;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有的遺傳物質是DNA如:噬菌體等;有的遺傳物質是RNA如:菸草花葉病毒等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4

一、相關概念、 高二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羣

→羣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爲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爲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等。

五大思路完勝生物實驗設計題

在這些年的大學聯考理科綜合試卷中常有生物實驗設計題出現。有的是設計實驗的全過程,有的是修正實驗設計的不足。如何才能解答好生物實驗設計題呢?這裏爲大家提供一種解題思路。

1.運用科學原理指導實驗

解生物實驗設計題時,一定要認真審題。在審題中最關鍵的是要明確實現本實驗目的的科學原理。

例如大學聯考真題中曾有“血液中的鈣離子在血液凝固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則血液不能凝固。”這就是本實驗的根本原理。

遵循這一原理,設法除去血液中的鈣離子和添加進去的鈣離子,設計實驗的方向就不會錯。此題中“草酸鉀溶液能與血液中的鈣離子發生反應,形成草酸鈣沉澱,起抗凝作用”。這只是一條除去血液中鈣離子的原理,是解決實驗中某一問題所需運用的原理,是本實驗的輔助原理。

2.遵循實驗原則設計實驗

要使實驗設計得科學,力求無懈可擊,在設計實驗時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設置對照原則

(2)單因子變量原則

(3)平行重複原則

例如:爲了證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農藥,必須將土壤分爲兩等份,裝入兩個大小相同的容器,一個高溫滅菌,一個不做處理,造成一個容器中的土壤中無生活的微生物,一個容器中的土壤中有生活的微生物。然後進行實驗,才能說明問題。這就是設置對照原則。

在進行此實驗時,讓兩個容器中的土壤在一切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唯獨不同的只是一個容器中的土壤中有微生物,一個容器中的土壤中無微生物,有無微生物就成了這一實驗的單因子變量。這就是單因子變量原則。

在進行此實驗時,有些情況的出現是有偶然性的,多做幾個對照實驗,出現相同的結果,更有說服力,更具科學性。讓這幾組實驗裝置在相同條件下同時進行,這就是平行重複原則。

3.準確地運用實驗材料支持實驗

選用實驗材料應講究,否則將不能支持你的實驗結論。

例如想證明微生物的營養要素必須有氮源。我們需做一個對照實驗:一個培養基中加入氮素,一個不含氮素。於是爲你提供兩種實驗材料,一是 NH4NO3、一是人尿。這時你不能認爲人尿來的容易,又含有尿素等含氮的有機物,就用人尿作氮源,因爲人尿中還含有無機鹽等多種成分,說明不了本實驗的結論。

4.選定最優程序進行實驗

在明確了實驗目的,明確了實驗原理,選準實驗材料,遵循實驗原則後,就應該編制一個實驗程序進行實驗。

對編制的實驗程序,還要仔細推敲,形成一個最優化的程序,使實驗科學、簡捷地進行。

在選定最優程序中有的步驟可同時進行,那就可遵循統籌法,讓要等待的步驟先做,接着穿插下一步實驗,以節約時間,同時也儘量減少因時間過長帶來的不良影響。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5

實驗一 低倍鏡、高倍鏡

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爲什麼?

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放大的倍數小;高倍鏡視野小,通過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數高。

2、爲什麼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後,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於觀察的對象不在視野範圍內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並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後,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鏡觀察,只需轉動細準焦螺旋即可。轉動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

4、使用高倍鏡觀察的步驟和要點是什麼?

答:(1)首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

(2)轉動轉換器,用高倍鏡觀察,並輕輕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爲止。

5、總結:四個比例關係

a.鏡頭長度與放大倍數: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而目鏡正好與之相反。

b.物鏡頭放大倍數與玻片距離:倍數越大(鏡頭長)距離越近。

c.放大倍數與視野亮度: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

d.放大倍數與視野範圍:放大倍數越大,視野範圍越小。

實驗二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一、實驗原理

某些化學試劑能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可生成磚紅色的Cu 2O沉澱。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磚紅色)+ H 2O,即Cu ( OH ) 2被還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澱粉遇碘變藍色。

3、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鹼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二、實驗材料

1、做可溶性還原性糖鑑定實驗,應選含糖高,顏色爲白色的植物組織,如蘋果、梨。(因爲組織的顏色較淺,易於觀察。)

