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原文及賞析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1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景,戍卒的遭受,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苦楚。最初的描繪都是爲後邊作烘托和烘托,而側重寫望月導致的情思。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分開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承繼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進步。

最初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着關、山、月三種要素在內的寬廣的邊塞圖景。咱們在通常文學著作裏,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繪,而天山在中國西部,好像應該是月落的當地,何故說“明月出天山”呢?本來這是就徵人視點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憶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現象。天山儘管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好像是在大家印象中只需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莽的現象,與雄壯澎湃的天山組合到一同,顯得新鮮而壯麗。這樣的境地,在通常才力單薄的詩人面前,或許難乎爲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規模比前兩句更爲寬廣。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只怕“幾萬裏”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爲太遠,而曰幾萬裏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爲度也。”用幻想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間隔來解說“幾萬裏”,看起來好像保險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間隔。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視點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遠地方,月光下站立眺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華夏疆土,橫度玉門關而來。若是聯絡李白《半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了解,詩的意蘊就更明白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繪,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爲特徵,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裏表面上好像僅僅寫了天然現象,但只需設身處地領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思念鄉土的心情就很簡單感受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寬廣的邊塞天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現象。下,指 出動軍隊。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爬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比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役,使得歷來出征的兵士,簡直見不到有人生還故土。這四句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啓下的效果,描繪的目標由邊塞過渡到戰役,由戰役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樓房當此夜,嘆息未應閒。”兵士們望着邊地的現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悶的色彩,他們推想自家樓房上的老婆,在此蒼莽月夜,嘆氣之聲當是不會中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好像僅僅掉以輕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現象,跟“戍客”緊緊連繫起來了。所見的現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寬廣而渺遠。兵士們幻想中的樓房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氣,在那樣一個寬廣佈景的烘托下,也就顯得分外深重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牴觸,提醒了戰役所形成的無窮獻身和給很多徵人及其家族所帶來的苦楚,但對戰役並沒有作單純的斥責或謳歌,詩人象是深思着一代代人爲它所付出的沉重的價值!在這樣的對立面前,詩人,徵人,甚至讀者,很簡單激起一種巴望。這種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相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主意,是讀者在讀這篇著作時很簡單發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通常詩人筆下,往往寫得柔弱和過於愁悶,與之相應,境地也往往狹隘。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莽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豪情。這隻需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纔會如此着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嫺雅。”若是把“嫺雅”瞭解爲不短促於一時一事,是帶着一種更爲廣遠、寂靜的思索,那麼,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寬廣的空間和時間做佈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分開之情交融進入,然後打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2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原文註釋】: 1、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 2、胡:這裏指吐蕃。 3、高樓:指住在高樓中的戍客之妻。

  【翻譯譯文】: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雲海裏。

長風掀起塵沙席捲幾萬裏,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裏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賞析鑑賞】: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 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 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 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3

【原文】:

關山月

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雲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註釋】

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國名,也是其王城。 ③雲陣:軍隊。

【翻譯】:

在遙遠的邊塞,正是三五之月,我這個客居在外的徵人想起了我的家鄉。在遙遠的秦川故里,滿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沒有入睡,她登上高樓,倚著窗兒, 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遠在邊關的親人。星辰映照在遙遠的西域,雲陣積聚在高高的祁連山上。目前的戰爭氣氛還是很濃厚,不知道我還要從軍多久?

