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

書中有幾個句子,我很喜歡。

“那轟然一響,我們也是星辰。”

看的時候覺得這句話真美。這是書裏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了。大概是說,我們和星辰一樣在曠遠的宇宙中孤獨而不可重現地存在,既讓人驕傲,因爲我們和星辰一樣可貴又優美,又讓人悲傷,因爲星辰也是終將消亡的存在。坐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在我看不到的滿天星火裏,那跋涉千年的星光終於到達地球,而發出光芒的星辰,或許已經湮滅無存。我們,也是星辰。

“事實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他們只是缺少光線的照射罷了。”

黑暗中亦有光芒的存在,每雙不同的眼裏,亦會有不同的世界。在她的眼裏,黑暗,只不過是缺少光芒的照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你遇到的黑暗,只不過是,太陽有點遲到。

哲學給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那麼哲學是什麼?《蘇菲的世界》裏有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只是這白兔的體積極其龐大,因此這個戲法要數十億年才能變出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於這場不可思議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他們年紀越大,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裏覺得非常安逸,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纔會踏上此一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和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峯。其中有些人掉了下來,但也有些人死命抓住兔毛不放,並對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大聲吼叫。”

因此,我認爲,哲學的本質就是好奇心。好奇心讓人們思考,爲什麼世界是這樣的?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認爲世界本該是這樣。這樣的一些人,就是哲學家。

說不定,讀完這本書,你就會開始思考。翻開《蘇菲的世界》,它會帶你走進一個智慧的哲學聖殿。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有一本書,它改變了我的世界,改變了我的一生,它就叫做《蘇菲的世界》。它是由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寫的一本哲學啓蒙讀物。賈德擔任高中哲學老師多年,同時撰寫了這本風靡全球書,並憑此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本書主人公是一個叫做蘇菲的14歲女孩,在她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祕的信,信中只寫了兩句話:“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一開始她只認爲這是一個惡作劇,可她的思維卻不知不覺的思考這個問題,此後,蘇菲不斷收到這個叫艾伯特的神祕導師的來信,從信中,蘇菲開始了她的哲學課,開始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作者正是通過艾伯特給蘇菲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從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並加以解釋。然而隨着蘇菲哲學課越來越深入,她和艾伯特漸漸發現他們只不過是一位挪威少校爲他的女兒席德寫的一本書中的人物。最後,蘇菲和艾伯特終於脫離了少校的控制,並隨着小說的結束而結束了他們的世界。

簡單的構思就是作者賈德跟我們是同一層面同一世界的人,而少校和她的女兒是作者創造的人,而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又是少校爲他女兒創造的人,作者用“少校與蘇菲”的關係,在跟我們探究着人存在的形式究竟是什麼,因爲主宰着蘇菲的世界的少校也只不過是作者筆下的人物,而這也恰恰是作者的反諷,或許我們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寫的一本小說罷了,連我們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證明。我不禁聯想到到了笛卡爾說過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也許我們只是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存在過而已。

我們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開始慢慢形成的階段,而這本書對自身素質境界提升有很大的好處,其實能不能做社會的強者是一回事,能做一個真人才是最重要的,剛去世的喬布斯就是蘇格拉底的超級粉絲,他酷愛哲學,他曾自問自答:“哲學是什麼?—哲學就是認識你自己。”所以讀這本書可以讓你的思想更深刻,更清楚的認識你自己甚至是認識世界。哲學可以提高人心靈層次,現在的社會尤其是當今中國社會被實用主義佔領,人們天天都在爲生活而忙碌,沒什麼人去關心心靈的問題,什麼哲學還不如一份快餐,一部網絡小說,一張影碟,。我希望更多的人去看看《蘇菲的世界》,蘇菲的世界即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能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我們應該好好看看這個世界,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是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都有它的根源,它的道理,我們要抱着好奇心去探索,去發掘,去應用。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許久沒有沉下心來去讀一本書了。之前聽過一句話,大約是這樣說的:如果時日長久不讀書,也沒有心生愧疚,那麼這個人就無藥可救了。好在我還有愧疚之心,想來我還“有藥可救”。