2、做脂肪的鑑定實驗。應選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爲最好,實驗前一般要浸泡3~4小時(也可用蓖麻種子)。

3、做蛋白質的鑑定實驗,可用富含蛋白質的黃豆或雞蛋清。

三、實驗注意事項

1、可溶性糖的鑑定

a.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甲液、乙液分別配製、儲存,使用前纔將甲、乙液等量混勻成斐林試劑;斐林試劑很不穩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時,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將甲液、乙液分別加入蘋果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甲、乙液分別加入時可能會與組織樣液發生反應,無Cu ( OH ) 2生成。

2、蛋白質的鑑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開配製,儲存。鑑定時先加A液後加B液;先加NaOH溶液,爲Cu2+與蛋白質反應提供一個鹼性的環境。A、B液混裝或同時加入,會導致Cu2+變成Cu ( OH ) 2沉澱,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則CuSO4的藍色會遮蓋反應的真實顏色。

c. 蛋清要先稀釋;如果稀釋不夠,在實驗中蛋清粘在試管壁,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後會粘固在試管內壁上,使反應不容易徹底,並且試管也不易洗乾淨。

3、斐林試劑與雙縮脲試劑的區別:

驗三: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實驗原理:

1.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體中的DNA和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實驗四: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實驗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和衆多的細胞器,用這樣的紅細胞做實驗材料就只有細胞膜一種膜結構。

實驗五: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一、實驗原理

1.葉綠體的辨認依據:葉綠體是綠色的,呈扁平的橢圓球形或球形。

2.線粒體辨認依據:線粒體的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3.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線粒體呈現藍綠色

二、實驗材料

觀察葉綠體時選用:蘚類的葉、黑藻的葉。取這些材料的原因是:葉子薄而小,葉綠體清楚,可取整個小葉直接製片,所以作爲實驗的首選材料。

若用菠菜葉作實驗材料,要取菠菜葉的下表皮並稍帶些葉肉。因爲表皮細胞不含葉綠體。

三、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不是靜止不動的?爲什麼?

答:不是。呈橢球體形的葉綠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可以運動,這種運動能隨時改變橢球體的方向,使葉綠體既能接受較多光照,又不至於被強光灼傷。

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麼關係?

答: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都有利於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葉綠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改變方向。又如葉子上面的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比下面的多,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實驗六 觀察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實驗原理:

1.質壁分離的原理:當細胞液的濃度小於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通過滲透作用而失水,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到溶液中,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由於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收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分離。

2.質壁分離復原的原理:當細胞液的濃度大於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通過滲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過原生質層進入到細胞液中,整個原生質層就會慢慢地恢復成原來的狀態,緊貼細胞壁,使植物細胞逐漸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二、實驗材料和方法:

紫色洋蔥鱗片葉的外表皮。因爲液泡呈紫色,易於觀察。也可用水綿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質壁分離劑對細胞無毒害作用。

質壁分離的方法(引流法):製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臨時裝片。然後,從蓋玻片的一側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這樣重複幾次即可。

質壁分離復原的方法:改用清水實驗。

三、討論

1.如果將上述表皮細胞浸潤在與細胞液濃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這些表皮細胞會出現什麼現象?答:表皮細胞維持原狀,因爲細胞液的濃度與外界溶液濃度相等。

2.當紅細胞細胞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時,紅細胞會不會發生質壁分離?爲什麼?

答:不會。因爲紅細胞不具細胞壁。

實驗七 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一、實驗原理

鮮肝提取液中含有過氧化氫酶,過氧化氫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經計算,質量分數爲3.5%的FeCl3溶液和質量分數爲20%的肝臟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數,大約是每滴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酶分子數的25萬倍。

二、實驗注意事項

1.不讓H2O2接觸皮膚,H2O2有一定的腐蝕性

2. 不可用同一支滴管,由於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會影響實驗準確性

3.肝臟研磨液必須是新鮮的,因爲過氧化氫酶是蛋白質,放置過久,可受細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臟組織中酶分子數減少,活性降低

4.肝臟研磨要充分,研磨可破壞肝細胞結構,使細胞內的酶釋放出來,增加酶與底物的接觸面積。

實驗八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實驗原理:

1、澱粉遇碘後,形成紫藍色的複合物。

2、澱粉酶可以使澱粉逐步水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麥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後不顯色。

注:市售a-澱粉酶的最適溫度約600C

實驗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實驗原理: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於兼性厭氧菌,因此便於用來研究細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根據石灰水混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變成黃色的時間長短,可以檢測酵母菌培養CO2的產生情況。

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乙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在酸性條件下,變成灰綠色。

注意事項

增加水中氧氣的方法:用橡皮球或氣泵通入空氣,並用NaOH溶液除去空氣中的CO2

實驗十 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一、實驗原理與方法

1.色素的提取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有機物,不溶於水,易溶於丙酮等有機溶劑中。提取方法: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色素分離的原理:層析液是一種脂溶性很強的有機溶劑。葉綠體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分離方法:紙層析法。用毛細吸管在濾紙條的下端沿鉛筆線劃一條濾液細線,待濾液幹後再劃一兩次,然後將濾紙條插入層析液中(濾液細線不能接觸層析液)。分離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出現四條色素帶:橙黃色(最窄,胡蘿蔔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最寬,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胡蘿蔔素與葉黃素之間距離最大,葉綠素a與葉綠素b之間距離最小。

二、實驗注意事項

1.加SiO2爲了研磨得更充分。

2.加CaCO3防止研磨時葉綠素受到破壞。因爲葉綠素含鎂,可被細胞液中的有機酸產生的氫代替,形成去鎂葉綠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壞釋放的有機酸,防止葉綠體被破壞。

3.加無水乙醇是因爲葉綠體色素易溶於無水乙醇等有機溶劑。

三、實驗討論:

1.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爲什麼不能觸及層析液?

答: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如觸及層析液,濾紙上的葉綠體色素就會溶解在層析液中,實驗就會失敗。

2.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的關鍵是什麼?

答:提取葉綠體色素的關鍵是:①葉片要新鮮、濃綠;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濾液收集後,要及時用棉塞將試管口塞緊,以免濾液揮發。分離葉綠體色素的關鍵是:一是濾液細線要細且直,而且要重複劃幾次;二是層析液不能沒及濾液線。

11實驗十一 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實驗原理:

1、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有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水分,礦質元素等等, 測光合作用強度可以通過測氧氣生成速率來進行間接的測量。

2、利用真空滲入法排出葉片細胞間隙中的空氣。並使其沉入水中,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產生氧氣的多少與光合作用強度密切相關,由於氧氣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因此氧氣會在細胞間隙中積累,從而使下沉的葉片上浮。依據葉片上浮的情況可推知葉片光合作用強度,可以用葉片上浮所需的平均時間或者一定時間內上浮的葉片數表示光合作用強度的大小。

實驗十二 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係

一、實驗原理

用瓊脂塊模擬細胞。瓊脂塊中含有酚酞,與NaOH相遇,呈紫紅色,可顯示物質(NaOH)在瓊脂塊中的擴散速度。方法:用含酚酞的瓊脂塊模擬細胞。2、現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紅色。

二、結論:瓊脂塊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隨着瓊脂塊的增大而減小;NaOH擴散的體積與整個瓊脂塊的體積之比隨着瓊脂塊的增大而減小。

實驗方法總結

1、模型方法。

模型是人們爲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概念模型等。⑴以事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這種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剋制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是物理模型。⑵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如"J"型增長的數學模型:t年後種羣數量爲Nt=N0 t 。建立數學模型的步驟:①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②提出合理的假設。③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④通過進一步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

2、調查種羣密度的方法。

⑴樣方法,適用於植物。①取樣的原則:隨機取樣。②取樣的方法: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樣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爲宜。③計算方法:以所有樣方種羣密度的平均值作爲該種羣的種羣密度估計值。

⑵標誌重捕法,適用於活動範圍大的動物。另外,活動範圍小的動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蟲、跳蝻)可用樣方法;土壤小動物可用捕捉器取樣法;趨光性昆蟲可用燈光誘捕法。

⑶抽樣檢測法,適用於微生物(如酵母菌)。

3、同位素標記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於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通過追蹤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這種方法叫做同位素標記法。此方法用於:⑴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途徑: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外。⑵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⑶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⑷DNA半保留複製實驗。

