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3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35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

看完《挪威的森林》,心情一直很壓抑,弄不明白爲什麼書中有這麼多人選擇用那樣殘忍的方式親手了結自己的生命,他們該是有多絕望,纔會拋下拋下朋友、拋下愛人、拋下這個豐富紛擾的世界。但是書中對這些人物內心的活動描寫的少之又少,我想弄明白卻又不得而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這是書中比較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在生與死的問題上解析的比較透徹的一句話,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像出生是人的必經階段一樣,死也是。

一部這麼出名受這麼多人追捧的書,除了它的文筆不錯外,我沒發現它好在哪裏,也許是我的閱歷不夠,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在絕望中掙扎、淪陷、自我拋棄和救贖的心路歷程,但是對於書中這些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處事方式我實在不敢恭維。愛情本來是該專一和純潔的,男主渡邊對自己的私生活卻有些放縱。一邊說深愛直子,一邊又在外亂來,原因是孤單,需要找人發泄自己的生理需求。處於同樣狀況的還有永澤和初美,而直子和初美竟然還不在乎,我實在不明白到底愛到什麼程度才能允許另一半在外面隨便找女人。這本書到底出名在什麼地方呢,是這些扭曲了的人生觀和愛情觀嗎,是小說人物的'悲慘生活和結局嗎,是作者優秀的文筆嗎,還是某些我無法理解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 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裏,總會在那裏。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木月、直子和初美他們迷失於自己的森林,渡邊在綠子的幫助下找到了走出森林的路了嗎?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

故事對於有過學生生活的人來說,或多或少讓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當然我也不例外。相對於讀的其他小說,《挪》描述的故事更加貼近地氣,彷彿就發生在你的身邊,共鳴感十分的強烈。像《百年孤獨》中描述的還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發生在作者想象裏,真實世界怕不會是真的,總給我一種“很飄”的感覺。

在看這本書前,記憶中自己應該是看過“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的。爲什麼說應該是呢?因爲電影中情節只能記得個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報還是真的電影也看了。我向來也不深究,也許將來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說不定。

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還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寫書時就已經很喜歡這首歌,這書名也是可以了。看完書後,我決定把電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聽一下(或是),讓內心去感受一下那時那刻。有時候刻意的去模擬一些場景,確實是能讓自己更好的理解它。小說閱讀起來十分流暢舒坦,故事很豐富充盈同時有很質樸無華,沒有那些浮誇的'跌宕起伏,顯得真誠。書中很多情節描述多少有點色情成份,但給人的感覺卻又那麼的自然,不得不給作者點個贊。

有一定閱歷再來讀是最好,能更加深入理解故事的內涵。但細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讀過這本書,說不定學生生活會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3

《挪威的森林》裏,只有三個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覺的涵義。其中渡邊、綠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則是在渡過痛苦的海洋後纔到達彼岸。

渡邊、綠子是現世社會裏兩顆絕無僅有的璀璨明珠。他們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覺,不會因爲內心感覺奇特、“骯髒”、自私而刻意壓抑它們,他們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現世道德的力量。他們不會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別人把他們看成是怪人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認爲自己是怪人。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會如此。

只是渡邊與綠子獲得尊重自己感覺的.途徑不同。綠子尊重自己的方式彷彿是從外部世界獲得的,不隱瞞自己的感覺,不用非此即彼的現世道德約束自己,是綠子與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綠子尊重自己的感覺的途徑,也是她深深吸引渡邊之處。

渡邊天生淡定從容,現世規則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裏,既也善也無惡,既無好也無壞,既無忠也無奸,他“既不辯護也不解釋”。他像海上一葉小船,既無帆也無升帆的慾望,只任海風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個角落。他在哪兒都是他自己。

渡邊選擇綠子合情合理,只有綠子纔是渡邊內心感覺的棲息之地,綠子是渡邊自我的實現之地。一開始,渡邊以爲自己只會迷戀純而美的直子,但渡邊最後認清了自己的內心,對綠子說:“但見不到你後我才深深意識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堅持到現在。而失去你之後,我實在孤獨得好苦。”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4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纔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就像初美說的:不迷茫和痛苦的人哪裏找得到!

挪威的森林裏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裏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他以死來作爲迴避成熟的方式。而對於直子來說,本來她可以握着他的手,小心但是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說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纔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後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鬆,即使渡邊作爲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爲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瞭解爲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是,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5

昨晚把挪威的森林看完了,本來昨晚就想寫點什麼,卻一直沒有點開博客,或許真的理不清自己的Feel,日本這麼一個自殺率非常高的民族(不是非常清楚,至少此書就是一個這種狀態),在一直以來都是有一個灌輸生命最珍貴的信念,開始對生命有一了另外一種認識。說實話,我不能理解木月之死,初美之死,貌似又有點理解直子之死(還是說潛意識裏面覺得對於她的精神狀態,死或許是一種解脫,或者亦如渡邊君所說,她是要回到木月那裏去的)。對於日本性如此的開放,以前也是聽說,可是透過這本書,覺得卻是好Open,有點適應不了呀,最不能理解的是,渡邊和玲子。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和一種怎樣的必然呢?理不清,發現很多東西都是我理不清的。

看着渡邊君在經歷過那些事情後,對人生對價值觀的思考,對自己一個21歲了,是已經成熟了,應該有必要承擔一些必然要承擔的責任,永澤對他說的不要太同情自己。突然對成長有了更深的.模糊的理解了,我是這麼認爲的。人總是要成長的,某些東西是沒法逃避的總是要面對的,對於某些責任也是要勇於承擔的。那十七歲的青蔥歲月也總是要逝去的。這種蛻變,這種成長或許很痛。可是都是必經階段不是嗎?