好不容易閒暇下來,有時間去讀一本書了,遂決定與鄉村教育家的小夥伴們一同讀《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鉅著,它既是哲學,也是小說。“哲學從不指導生活,哲學就是生活”。我不求像哲學家一樣辯證這個世界,我只尋一顆努力生活的心。我要通過本書的引導,思考一些淺顯的生活道理,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安寧,過精神更加自由的生活,對自己的心靈、精神進行修煉和提升。

其一,活着的意義

活着的意義,這是蘇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每當蘇菲專心思索活着這件事,腦海中便會馬上浮現死亡的念頭。反過來說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蘇菲的祖母在生病後說過類似的話。她說:“現在我才體認到生命是何等可貴。”大多數人總是要等到生病後才瞭解,能夠活着是何等的福氣。

八十六歲的奶奶,已經走到了風燭殘年,她總愛絮絮叨叨地講她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記不清是第幾次,奶奶在絮叨的時候滴落了淚珠兒。一個八旬的老太太,白髮、褶皺、佝僂、滿口假牙。一次次,在聊起生活的時候,聊起兒孫後代的時候,她流下了渾濁的淚珠。她愛說,那時她很年輕,能做地裏好多的活兒;她愛說,她親手帶大了五個孩子,有兒有女纔是好;她還常說,看見最小的兩個重孫,心中不由地感覺疼愛。一畝田、幾棵樹、殘餘的夕陽……這些都可以是她落淚的原由。

每當奶奶絮叨的時候,我不忍與她多說,卻又想與她說說。我知道,這是一片枯黃的葉子,提前看清了泥土的走向;這是一個日漸衰老的人,把不捨存放在淚珠,把熱愛安放在乾癟的胸膛……

其二,柏拉圖“永遠的真善美”

柏拉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恆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恆不變的事物。他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的事物上。

“真善美”意思是指原始的、本質的、真實的、真誠的,利他的良好品行,美好的言行事物。這是文明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追求的境界。這亦是一個人所追求的理想心境。

比如,冬日裏,當我從門前的空地經過,陷入孩子們流動的潮水,看見一串串小小的笑臉,看見翻飛的跳繩和雞毛毽。這時候天空晴朗,風移動着幾片雲影,這時候我就覺得孩子們是純真的、是快樂的,我的心境是美的。

再比如,清晨,我迎着太陽出發,去往學校。那些雲朵、那些風吹、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坐騎以及枯槁,都快速地擦過眼簾,去往身後。輕輕地,從眼睛滾出一顆淚珠,掛在睫毛,晶瑩、剔透。它折射太陽的光芒,塗抹着那些雲朵、那些風吹、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坐騎以及枯槁。於是,追求美的心便感覺到滿目繽紛陪着我走了這一程七彩的路。

追求“真善美”,背後是我們所得到的快樂。它推動着人類社會進一步往更高形態發展。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蘇菲的世界》由挪威著名作家喬斯坦·賈德所著,講述的是一位十四歲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意外發現信箱裏放着一封沒有寫寄信人的名字,也沒有貼郵票的信件,上面僅僅寫着“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就這樣,勇敢聰慧的她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一步步踏入了哲學的大門。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的謎團在她眼前一點一點清晰起來。

以前看小說總是去追求華麗的辭藻、精彩的情節以及動人的情感,可看過本書以後,我卻不得不被作者的匠心獨具所折服。本書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本書中,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蘇菲的導師給蘇菲的名爲奇怪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蘇菲的世界》雖然是關乎哲學的發展歷程,卻不艱深難懂,它神祕而明暢,它清新而自然,這是人間的哲學,接地氣的哲學。他以蘇菲這個對世界抱有濃厚的好奇心及對周圍事物有敏銳觀察的少女爲中心,以那一封封不知來歷的信件爲線索,讓我們與蘇菲一起將世界這團混沌清明化,一起解開自然萬物變化的謎底,一起思考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我對這本書的目錄是印象深刻的。他的目錄不是像《時間簡史》中“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等純粹學術性的標題,而是“伊甸園”、“魔術師的禮帽”、“少校的小木屋”、“花園宴會”這類趣味盎然的字眼兒。