【賞析】:

關山月”是樂府《橫吹曲》題,本篇寫關山客子的室家之思。開頭兩句點出詩題,以一個“憶”字逗出無盡情思。三四句寫所“憶”情景。客子設想,在遙遠的秦川故里,滿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沒有入睡,她登上高樓,倚著窗兒,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遠在邊關的親人。設想的真切,表現出思念的殷切。接下去寫邊關景象,這一帶地區兵象頻現、戰雲密佈,客子不由發出深長的嘆息:“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一個“復”字傾泄出無盡怨情。這首詩構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邊關征人和秦川思婦卻遠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見,只好“寄情千里光”。

【閱讀訓練】:

1、詩歌表現了“客子”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5分)

2、詩歌前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簡要說明。(6分)

3、有人說,此詩的三四句委婉別緻,尤爲動人,請簡析這兩句在表達上有什麼特別之處。

4、“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聯繫全詩,說說詩人的追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①思念家鄉親人。(3分)②厭倦戰爭,渴望回家團聚。(2分)

2.虛實結合。關山客子思念家鄉是實寫,思婦夜間未眠當窗遠眺丈夫是虛寫。【或答想象,客子身處邊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從對方寫起(襯托),用家中思婦的不眠襯托軍中客子的思鄉,均可得分。】手法3分,說明3分。

3、詩的前六句主要是詩人以第一人稱敘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說,離人惆悵之時,思婦應該也守候在窗邊難以成眠吧。詩人從親臨者的角度以己度人來表達痛苦與無奈之情,尤爲動人。

4、詩人述說“客子”之憶和“思婦”之思,敘寫戰爭的進程,重在表現戰爭的漫長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鄉與無奈之情明顯,表達了反對戰爭、期待和平的強烈情感。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4

關山月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雲陳上祈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古詩簡介

《關山月》是南北朝時期詩人徐陵用漢代樂府古題吟詠故事的一首抒情五言詩。

全詩通過將士征戰四方的歷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戰爭儘快結束,表達了詩人反對戰爭,嚮往和平的心情。

翻譯/譯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徵人思鄉懷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着窗戶遙望遠在邊關的我而沒有睡覺。

戰爭的旗幟飄揚在疏勒城頭,密佈的濃雲籠罩在祁連山上。

戰爭局勢如此緊張,從軍征戰何時能夠還鄉。

註釋

①關山月:樂府《橫吹曲》題。

②關山:邊境要塞之地,指徵戰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陰曆十五的月亮。

③客子:在外地出遊或出征的人。秦川:指關中地區,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

④思:想到。婦:指客子的妻子。這句和下句時客子想象的情景。

⑤當:對着。未眠:沒有睡覺。

⑥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認爲它代表戰爭。《史記·天官書》:“房心東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漢代時西域的諸國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疏勒縣。

⑦雲陣:就是陣雲,像兵陣一樣密佈的濃雲。祁連:山名,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天山。

⑧戰氣:戰爭氣氛。

⑨從軍:在軍隊中服役。復:又,再。

創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東魏,後因侯景之亂,被迫留在鄴城達7年之久,不得南歸,因此其詩風有所變化,寫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實感,爲人所稱道的詩篇。《關山月》就是這一時期寫下的一首描寫邊塞風光的詩。

賞析/鑑賞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詩人基於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藝術構思,簡潔的語言,成功地創作出這一首的古題新作。其中有三個值得賞析和品味的詩點。

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於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於一起而描述在詩中。當時也是多事之秋,戰事頻繁,影響到國泰民安,百姓家庭團圓幸福,詩人抓住征夫遠在邊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爲着筆點,既有了邊關戰事,更寫出了遠征戰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對徵人遠離親人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這首詩作成功之處就在於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人民性,擺脫了宮體詩作內容的貧乏。

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爲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而後四句則又轉回到邊塞的征夫心懷:戰事猶酣,解甲歸田恐是遙遙無期,憂慮無限,無形中也對應思婦在高樓遙望邊疆而無眠,隱含了思婦傷心地牽掛,企盼早日相聚。這樣一種構思巧妙地突出:對戰爭的怨恨;對夫妻別離思念之同情;對圓月美景卻帶來了更多離愁的怨傷。

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雲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映”更見城樓軍旗飄蕩,殺氣迷彌。“復”更突出歸期遙遙。這也顯露詩人純熟的詩歌語言和平時的功底。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5

