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閱讀感悟500字範文

作家老子寫過一本書,叫做《老子》,讀後甚是有感。老子《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現在就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老子的心得感悟吧。

老子的閱讀感悟500字範文

  老子的閱讀感悟500字篇一

從低位上漲到高位,就是從無到有,而達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調整到起始,從有到無,如此循環往復,這是規律常理。明白了這個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環往復就是明智的,否則輕舉妄動,沒有信號而操作,擅用心智,就會產生禍害。瞭解了這個規律,做事就坦然,就會順應規律而平靜。符合規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夠不失敗,永遠免於危險,即虧損。

你不能有善惡,即有想法,讓自己與自然融爲一體,放鬆心靈,一切順應自然生長。遵循常道,你就永遠遊刃有餘,順應常道而歸於平靜,不受制於市場的漲跌變化,不爲物所用,卻能與漲跌同在。

老莊講究無爲而治,我也是聽聽而已、說說而已,略知其意。但今天我突然覺得,在股市中什麼是無爲,怎樣達到不治而治,自然順通。所謂無爲,就是按照信號執行操作,之後產生的結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斷了,它自然會告訴你我會怎樣了,那麼你也就無需作爲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閒了、輕鬆了,順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達到目標了,而達到這些目標並不是你做什麼了,而是你僅僅按照信號執行了,哪裏還有什麼緊張、忙碌,哪裏還有用什麼方法彌補之前的錯誤,你什麼都不用做,就會得到必然的結果,你在股市中也就無爲而治了。而你多用心智,反而會帶來災禍,形成虧損和套牢。今天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心裏感到異常興奮和坦然。

執行信號,就是順應天性,與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會有災禍,就無所不通,沒有災禍也就坦然了,無牽掛、無憂思,對後面的操作能夠遊刃有餘,這樣符合規律、禮儀,符合天道,所以永遠沒有危險,而能夠平靜的操作每一筆。執行信號,就是走在了趨勢的前面,不被套牢損失,執行信號就不會受傷,躲開了災禍,也就坦然平靜了。

信號是神聖的,必須對信號充滿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動的惟一標準。

  老子的閱讀感悟500字篇二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今精讀過後,"深感不學道,不足以處世,不識道,不足以經商,不得道,不足以爲官。"《老子》五千餘言,字字勝金,就連我等迷戀世俗的頑固分子讀後不經也感慨"朝聞到,夕死可矣。"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胡適先生曾給出這樣高的評價,可見《道德經》博大精深,不單是道德倫理範疇。道,是老子哲學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和命題,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老子以道爲核心,或者說是把道作爲原動力,擴展並提出了道的本體論、辯證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等認識論的哲學思想體系。因而,要理解老子思想,無疑要從老子的道的哲學命題入手。那麼,老子的道是什麼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麼我道不明,但是我深知要聞"道",要修身養性的重要性,並時常警覺自己。

《老子》分上篇"道經"計37章、下篇"德經"計44章,共81章5700餘字。"道經"闡述宇宙萬物本原,含天地陰陽變化之規律;"德經"言社會處事進退之方,蘊長壽養生之術。根據聯合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歷史上被翻譯最多的兩本書,第一本是《聖經》,第二本即是《老子》。《老子》不愧爲中華文明的千年陳釀,可謂愈老愈香。今小酌一杯即可謂有點醉矣。

《老子》裏提出了做一個"上德之君",即品德高尚之人的要求。同時,他教導人們如果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並且要目標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就能"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它對於提高人的精神修養、成就事業,有着重要的歷史借鑑價值。那麼如何成爲一位"上德之君"?老子認爲:

第一,應該立身淳厚,不取澆薄;存心樸實,拋棄虛化,所謂;"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在老子看來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的"德",因此有德。即"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追求做品德高尚的人,就應該去除形式上的仁義禮樂,做到立身淳厚,存心樸實。我認爲"存心樸實"乃"老實"也,老老實實,安安心心,老實人安自己的心,安別人的心,此乃"上德".華而不實,"裝"也、"裝"也,惡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有"道",做人、治國皆如此。在治國方面老子認爲"上德之君"治國應當"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矣。"因此春秋末期的那套以禮爲主,以德爲核心的所謂"仁、義、禮、樂等都是非常虛僞的,不處實的,)那套有利於奴隸主制度的"禮制",是導致天下紛亂、壞事頻起的罪魁禍首,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實行"道"的無爲而治。

  老子的閱讀感悟500字篇三

老子認爲,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着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爲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爲達到有爲,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瞭解這種因其能空能無,才能具有裝載器物的價值。那我們的課堂呢?回想自己的課,40分鐘,滿滿當當,提問、講解、練習……在我們的教學目標的背後,在緊鑼密鼓的講解演練之間,我給學生留出一些空白麼?書聲琅琅是課堂,靜思默想,沉澱思緒又何嘗不是課堂?我在備課時,每一步都要求自己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嚴絲合縫,步步爲營,細細碎碎的問題不由自主地越拋越多,總怕學生還有不懂,訓練點沒講透。滔滔不絕間,是學生見縫插針的回答,整齊響亮的“不約而同”。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教育,是要遵循規律的,就像道德經裏所講:“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萬事萬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靜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順應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盡力而爲,順其自然。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在書中,有許多地方都是從自然現象引到社會道理。在論述君主要居於百姓之下就是因爲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納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丟失了這種敏感。我們缺少了從細微處看道理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力,也是一種理解力,更是一種闡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