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通用6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通用6篇)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1

一、 導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動的世界裏,風吹樹梢動,鳥兒飛翔翅膀動、就連我們身體中的血液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動,其實我們的數學世界也正因爲有了動而變得豐富多彩。現在讓我們做了實驗感受一下吧!請大家選擇你身邊的一樣物品,讓它動一動,看看你發現了什麼?

1、 點動成線 如果把這個小球看成是一點,那麼它運動的軌跡形成了什麼?(曲線)能用四個字概括一下嗎?板書:點動成線

2、 線動成面 如果把這枝筆看成是一條線,那麼它運動的軌跡形成了什麼?(面)概括起來就是:線動成面

3、 面動成體 如果把這本數學書看成是一個長方形,那麼它是怎麼運動的呢 ?(旋轉)板書。旋轉後形成了一個圓柱體,也就是說:面動成體。

大家能舉出生活中的這些現象嗎 ?

小結:看來點動成線,線動成面與面動成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課件)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面的旋轉。

二、 新課

1、 以前我們學習過那麼平面圖形?(學生回答老師貼圖)

2、 這些平面圖形旋轉後會形成什麼立體圖形呢?請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並和同桌說一說。

3、 大家剛纔說得對不對呢?現在我們來動手做一做。每組的黑袋子裏有一些平面圖形,請大家選擇好以哪條線動軸旋轉後貼在圓棒的雙面膠處,然後旋轉,最後把你的發現記錄在彙報單上。

4、 小組活動,操作記錄

5、 同學們,我們就做到這,誰來彙報一下。學生彙報,老師貼圖。

哪個小組還有補充?

根據剛纔這些同學的彙報,你又想說些什麼 ?

A、不同的平面圖形,旋轉的立體圖形是不一樣的。

B、不同的平面圖形,也能旋轉出同樣的立體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圓和半圓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個平面圖形,按照不用的邊爲軸,旋轉出的立體圖形也是不一樣的。

6、小結:看!同一個長方形以不同的軸旋轉可以形成圓柱體。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邊爲軸可以旋轉出不同的立體圖形。(課件)

7、在這些立體圖形裏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現

在請大家打開書進一步來了解它們。誰來說說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有一個曲面和一個底面,不同點圓柱體上面也是一個底面,而圓錐體上面是一個頂點。圓柱體有無數條高,而圓錐體只有一條。)

8、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圓柱體哪些物品是圓錐體呢?學生舉例,相機指出各部分名稱。

三、 練習

看來同學們對圓柱體和圓錐體已經很熟悉了,那接下來薛老師可要考考大家了!

1、 實物判斷:是不是圓柱體?說明理由.

2、 教材四頁習題。

3、開放題。

A、下列圖形旋轉後會形成哪個立體圖性?

B、下列哪個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 總結

同學們,看!我們的數學世界多麼豐富多彩啊!簡單的動就將這些平面圖象變成了我們熟悉的立體圖形,今後讓我們繼續多觀察、多操作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祕吧!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2

教學內容: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節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是比較重要的兩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們解決一些含正、反比例關係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爲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常見的數量關係(常見的數量關係是學生理解正、反比例意義的重要基礎)而新教材沒有都將常見的數量關係形成關係式,也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難度。讓學生有畫折線統計圖的經驗,所以基本能自己動手畫出正比例關係的圖像。

教材分析:

對比新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新教材在保留原來表格的基礎上取而代之的是兩種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這一個更開放、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一問題更能提供讓學生有足夠研究的空間與思維想象的空間,以及創造性的培養。舊教材中的3個小問題實際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層含義(兩個量必須相關聯;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值一定)。舊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帶着這3個問題觀察表格,發現表格中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雖然這樣的編排能讓學生明確觀察方向,少走彎路,及時的發現變化規律,但是這樣的數學學習體現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在行動。而新教材的編排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如何更好的組織、引導學生在沒有3個小問題的幫助下也能發現其中的變化規律呢?新教材的這一變化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有效完成這節課的前提。教材精簡了例題,教材不再對研究的過程作詳細的引導和說明,只是提供觀察研究的素材與數據,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

設計理念:

教材的改動是爲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尋找出表中的規律,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去回答。但是如果一開始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規律,學生會感到盲目,不知從何入手,那勢必會造成合作學習的低效。新課程標準在修改稿中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帶着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基於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努力爲學生創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徵、初步滲透函數思想,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努力實現扶與放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爲

1、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用字母 表示變量之間的關係,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2、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重點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重難點處理

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體會成正比例的量的規律,但要他們用很專業的數學語言來描述,還是比較困難的,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侷限性。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基本能得出較爲完整的結論。比如,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學生也很難得出,也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由教師直接講授,而對於他們之間的規律,則由學生自己來隨意表述,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較爲完整的結論時,能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合作學習的高效。

教學過程:

說教學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課。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來教師引導,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這個環節分爲了四層:觀察—討論―—再觀察—再討論,一環扣一環教學,分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在反覆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本環節將書中的表格分兩層呈現,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研究變量,感受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這量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接着引導學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讓學生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面積,讓學生體會周長和邊長的比值相等、面積與邊長的比值不相等。感受變量、常量,此時可能部分同學還是模糊的,所以進一步讓學生自己討論:周長和邊長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麼特徵?面積和邊長兩種變化的量又具有什麼特徵?學生討論彙報後,可引導學生歸納:正方形的周長、面積都隨着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邊長增加、周長(面積)也增加,周長(面積)降低、邊長減少,但周長和邊長的比值總是一定的,而面積與邊長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長與邊長能成正比例,面積與邊長不成正比例, “周長、邊長”之間的這種關係,從而自主歸納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這裏的周長和邊長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長和邊長成正比例關係。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個與例題不同的情景素材,爲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如果說例1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補充做一做就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經歷正比例關係的判斷過程,再次感知正比例關係。學生能夠列舉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的一個重要依據,學生能說出更好(估計優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說出這時也不必追問,教師接着引導學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最後,通過練習讓學生來鞏固今天的新知,由於很多的練習都滲透到了新授的教學過程中,因此,練習的設置較少,重點是讓學生在正反例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總複習中第78-7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與軸對稱。

2、能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能將簡單的圖形平移或旋轉90°。

過程與方法:

整理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軸對稱性,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

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觀察、操作、想象、設計圖案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對稱、平移、旋轉的特徵。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平移、旋轉與對稱的特徵進行圖形的`變換,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上週末咱們班的李坤和王明隨爸爸、媽媽一起去了一個地方。想跟他們一起去看看嗎?

(課件出現遊樂場情景: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

師:遊樂園裏各種遊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學生說分類方法)

生1:在遊樂園裏像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這些物體都是沿直線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平移。

生2: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這些物體都繞着一個點或一個軸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旋轉。

師:平移和旋轉是我們常見的物體的運動方式,數學上我們稱爲變換方式,除了這兩種方式,還有哪種方式可以稱爲變換呢?

生:軸對稱。

師: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複習圖形與變換的知識。(板書課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4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了圓柱的特徵,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問題情境,點燃探索激情。

基於“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這一理念,教學過程中通過呈現身邊圓柱的體積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認識到學習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必要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習成爲學生自覺的需求。

2.注重直觀教學,引導合作遷移。

數學理論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而引導學生從觀察和分析有關具體實物入手,就比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徵。所以,教學中不但設計了通過排水法理解圓柱體積的實驗,而且還藉助教具演示、課件演示等直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體會到知識的由來。

3.滲透數學思想,發展數學思考。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有效地進行轉化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體會運用轉化思想可以化難爲易、化複雜爲簡單、化生疏爲熟悉等作用的同時,參與數學活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柱形實物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體積的意義。

通過出示一個裝了半杯水的燒杯,引導學生猜測:在燒杯中投入一個圓柱形物體,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會溢出來)

師: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

預設

生1:圓柱佔有一定的空間。

生2:圓柱佔據了原來水佔有的空間。

生3:圓柱是立體圖形,它具有一定的體積。

2.討論、概括圓柱的體積的意義。

師:你認爲什麼是圓柱的體積?

(圓柱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圓柱的體積)

3.引入: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在猜測、觀察、討論中加深對抽象的“體積”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圓柱的體積的意義,爲下面的探究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自主探究

1.探究影響圓柱的體積大小的相關因素。

(1)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不等的圓柱。

師:哪個圓柱的體積比較大?爲什麼?

預設

生1:左面的圓柱的體積比較大,因爲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圓柱的體積比較大,因爲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較。因爲左面的圓柱雖然高,但比較細;右面的圓柱雖然粗,但比較矮。

(2)討論、概括。

師:圓柱的體積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圓柱的體積的大小與圓柱的高及圓柱的底面積的大小有關)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複述回顧:

(1)、什麼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些常用的數量關係之間的一些特徵。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麼態度呢? ﹙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裏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着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①表格中有哪兩種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着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教師據學生彙報說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反比例關係。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1、兩種相關聯的量;2、變化方向相反;3、乘積一定。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係?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係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師講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關聯,但不成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這兩個量的積是否一定,只有積一定,這兩個量才成反比例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並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 )和( )兩種相關聯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並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

(4)、表中的相關聯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爲什麼?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並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

(3)、生產電視機的總檯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 )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 ( )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想挑戰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堂堂清練習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公開課教案6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藉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麼-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係?(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麼規律?

B、在數軸上除可以表示整數外,還可以表示分數和小數。請學生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週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週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並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爲“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鑽研教材,其實會發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後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爲這樣便於對比發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爲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麼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於幾,這樣的設計對於學生國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爲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爲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麼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