4、孟德爾的實驗方法(成功原因):⑴正確地選用實驗材料;⑵先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⑶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⑷假說—演繹法:先提出問題,然後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

5、類比推理法。薩頓根據類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

6、排除法。達爾文運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現向光性的原因。

7、人工異花傳粉的方法:①去雄,套袋。②傳粉,套袋

實驗十三 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一、實驗原理:

1.在高等植物體內,有絲分裂常見於根尖、芽尖等分生區細胞。由於各個細胞的分裂是獨立進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組織中可以看到處於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

2.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如龍膽紫溶液)着色,通過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各個時期細胞內染色體(或染色質)的存在狀態,就可判斷這些細胞處於有絲分裂的哪個時期,進而認識有絲分裂的完整過程。

二、觀察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過程

三、討論

製作好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的關鍵是什麼?

答:製作好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剪取洋蔥根尖材料時,應該在洋蔥根尖細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躍的時間;

(2)解離時,要將根尖細胞殺死,細胞間質被溶解,使細胞容易分離;

(3)壓片時,用力的大小要適當,要使根尖被壓平,細胞分散開

實驗十四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一、實驗原理與步驟:

原理: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植物細胞的染色體數發生變化。

步驟:⑴低溫誘導。⑵卡諾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細胞的形態,再用95%的酒精沖洗2次。⑶製作裝片(解離、漂洗、染色、製片)。⑷顯微鏡觀察。

二、課後討論題答案:

低溫誘導和秋水仙素處理都是通過抑制分裂細胞內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卡諾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 適用於一般植物組織和細胞的固定,常用於根尖,花葯壓片及子房石蠟切片等。有極快的滲透力,根尖材料固定15—20min即可,花葯則需1h左右,此液固定最多不超過24h,固定後用95%酒精沖洗至不含冰醋酸爲止;如果材料不馬上用,需轉入70%酒精中保存。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細胞,將其固定並維持染色體結構的完整性,還要能夠增強染色體的嗜鹼性,達到優良染色效果。

配方:無水酒精3份、冰醋酸1份、或無水乙醇6份,氯仿3份,冰醋酸1份。

實驗十五 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一、實驗原理與步驟:

原理:顯性遺傳病具有世代相傳的特點,隱性遺傳病隔代出現。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交叉遺傳,隔代出現,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世代相傳,患者女性多於男性。

步驟:①確定要調查的遺傳病,掌握其症狀及表現 ②設計記錄表格及調查要點③分多個小組調查,獲得足夠大的羣體調查數據④彙總結果,統計分析

二、注意事項:

1、調查時,最好選取羣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等

2、爲保證調查的羣體足夠大,小組調查的數據,應在班級和年級中進行彙總

某遺傳病的發病率=某種遺傳病的患病人數/某種遺傳病的被調查人數

實驗十七 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一、實驗原理:

植物插條經生長素類似物處理後,對植物插條的生根情況有很大的影響,而且用不同濃度、不同時間處理其影響程度亦不同。其影響存在一個最適濃度,在此濃度下植物插條的生根數量最多,生長最快。

二、實驗注意事項

1. 選擇插條:以1年生苗木爲最好(1年或2年生枝條形成層細胞分裂能力強、發育快、易成活)

2. 處理插條:枝條的形態學上端爲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這樣在扦插後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促進成活。

3. 處理方法:

1)浸泡法:把插條的基部浸泡在配製好的溶液中,深約3cm,處理幾小時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濃度較低,並且最好是在遮陰和空氣溼度較高的地方進行處理)

2)沾蘸法:把插條基部在濃度較高的`藥液中蘸一下(約5s),深約1.5cm即可。

實驗十八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一、實驗原理:

1.在含糖的液體培養基(培養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個封閉容器內的酵母菌種羣,通過細胞計數可以測定封閉容器內的酵母菌種羣隨時間而發生的數量變化。

2.養分、空間、溫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響種羣數量持續增長的限制因素。

二、酵母菌計數方法:抽樣檢測法或顯微計數法(用血球計數板)。

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於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多餘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稍待片刻,待細菌細胞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的中央,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再以此爲根據,估算試管中的酵母菌總數。

注意: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要將試管輕輕震盪幾次。

實驗十九 土壤中動物類羣豐富度的研究

一、實驗原理:

1.土壤不僅爲植物提供水分和礦質元素,也是一些動物的良好棲息場所。研究土壤中動物類羣的豐富度,操作簡便,有助於理解羣落的基本特徵與結構。

2.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此不能用樣方法或標誌重捕法進行調查。在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採集、調查,即: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採集缺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

二、豐富度的統計方法: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記名計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羣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於個體較大,種羣數量有限的羣落。

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6

1.還原糖與非還原糖

還原糖: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還原性基團(遊離醛基或α-碳原子上連有羥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或班氏試劑共熱時產生磚紅色Cu2O沉澱。

非還原糖:如蔗糖內沒有遊離的具有還原性的基團,因此叫作非還原糖。

2.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與二苯胺試劑

斐林試劑:用於鑑定組織中還原糖存在的試劑。很不穩定,故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別配製、儲存。使用時,再臨時配製,將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後立即使用。原理是還原糖的基團—CHO與Cu(OH)2在加熱條件下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澱。

雙縮脲試劑:用於鑑定組織中蛋白質存在的試劑。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時要分別加入。先加A液,造成鹼性的反應環境,再加B液,這樣蛋白質(實際上是指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在鹼性溶液中與Cu2+反應生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

二苯胺試劑:用於鑑定DNA的試劑,與DNA混勻後,置於沸水中加熱5分鐘,冷卻後呈藍色。

3.血紅蛋白與單細胞蛋白

血紅蛋白:含鐵的複合蛋白的一種。是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紅細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運輸氧。

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們通過發酵獲得大量的微生物菌體,這種微生物菌體就叫作單細胞蛋白。

4.類脂與脂類

脂類:包括脂肪、固醇和類脂,因此脂類概念範圍大。

類脂:脂類的一種,其概念的範圍小。

5.纖維素、維生素與生物素

纖維素: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結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爲一般動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維生素: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大致可分爲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人和動物缺乏維生素時,不能正常生長,併發生特異性病變——維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維生素的一種,肝、腎、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較多。是微生物的生長因子。

6.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礦質元素、必需元素與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種元素,即C、H、O、N、P、S,大約佔原生質總量的97%。

礦質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備下列條件:第一,由於該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長髮育發生障礙,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該元素則表現專一的缺乏症,而且這種缺乏症是可以預防和恢復的;第三,該元素在植物營養生理上應表現直接的效果,絕不是因土壤或培養基的物理、化學、微生物條件的改變而產生的間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體需要量少(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但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還包括Cl、Ni。

7.顯微結構與亞顯微結構

顯微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一般只能放大幾十倍至幾百倍。

亞顯微結構:能夠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直徑小於0.2μm的細微結構。

8.原生質與原生質層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動植物細胞都具有,分化爲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質、脂類、核酸等物質構成。

原生質層: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只存在於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它與成熟植物細胞的原生質相比,缺少了細胞液和細胞核兩部分。

9.赤道板與細胞板

赤道板: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於地球赤道的位置。

細胞板: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現的一層結構,隨細胞分裂的進行,它由細胞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

10.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如動物的膀胱膜,腸衣、玻璃紙等)。它往往只能讓小分子物質透過,而大分子物質則不能透過,透過的依據是分子或離子的大小。不具有選擇性,不是生物膜。

選擇透過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生物膜。如細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質層。這些膜具有選擇性的根本原因在於膜上具有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當細胞死亡後,膜的選擇透過性消失,說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說選擇透過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類半透膜。

11.載體與運載體

載體:指某些能傳遞能量或運載其他物質的物質,如細胞膜上的載體。

運載體:在遺傳工程中,用於把外源基因運入受體細胞的運輸工具,它必須具備的條件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複製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

12.中心體與中心粒

中心體:動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種細胞器,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每個中心體由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圍物質組成。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中心粒:組成中心體。細胞分裂間期,中心體的兩個中心粒各產生一個新的中心粒,因而細胞中有兩組中心粒,在細胞分裂中一組中心粒的位置不變,另一組中心粒移向細胞另一極。這兩組中心粒的周圍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13.細胞液與細胞內液