這些生動的字眼兒彷彿也將我帶到了公元前,帶到了雅典,帶到了“蘇菲的世界”中:我會在“伊甸園”中無所適從,我似乎也成了那待在兔毛深處溺於安樂而不願再返回細毛頂端的人,我是否也是那些整日因“今天我的飯卡還剩多少錢?”“淘寶有什麼優惠?”、“週末去不去市區?”而憂思難忘的人之一……

蘇菲說她從未如此努力的思考過,我豈非也是如此?以前,從小孩子的好奇心出發,看着身邊走過的每一個行人,我也會冥想半日:我是誰?這世上怎麼會有人?我們爲什麼能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最終這些都只是以無答案的問號湮沒在小孩子的心裏罷了。

但是十四歲的蘇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即將進入社會的我自然也不能在以小孩子的心裏對待問題,卻還是要保留孩子那份天真好奇的童心、佛教有一句話:“要有初學者的心態”,也正是此理。

先時,身邊便有位好知樂知的朋友推薦了這本書,只是當時一直在備戰大學聯考,無心於此,對這書的印象也僅限於“一部介紹哲學的小說”、“一封封神祕的信”、“困惑於迷茫”,諸如此類。

直至今日開始讀了《蘇菲的世界》後,這種神祕感、困惑感仍舊縈繞着我。

譬如“席德是誰?”“艾伯特是何來歷?”“蘇菲真的看到了古代雅典城嗎?”這些神祕的'人物、場景貫穿了全文,讓我們以一種探案式的閱讀方式來品讀此書。而更令人警惕的是哲學家們的主張與理論讓我意識到當時課本中的知識只是冰山一角。《蘇菲的世界》雖說相較於正經八百的哲學史而言更顯生動有趣,但若以一種絕對輕鬆的心態來閱讀,並不是明智的選擇。《蘇菲的世界》給我最大的感觸便是哲學家們多思多想的思考、探究方式,這絕非胡思亂想,而是理性思考。

正如帕梅尼德斯、蘇格拉底、黑格爾、康德等哲學家們所倡導的“理性主義”,正如我也應該讓自己知道:我雖然不至於一無所有,但我確實所知甚少。

但即使有這樣的覺悟了,我也並非讀書讀得很專注的人。反之,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開學至今,讀了村上春樹的小說,讀了蔣勳的演講錄,讀了《牡丹亭與紅樓夢》。但此時想來,似乎沒有一本被我完全讀透讀懂,自己彷彿一直徘徊在似懂非懂的邊緣,退不得也進不來。直至這本《蘇菲的世界》,更不消說,進度與身邊同道者相比,更是慢的可以。

這像是一個迷局,也像是一個困局,我身在其中,腦子一團漿糊,思路不甚明晰,渾身像被蠶絲纏繞,脫身不得。時常又覺得舌苔上像是永遠粘着酸苦的不明物,時常想就此將它們擱置一旁就罷了,可我偏偏又離不得它們。

這些書不是電視劇。感興趣的電視劇我可以看了開頭直接跳轉結局,於是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可是書呢,我知道了蘇菲的困惑,我跟着她的心走,我想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我更想知曉那些自己無法立即得知的答案。我想知道的東西是那麼多,我怎能不讀下去?正因有了他們這些在旁人看來無聊的探討與發問,我們今日才能生存在一個“可知”的世界裏。

我曾試想過,若非讀書沙龍這個活動,也許會與此書無緣也未可知。我是如此慶幸,自己拿起了這本書。

從此,我將在“雅典城”裏行走,將在一個可知的世界裏行走。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在某個書店中,我看到了一本書《再見,蘇菲斯》,這不是言情小說麼?打六折!我的眼中發出了奇異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經所剩無幾了。之後,我在另一個書架發現了《蘇菲的世界》,莫非這和《再見,蘇菲斯》有聯繫麼?好像很神祕的樣子……好,就買這本書了。

