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游龍門石窟個人感想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爲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龍門石窟觀後感AA級旅遊景區,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龍門石窟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游龍門石窟個人感想

  龍門石窟觀後感(一)

洛陽南郊的伊河在靜悄悄地流淌。緊挨着這條河的一道山樑的整個山面雕鑿了2100多個石窟,窟中佛像有10萬多尊,題記碑刻3600餘品,佛塔40餘座。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佛教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這些石窟的營造時間前後達400多年,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歎爲觀止。

游龍門石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奉先寺中的盧舍那雕像,它是我國石窟造像的傑出代表,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舍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因此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羣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盧舍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阿儺、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誠。再看邊上的天王、力士像,則是面目猙獰、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突出。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爲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緻,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解放前被美國人勾結我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古陽洞也很出名。這裏有豐富的造像題記,爲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清代學者康有爲盛讚這裏的書法之美爲: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遊洛陽龍門石窟,我有兩種感受。一種是歷史的厚重感,——精美的佛雕,讓我深感祖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一種是恥辱感——爲某些國人的愚昧行爲而感到恥辱。因爲石窟中的佛像大多被國人切割盜走,被破壞的慘狀令人髮指。被盜的石佛,有的早已被損毀,有的漂洋過海,成了外國人、外國博物館的珍藏品。厚重感使我更加珍愛民族的藝術;恥辱感讓我痛恨損害祖國文化的民族敗類,更加增強愛護保護珍貴祖國文化遺產的責任感。我走過的一個個空空的石窟,基本上沒有了石佛,就像眼睛被挖去了眼珠,留下空洞的“眼眶”,心裏感到非常沉重,真是欲哭無淚啊!優秀的文化遺蹟歷經磨難和浩劫,滄桑之後其實剩下的並不太多。作爲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對身邊的文化遺蹟應當像愛護眼睛一樣地愛護他們,因爲,面對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我們不能給兒孫後代留下文化的荒蕪!

  龍門石窟觀後感(二)

一直仰慕洛陽,因爲它有着象徵魏晉時代精神與文化的龍門石窟,有甲天下的牡丹,在這個炎炎的夏日終於有幸到龍門石窟瞻仰。這聞名於世的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的結晶,藝術實踐的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雖然我對石窟文化並不懂,但是瞻仰這龍門石窟卻也非常震撼。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裏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石窟就位於兩山之上,山上樹木叢生,放眼望去是無盡的綠意,伴着水流清風吹過,絲絲涼爽襲來甚是愜意。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最大的當屬“大盧舍那像龕”,其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 “大盧舍那佛”坐像造型豐滿,儀表堂皇,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衣紋流暢;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仰望着大佛,聽着導遊的介紹,頓時感慨古人的智慧,雕刻出這麼富有生命的佛像需要雕刻者怎樣的虔誠啊,我彷彿看到一個虔誠的老者小心翼翼的審視每一方石頭,帶着無比的虔誠,慎重的落下每一刀,他像呵護寶貝一樣撫摸那每一塊山石……

順着伊水東岸往北走有香山寺,沿着臺階往上走,兩邊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天很熱,可是走在臺階上卻是涼風陣陣,這也許就是“高處不勝寒”吧。很意外我看到了蔣宋別墅,那是複式的二層小樓,依山而建,別有一番風味,門前的石碑上記錄着這幢別墅的背景,對於這段歷史說實話我是無知的。站在別墅的陽臺之上,山水盡收眼底,真的是賞心悅目。

我出去遊玩的機會不多,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能走回頭路的景點,我參觀的最後一個景點是白園,也就是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先生的安息之地,這裏清雅寧靜,林木茂盛,清澈的水緩緩流下悅耳動聽,小水池裏金魚游來游去,就像一位遊客說的:“白老先生真會選地方。”

不知不覺已是正午,太陽更是肆意炙烤着大地,我也只能和石窟說再見了。

  龍門石窟觀後感(三)

暑假,我和媽媽一起去遊覽洛陽龍門石窟。一進門,只見萬尊石頭做的'佛像,各有各的姿態:有的是站立的,有的是坐着的,還有的是盤腿的……真令人眼花繚亂。可仔細一看,我發現:有的佛像頭沒有了,有的佛像手沒有了,有的佛像腿沒有了,還有的佛像身體沒有了……

我很納悶,於是問導遊:“爲什麼有些佛像的頭、手、腿和身體沒有了?”