細胞液:植物細胞液泡內的水狀液體,含有細胞代謝活動的產物,其成分有糖類、蛋白質、有機酸、色素、生物鹼、無機鹽等。

細胞內液:一般是指動物細胞內的液體,是相對細胞外液而言的。

14.B細胞、漿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與記憶細胞

B細胞、漿細胞、記憶細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發育成B淋巴細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體內流動,受到抗原刺激後,開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可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記憶細胞能保持對抗原的記憶,當同一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記憶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漿細胞,繼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效應。

T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幹細胞隨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內發育成T淋巴細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體內流動,受抗原刺激後,開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並釋放淋巴因子,加強有關細胞的作用來發揮免疫效應。記憶細胞則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應T細胞,進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

15.原生生物與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體積微小、單細胞或羣體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纖毛或僞足運動。如草履蟲、衣藻、變形蟲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它的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胞器較少,一般只有核糖體,如支原體、細菌、藍藻和放線菌等。

16.細胞分裂、細胞分化與細胞的全能性

細胞分裂:指細胞繁殖子代細胞的過程。單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個體,多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的細胞。

細胞分化:指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後代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上產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是細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器官。結果細胞數目並沒有增加。細胞分裂是細胞分化的基礎,生物體的生長髮育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細胞的全能性:生物體的細胞具有使後代細胞形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種特性稱之。但在生物體內細胞並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17.脫分化與再分化

脫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產生愈傷組織的過程,稱爲植物細胞的脫分化,或者叫作去分化。

再分化:脫分化產生的愈傷組織繼續進行培養,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這個過程叫作再分化。

18.細胞株與細胞系

細胞株:動物細胞培養中,原代培養的細胞一般傳10代左右就不容易傳下去了,細胞的生長就會出現停滯,大部分細胞衰老死亡。但是有極少數的細胞能夠度過“危機”而繼續傳下去,這些存活的細胞一般能夠傳40-50代,這種傳代細胞叫作細胞株。

細胞系:細胞株細胞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當細胞株傳至50代以後又會出現“危機”,不能再傳下去。但是有部分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並且帶有癌變的特點,有可能在培養條件下無限制地傳下去,這種傳代細胞稱爲細胞系。

19.滲透與擴散

擴散:一般是指自由擴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質的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自由運動,如CO2、O2、H2O、膽固醇、甘油等物質。這種運動是自發的,不需要外界對它做功(不耗能的)。

滲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是擴散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可以說是自由擴散,又可以說是滲透。而CO2、O2等物質的擴散只能是自由擴散而不能稱爲滲透。

20.蒸餾、蒸發與蒸騰作用

蒸餾:把液體混合物加熱沸騰,使其中沸點低的組分首先變成蒸汽,再冷凝成液體,以與其他組分分離或除去所含雜質。

蒸發:液體表面緩慢地轉化成氣體。

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這就是蒸騰作用。

21.層析液與解離液

層析液:用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所用的層析液是一種脂溶性很強的有機溶劑,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這樣,幾分鐘以後,葉綠體中的色素就在擴散的過程中分離開來。

解離液:解離就是用藥液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該藥液稱解離液,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所用的解離液是質量分數爲15%的鹽酸和體積分數爲95%的酒精的1:1混合液。

22.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與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標,通常以每小時每平方分米葉面積吸收CO2毫克數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積的有機物所含能量,佔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徑有延長光合時間、增加光合面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與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徑有光照強弱的控制,CO2的供應,必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23.呼吸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呼吸作用:生物體細胞中的有機物在細胞中經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CO2或其他產物,並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也叫細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細胞呼吸的一種類型,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分解,產生出CO2和H2O,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通常講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細胞呼吸的一種類型。一般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質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24.原代培養與傳代培養

原代培養:在動物細胞培養中,將動物的組織取出來後,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組織分散成單個細胞,然後配製成一定濃度的細胞懸浮液,再將該細胞懸浮液放入培養瓶中,在培養瓶中培養。這個過程稱爲原代培養。也有人把第1代細胞的培養與傳10代以內的細胞培養統稱爲原代培養。

傳代培養:細胞在培養瓶中貼壁生長。隨着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培養瓶中的細胞越來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細胞從瓶壁上脫離下來,配製成細胞懸浮液,分裝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培養瓶中培養,這稱爲傳代培養。

25.初級代謝產物與次級代謝產物

初級代謝產物:指微生物通過代謝活動產生的、自身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類、維生素等。在不同的微生物細胞中,初級代謝產物的種類基本相同。