我突然發現我在自己找麻煩,這麼煩的一本書,我爲什麼會買?但是,隨着閱讀,我似乎發現這本書有一個特點——麻煩是肯定,但是不知爲什麼,我特別入迷,我甚至從中午十二點一直看到午夜十二點。雖然沒有汲取多少知識,這裏的知識太豐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讓我頭昏眼花的,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涉及的方面還是有限的,比如書中很少談及中國哲學(如果要談及中國哲學史估計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我很喜歡希臘神話,我認爲希臘的神離我很近,因爲他們擁有普通人所擁有的特性。而中國的神讀我來說太遙遠了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

《蘇菲》一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我看到了人類是如何進步的,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哲學就是關於智慧的學習,這對我來說可是一個新的名詞,我一直以爲哲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學科,就是講道理的,和科學歷史等等沒什麼關係,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但是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用心學習。

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比如書中有幾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的童話人物,像小紅帽,愛麗絲之類的,很可愛的想象。還有他的授課方式——寫信,對話(至於那影碟,我們看不見,只有蘇菲知道這是什麼感覺)與其他哲學書相比之下特別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如同我一般,每當我思考,就宛如進入了蘇菲的世界,哲學的世界。這是一本最易懂的哲學啓蒙書,但我真正的進入它卻費了不少的周折。我開始用哲學的眼光審視世界,發現身邊的哲學無處不在。

小鳥有沒有思想,我想,我不是鳥,自是不知其是否所思。優雅的旋律傳入耳中,一種對哲學的思考,在電影的潛移默化中,悄悄展開。

影片用奇幻的手法穿插着一些傳奇人物的歷史故事及其思想,蘇菲的一次次探索,從啓蒙到進化,引領着我們進入了一個神奇,理性而又充滿魅力的哲學世界。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又將是爲何而存在?一個個問題,不僅僅只是引導着蘇菲,還讓我們發出了深深的震撼,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那樣的難以回答,正如電影中所說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對於飢餓的人來說,是食物;對於寒冷的人來說,是溫暖;對於痛苦的人來說,是幸福。

存在的意義,怕是沒有人能理解。就猶如世間萬物一樣,世界爲何存在?其意義又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恐怕是連提出這些答案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確吧。

我們迷茫,並不是因爲年輕,而是因爲,我們不懂得這個世界。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對外面世界的探索,對內心世界的創造,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直到死亡。人有多大成就,並不是他做了什麼事,而在於他是否洞悉了世界的本質,創造的內心世界是否有價值。

我是誰?生命又是什麼?世界爲何存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不可能告訴我們,他們所做的,只能是引導我們去創造創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創造世界存在的意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8

暑假時就買了這本書,但是最近才靜下心來細細的去讀。這是一本介紹西方哲學史的小說,相比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要有趣生動很多。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裏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祕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裏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果然是我思故我在。

有點羞愧的是,這本被當作西方青少年哲學啓蒙書的《蘇菲的世界》,仍然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夠完全理解。可能是自己對於西方哲學的知識瞭解甚少,這本書對於沒有文化背景的中國學生來說,在理解上的確會有些難度和缺乏系統性,不過,這依然不妨礙我對這本書的喜愛程度。這不是一本情節曲折離奇的書,沒有大起大落的轉折,它按照有關歐洲哲學的歷史與文化而展開,平淡,雖懸念重生卻波瀾不驚。你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是這本書首先討論的問題。人,作爲一種擁有開放意識的獨立主體,我們應該對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滿無畏和反抗,不管我們從哪裏來,不管我們本身多麼弱小。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9

其實《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早買了,可由於種種原因,我讓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櫃裏,把它忘的找八國去了。直到這個寒假,老師說除了必讀書籍還要閱讀其它任選的書目,我纔在書櫃裏翻箱倒櫃,把這本被我遺忘了很久的《蘇菲的世界》拿了出來,開始細細品讀。

《蘇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喬斯坦?賈德所著。十四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意外的發現信箱裏放着神祕的一封信。沒有寫寄信人的名字,也沒貼郵票。上面僅僅寫着——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蘇菲在一位不曾謀過面的神祕導師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學的大門。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可以說,《蘇菲的世界》完全可以當作哲學啓蒙書來閱讀,絕對能使你受益匪淺。另外,本書的小說部分,蘇菲所經歷的一系列怪異的事情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讓我們沉迷其中。

