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言之命之,人隨己願

認真地看完兩遍《肖申克的救贖》,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真的使我感動不已。不僅僅是安迪與瑞德之間深厚的友誼,也不僅僅是安迪經歷千難萬險,最後成功地逃出肖申克監獄,而是在那個黑暗、骯髒的角落,總有爲擁有自有和希望的抗爭,就像黑夜中的零星光亮,微弱卻又強大。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言之命之,人隨己願

肖申克監獄對所有犯人來說是個特殊的存在,老布魯斯就是一個例子。被監禁了50年的他得知自己獲得假釋後變得瘋狂,不是重獲自由的欣喜若狂,而是因爲即將離開而惶恐不安。他與外面的世界已完全脫軌,在肖申克里他是一個重要的人,而在外面,他就是一個獲得假釋的老監獄犯。每天生活在惶恐中的他甚至想要違反假釋條例重回肖申克,那個他稱之爲“家”的地方。這荒唐的行爲看似不可理喻,但瑞德卻一語道破玄機,“你剛開始會痛恨這裏,然後是逐漸習慣,最後依靠他,無法離開”。肖申克監禁了他們的身體自由,更監禁了他們的精神自由。剛開始他們會憤恨,漸漸開始沮喪、抑鬱,到最後放棄希望,麻木地活着。因爲只有這樣行屍走肉般才能不被心中希望折磨到瘋狂。哀大莫過於心死,這纔是肖申克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強迫你放棄心中所有美好的信念,而是讓你自己拋棄它,眼睜睜地看着它流出你的身體,流入這片骯髒渾濁的髒水裏,但卻放棄所有的抗爭,這是一種可怖的禁錮,或者用瑞德的話來講,叫做“體制化”。

其實,片中的肖申克是一種隱喻,對現實生活的隱喻。我記得幾年前看到過這樣一個笑話。問一個小男孩,以後長大以後想做什麼?答: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買個大房子,娶個好老婆,生個胖兒子。又問:那你想讓你兒子以後做什麼?又答: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買個大房子,娶個好老婆,生個胖兒子。剛開始看到的時候忍俊不禁,但細細一想卻有種無奈之感。這暗諷了一種社會普遍的價值觀:房子、車子、兒子、票子,被這些捆綁着失去原有自由的人被定義爲擁有優越生活的人,而沒有的則是一個失敗的人或者是還沒成功的人。在這樣普世的價值觀下,大家都被體制化了,猶如一個個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每個人的肩上都揹負着巨大的擔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前行着,生怕有一天一無所有,縱使心中有那麼些衝動與激情,有憤恨或吶喊,也被這一日日的重複與一日日的重擔消磨殆盡,而後習慣着這樣的生活,放棄心中的一些看似荒唐的衝動的執念,麻木地按部就班地生活,到後來,依賴者甚至不自覺地維護着這樣的價值觀,想要成功,獲得別人羨慕、讚賞的眼光。到最後想起年輕時的那個衝動荒唐的夢時一聲嘆息,遺憾地看着它隨風遠去。即使心中有許多無奈也沒有抗爭,這就是現實中的肖申克監獄。

難道他們心中沒有存在些許希望?我想是有的'。就像片中的瑞德,縱使他警告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會令人瘋狂,在這兒是沒用的”但是當他接過安迪送給他的口琴時,他沒有吹響,他說還不是時候。應該是想等着他重獲自由的那一刻吧。但是僅僅有希望是不夠的,要轉化成一種行動,一種堅持和抗爭。對於監獄裏的人來說,自由不是輕而易舉的,自由是光輝的,但是黑暗是背景。自由有時是一種的心中的精神,一種不願意屈服的態度,即使在這個黑暗的角落也可以像穿了一件無形的外套,自由漫步在這個四角的高牆之中。自由有時要靠一時依附強權得來的,像安迪一樣,依附看守長換得一刻晌午和“同事們”喝啤酒曬太陽的自由,是依附典獄長以換得一個建圖書館的機會。自由更是一種不畏一切的勇敢抗爭,是迴盪在肖申克上空的《費加羅的婚禮》,是強忍惡臭爬過整整5個足球場那麼長的臭下水道,爲了懷抱太平洋的抗爭。

言之命至,人隨已願,是踐行着與自由的誓約,不顧一切地爭取。生活中的希望總會隨着你的期許出現。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三毛一樣,不顧一切地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但生活中總要有些時刻,可以不顧一切、不計後果地去懷抱希望,自由地實現理想吧。人總得有希望與信念,這是個好東西,好東西是不會流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