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道》的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之道》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活之道》的讀後感

《生活之道》是現代臨牀醫學之父,奧斯勒大師的講演集。在大師有生之年,他把對人類的愛,人性的尊重,人道的實踐與全人的關懷帶到工作,生活與教學中,把醫師、教師與學者的精髓,提升到極致。在他看來,醫療是一個人與人互動的關懷過程。醫療必須建立在對人性尊重的本質與對生命熱愛的精神上。我都覺得現代的醫生應該去認真讀,反思自己作爲醫生的角色,怎樣纔是仁心仁術。

“現代醫學已經讓醫師們也能夠使用比奧斯勒醫師當時有效千百倍的藥物,同時也更能夠減除病人的病痛與殘障,在疾病的預防、治療與照顧上,能夠提供病人的遠較過去爲多;在緩解疼痛與身體的殘疾上,醫師的配備更是遠勝於前輩。儘管如此,講到受人信任與尊敬,今天的醫生卻是江河日下了。”我想編者的這些話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點到了痛處了吧。中國的醫學設施從沒這麼發達過,可是醫生的道德素質也從沒這麼落後過,以前懸壺濟世的醫學精神已被紅包勢利所取代。奧斯勒認爲,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在這個使命當中,用心要如同用腦。他認爲一個醫生絕不只是在治療一種疾病,而是在醫治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個活生生、有感情、正爲疾病所苦的人。而不是我們現在社會中,病人變成了取款機。所以,在閱讀他的書中,我可以感受到他濃厚的人文氣質,深沉的人道精神,特立獨行的學者思想,我覺得很多想法與理念都可以運用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鑑,參考,學習與運用。他提醒我們不要以爲自己是白衣天使就可以高高在上:行醫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這項使命要求於你們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腦。你們最能夠表現自己的,不在於藥水與粉劑,而是強者對弱者、正者對邪者、智者對愚者所能發揮的影響力……身爲醫生,醫療以外的事情固然與你們無關,但你們卻有一項更崇高、更神聖的責任。心裏不要老想着,要在別人面前點一盞燈,好讓他們看見你的好行爲;相反地,你們全都屬於那支默默工作的大軍。醫生與牧師,修女與護士,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不競爭、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聲音的人,他們的天職就是撫傷、救窮、治病。最好的醫生也是最不爲人所知的,對於你們這一羣默默的工作者來說,無論是在偏遠的農村、大都會的貧民窟、礦區與工業城鎮、或是在富人的華屋、窮人的陋室,你們的天職都是一樣的,用知識、能力、愛心與正直去承擔最艱難的工作。說到知識,你們可以將所學發揮到最高,並不斷完善所學以增強能力,不分人等,不分地域,在需要你們的時候隨時伸出援手。說到愛心,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弱者表現關懷與親切,對傷病心懷悲憫,對所有的人給予仁慈。說到正直,則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夠誠實地對待自己,對待你們的.使命及你們的同業。

不論是做人做事還是行醫教學,他非常看重視心靈與精神的上的進步,昇華,並因此對閱讀、思考、內在修爲都作了總結與分享,尤其是他強調善獨,與中國古人的慎獨不謀而合,與諸葛亮“寧靜而致遠,淡泊以明志”共鳴:擁有豐盛的寧靜,無非是要讓我們有能力去包容我們不幸的鄰人。今天,我們的內心之所以得不到安寧,說起來可悲,或許只是因爲手頭拮据,缺乏那些外邦人所追求的東西。在這裏我卻要特別提醒你們,過不久,你們當中有些人,事業蒸蒸日上了,試煉的日子才真正來臨。或早或遲,事業發達了,鈔票進進出出,你們或許就會浪費了你們的力量,等到你們發現自己的心靈已經迷失,卻是爲時已晚。換句話說,在你們積習已深的靈魂中,再也容不下溫柔敦厚,生活也就失去了價值。

文化修養之於一個行醫的人,其重要性勝過任何其他的行業,醫生之需要文化修養尤其有其必要性。一個醫生所要面對的人,形形色色不說,每個人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除了他的治療能力使他們身受其惠,還有些東西,他們雖然無法領會,無形中卻也有着極大的影響。我想,即使我不是醫護人員,不是即將從事醫學工作,當我翻閱書中的每一頁時,都會有相同的感受。不論從事什麼行業,追求什麼使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全都應該不斷地精益求精。無論行醫或教書,奧斯勒都可以說是良醫與良師,而他就從未停止自我要求,始終在督促自己,還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