就如玲子所說,由衷的希望渡邊幸福,渡邊和綠子能夠幸福,因爲幸福真的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兩個寂寞的人就這麼相互溫暖着。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6

看完了這本書,心情不大好。一部好的作品真的可以打動人心。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我們一直在尋找,又一直在迷失。

年少的感情是美好的,村上大師也一直在描寫它的美好。可大多數人卻終究無法在最美好的年紀遇見最好的愛情。青春留不住,分別的.人終究要分別。喜歡綠子的樂觀開朗,生活中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應該會很高興的,無須太多的拐彎抹角。現在每個人都很累,生活正需要簡簡單單的,就想要和一切舒服的人和事在一起。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我們無法避免老去,卻可以選擇怎樣活着。我們也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所以學會努力適應它吧!把每一天都當作全新的開始,帶着勇敢繼續前行。

《百年孤獨》裏的一句話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和那個人好像發生了好多事,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年少的驚豔終究要用一輩子寂寞來償還。可能自己還年少,還沒遇見讓自己心喜一生的人,只希望未來不負遇見。

一輩子太長,我們都是自己的擺渡人。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都是夢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死了一切都變成虛無了。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吧!珍惜眼前人。也許未來再過幾年,等自己經歷了一些,再來讀此書,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只希望到時候自己依舊勇敢,依舊帶着對世界的熱愛繼續努力活着。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7

《挪威的森林》已經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會讓自己有種淡淡的感傷。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文字裏透露的那種淡淡地感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纔有者生,這裏並不以死爲終結。雖然我們無奈的是每個人都會死,但我們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爲年輕,所以憂愁。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爲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他一直在尋找,對於他自己,對於直子或者綠子。他的苦悶與孤獨,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所以我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直到最後,渡邊才知道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珍惜眼前人。

其實書到最後,對於渡邊君愛不愛直子這一問題我還是搞不明白。也許那樣愛過。那麼對於綠子,渡邊是愛了?應該是了吧,因爲他對綠子說過他的世界不能沒有她。也許那只是一個輕輕的承諾,但對渡邊那樣一個沉默型的男人來講應該還是發自內心的。兩份愛,一份對那已經消失去了另一顆行星與木月相戀的直子;一份對現實生活中活脫脫的綠子。最後,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綠子了。那麼渡邊是會和綠子在一起的。我以爲這本書是可以拍成電影的,我的腦海中閃過無數個由文字堆砌而成的畫面,象流雲一般從頭頂緩緩而過,勾我敘述這個瀰漫着略微的悲傷的故事。然後,我慢慢的地閉上眼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8

用了將近八個小時粗略讀完這本書,帶着一種愧疚的心情——因爲最近面臨一場極其重要的考試。我本應該專心複習。可,就像渡邊徹說《了不起的蓋茨》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

幾年前看過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隨着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像泉水一樣疊涌而來。想起了秋風徐徐,渡邊和直子在沒有邊際的原野漫步的畫面。我特別喜歡看完一本書,然後再看由書拍攝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過文字版的《致青春》後,就會看電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電影版的《情書》,然後迫不及待的閱讀文字版的`。明白嗎?就是這個意思。

一口氣讀完《挪威的森林》,着實有點壓抑。

在書中,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0歲。文字裏充斥着自殺,迷茫,孤獨,無奈,以及性。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雲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

這是孤獨,不是孤單。

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是宿命,是心靈的獨一性。孤單卻是可以解決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這樣就不至於一個人孤零零。

孤獨是心,孤單是形。

草草讀過一遍,許多地方都沒能好好品味。只覺得自己被書影響到心情壓抑,所以匆匆掃了一眼後記便趕緊出門。一路步行到空曠的地方,好讓腦袋裏的陰霾散去。夜暮時分,天邊出現了像草莓果汁一樣紅的晚霞,心情漸漸平復了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9

最近感觸最多的一本書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說起慚愧,考大學以前,給自己找理由說沒有時間看書,所以讀過的書數量不多而內容單一。看得最多的可能是《讀者》之類的碎片文章,很少有完整的讀一些書。日本的書也是從未涉及過。最近因一個朋友推薦了東野圭吾的書,便讀了《惡意》和《白夜行》。看完之後覺得日本的書頗有魅力,讓人看了放不下,便“廢寢忘食”地讀下去。而後我又聯想到另一名知名作家村上春樹,便想看看他的經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讀完這本書,我驚異於自己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了共鳴,果然都是東方的.國家啊。我很尊敬和畏懼永澤—我當然希望能像永澤一樣清醒的活着,努力取得想要的(畢竟以他的能力,他能獲得);可我又很畏懼,因爲他活得太清醒和真實了,會冷酷和清醒到不近人情。我對他沒有厭惡,只是有一份畏懼。我在想,如果幾年後的社會,如果人人都如此清醒,我會懼怕這個社會。畢竟我們都害怕愚蠢的自己會被周圍的人一眼看穿。

在這個年紀讀這類日本小說可以說真的會讓人變得更成熟,無論是人性還是社會方面,因爲他們用筆墨很真切地反映出來。我不確定我要是早點讀的話,是否會有現在理解的透徹。

日本的文學作品同時滲透着當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問題—也許我們不自知,也許朋友不自知。因爲我們自己披着羊皮,而朋友習慣了你表面的羊皮。但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評判一個主人公—正所謂旁觀者清,主人公的心理就很容易的被讀者分析。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0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爲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爲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於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溼漉漉的枯井裏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着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裏化爲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鬆,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於內。

