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新韻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古風新韻教案設計

1、聆聽兩首古詩詞歌(樂)曲,體會作品所表現的意境。知道歌曲《但願人長久》在樂句結束音運用上的特點,以及所表現的情景和情感。

2、能飽含深情地背唱歌益《遊子吟》,表達自己對母愛的感激之情。並能說出兩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區、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輕柔、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誦中感知詞曲之間的緊密關係。

4、在聆聽古琴曲《關山月》的過程中,認識民族樂器古琴,並記住古琴的音色。

5、學習堅笛雙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與同伴合奏豎笛曲《大鹿》。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聆聽與學唱,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經典。

2、讓學生感受古琴所表現的“安靜悠遠”的意境,體會古琴獨特的“天地之音”和空靈感,並記住古琴的音色特點。

教學時間: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聆聽聆聽樂曲《關山月》,認識古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1、從主題“古風新韻”直接進人。聆聽古琴曲《關山月》片段,教師從演奏樂器的音色上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古風”,設問:你認爲樂曲中的什麼因素讓你有“古風”之感?聽到這首音樂,你好像看到了什麼情景?

2、認識古琴導入。

3、初聽樂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讓學生邊聽邊閉着眼睛,隨音樂用手模擬古琴的演奏動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隨音樂默誦古詩《關山月》,體會古琴曲的意境。先讓學生誦讀古詩《關山月》,談談這首詩所表現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誦時,教師藉助相關的圖片展示,將樂、詩和畫

結合,引起學生的聯想,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意境。

5、自選一首與古琴曲《關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詩,進行配樂詩朗誦,體會古代文人的氣質與情感。

三、全課小結

談談這節課收穫和感受。

教學反思:古琴曲《關山月》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表達了守邊戰士在馬上吹奏的軍樂,樂曲表現了徵人思鄉報國的情感。琴曲《關山月》爲本世紀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音韻剛健而質樸,氣魄宏大,抒壯士之情懷,真摯感人,富有濃厚的北地音樂風味。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聆聽音樂,感受樂曲的韻律與情感,孩子們很聰明,樂感也不錯,第一遍聆聽就聽出這首曲子是思念家鄉的,略帶憂傷的,然後我讓學生隨音樂默誦這首李白的唐詩《關山月》,提示學生要把詩詞朗誦出樂曲的韻律來,六年級的孩子對詩詞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朗誦詩詞也有一定的韻律。然後我又讓學生用桌子當古琴,模仿古琴的演奏姿勢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意境。

第2課時

教學內容:聆聽歌曲《但願人長久》,學唱歌曲《遊子吟》;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一)、聆聽歌曲《但願人長久》

1、用師生“對詩”的形式,從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師出上句“人有悲歡離合”,學生對下旬“月有陰晴圓缺”;教師吟上句“但願人長久”,學生誦“千里共嬋娟”。。

2、簡單賞析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及創作背景,知道詩詞所表達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水調歌頭》。選用古琴曲《關山月》和歌曲《但願人長久》作爲背景音樂,朗誦後,請學生談談不同的配樂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風”與“新韻”。

4、聆聽歌曲《但願人長久》,歌曲在樂句結束音的運用上的特點。讓學生邊聽邊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點時,師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師唱“明月幾時”,學生唱“有”.幫助學生感知結束音基本運用長音這一特點。

5、安排對比聆聽鄧麗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較她們在演繹這首歌曲中的不同韻

味、鼓勵學生嘗試打破歌詞原有的節奏,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節奏、語調來吟誦歌詞,給詩詞賦予“新韻”。

(二)、演唱歌曲《遊子吟》。

1、複習學過的《詠鵝》《春曉》和《靜夜思》等古詩歌曲導入。

2、初聽歌曲,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請學生朗誦唐詩《遊子吟》,體會詩中的情感。

