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丟丟奇遇讀後感

烏丟丟的奇遇》讀後感

烏丟丟奇遇讀後感

一定知道兒童文學家金波吧,《烏丟丟的奇遇》就是他寫的。真不愧是文學家,裏面的詞句寫的真美。瞧!“我去月亮那裏開採銀色寶石,我去太陽那裏採集金色花朵;在寶石上以花朵鑲嵌我的詩,讓微風傳送去我獻給你的歌... ...”啊這段話真美,要是我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富有詩意的句子,該多好呀!

當然,也有讓我懂得人生哲理的,如:“我們接受着別人的愛,更不該忘記用愛來回報,就想走上人生之路,你必須邁開左右腳。”這句話,讓我深有體會。是啊,在人生道路上,如果只知道接受別人的愛,而不知道回報愛,就等於只邁開了左腳,那樣是沒法走路的;相反,如果只知道付出愛,而不知道接受愛,只等於邁開了右腳,當然也沒法走路;但如果我們既接受別人的愛,也付出自己的愛,就是詩中的“邁開左右腳”,那樣人生纔會豐富多彩,纔會一路走好。

《烏丟丟的奇遇》是一個優美而憂傷的童話故事,烏丟丟因爲能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獲得了生命,他珍惜生命的可貴,並懂得用愛滋養生命,用愛回報生命......愛,讓烏丟丟的生命變得更加鮮活、有趣;愛,也讓烏丟丟和老師人的友誼變得神聖。我希望自己也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讓我們一起來讀《烏丟丟的奇遇》吧!

《烏丟丟的奇遇》讀後感

《烏丟丟的奇遇》描寫了一隻走失的小腳丫烏丟丟,在歷經種種生活歷程後,逐步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了用愛滋養的生命,纔是鮮活,美麗和不朽的生命! 透過晶瑩的文字,優美感傷的故事,金老先生爲我們揭示的生命的真諦,那就是愛,只有愛,纔是生命的本真。

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是美的享受,心靈的滌盪。作者對人生,生活的感悟給我以啓迪,而書中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追尋的探尋潤澤了孩子正在成長的心靈。

“逆風的蝶”讓孩子落淚了,她的年紀使她認爲所有的故事都因該有美好的結局。蝴蝶讓烏丟丟明白的,孩子應該也感受到了吧?“快樂是一種感覺……孤獨也是快樂的,孤獨不等於憂傷,那也是一種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百味的,生命是無常的也是有限的,所以“做事要聽從真誠的心來調遣”,要樂觀積極地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尋永恆的愛。

“種雞蛋的小姑娘”讓我告誡自己,讓孩子擁有和保留想像的翅膀,呵護他們這一份與生俱來的快樂天性。不要過早地將我們成人的思想強加給他們,即使他們的想法在我們看來多麼不可思議,不可實現,也不要嘲笑,這是他們成長必經的過程。

深刻的寓意,感人的童話,在加上優美的14行詩,就像潺潺的流水滑過心田,激起內心深處的某些情愫。讓我們記住金老的話:

我們接受着別人的愛,

更不應該忘記用愛來回報,

正像我們走上人生之路,

你必須邁開左右腳。

烏丟丟的奇遇】讀後感

想起金波先生的話 ---“童話可以是熱鬧的.幽默的.奇詭的.它可以是抒情的.詩意的.哲思的,”那麼這本童話是讓人溫暖柔軟的,像冬天把冰涼的腳伸進剛曬好的舊棉鞋裏,暖乎乎的.,那暖意能融化最堅硬的心靈。

那溫暖是一點點蔓延的,當吟癡老詩人發現那排小腳印,想象着那小腳丫一定是胖胖的,軟軟的,握在手裏熱呼呼的時候,暖意的笑意,就掠過脣邊;多寶格上陪伴老人六十念得木娃娃.樟木老頭.泥猴子.不倒翁們,爲老人舉行“重返童年”的聚會,它們讓吟老又回到了童年,竟也,燭光,母親讚賞的微笑都在記憶裏慢慢的復活,它們用自己的生命溫暖着老人的心,同樣也溫暖着深夜讀書的人的心;在遙遠的途中,當吟老聽到芸兒說她種下一個雞蛋,想讓雞蛋發芽開花時,就蹲下來和她一起剷土,澆水,並真誠地相信雞蛋能開出美麗的花,他爲失去想象而蒼白僵滯的心靈有諸如溫暖的活水;哦,當烏丟丟沉思良久,終於認真的說出他想做一個真正的人時,當他與吟老在一起深深地感受到作爲一個“人”的幸福,感受到幸福來自內心的豐富,感受到老實人心靈透明.不停發現的詩人情懷,決心讓自己一點一點完美起來時,當故事最後烏丟丟找到珍兒,爲了使珍兒擁有一雙健康的腳,毫不猶豫貼近了珍兒,把自己的體溫.生命和力量一點一點地融入珍兒的生命之中的時候,終於給了我最溫暖.最直接地一擊,在夜裏我砰然心動;有了這樣一顆心的烏丟丟是多麼地美麗!“生命就是愛。有愛滋養着生命,生命變得豐富多彩.有意義,甚至不朽。”

我願意把這本書當作一團明亮的火焰,在我覺得冷時候,偶爾我也會有這樣的時刻,就應他來暖暖我得手和心。

太美的東西,總帶有那麼點淡淡的哀傷,因爲易逝,因爲寂寞。吟老總不滿意的經常見丟在“詩簍”裏的那些美麗的殘章斷句讓人傷懷,那個去了“沒有年齡的國度”的美麗的可人讓人傷懷,印在木娃娃可可額上輕輕地一吻讓人傷懷,小腳丫和坡腳的珍兒在燈下翩翩起舞,要去赴一株薔薇花的約會而被狂風捲走的蝴蝶,被多情的雕塑家打碎的雕像,都讓人幾乎要落下淚來。爲什麼堅信它們是美麗的,卻有選擇讓他們永遠離開?

但是吟老告訴烏丟丟說:死並可不怕,那是每個人的歸宿。人死了,還活在別人的記憶裏。在記憶裏還愛着他,他就沒有死。比如布袋爺爺活在小木偶們的回憶裏,那個戀人活在雕塑家的心裏,可人.母親活在他的清晰地記憶裏。這也是老人的自言自語罷?也許,這是一個老人對死亡的思索和坦然?----“我感受過快樂與悲傷.愛與被愛,這就是年齡老去的收穫。對失去的歲月我毫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