於是只能自己壓抑着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着它,我愛是因爲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麼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着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爲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

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1

用了將近八個小時粗略讀完這本書,帶着一種愧疚的心情——因爲最近面臨一場極其重要的考試。我本應該專心複習。可就好像渡邊徹說《了不起的蓋茨》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

幾年前看過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隨着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好像泉水一樣疊涌而來。想起了秋風徐徐,渡邊和直子在沒有邊際的原野漫步的畫面。我特別喜歡看完一本書,然後再看由書拍攝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着看一遍。比如,看過文字版的《致青春》後,就會看電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電影版的《情書》,然後迫不及待的閱讀文字版的。明白嗎?就是這個意思。

在書中,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0歲。文字裏充斥着自殺,迷茫,孤獨,無奈,以及性。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雲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

這是孤獨,不是孤單。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是宿命,是心靈的獨一性。孤單卻是可以解決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這樣就不至於一個人孤零零。

孤獨是心,孤單是形。

草草讀過一遍,許多地方都沒能好好品味。只覺得自己被書影響到心情壓抑,所以匆匆掃了一眼後記便趕緊出門。一路步行到空曠的地方,好讓腦袋裏的陰霾散去。夜暮時分,天邊出現了好像草莓果汁一樣紅的晚霞,心情漸漸平復了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2

何爲青春?例如這書中村上春樹借中年男人渡邊之口,道出青年渡邊乃至更多同時代青年對於青春時期最刻苦的情感回憶。渡邊在一首挪威的森林中,回憶愛情、友情,也回憶一些人的生死。那些回不去的一片片森林,我們稱之爲,青春。

講真的,這本書看得我很壓抑,更確切的講應該說是青春最壓抑的地方吧!也許我們不會像書中有那樣的戲劇化,但每一個人青春的記憶力,都該有見不得光,需要被隱藏起來的地方吧!

其實作者的這種寫法讓我想到了我們國內的一個女作者“張愛玲”,好比張愛玲筆下的白玫瑰,可又以說不出的`增添了一層深意,追溯情感糾結的根源,其實正是人性最深處的不可知!我們誤以爲深愛着心中幽深的森林,卻又對陽光下的那抹綠難以抗拒。究竟哪個纔是渡邊君心中的摯愛?我想連村上春樹本人也無從知曉吧!

很愛作者的寫作手法,村上春樹是我喜愛的作者之一吧!因爲感覺讀村上的書,像是在讀自己,是在叩問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心靈的回聲。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個戀人,直子……就像書中所說:“無論是在鎮子中,還是桌球檯上排列的紅白四個球體裏,都存在着死,並且我們每個人活着的同時,像吸入細小灰塵似的將其吸入肺中”。死並不是生的對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只能說感情與慾望填補得了青春嗎?也許可能吧!但界限呢?而死亡和生存又覆蓋了什麼?你說渡邊愛綠子嗎?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3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的代表作品。所以,整部小說當中其實也是充斥着日本小說當中典型的死亡色彩以及悲情部分。

通讀整篇作品,整個的情感其實就是壓抑的。對於讀者來說,這樣的情感壓抑也是讓自己的閱讀充滿着很大的難度。

但是,如果能夠將整本作品很好地讀完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在整本的小說當中,主要的還是一種愛情的偉大以及無私。

在人生的尋覓當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徘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同時,對待愛情也是如此。那個讓我們癡迷的人是否真的就這樣值得我們爲他生、爲他死呢?

每一個在愛情當中受盡了罪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們最不想要的就是別人的同情。因爲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就是愛情當中的弱者。

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爲什麼世界上總是有着那麼多的人會爲所謂的愛情獻出自己的生命。其實,只要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這不是對於某個人的癡迷,而是對於愛情的一種自己堅持的忠誠。

所以說,每一個願意爲自己的愛情獻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爲他們對於愛情有着最爲難得的忠誠。

對於愛情的忠誠,不是說要成爲愛情的奴隸,而是成爲愛情的至交。所以說,在愛情當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時又是不平等的。

因爲每一個人在愛情當中的定位是不同的,所以對於愛情的要求也是不盡相同的。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有的只是一種絕對的態度。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4

按照事情發展的某種秩序,我拿起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並在一天之內手不釋卷地看完了。肯定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這本書是一卷薄薄的剪紙,精緻極了,簡直是晶瑩剔透。那些青年男女,一個個位於記憶的遠處,如同站在遠端的舞臺,因爲時空的距離,個個恍如仙人,除了“性”,除了“愛”,一個個不食人間煙火。“哦,原來我的記憶的'確正在步步遠離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漸遠離自己一度站過的位置一樣”。

故事本身不優美,那麼多年輕、優秀的生命,木月,初美,直子,直子的姐姐,當她們“來到人生的某一階梯的時候,就好像突然想起似的自行中斷了生命”。“永遠的十七歲”,但是某種東西消失了,更多的東西消失了……村上的文字卻是那麼的美。“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地上一般”,“我在哪裏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着綠子”……

還有那謎一般的直子,“朝我轉過臉,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頭,輕輕地啓齒,定定地看着我的雙眼,彷彿在一泓清澈的泉水裏尋覓稍縱即逝的小魚的行蹤”。啊,夢中的江南女孩。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5

這些日子一來都在看村上春樹,慢慢的看準確的說是超慢的一字一句的看他的經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時實在高一,那時候完全沒有看明白這本書到底在講些什麼!僅僅朦朧的感覺這是在寫一段關於青春關於人生更關於愛情的小說!第二次閱讀是在大二的時候,那時候看了此書後發現作者所講述的尋找心中百分百女孩。人人都說大學是塊淨土,是一個誕生無數或平平淡淡或轟轟烈烈愛情的搖籃。那時候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的室友們都在拼命追尋心中百分百女孩。這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我看的是一種宿命論,一種追尋心中完美世界的宿命論!

