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決問題爲載體,提高數學閱讀能力分析

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題、填空題不同,它的特點是用語言文字敘述生活和生產中的事件,通常由已知條件和問題組成,並且存在着一些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是一類非常講究邏輯和對應的問題,需要學生綜合題中信息和生活常識。它的解答的過程,其實就是分析、推導、綜合數量關係,由已知條件求出未知數的一個過程,而且涉及面相當廣,解答時不僅要綜合運用國小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意義、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還要具有分析、推理及聯想等思維能力。對於國小生來說,難以理解。但是,解決是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那麼,如何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呢?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按照現代教育理念,通俗的說就是“教是爲了不教”, 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會解答所學的問題,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解決有代表性的問題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爲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我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下教學六部曲:

以解決問題爲載體,提高數學閱讀能力分析

一、通讀一遍、讀清題意

爲了解一道題首先要弄清楚題目講的一個什麼意思,是關於生產方面的還是生活方面的,是關於行程方面的還是植樹方面的,在日常教學當中,我要求學生第一遍讀好題意,做到心中有數。一般在不提醒的情況下,50人的班級總會有幾個學生讀一遍就記住了題目。

二、再讀問題、知道求什麼

前面已將題目“肢解”,第三遍讀題需要學生讀問題,通過度問題可以確定解決的方法,這裏常用分析法的思路,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

三、根據問題、尋找相關信息

第一遍讀題,瞭解了題目的大概意思,讀第二遍就要學生開始動手畫一畫、圈一圈,做到眼到和手到。讓學生找到題中的信息,通常用一圓圈的形式將題中的信息圈起來,高年級還可以要求將這些信息寫道草稿紙上。這裏圈的信息基本上包含了三種:

①數字信息:這裏指的數字信息,實際上是指數學直觀信息,如1、22、9003、兩等等。

②是關鍵文字:關鍵文字如:比、和、一共、多、少等等。學生能否直接找到關鍵文字是可以作爲檢查學生是否熟練掌握

③是隱含條件:隱含條件也稱爲隱含信息,這需要學生的日常積累。如:一週隱含7天、五月份隱含31天、一小時含60分鐘來回隱含2等等。爲了讓學生對隱含的條件有所感知,我結合學校數學閱讀的`課題研究,曾對學生推薦了一篇我寫的數學日記:《知道隱含的信息》

同學們,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一些隱含的條件需要我們用心理解分析、提取運用。

例如:在應用題中 “3個”會寫成“三個”;2個人會表達爲“小明和小華”;7天會用一週或一個星期表示;告訴你正方形周長8分米,求邊長是多少,實際上顯面又隱含了一條件(正方形有4條相等的邊)……這些情況,只要你用心審題,讀清讀懂每個字詞,解起題來纔會得心應手。

同學們,你能從“一個小時”、“一個星期”、“7月份”、“08年第一季度”、“小紅和小芳”、“張老師和36位同學”、“一付兵乓球拍”、“跑了一個來回”中想到哪些隱含的信息?

四、篩選信息、明確數量

要制勝就要先了解對手,要解一道題就必須要弄清楚題目裏給了哪些已知條件,要求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收集條件和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收集信息的過程,也是理解信息的過程。低年級的課堂往往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已知條件和問題,到中高年級也可以教給學生用圖(如線段圖、簡易模型圖)或表來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學生能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是解題的重要前提。題裏的問題和所需的已知條件一般都已直接給出。但是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正確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我們在三年級就當出現信息不完全的或多餘信息的題目。例如教室裏裏有新桌椅9套,舊桌椅27套, ?讓學生從實際中收集,加以補充;又如:2千克蘋果有9個,4元1斤,買12千克需要多少元錢?可能能力較強的學生看到題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數據,而能力較差的學生則需要教師的幫助,有的甚至在教師的幫助下也很難找到多餘的數據。經常練習對於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處。

五、分析信息、確定思路

分析綜合是思維的基本方法,在形成和發展科學理論、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分析與綜合。

解決問題的最大特點是他有除數字以外的關係——數量關係,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在國小階段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未知”(的問題)想“需知”,逐步靠攏“已知”條件;另一種是從“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前一種思考方法教分析法,後一種叫綜合法。

綜合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是這種方法使的學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鄰的兩個已知條件就進行計算,而忽略後面的已知條件,有拿數湊算式之嫌。分析法,從問題入手對學生來說這種逆向思維稍難一些,但是它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及逆向思維,利用分析法教學解決問題能使學生根據所解的問題逆向推出所需的條件,從而較正確地確定中間問題(這裏主要是指多步計算題)。正所謂“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至於學生運用哪種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教師不必加以限制。由於進行分析需要一定的訓練時間,數學課堂上解決問題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口頭分析的時間與機會,不僅指定某個學生分析外,還要讓同桌的學生互相練習分析。

六、 根據思路、列式解答

猶如彩排了一年的舞蹈,這一步就算是正式上臺表演了。如果說“讀題意”“讀信息”“讀問題”“尋找有效信息”“分析數量關係”這幾個階段主要是思維的過程,那麼列式解答這個過程要產生思維的結果。當然這個過程也是要進行思考的。例如有些題目文字可能上百,題裏也有許多的信息,可有效信息只有幾句話,有效數字也只有幾個,那麼解答每一步要選擇哪些已知信息,進行哪種計算,如何使計算即快又準,都需要思考。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老師的任務主要就是要引導學生既重視思維的過程,也要重視思維的結果,達到正確解答解決問題的目的。改過數學試卷的老師都知道,學生在解答解決問題時往往出現以下情況:

第一:算式正確,但是計算出錯了,

第二:計算正確,答的時候錯了,

第三:有的是前面都做對了,而忘記寫單位和答語。

雖說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手段,但是這個階段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細心認真的良好習慣。

解決問題的數學教學是一個需要長期穩抓的教學板塊,在培訓學生的過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一切以學生爲中心、以快樂爲根本,多創設應用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