次級代謝產物:指微生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化學結構十分複雜、對該微生物無明顯生理功能,或並非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不相同,它們可能積累在細胞內,也可能排到外環境中。

26.生長素、生長激素、生長因子與秋水仙素

生長素:一種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細胞伸長)等作用。

生長激素:一種人或動物的激素。由腦垂體前葉分泌,是一種蛋白質,具有促進人或動物生長的作用。

生長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機物。主要是維生素、氨基酸和鹼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類營養要素之一。一些天然物質,如酵母膏、蛋白腖、動植物組織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一種從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來的生物鹼,能誘發基因突變,在細胞有絲分裂時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27.雌激素、孕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卵子的生成,激發和維持雌性的第二性徵和正常的性週期。對機體代謝也有明顯影響。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子宮內膜和乳腺等生長髮育,爲受精卵着牀和泌乳準備條件。

促性腺激素:由垂體分泌。主要作用是促進性腺的生長髮育,調節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8.侏儒症與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徵是身材過於矮小,一般不超過130cm,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徵除身材矮小外,最明顯的是智力低下。

29.中樞神經(系統)與神經中樞

中樞神經(系統):指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包括腦和脊髓。

神經中樞: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彙集在一起,調節人體的某一項生理活動,這部分結構叫神經中樞,分佈在中樞神經系統中。

30.白細胞介素-2與干擾素

白細胞介素-2:效應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誘導產生更多的效應T細胞,增強效應T細胞的殺傷力。還能增強其他有關免疫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

干擾素:效應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抑制病毒增殖,保護細胞不受病毒感染。

31.無性生殖細胞與有性生殖細胞

無性生殖細胞:其產生不經過減數分裂,無性別之分,發育成的後代也無性別之分。無需經過兩兩結合,就能發育成新個體。如根黴產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細胞:其產生需經減數分裂,有性別之分,如精子和卵細胞。需經過兩兩結合,形成合子,才能發育成新個體,後代有性別之分。但有些不經過兩兩結合也能發育成新個體。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細胞直接發育形成的。

32.核苷、核苷酸、核酸、氨基酸

核苷:由含氮鹼基與五碳糖(核糖或脫氧核糖)結合而成的化合物。與核苷酸的區別爲不含磷酸。

核苷酸:由含氮鹼基、五碳糖與磷酸三者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因含糖的不同,可分爲核糖核苷酸和脫氧核糖核苷酸。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屬於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酸可分爲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氨基酸:含氨基的有機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構成天然蛋白質的氨基酸約20種,人體中的氨基酸又分爲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33.遺傳信息與密碼子

遺傳信息: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密碼子:遺傳學上把信使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鹼基,叫作一個密碼子。

34.質體與質粒

質體:植物細胞質中的一類細胞器,具雙層膜,依其所含色素不同,可分爲白色體(不含色素)、葉綠體和有色體。

質粒: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細胞染色體外能自我複製的很小環狀DNA分子,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運載體,其能“友好”地借居在宿主細胞中,一般來說,它的存在與否對宿主細胞生存沒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複製只能在宿主細胞中完成。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7

生命的物質基礎

考試佔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體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鐵門)]

植物缺少硼(元素)時花葯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花而不實)

3、統一性:構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生物體體內和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質

細胞內的生命物質,主要成分蛋白質、脂類、核酸,分化成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纖維素和果膠構成的細胞壁不是原生質的成分)

構成細胞的化合物

無機物:

①水(約60-95%,一切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無機鹽(約1-1、5%)

有機物:

③糖類

④核酸(共約1-1、5%)

⑤脂類(1-2%)

⑥蛋白質(約7-10%是一切活細胞有機物含量最多的,幹細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細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對生物的意義

結合水:與細胞內其它物質結合是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自由水:(佔大多數)以遊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動。(幼嫩植物、代謝旺盛細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劑②運送營養物質和代謝的廢物③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8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識點

一、生態系統

1、定義:由生物羣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

2、類型: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於人工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3、結構:組成結構

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硝化細菌等

消費者主要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

寄生動物(蛔蟲)

異養生物

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真菌、還有腐生生活的動物(蚯蚓)

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到營養級結束,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

營養結構

食物網在食物網之間的關係有競爭同時存在競爭。食物鏈,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渠道。

4、生態系統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a、定義: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傳遞沿食物鏈、食物網,

散失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的。

b、過程:一個來源,三個去向。

c、特點: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中底層爲第一營養級,生產者能量最多,其次爲初級消費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數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傳遞效率爲10%-20%

(2)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1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魚塘)

2合理地調整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作物除草、滅蟲)

1.定義: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着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羣落,又從生物羣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

2、物質循環2.特點:具有全球性、循環性

3.舉例碳循環:

碳循環的形式:CO2

大氣中CO2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

減少溫室效應的措施:

1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新能源.