一直很喜歡伍佰那首經典老歌《挪威森林》,我總會哼着:那裏湖面總是澄清那裏空氣充滿寧靜!不知道是看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喜歡上了這首歌呢還是因爲這首歌而喜歡上了幾乎通明的小說!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兩者之間都共同闡述了一個觀點或者說是在追尋着一中理想的生活的世界:哪裏纔是自己的停靠站--心靈的停靠站!

我們一直都是在追尋着所謂的歸宿,如同希臘悲劇人物不斷逆着山路向上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般樂此不彼周而復始!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6

於我而言,感覺村上的書總是那麼直接,認真的抒情描欲,初看時會由於直接的描述誤以爲是小黃書,或是細緻至極的環境歸類於寫景文,而合上書本。《挪威的森林》還是由於極大好奇心的驅使下,在長沙,在一個秋天日色揮灑的午後,一氣呵成。

這時於我而言,這只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但對我這個記性可以說過目就忘的人,偶爾的夜晚會想起直子對渡邊的依賴中有沒有愛,也時常的閒暇會思考綠子會不會更適合渡邊。當然還有很多疑惑,比如永澤的隨心所欲,初美的因愛生執,以及渡邊和玲子莫名其妙的一晚。

不久前刷新聞看到有篇文章中有寫到:“現在一些低慾望的.年輕人會出現一種約素炮的行爲。”讓我無意識但越發清晰的想起綠子讓渡邊抱着她睡的那天,以及似乎慢慢在從自己的角度認識書中每個人的矛盾,雖然我更希望自己讀完的感想是:“好有意思的愛情故事啊”。正因爲是人,他們會心生孤獨,他們會趨利避害,他們會想着驅散寒冷,會想着抓住有溫度的東西。借用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人最不可理解之處在於他是可以被理解的。”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7

幾乎全程揪着心、對愛情帶着疑問、對校園時光充滿緬懷之情地第二次閱讀這本小說。

十年前看挪威的森林,純粹理解爲是愛情小說,第一次感受日本作家的文字,第一次領略這種堪稱悽美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可以感受荷爾蒙的刺激,所以整體感受偏向於“很吸引我”,很欣賞村上關於愛關於死關於性關於生命的論點。

而現在,揪心、疑問和緬懷,這三種感受在心頭佔據主導地位。揪心,已然瞭解人物性格,已然瞭解人物命運,已然瞭解人物關係,這種種交織起來構成的對愛情對生死對孤獨的`演繹,不得不讓我揪心難受。疑問,渡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知道直子想要什麼嗎?渡邊知道什麼叫喜歡什麼叫愛嗎?綠子爲什麼會喜歡渡邊呢?渡邊會一直會單身下去嗎?當然,還有很多疑問,這些疑問其實在知乎上我可以找到一些幫助。緬懷,更準確的說成是祭奠會比較好,卻滿懷悲壯的意味。因爲大學時光的愛情,於自己,像是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冒險。

我想,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我會給這本書五星的評價,因爲年輕。而這一次,我只能理性地給出四星,因爲年長。至於以後可能發生的第三次或更多次閱讀後的評分,我不知道,但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年老。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8

這是一部動人心絃的、平緩舒雅的、略帶感傷的。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人稱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次戀愛是高中時,他同女孩睡覺後把女孩甩了。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嫺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裏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裏的精神療養院。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落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我們不管遇到什麼,都要堅強。這句話說得真對:完美不是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行駛的船,而是暴風雨過後灑在甲板上眩目的陽光,完美不是來自由我們對它的執着追求,而是源於勇於面對磨難的堅強的心。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19

如果你不想心痛,請不要翻開《挪威的森林》,因爲這本書足以讓你恐懼村上春樹的所有作品,你會惱恨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個人,用這種方式詮釋青春,殘忍地撥動那根被你忘卻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寫了一羣患自閉症的現代孩子,他們的心靈被孤獨磨蝕,他們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羣精神流浪兒。木月、直子、渡邊、敢死隊、綠子、永澤,無一不是孤獨的俘虜。惟其四周喧鬧,他們的孤獨纔是更顯得致命而無奈。於是,綠子、渡邊在孤獨中苦苦掙扎;敢死隊、永澤在孤獨中自我炫耀;而木月與直子在孤獨中自我完結。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綠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現實在此岸,夢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靈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釋,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時候往往摸一下發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優美的`出現,像蝴蝶一般輕盈地隱去,最終像無法度過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註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沒有人能真正讀懂,木月沒有,渡邊沒有,玲子沒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沒有。她在喧囂的塵世中寂寞地煽動翅膀,陪伴她的始終只有寂寞。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0

“我拿起聽筒揚起臉,飛快地環顧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在哪裏?我不知道這裏是哪裏,全然摸不着頭腦。這裏究竟是哪裏?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裏的無數男男女女,我在哪裏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着綠子。”

讀完《挪威的森林》這最後一段,眼淚奪眶而出。

看過村上春樹的另一本書《我在跑步時,想些什麼》,他那種帶着淡淡思緒的惆悵,帶着淡淡惆悵地思考深深地打動着我。而在《挪威的森林》裏,那壓抑的情感,那深沉的悲涼竟自始至終,揮之不去。青春之河靜靜流淌,有過多少記憶,無奈,追求,夢幻,瘋狂,留下的只有心口處掏不出的痛,只有一夜夜綿綿不絕的'思,只有永不癒合地傷汩汩地掙扎......