關山月(徐陵)南北朝 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關山月》譯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上,出征的人兒思念遙遠的故鄉。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着窗戶遙望遠在邊關難以入眠。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頭,密佈的濃雲籠罩着祁連山。

如今戰爭這樣殘酷頻繁,什麼時候才能結束這從軍生涯回家。

《關山月》註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題。

關山:邊境要塞之地,指徵戰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陰曆十五的月亮。

客子:在外地出遊或出征的人。秦川:指關中地區,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

思:想到。婦:指客子的妻子。這句和下句時客子想象的情景。

當:對着。未眠:沒有睡覺。

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認爲它代表戰爭。《史記·天官書》:“房心東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漢代西域的諸國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疏勒縣。

雲陣:就是陣雲,像兵陣一樣密佈的濃雲。祁連:山名,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天山。

戰氣:戰爭氣氛。

從軍:在軍隊中服役。復:又,再。

《關山月》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詩人基於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藝術構思,簡潔的語言,成功地創作出這一首的古題新作。其中有三個值得賞析和品味的詩點。

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於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於一起而描述在詩中。當時也是多事之秋,戰事頻繁,影響到國泰民安,百姓家庭團圓幸福,詩人抓住征夫遠在邊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爲着筆點,既有了邊關戰事,更寫出了遠征戰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對徵人遠離親人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這首詩作成功之處就在於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人民性,擺脫了宮體詩作內容的貧乏。

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爲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而後四句則又轉回到邊塞的征夫心懷:戰事猶酣,解甲歸田恐是遙遙無期,憂慮無限,無形中也對應思婦在高樓遙望邊疆而無眠,隱含了思婦傷心地牽掛,企盼早日相聚。這樣一種構思巧妙地突出:對戰爭的怨恨;對夫妻別離思念之同情;對圓月美景卻帶來了更多離愁的怨傷。

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雲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映”更見城樓軍旗飄蕩,殺氣迷彌。“復”更突出歸期遙遙。這也顯露詩人純熟的詩歌語言和平時的功底。

全詩通過將士征戰四方的歷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戰爭儘快結束,表達了詩人反對戰爭,嚮往和平的心情。

《關山月》創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徐陵奉命出使東魏,後因侯景之亂,被迫留在鄴城達7年之久,不得南歸。《關山月》就是這一時期寫下的一首描寫邊塞風光的詩。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爲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7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古詩簡介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於陸遊罷官閒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髮、徵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

翻譯/譯文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裏按着節拍演歌舞,馬棚裏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發。

從笛聲裏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將士的骨頭。

中原一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

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衆在流淚!

註釋

1、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2、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爲十五年。

3、邊:邊防,邊境。

4、朱門: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按:擊節拍。

5、廄(jiù):馬棚。肥死:馬棚裏的馬不用,漸漸死去。弓斷絃: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了。

6、戍樓: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刁斗: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7、笛裏: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賞析/鑑賞

