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垂直地帶性》知識點總結

  一、垂直地帶性的影響因素

高一地理《垂直地帶性》知識點總結

垂直地帶性的形成在於氣溫、降水等隨海拔高度而發生變化。

隨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氣溫隨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氣溫下降6℃,這與緯度水平變化每相差1個緯度(約110)氣溫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體有足夠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帶,在高差幾千米之內便可出現從熱帶至極地的巨大變化。

但降水量隨高度的變化比較複雜:在溼潤的迎風坡,降水隨高度增加而增多,過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帶),降水出現減少的趨勢;在背風坡由於焚風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遞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風坡降水往往低於迎風坡。如阿爾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帶是海拔2000左右;我國東北的長白山從山麓(海拔500左右)到山頂(海拔2749)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瑪峯的南坡,從山麓到山頂降水一直遞減。

在山地,最大降水帶出現的高度與氣候的乾溼度有關,一般是氣候越溼潤的地區,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乾旱的地區,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方精雲等,2004年)

  二、 垂直帶譜的幾條重要的界限

垂直帶的數量和順序等結構型式,稱爲垂直帶譜。垂直帶譜的性質和類型主要取決於帶譜所處的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中的位置,即基帶座落的具體地點,以及山體本身的特點,如相對高度與絕對高度、坡向、山脈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條件的變化等。

由於沿海向內陸溼潤狀況的變化,沿海氣候溼潤地區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帶譜,大陸內部氣候乾旱地區的山地則產生大陸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帶譜。

一般隨着離海距離的增加,帶譜的性質由溼潤趨向乾旱,帶譜的結構由複雜趨向簡單,同類型垂直分帶的分佈高度則有上升的趨勢。

一個完整的垂直帶譜有幾條重要的界限(或帶):

  1. 基帶

指垂直帶普的起始帶,基帶一般與所處的水平地帶一致,決定了整個垂直帶普的`性質。

森林上限是垂直帶普的一條重要生態界線,這條界線以下發育着以喬木爲主的鬱閉的森林帶;以上則是無林帶,發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墊狀植物帶,在海洋性條件下有的可發育成高山苔原帶。

樹線對環境條件的變化十分敏銳,其高度取決於氣溫、降水,強風的影響也很顯著。樹線一般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的等值線吻合;在乾旱區,樹線受水分影響較大,森林高度與最大降水帶高度相當;一些低緯高山的頂部由於強風的影響,水熱條件遠未達到寒溫性針葉林的極限,仍然出現森林上限。如粵北南嶺山地海拔不超過2000,樹線出現在1800處,其下是已經明顯矮化的常綠闊葉林,其上爲灌叢草甸植被。

  2. 雪線

是永久冰雪帶的下界,受氣溫、降水的共同影響,氣溫高的山地雪線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線要低。如喜馬拉雅山南坡雖然日照高於北坡,但因位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有豐富的降水,雪線在4000,遠低於北坡雪線高度5800。

一般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降低,所以雪線高度大致由赤道向兩極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線爲5700-6000,阿爾卑斯山爲2400-3200,挪威在 1540,北極圈內雪線已低達海平面附近。但雪線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熱帶高壓帶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區。

  3. 頂帶

是山地垂直帶譜中最高的垂直地帶,是垂直帶譜完整程度的標誌。一個完整的垂直帶譜,頂帶應該是永久冰雪帶,若山地沒有足夠的高度,頂帶則爲與其高度和生態環境相應的其他垂直地帶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