直子,玲子,綠子......我們的曾經!

即使青春老去,紅顏不在,即使江河易道,歲月變換,那曾經拂過額頭的清風,那曾經照耀過的明月,那曾經對視過的眼睛也會漫卷記憶......合上書,耳邊還有那一聲呼喊:“請你記住我,記住我這樣存在過。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1

按照事情發展的某種秩序,我拿起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並在一天之內手不釋卷地看完了。肯定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這本書是一卷薄薄的剪紙,精緻極了,簡直是晶瑩剔透。那些青年男女,一個個位於記憶的遠處,如同站在遠端的舞臺,因爲時空的距離,個個恍如仙人,除了“性”,除了“愛”,一個個不食人間煙火。“哦,原來我的'記憶的確正在步步遠離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漸遠離自己一度站過的位置一樣”。

故事本身不優美,那麼多年輕、優秀的生命,木月,初美,直子,直子的姐姐,當她們“來到人生的某一階梯的時候,就像突然想起似的自行中斷了生命”。“永遠的十七歲”,但某種東西消失了,更多的東西消失了……村上的文字卻是那麼的美。“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地上一般”,“我在哪裏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着綠子”……

還有那謎一般的直子,“朝我轉過臉,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頭,輕輕地啓齒,定定地看着我的雙眼,彷彿在一泓清澈的泉水裏尋覓稍縱即逝的小魚的行蹤”。啊,夢中的江南女孩。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2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

——《挪威的森林》

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纔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讀完此書,心中隱約的`明確,這是一本極度私密化的讀物,也是予心靈深處的一份與“孤獨”的共鳴。

1、談書名

初看書名——《挪威的森林》,給人的一種清新、自然的視覺感受以及畫面感。憑藉我們的想象力,顧名思義的聯想到自然綠色的生命力和美好。讀完之後,不僅僅是富有美感的美好,而是無意識的接受和體驗到更多元化的元素。帶給我的更多是悲傷與無奈。

書名源自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歌詞很通俗,描述了兩人一次意猶未盡的邂逅,可終究不過一人醒來,一人離去。

書中作者將這感受具象化了。“海潮的清新,輕拂的風聲,女孩肌膚的感觸,塵土的氣味,朦朧的夜色,縹緲的憧憬,以及童話般的夢境.....”這些組成了渡邊的世界。那是一種微妙的,無以名之的感受,朦朧且真實,撩人又莫名.

“挪威的森林”正是象徵着這樣一種感受。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3

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爲終結,這裏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纔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爲直子把渡邊暫時託賦給了玲子。

書中所描寫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由是他們價值觀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異的。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爲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這傢伙最強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4

是本好書。好在哪裏卻說不清楚,只不過記得讀時帶來的震撼。與一般網絡小說不同,名著的作者們最不缺的就是格局,那以小見大,跳脫於生活內外的哲理,是引起共鳴的基礎。

比如,這本書大概講的是渡邊與一羣人的.故事吧,而這羣人可以從某個維度上劃分爲三類,一種將渡邊扯向生活的邊緣,比如木月和直子;一種盡力讓渡邊重回生活的軌道,比如小林綠子;而最後一種,則是主人公在這世界兩級徘徊的“引渡人”——玲子。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前兩種人,但第三種引渡人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是幸或是不幸,誰都無法定義。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種人。

讓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玲子了,她曾在渡邊迷茫負罪之時一度開導他,衆多震撼人心的話語,我聽了就如同啓發我自己一般。比如,她曾告訴渡邊愛上兩個人並不是什麼罪過,就像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盪舟於美麗的湖面,我們會既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 ——二者同一道理。

不過,雖然沒有遇到玲子這樣的人,但還是希望能早些聽到那句“不要用不自然來磨損自己的青春”。也許,這纔是我讀完本書又久久不能釋懷的基礎。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5

假如你不想悽慘,請不要翻開《挪威的森林》,由於這本書足以讓你恐懼村上春樹的全部作品,你會惱恨世界上竟然有這樣一個人,用這種方式詮釋青春,殘忍地撥動那根被你忘卻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寫了一羣患自閉症的現代孩子,他們的心靈被孤獨磨蝕,他們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羣精神流浪兒。木月、直子、渡邊、敢死隊、綠子、永澤,無一不是孤獨的俘虜。惟其四周吵鬧,他們的孤獨纔是更顯得致命而無奈。於是,綠子、渡邊在孤獨中苦苦掙扎;敢死隊、永澤在孤獨中自我炫耀;而木月與直子在孤獨中自我結束。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綠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現實在此岸,幻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靈在彼岸;年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行解釋,一切都在相互把握。

“羞怯的時候往往摸一下發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美麗的消滅,像蝴蝶一般輕快地隱去,最終像無法度過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註定的消滅了。她的心沒有人能真正讀懂,木月沒有,渡邊沒有,玲子沒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沒有。她在喧囂的塵世中孤獨地煽動翅膀,陪伴她的始終只有孤獨。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6

青春,充滿着迷惑與無奈、反叛與率真、大膽與可愛。對於度過了燦爛青春的人們而言,提到青春,難免會有一種錯過了什麼的感傷。在村上的作品中反覆吟哦、揮之不去的青春傷逝感,構成了他特有的感傷要素。有段時間,我反覆閱讀品味着他的《挪威的森林》,自己整個就像被淹沒在這種情愫裏,使你感悟到成長背後的創傷。