《關山月》這首詩較好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這是一篇用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品,作於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陸游53歲。這時陸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剛剛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飲頹放的莫須有的罪名,免去職務,他滿懷報國熱忱,卻沒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統治階級醉生夢死,置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於不顧,一味的妥協投降,苟且偷安,內心十分憤慨。於是他在《關山月》這首詩中如實地描寫了由南宋朝廷長期執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惡果,表達了對外族侵略者的無比仇視,對統治集團的憤怒譴責和對要求抗戰的愛國戰士、遺民的同情。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全詩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層意思: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第一段從南宋統治集團寫起。戎——是古代對外族的稱呼,這裏是指金國侵略者。和戎詔——是宋朝皇帝向金國侵略者求降的詔書,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於福力大敗,而向金國下了求和詔書,從那時開始到陸游寫這首詩時,一共十三、四年,說十五年是舉其成數。從那時起,將軍雖統帥兵馬駐守邊境,卻無從發兵,無事可作。空臨邊——是白白地到邊境去。指將軍不得作戰,不是不肯作戰,爲什麼將軍不戰空臨邊呢?這因爲南宋統治集團只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朱門”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樂曲節奏載歌載舞。這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採取不抵抗政策,下什麼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麼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絃”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第二段由寫南宋統治集團寫到邊防戰士,與“將軍不戰空臨邊”一句照應。“戍樓刁斗摧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這兩句是寫戰士苦悶悲憤的心情,由於統治集團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復,戰爭沒有終結,他們也就長年累月地駐守戍樓不得與親人團聚。他們迫切地要求驅逐敵人統一祖國,可這願望卻長期不得實現,他們只得在刁斗報時的聲音中,讓時光白白地流逝,於是,每當明月之夜,他們就情不自禁地懷念故鄉的親人。戰士們用悲涼的笛聲來傳達自己不能以身報國的苦悶和悲憤。然而朱門之中的統治者們,還在依照他們自己的樂曲去載歌載舞,哪裏會聽到並理解笛聲中的含義呢?於是活着的戰士熬白了頭髮,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鮮血。夜空中傳來淒涼的笛聲,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場的屍骨。所以詩人說:“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這是描寫空懷壯志的苦悶和激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貽誤了戰機,使他們進不能殺敵盡力,退不能還鄉會親,而只能遙望天邊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屍骨,聽着哀怨的笛聲,前途未卜,國家無望,內心何等的淒涼。這是第二段。詩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難忍,情緒激烈的。“空照”、“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後四句是第三段,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這兩句是說,北方自古以來就遭受過外族的侵略,但是統治者從來不可能在這裏長久地佔下去,詩人堅信總有一天敵人會被趕走。這是一層意思;這兩句同時可以理解成是對統治者的譴責。中原自古以來就遭受過外族的武裝侵略,但都沒能夠讓他們站住腳,如今在南宋統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佔中國,侵佔中原至今,已經傳過四世,統治者只顧自己苟安,早把淪陷區的人民給忘了。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着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這首詩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着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瞭的。正是因爲下詔和戎,將軍纔不戰空臨邊,戰士纔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纔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爲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這首《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游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游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爲他壯志未酬的憤懣。在《關山月》這首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絃”,“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着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8

  原文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翻譯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裏按着節拍演歌舞,馬棚裏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發。

從笛聲裏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將士的骨頭。

中原一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

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衆在流淚!

註釋

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爲十五年。

邊:邊防,邊境。

“朱門”句: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

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

按:擊節拍。廄(iù):馬棚。

肥死:馬棚裏的馬不用,漸漸死去。

弓斷絃: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了。

“戍樓”句: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

刁斗: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笛裏: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沙頭:邊塞沙漠之地。

徵人:出征戍守邊塞的戰士。

逆胡傳子孫:指金人長期佔領中原。金自太宗完顏晟進佔中原,至此時已有四世,故云傳子孫。

“遺民”句:指金國佔領下的中原百姓。

恢復:恢復中原故土。

鑑賞

《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於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構建了多重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文本。

從宏觀結構上看,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相應的在內容上也分爲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爲全詩的結構框架。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官員,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揭露和抨擊了當權者只顧縱情聲色,偷得一己安寧而置兵民痛苦於雲外的腐敗投降政治

第一段: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詩人先以“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總領全詩,與下文的諸種場景形成直接的因果關係。詩的開始“和戎”句謂本應只是暫時權宜之計的和戎,卻一忽而過十五年,有批評之意;將軍能戰而不戰,“空”字質疑的語氣很重。繼以“朱門沉沉按歌舞”和“廄馬肥死弓斷絃”這兩個典型情景爲着眼點,進行對比。一邊是深宅大院裏歌舞昇平;一邊是馬棚裏戰馬肥死,武庫中弓弦黴斷。“朱門”句指朝廷的權臣、重臣已經忘懷了國土淪陷的現狀,“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寫出重臣不以國家爲重,唯知作樂的情形。“廄馬”句寫英雄無用武之地寫得很沉痛。這種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終日醉生夢死,荒誕腐化,導致邊防武備一片荒廢的現狀。這說明他們早已忘卻國恥。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復國的偉大詩人陸游,面對統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強烈的憤慨之情如萬丈烈火,噴涌而出。