對於這本書,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蘇菲的導師給蘇菲的名爲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講到的關於兔子的比喻,我感覺實在再恰當不過了,非常適用於我們現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個嚎啕大哭的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對着這個世界。那麼他們就好比生長在兔子細毛的頂端,他們驚訝於種種事物。可隨着年齡的增長,不斷的打拼,不斷的前進,也就越來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層最舒服的毛皮走區,於是,他們就在那兒安居樂業,感覺非常束縛,不員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纔會踏上這危險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來失敗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的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卻依然在討論他們一塵不變的話題:某某蔬菜現在是什麼價錢?……一系列家庭的瑣事,放在他們的嘴裏,就等同於嚼一塊泡泡糖那麼有勁兒。

所以說,我們要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來,不要只滿足與此時此刻的舒適溫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會漸漸磨掉你的意志。我們不如去闖一闖,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頂端,再度以彷彿乍見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

今日終於讀完了蘇菲的世界。人有選擇的自由,可以能動地作用於社會。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論者,但又相信社會與自然一體,會生長,是一元論者。有時能體會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確實,人只是廣袤的世界裏的一粒灰,認識事物有不實之處,如康德所說,戴着有色眼鏡,受到種種限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裏,運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對生活不僅是美感的體驗,如祁克果所說,要進入到道德階段,堅持按正確的去做。但不想進入宗教階段。誠然,有時天人合一的感覺就像是宗教。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爲,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爲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乾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她從這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同時達·芬奇的繪畫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也包括其中。

這本《蘇菲的世界》可謂是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記》,它引領我在一個新奇而古老的世界裏漫遊。其實在大千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是漫遊者,而哲學正是我們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讓你用心靈的眼睛去尋覓;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現象,而是讓你用自己思想的腳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說人人都是哲學家。但我覺得,至少人人都有點哲學頭腦一種好奇的探求願望,一種不棄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聞,在學習中探索知識。就像蘇菲在神祕導師創造的神奇世界裏探索世界謎團。或許這種對於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正是這種天性促使人們一往無前,正是這種精神使人們不斷髮現和創造。人類善於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會思考,那麼蘇菲能在神祕世界裏解開一個個謎團而受益匪淺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個個難題而興奮不已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人們能在各方面得到進步因而加快發展嗎?

蘇菲在書中反覆問自己:我是誰?我爲何在這裏?我認爲,人類在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和收穫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我想,蘇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裏的經歷和感悟證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爲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說,但也是一本有系統的涵蓋各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隨着小說人物在哲學傳統中尋求謎團的解答,讀者也跟着溫習了一遍西方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不論就內容,或就其受歡迎程度來看,都是極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成功,顯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指標,就是社會大衆渴望知識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說裏,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祕裏。現在,我們有機會一一來巡視,到底這些飽學之士,教了我們些什麼。

它是一本扞衛哲學的書,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本書不是在探討哲學上的某一特別思潮或歷史,而是嘗試對每一派別做概論式的介紹,並說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說是一本集“學術界一般看法的摘要錄”。因此,這本書表達了當今知識分子的立場。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爲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爲他們可以爲我們選拔選美皇后或告訴我們今天蕃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在這本書裏,其實真正感興趣的哲學,不在邏輯學、數學或語言學,當故事重心轉移到馬克思、弗洛伊德、達爾文和宇宙論時,摩爾、羅素等人,根本連提都不提。有些話題,即使和哲學沒什麼關係,卻一再出現,很明顯,這是一本在政治立場上十分討好的書。一切當代時髦詞彙全部被囊括:生態學、女性主義、寬容、東方宗教、比較宗教、聯合國和新世界秩序等。這樣的寫法,或許是爲了使哲學議題不和時代脫節,或許是爲了涵蓋更廣大的讀者羣,不過,留給讀者的印象是這些議題似乎纔是作者真正關心的。

因此,這不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擇性的探討。在小說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並未提供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只是這是歷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歷史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