讀着、讀着,我感到成長的艱辛和苦澀就像是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底片,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樹以其閱歷和智慧賦予往事一種平凡而雋永的意蘊,他向我們展示了少男少女們自然好奇的世界和無所畏懼的心靈。有的人,有的事,我們不能也不願忘記,不是因爲那人那事有什麼奇特之處,而是因爲他們與我們的往事或是我們所經歷的`成長曾有過這種那種的聯繫。我們所經歷的內心生活,所領悟的某種哲理,總是會影響着我們對於過去的表達和理解,這一切使我們的往事煥發不同的光彩。我由衷感嘆,不管怎樣,惟有寬容青春的生活,才能瞭解青春的真正意味。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7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村的一部傑作,據說今年的諾貝爾獎差點被他拿走了,遺憾的是這一至高的榮譽最終還是與他擦肩而過被我國的作家莫言捧走。我也得以知道這世上還有兩位人物,要知道之前我可是聽都沒聽過。實感慚愧。偶爾在朋友的空間裏看到了這部作品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抽個時間享受一下大師級的作品所帶來的快感。

而小說中的另外兩個人物永澤與初美卻截然不同,雖然初美對永澤的愛是真心的,但愛在永澤的眼裏就像一場遊戲,性對他來說就像吃飯那樣,餓了就要吃,完全是一種生理上的需要,這種有性無愛的愛是沒結果的,最後受傷的就是那個動真心的人。在說到主人公渡邊時,愛對他來說更多的是責任,一不小心就喜歡上了兩個人綠子和直子,這樣的結果讓他左右爲難,一直處在苦悶和彷徨之中,因爲他對她們過所以他要對她們負責。直到直子選擇離開後,在經過悲痛和絕望交織的那段時間後,以及在玲子的鼓勵下,他纔開始尋找此後的人生,他仍然還記得永澤給他的忠告: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事。

記得文章中直子與渡邊最後一次見面時問他的一句話:假如我以後不能給你性,你還會愛我嗎?渡邊沒有回答選擇了沉默,是呀,這是一個多麼艱難地毫無預見的問題,誰能保證這種無性的婚姻能維持多久呢,相信沒有人敢保證。

終於從《挪威的森林》裏走了出來,感觸頗深。晃了晃差不多僵硬的脖子,拍了拍快木訥的腦袋,發現自己還正常,沒迷失,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活着纔是最重要,才能去愛你喜歡的人,去享受別人的愛。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8

故事的開端是渡邊君在機場降落,回憶起了他的童年,他的兒時玩伴木月與直子。木月自殺給故事的開始蒙上了灰暗的色彩。後來,渡邊陷入了患了精神疾病的直子與活潑開朗的小林綠子之間兩難的.境地。

青梅竹馬的戀人直子因有共同不可觸碰的記憶而越走越遠,活潑的綠子的出現無疑是渡邊君的救贖,但是另一方面,渡邊又不能完全地投向綠子的懷抱,他心裏永遠都保留着直子的位置。這是一部動人心絃的、平緩舒雅的、略帶傷感的小說。你會迷失會思考,但是思考以後也許會更加容易迷失,你不知道你能不能完全讀懂,每讀一次就有一次新的思考與認識,就像陷入了一個漩渦。

人在年輕的時候,容易衝動、不顧一切。時間過去,有些東西卻隨着時間的洗刷而越加清晰,你想要逃避想要忘記,它越是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向你靠近,讓你不得不睜開你的雙眼去看清、張開你的雙臂去擁抱接納它。

村上春樹寫下《挪威》的時候,也許就是被這樣不可觸摸的力量所桎梏,不得不面對內心最真實的記憶與想法,提筆寫下這一故事。通過情節聚攏、刻畫內心,直視自我,平靜地敘述了這個青春中參雜着痛苦的關於成長的故事。

它彷彿有一股力量,從你翻開這本書開始,這股力量就從你的身體里拉扯出一根細線,你每看一個情節、一個段落、甚至一個文字,這根線就拉扯得越長,直到你的身體逐漸被拉扯抽離,倘若中途想停下來,這根細線會時不時抽動一下你的內心。推薦大家看一看《挪威》,年輕的時候看不懂,也許在往後的時間裏,帶着作者創作的情深與情懷去讀,又能讀懂多幾分。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29

生死與愛情是《挪威的森林》的兩大主要旋律,也是人生的兩大主要課題。

關於生死,渡邊在書的一開始,從木月的死裏領會到的是:“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我們一邊慢慢地將它吸進肺裏,像是吸進細小的灰塵一般,一邊過活。”看上去是一副堅強的姿態,堅信自己可以在死亡的`威脅下繼續平凡地生活。而當他經歷了直子的死後,他對生死的看法又進了一步:“我們活着,同時在孕育死亡。不過,那隻不過是我們必須學習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子的死告訴我這件事: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癒的。

無論什麼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癒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多麼無奈的哀嘆……到了這裏,渡邊終於領會到了人生那周而復始的無奈。

關於愛情,《挪威的森林》裏確實有太多太多的愛情,就像森林裏有各種各樣的樹木一樣,它們播種,發芽,長大,抽枝,但卻沒有開花結果。這種種的愛千奇百怪卻又似曾相識,同時又是那麼令人扼腕嘆息。還是玲子說得對:“愛上一個人是難得的好事……這或許一帆風順,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謂戀愛本來就是這麼回事。一旦墜入情網,一切聽之任之或許不失爲自然之舉。”