這因爲南宋統治集團只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 “朱門”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採取不抵抗政策,下什麼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麼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絃”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第二段: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在這和戎詔下的十五年中,邊關沒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練,沒有驚心動魄的流血戰事,一切歸於風平浪靜,相安無事。在這裏,詩人把比較的着眼點聚焦於尚存者和死難者的命運和價值。對於尚存者來說,由於有最高統治者的“和戎詔”,多少年來,他們無所事事,只有以陣陣刁斗聲送走一輪又一輪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託於幽咽的'笛聲中,每天都在這種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發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三十歲左右參軍的壯士現在都已經白髮蒼蒼了。

一個“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壯士心”,寫得何等赤誠,一個反問句,顯得多麼無奈!在這急促催月的刁斗聲中,在這如怨如泣的笛聲中,隱含了壯士們盼望殺敵立功,儘快結束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早日迴歸久別的家園的迫切心情,但這種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說存活者還可以有一絲幻想,那麼對於死難者來說呢?“沙頭空照徵人骨”,一個“空”字,說明了戰士們殺敵和歸鄉的諸種願望,將隨着老死邊關、化做暴露於野的白骨而最終落空,也說明了他們的獻出的青春與生命毫無價值。

詩歌忌重字,這句詩卻與前面的“將軍不戰空臨邊”複用“空”字,看似敗筆的兩個字卻正好將“將軍”“徵人”的生活命運構成了鮮明對比。生者無聊幽怨,死者暴屍沙場,生與死的對照畫面揭示了戰士的悲劇命運,反映了戰士的滿腔悲憤,字裏行間,飽含着詩人對和戎路線的無聲控訴和對邊關戰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後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

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主要描繪中原遺民含淚盼望復國的畫面。“中原干戈古亦聞”,詩人首先展現了一幅遙遠浩瀚的歷史背景圖: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硝煙瀰漫的戰場,古代中華兒女爲了抵禦外辱,曾經在這裏浴血奮戰。詩人此句用意深刻:這一句上與開頭的“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的現狀遙相對照,形成古今對比的情景,借古諷今;下與“豈有逆胡傳子孫”形成對比,詩人用了一個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表達了對和戎政策的無比憤慨之情。

緊接着,“逆胡傳子孫”和“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構成一幅對比鮮明的情景:一邊是佔領中原的女真人在這裏子孫成羣,其樂融融,準備落地生根;另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淚,盼望統一,這兩個情景兩相對照,又融爲一體。這幅圖景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陸游的另外兩句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原淪陷地區,胡人的盛囂塵上和遺民的痛苦悽慘,無不揭示了“和戎詔”的巨大禍害,展現了遺民的復國願望。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着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此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着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瞭的。正是因爲下詔和戎,將軍纔不戰空臨邊,戰士纔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纔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爲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游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游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爲他壯志未酬的憤懣。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絃”,“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着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簡析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於陸遊罷官閒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可以說,這是當時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髮、徵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本詩語言凝練,一字褒貶,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藝術特色