導遊告訴我:“有些佛像的頭、手、腿和身體被那些可恨的國內外的非法分子偷盜、販賣到國外去了。”

我火冒三丈地說:“這些非法分子真是太可惡了。”

導遊繼續說道:“洛陽龍門石窟修建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遷都洛陽前後。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埋藏着唐、宋、金、元七個朝代的大量文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評價:‘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可惜現在的龍門石窟已經被盜鑿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完好的只剩下百分之三十左右。”

聽完導遊的話,我非常生氣和難過。那些可惡的偷盜、販賣文物的非法分子竟然把我們中國的國寶賣給其它國家的博物館,破壞了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我想對我國的偷盜、販賣文物的非法分子說:“你們還是中國人嗎?你們這樣做對得起自己的祖國和自己的良心嗎?請你們努力改掉這些過錯,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做一個保護文化遺產的中國人!”

  龍門石窟觀後感(四)

我和爸爸去了白馬寺後,隨後就乘53路公交車到了離洛陽市區南12公里的龍門石窟。這裏兩山對峙,滿山翠柏,長橋飛架,清泉綠水,伊水從其間北去,形成了一座天然門闕。秦大將白起戰韓魏聯軍的“伊闕大戰”,就發生在這裏。隋朝建都洛陽,宮南門正對伊闕,因皇帝都自喻“真龍天子”,從而開始把“伊闕”改稱“龍門。”

據資料記載:龍門石窟現存洞窟兩千四百三十五個,造像十萬餘尊,碑刻題記共八百餘塊。此外,龍門石窟還保存着豐富的佛教藝術建築和書法等方面的實際資料,是人們公認的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和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雲崗石窟被稱爲我國的三大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火燒洞、蓮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羅僧龕、千手千眼觀音龕等等、等等。在衆多佛窟中,我最喜歡的是雄偉、壯觀、體態最大、型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爲盧舍那,聽講解員說:大佛高1714釐米,頭部400釐米,僅耳朵就長達190釐米,比一個人還要高出一截。在佛經中,盧舍那的含意是“諸惡皆除,衆德悉備,淨色遍照法界”,是佛在顯示美德時那種理想的化身。盧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雙目向下俯視,默默傳導着他的安祥與慈愛。盧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隨衣掛線,僅寥寥數筆,顯得樸實無華,洗煉流暢。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飽滿,眉目修長,身披輕紗,一雙睿智的雙目向胸下俯視,似乎在向人們傳送着慈愛和安祥。我對的我們祖先竟能開創出這麼高大、這麼精美的大佛,實實令人嘖嘖稱奇。但令人可惜的是,這樣一尊莊嚴、樸素、美麗的大佛小臂以下,幾乎崩塌殆盡。儘管如此,可在人們的眼裏,依然泯滅不了盧舍那的美貌。反而讓人更感到了美的聯想,所以大佛盧舍那在世界的東方,永遠是一顆璀燦的藝術明珠。

在奉先寺,盧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側是她的大弟子迦葉。迦葉的刻石造像高1030釐米,立於履蓮束腰臺上。現在的迦葉像已經十分殘破,但從殘存的面部依稀可見他飽經滄桑的神韻。

主尊佛盧舍那的右側,是釋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難。阿難刻像高1030釐米,赤着雙足,立於束腰臺上。阿難出家時只有十幾歲,是個小王子,養尊處優。出家後,儘管經過磨鍊,還是擺脫不掉少年的稚氣。他頭光圓,面頰豐滿,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着幾分稚樸與憨厚,讓人看了憐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難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除了他的雙手殘破外,其神態、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正面三尊佛像的兩側,還有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侍從待立。他們的面部豐滿圓潤,雙目俯視,雕刻精美細緻。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兩廂,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護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樣獨具匠心。天王頭束髻,戴寶冠,身披甲,面目威嚴,形象顯露出一個“武”字,力士兇悍怒目,令人望而生畏。這裏的菩薩端莊、文雅,天王力士的威風凜凜,全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演義的淋漓盡致。

遊覽完了龍門石窟西區,過了漫水橋,又看了東區的擂鼓臺南洞,擂鼓臺中洞,擂鼓臺北洞,千手千眼觀音佛龕,香山寺和白園等景點後,我站在高處,俯視着龍景區的翠柏遍山與伊河北水相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麗的畫圈,我感到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太偉大了。它使我們詳細瞭解了各個方面的歷史,爲我們這些後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當我瞭解到龍門石窟的文物,遭到美、英、日、法、德等國的文物盜竊者,在我國的民族敗類的協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