有人一直不明白,爲什麼書名是《挪威的森裏》,但書的內容卻與挪威的森林無關,後來,一位網友的評論中寫道:即使到了故事的結尾,主人公仍然置身於茂密的森林中,他就好像是一棵樹,佇立在森林深處,獨自體驗着殘存的孤獨。挪威森林裏面到底有什麼。那也許是孤獨感,渡邊特有的孤獨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30

蟬鳴一聲聲近,一聲聲遠。不知過了多久,耳畔的嘈雜忽然變得曠遠、縹緲。渡邊君想起了直子,想起了那片草地,想起了井的故事。而我,什麼也想不起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直子,一個純粹而虛遠的夢想。我們一直憧憬,並相信通過努力能夠獲得,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許多我們自以爲的事情,最終還是我們自以爲。有些人便因此而絕望,失去方向。木月如此,直子如此,直子的姐姐如此,初美亦如此。

其實想來又何必呢?一些無緣由的.臆想而已。沒有那些念想,反倒活得更自在。海子寫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卻出於絕望,抱《聖經》臥軌而死。活着的人們讀着這首詩,反倒獲得了生的動力。或許玲子和渡邊也是如此,才如夢方醒、度過了渾渾噩噩的階段吧。

至於直子,她似乎近在眼前,卻始終如同泡影。我們似乎擁有過她,卻終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模糊,漸漸淡去。以至於渡邊三十七歲時,坐在飛機上,印象清晰的反倒是那些當時不曾留意的景緻。

每個人或許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迷茫期,而能夠及時跳出來,及時找回綠子,我想這便是一種成功了。渡邊最終還是沒能追回綠子,從這一點上講,他多少有些失敗。綠子這樣活生生的現實,我們有時擁有了,卻不懂得珍惜,卻還是錮於直子,等待自己的便只能是悔恨和遺憾了。

這又讓我想起了《平凡之路》這首歌,心路歷程多少與這首歌的歌詞有幾分相似。我們終究不能左手直子,右手綠子。或許,安於平凡,安於自己本真的生活,纔是前行最好的答案。

耳畔的嗡鳴有點不真實,真實的只有我,坐在時間的路口,久久回望,繼而轉身前行。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31

當四月來臨,渡邊感受到的不是春天帶來的新意,而是無邊的冷清與寂寞。

望着人們或結伴而行,或練習棒球,或卿卿我我,但身旁卻連一個問聲“早安”或“你好”的人都沒有。木月、直子、綠子都漸漸離他而去,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了。

而對未來木月膽怯了,他沒有勇氣來面對,他甚至是恐懼的,不知所措的,他只有放下他的責任,選擇離開。或許他認爲死去是逃避責任的最好辦法,也是惟一的.方法,但是他錯了,他給別人留下的是遺憾和痛苦。我不知道是不是該稱他爲懦夫,但我終究不能妄加評判。

直子或許是堅強的,至少木月死後她試着去生活了,她試圖讓生活加歸原位,但她似乎發現好像一切都改變了,什麼都已回不到原點了,渡邊在她心中的位置始終比不上木月,她只有狠心地拋下渡邊結束了自己21歲的年華,在她心中或許只有木月纔是她心靈的歸屬。

死去的人或許是狠心的,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活着的人有多麼痛苦。

我不敢說活着是一件享受的事,相反我覺得活着是一件痛苦的事。你不光是爲自己活着,有時更多的時候是爲家人、爲朋友,死去是多少不值得的事,死去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並不能消除所有矛盾,只能給你最親近的人帶來莫大的痛苦與傷害。

在痛苦中渡邊選擇擔起責任,選擇好好活着。

年齡的增長並不代表着成長,成長是不斷採集歡樂與憂傷,採集成功與失敗,採集收穫與失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迷茫,你可能手足無措,你可能把世界都已看透徹。但回頭望身後路時,那裏留下了你深淺不一的腳印,不管你是否滿意都無法重走一遍。

我想這就是青春。

成長的同時也是擔負一種責任。

人性之美在於有勇氣承擔,有勇氣面對,有勇氣前進。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32

“少年時我們追求激情,成熟後卻迷戀平庸,在我們尋找,傷害,背離之後,還能一如既往的相信愛情,這是一種勇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村上春樹

時隔許久,我又從抽屜翻出來這本讓我難以忘懷的書籍,《挪威的森林》。我覺得,“孤獨”一詞,《挪威的森林》中貫穿始終。主人公以及出場的各色人物:直子、木月、綠子、永澤、敢死隊……無一不是孤獨的俘虜,他們是現代社會中將自我封閉起來的孤兒,是都市中並不合羣的精神流浪兒,他們的孤獨才更顯得致命而無奈。綠子、渡邊在孤獨中苦苦掙扎;敢死隊、永澤在孤獨中自我炫耀;而木月與直子在孤獨中自我完結。

“害羞的時候往往摸一下發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優美的出現,像蝴蝶一般輕盈地隱去,最終像無法度過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註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沒有人能真正讀懂,木月沒有,渡邊沒有,玲子沒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沒有。她在喧囂的塵世中寂寞地煽動翅膀,陪伴她的始終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們以後還要活下去”,只是對於孤獨者來說,失去了參照的生命無所適從,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掙扎,從而導致了一切都只能聽任命運浪潮席捲的結局。無論時光如何流逝,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即使刻骨銘心的愛情也無法將他們從孤獨中救贖。