《關山月》詩不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豐滿的形象,生動的描寫。具體說來,概括性強,抒情性強,語言精練自然,圓轉流暢,是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可以說是陸游在藝術上的共同特點。這首《關山月》詩的風格是沉鬱、蒼茫、悲涼、激越的。陸游創造性運用了《關山月》這種古樂府的舊題, “關山月”原來以邊塞爲題材,抒發從軍戰士懷人思鄉的內心感情。而陸游從和戎下詔的統治集團寫到邊塞戍樓的戰士又寫到中原忍死的遺民,詩的內容豐富了,境界擴展了,思想意義也更深刻了。它的風格也不再是一味的低迴哀怨而是沉鬱蒼茫、悲涼激越的了。陸游還相當巧妙地緊扣着關、山、月三個字,去組織材料表現主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強的抒情性。關山原是代表邊塞的地理特徵,防守時總是在山勢險峻之處設置關塞。而陸游卻突破這一限制,把關山擴大開去,從關山以內寫到關山以外。關山以內是後方,那裏朱門之內的盡興的淺斟低唱,無休止地輕歌漫舞。關山本身是前方戰士的戍樓,那裏有樓內生者的蒼蒼白髮,樓外死者的累累白骨。關山以外,是淪陷區,那裏有殘暴敵人的干戈屠殺,無辜百姓的血淚酸辛。詩人由近及遠,把幾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愛憎的感情、是非觀念,形象而具體地揭示出愛國和賣國兩條政治路線的尖銳對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濃郁的抒情性。同時詩人還緊扣“月”字,利用月亮的連續變化,周而復始,來表示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轉換,這是從縱的方面貫穿和戎詔下十五年的歷史。而且月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象徵着美好的團圓,因此守邊的戰士見了它抒發懷鄉之情;亡國的遺民見了它,牽動故國之思。可是在南宋統治集團看來,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生活處境人們的心目當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着朱門的歌舞,照射着前方戰士的白髮、屍骨,照射着淪陷區遺民的淚痕,而且在十五年來就這麼一直照射着。歌舞沉迷,白髮益多,屍骨未收,淚痕依舊。藉着月光的照射,詩人從歷史到現實,把長期和戎不戰的政治局面,作了鮮明真切的藝術概括,沉痛悲憤之情充溢於字裏行間。詩的語言也曉暢平易,精練自然,沒有劍拔弩張驚人的句子,但在客觀事實的描述中,卻更顯出一種摧人淚下、驚心動魄的力量。由此可見,說《關山月》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結合,能代表陸游詩歌的思想藝術特點,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創作背景

隆興元年(1163年)宋軍在符離大敗之後,十一月,孝宗詔集廷臣,權衡與金國議和的得失,後達成和議。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此時距當年下詔議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復,沉浸在苟安的和平里,詩人感傷時事寫下此詩。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9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臺。

月中含桂樹,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風起,春花犯雪開。

夜長無與晤,衣單誰爲裁?

翻譯/譯文

早上還站在岸邊,放眼打量着那清波明淨的水道,晚上就棄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巔的白登臺上了。

夜登高山上的高臺,舉頭望月,月中桂樹看得更爲清楚;低頭徘徊,只見如銀月光灑滿一地,映照着自己慢慢移動的影子。

寒沙隨着狂暴的北風捲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殘冬餘雪競先怒放。

如此夜長不能入睡,羈身孤旅的遊子,又有誰能與自己會面解悶;衣衫單薄難以禦寒,又有誰爲自己趕裁錦衣?

註釋

①《關山月》:漢樂府橫吹曲名。《樂府詩集》所收歌詞系南北朝以來文人作品,內容多寫邊塞士兵久戍不歸傷離怨別的情景。

②清波道:似當爲“清溪道”。清溪道,古道名,系自四川盆地通往雲南之路。

③白登臺: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東,山上有白登臺,可以遠望幽燕、冀、豫之大地。