3、再聽歌曲,聽出兩段旋律在情緒上的'變化。啓發學生:這首唐詩呈現了兩遍,在情緒上給你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4、用歌曲的伴奏音樂做背景音樂,請學生誦讀唐詩《遊子吟》兩遍。要求學生讀出不同的情感。

5、學唱歌曲,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

(1)視唱旋律。要求學生帶着感情來視唱歌曲前八小節的旋律,視唱時不帶裝飾音。熟練後跟教師的琴聲、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節旋律(帶裝飾音)。

(2)跟音樂哼唱歌曲的旋律,體會兩段旋律在音區、旋律進行方面的不同。請學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來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兩段旋律的變化。引導學生從音區、旋律的走向比較它們的不同。

(3)學唱歌詞,演唱歌曲。這首歌曲深受學生喜愛,且容易學唱,在演唱時,教師從旋律的走向、音區的變化上,引導學生通過力度的變化、唱法上的不同來唱好歌曲,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三、全課小結。

齊唱歌曲,談談感受。

教學反思:《遊子吟》一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這首歌曲曲調婉轉,無不深深撥動着天下兒女的心絃,使學生深切感受到音樂與詩句珠聯璧合所描繪出的情境,體現了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結合。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創設一個充滿愛的教學情境!形象生動的解決了教學難點:前倚音,也從而使學生體會愛,明白愛,更好地體會歌曲中的感情。在充分理解古詩含義的基礎上,結合畫面、旋律中的附點、前倚音這些音樂符號,學生能自然流露出對媽媽的感情,感受到在演唱這些句子是應用溫和的聲音和較慢的速度表現歌曲,這在體會歌曲感情上很有幫助。

第3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花非花》,學吹豎笛。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課教學:

1、複習學過的歌曲《西風的話》。唱完後,請學生回顧歌曲的曲作者是誰,引入本課的學習。

2、用“WU”哼唱旋律,邊唱邊劃旋律線,感受旋律的線條美。同樣考慮部分學生進入變聲期,請部分學生用豎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師用C調爲學生伴奏,適當降低音高。

指導學生學吹豎笛。

3、聆聽歌曲範唱,理解歌詞表達的意境。請學生用輕而高位置的聲音來朗讀歌詞,用高位置的發聲感覺幫助學生感受這首“朦朧詩”的意境。朗讀後,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教師還抓住歌詞中“花非花,霧非霧”和“夜半來,天明去”,啓發學生理解詩詞所比喻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的含義。

4、有情感地吟誦歌詞,體會詞曲音調的緊密結合。請學生根據詩中每個字的聲調,適當地放慢速度、延長韻母來吟誦。然後請一組同學吟誦一句歌詞,一組同學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學對照、感知詞的聲調和旋律的音調之間的聯繫。

5、學唱歌曲,表現歌曲的意境。在學唱時,引導學生用輕柔、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每個字的字頭唱得稍爲“虛幻”而“柔美”些,體現“朦朧詩”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變化,注意氣息的運用,尤其是最後一句“去似朝雲無覓處”的漸慢與漸弱的處理,氣息要控制好。

6、複習和交流學生已掌握的有關詩詞歌曲,個人或設計小組演唱等多種表演形式,與同伴分享和分組展示。

三、全課總結。

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唱歌曲《花非花》。

教學反思:情境設計導入反響熱烈在課堂初始即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中掌握技能,同時還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講解技巧、儀態、肢體示範動作等,讓學生學到技能方法;練習效果突出根據對學生不同方式的發聲訓練,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學生分小組學習、互動設計反饋較好在氣息練習、發聲練習、找重難點、解決重難點時,學生的團隊合作、互動的環節,不僅讓學生真正體驗了唱歌的技巧,學習的方法,更懂得了合作的快樂,培養了學生日後工

作中所需具備的技能。學生互評效果好,學生上臺表演完,都要進行學生互相評價,老師最終點評,既可以鍛

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可以鍛鍊學生的專業點評能力,共同學習。但學生自己發揮的機會太少,不能充分做到課堂以學生爲主,仍然有些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