重讀《挪威的森林》,相比於數年前的`自己,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本區別於以往的、模糊的、思想深邃的書。我相信,若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歷練,再次重新翻看此書的時候,一定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33

《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有着典型的村上春樹寫作風格,其基調就是孤獨與無奈,但並不消極,而是一種孤獨自守、自娛自得自樂。

村上很擅長對故事環境、情調、韻致和氣氛的描寫,筆調輕靈,描寫細緻入微,引人入境。比如:“這是初秋一個天朗氣清的午後。雲如枯骨,細細白白,長空寥廓,似無任何遮攔。風的氣息,光的色調,草叢中點綴的小花,一個音節留下的迴響,無不告知我秋天的到來。”只簡單幾筆,就把初秋的韻味寫出來,給人一種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現場感。

村上春樹的這部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是因爲他的文字能觸動人心,能引起人的共鳴。比如:“死並非生的對立面,它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願意失望”;“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派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扎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像這樣的句子在書中比比皆是,引人共鳴,令人深思。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跟書中所描寫的時代如出一轍。物質的極大豐富,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衝撞融合,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大,各種壓力的不斷加壓,令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惶惶度日。中年人終日疲於奔命,年輕人選擇自閉、孤獨,在偶像劇、電子遊戲中消遣自己。前途,只是一片迷霧,看不清,摸不着,只是茫然的活着。

《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是對瀕於瓦解的家園意識的傷懷的修復,傳達現代人的現狀,點化人們的情感方式和生命態度。要想完成自我救贖,就必須要付出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愛,在救贖別人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救贖。我想,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終極意義。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34

應該說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作者,村上春樹,日本人,書名《挪威的森林》,取自一首同名樂曲。

很久沒讀小說了,準確地說,是很久沒讀書了。離開家的時候,怕路上無聊,從兒子的書櫃中找出,沒想到,飛機上讀了一半,到喀什後,分兩次,竟然讀完了,而且,沒有想象地那麼難看。

書的代入感很強,讀着讀着,很容易就把書中的“我”想成現實中的我,或者把現實中的我想象成小說中的“我”,也許,從內心裏,是對主人公“渡邊”的一種心理認同吧。渡邊孤獨、隨性,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反映漠然,一直在尋求自我救贖,象極了自己。

不太喜歡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象記流水賬。好在村上是東方人,所描寫的環境也並不算陌生,加之線索簡潔,書中人物的命運又委實令人牽掛,就不知不覺地讀完了,否則,肯定又是和《在路上》一樣,讀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書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種“解放”的感覺。你會發現這世界上有很多與你不一樣的人,過着與你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都會過完他們的一生,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着他們的故事。這時,你就不會覺得,你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你的三觀是唯一正確的。渡邊、木月(自殺)、直子(自殺)、初美(自殺)、玲子、綠子、永澤、“敢死隊”等等,幾乎沒有一個是所謂的正常人,但他們都有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會覺得應該寬容一些,包括對自己的--寬容。

最喜歡書的結尾:

良久,綠子用沉靜的聲音開口道:“你現在哪裏?”

我現在哪裏?

我拿着聽筒揚起臉,飛快地環視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哪裏?我不知道這裏是哪裏,全然摸不着頭腦。這裏究竟是哪裏?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裏的無數男男女女。我在哪裏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着綠子。

因爲好奇,下了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來聽,節奏太快,旋律也不悠揚,鬧得慌,但歌詞很有意思,完全就是書的風格,難怪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35

最近,我開始閱讀世界名著,從文學作品中吸取營養,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就是一部講述青春的故事,而在這個年齡段的人們都有一些煩惱,故事的主人公渡邊代表了廣闊青少年的一員,他陷入了青春的迷茫之中,自我迷失又自我救贖。

渡邊是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他在高中時期認識了一個叫直子的女孩,但並未成爲戀人,那時候的直子的男友是渡邊的好友木月,木月自殺後,直子帶着陰鬱的'情緒生活着。一年後渡邊和直子巧遇,發現她已經變成了一個靦腆嫺靜的女孩,惹人喜歡,於是渡邊與之相戀。不久直子單獨離開了,並給渡邊寄了,告訴他自己在精神病院裏,渡邊才知道直子情緒不穩定,並有精神問題,但他決定等待直子好起來。讀到這裏,我對渡邊的做法還是比擬認可的,他總算沒有因爲女友生病就拋棄他,還算是有責任感。

之後渡邊有認識了一個叫做綠子的低年級女孩,她天性活潑,愛撒嬌,特別惹人愛憐,讓渡邊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對她十分迷戀。我相信身在青春期的人們,也時常遇到這樣的難題,因爲人生是一個選擇題,站在十字路口往往會覺得迷茫。

面對着直子和綠子兩個女孩,渡邊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一邊是與直子的柔情和纏繞她的病,另一邊那麼是綠子活潑可愛和迷人。不久,直子自殺了,渡邊變得失魂落魄,他四處旅行,希望可以化解心中的痛苦,最終在直子的病友幫助下,走出了陰霾。我們的人生中總會有一些挫折和不快,甚至會有一些坎坷,但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堅強來戰勝困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沉浸在失望中頹廢不前。

《挪威的森林》告訴我們:人生需要經歷,經歷痛苦,經歷愛情,經歷心靈的洗禮,纔會成長起來,而青少年的內心需要信仰和精神的力量,當我們遇到困境時,可以從陰霾中走出來。直子的精神病代表着病態的青年人,他們活在空虛和孤獨之中,應該用豁達的胸懷去面對生活!

“四月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后街同一個百分之百的女孩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