2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兩者關係:

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質循環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流動作爲物質循環動力

5、實踐中應用:

a.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

b.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極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光、聲、溫度、溼度、磁力等可來源於無機環境,也可來自於生物。

6、信息傳遞①信息種類化學信息通過信息素傳遞信息的,如,植物生物鹼、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

行爲信息通過動物的特殊行爲傳遞信息的,對於同種或異種生物都可以傳遞(如:孔雀開屏、蜜蜂舞蹈)

②範圍:在種內、種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③信息傳遞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作用,生物種羣的繁衍也離不開

信息傳遞。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係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④應用:

a .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如:模仿動物信息吸收昆蟲傳粉,光照使雞多下蛋

b.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蟲,用不同聲音誘捕和驅趕動物

7穩定性①定義: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能力

抵抗力穩定性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②種類兩者往往是相反關係,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極凍原

恢復力穩定性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③原因: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能力大小由生態系統的組分和食物網的複雜程度有關,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和食物網越複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

但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自我調節能力限度的干擾會使生態系統崩潰

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恢復力穩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穩定性越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如:草原、北極凍原)

④應用:

a.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b.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二、生態環境的保護:

1、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而且出生率大於死亡率,所以近百年來呈“J”型;

2、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a、人均耕地減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種物質、精神需求

d、社會發展

地球的人口環境容納量是有限的,對生態系統產生了沉重壓力。

3、我國應對的措施:

a、控制人口增長

b、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

c、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

4、全球環境問題:

a.全球氣候變化

b.水資源短缺

c.臭氧層破壞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樣性銳減

5、生物多樣性①概念: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潛在價值目前不清楚

②多樣性價值間接價值生態系統區別調節功能

直接價值食用藥用工業用旅遊觀賞科研文學藝術

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是生物多樣性最有效

的保護。

易地保護將滅絕的物種提供最後的生存機會

③保護措施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基因進行保護

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關鍵)

反對盲目的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合理利用是的保護)

6、可持續發展

①定義: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發展。

②措施:a.保護生物多樣性

b.保護環境和資源

c.建立人口、環境、科技和資源消費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生物必修三學習方法

1.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於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後從範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複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爲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

5.衍射記憶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爲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儘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繫。這種方法多用於章節知識的總結或複習,也可用於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繫在一起。

生物必修三學習技巧

樹立正確的生物學觀點是學習生物的重要目標之一,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又是學習、研究生物學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就可以更迅速更準確地學到生物學知識。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樹立生命物質性、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的整體性、生命活動對立統一、可持續高效發展、生物進化和生態學等觀點。

大學聯考生物知識點總結9

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統一性: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差異性:元素含量有差異

2組成細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種元素:C、H、O、N

基本元素:C(乾重下含量最高)

質量分數最大的元素:O(鮮重下含量最高)

3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無機鹽

有機化合物:糖類

脂質

蛋白質(乾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4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還原糖的檢測和觀察

常用材料:蘋果和梨

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l的NaOH乙液:0.05g/l的CuSO4)

注意事項:①還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

②甲乙液必須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樣液中,現配現用

③必須用水浴加熱

顏色變化: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2)脂肪的鑑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葉或向日葵種子

試劑: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注意事項: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會導致觀察時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顯微鏡觀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劑染色時間不同

顏色變化:橘黃色或紅色

(3)蛋白質的鑑定

常用材料:雞蛋清,黃豆組織樣液,牛奶

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l的NaOHB液:0.01g/l的CuSO4)

注意事項:①先加A液1l,再加B液4滴

②鑑定前,留出一部分組織樣液,以便

顏色變化:變成紫色

(4)澱粉的檢測和觀察

常用材料:馬鈴薯

試劑:碘液

顏色變化:變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