④“月中”句: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吳剛,學仙有過,謫令常斫桂樹,樹創隨合。

⑤流影:移動不定的月影。

⑥寒沙:寒冷季節的黃沙。

⑦犯雪:冒着大雪。

⑧晤(wù):會面。

⑨誰爲:誰人替我縫製。

賞析/鑑賞

《樂府解題》曰:“《關山月》,傷離別也。”這首詩既以《關山月》之曲譜詞,它的主旨必然緊緊圍繞着“傷離別”之意展開。

首聯“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臺”,點明瞭詩中主人公別家遠去,奔向異地他鄉:早上還站在岸邊,放眼打量着那清波明淨的水道,晚上就棄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巔的白登臺上了。白登山,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東,山上有白登臺,可以遠望幽燕、冀、豫之大地。這兩句帶出的氣氛是綠波生涼、夜幕迷濛,流露出別家遠遊人惘然若失的感受。

“月中含桂樹,流影自徘徊”是在描繪夜景。夜登高山上的高臺,舉頭望月,月中桂樹看得更爲清楚;低頭徘徊,只見如銀月光灑滿一地,映照着自己慢慢移動的影子。這景色多麼迷人,但未免過於清幽;因爲由月中桂樹近而聯想到的,定是孤寂的吳剛正在砍伐桂樹,而隨着流影觸發的必是對自己隻身在外的自傷;於是,這迷人的夜景帶來的是倍覺淒涼。

“寒沙逐風起,春花犯雪開”寫自然景象的清冷氛圍:寒沙隨着狂暴的北風捲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殘冬餘雪競先怒放。這聯景物描寫着重於動態,對仗工巧,又十分生動。

“夜長無與晤,衣單誰爲裁?”是說:如此夜長不能入睡,羈身孤旅的遊子,又有誰能與自己會面解悶;衣衫單薄難以禦寒,又有誰爲自己趕裁錦衣!此處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極度孤寂的感情。

全篇四聯,首三聯通過自然景色渲染的是悲涼悽清的環境,尾聯則是直接寫處身人間世俗後。產生的孤獨感情;前景後情,呼應融合,產生一種和諧的美。此外,該詩十分注意語言技巧,如首聯上下句間,“朝望”對着“夜上”、“清波道”對着“白登臺”,十分工巧自然;第三聯上下句間也是這樣,“寒沙”對“春花”、“逐風起”對着“犯雪開”,極爲嚴整。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10

1 徐陵關山月古詩帶拼音版

guān shān yuè

關山月

xú líng

徐陵

guān shān sān wǔ yuè , kè zǐ yì qín chuān 。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sī fù gāo lóu shàng , dāng chuāng yīng wèi mián 。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xīng qí yìng shū lè , yún zhèn shàng qí lián 。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zhàn qì jīn rú cǐ , cóng jūn fù jī nián ?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2 關山月古詩的意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徵人思鄉懷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着窗戶遙望遠在邊關的我而沒有睡覺。

戰爭的旗幟飄揚在疏勒城頭,密佈的濃雲籠罩在祁連山上。

戰爭局勢如此緊張,從軍征戰何時能夠還鄉。

3 關山月古詩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於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於一起而描述在詩中。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爲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雲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11

【出處】 唐·李白 《關山月》

【翻譯】守衛 邊疆的將士們望着邊地的景色,思念家鄉,臉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顏色。

【原文】

《關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賞析】

詩的開頭四句描繪了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明月從天山升起,浮在蒼茫的雲海間,從東到西的浩浩長風,掠過中原大地,橫度玉門關而來。這是身在西北邊疆的將士們,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景象。徵人東望“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邊塞特有的自然現象,便會情不自禁地產生懷念家鄉的情緒。

“漢下白登道”四句承上啓下,展示廣闊的邊塞征戰的景象。因爲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出徵的戰士,幾乎看不到有人能夠生還,可見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極大痛苦。

最後四句寫守邊的將士們面對眼前景象,個個都因想念家鄉而愁眉苦臉,並且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也在不停地嘆息。

詩人漫不經心地寫出一幅萬里邊塞圖,卻把征戰的景象和征戍者的心情描寫得真實自然,極其深沉地表達了將士們思念家鄉的心理,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家屬帶來的巨大痛苦。運用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融合思鄉別情,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也許只有李白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