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1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彷彿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餬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羣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欺辱夾雜着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裏,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鑽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後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司業。他節節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出世態醜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立刻產生共鳴。從字裏行間也體現出對考場監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並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昇華。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2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書中初章的王冕生性聰慧,有謀士的性情,面對功名,將一切看淡,有“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的人生態度,內隱於心,外隱於市,這也是作者內心的嚮往。

反觀後章的,這樣的人寥寥可數,醉心於其中,待到某時,突然醒悟,卻感嘆於荒費的時光,這是古代的奉行官爲上,民爲昌的思想,就如同現在的大學聯考,在從小父母和老師傳達的言語和教誨,告訴我們大學聯考就是一輩子的事,成則一生永益,敗則一生無望。因此在某一方面的壓迫和禁錮,成爲了沿用至今的.教育方式,其中還有一句話的體現“在這個世上最奇怪的是,那些偷奸耍滑的人備受人尊敬,那些老實本人的人卻受世人所反對”

介紹其中的人物:嚴貢生,生性六親不認,事非不分,奸詐狡猾,劣根內顯。王慧:一朝坐堂,人事不辨,兩行舟濟,難明真意,存亡近前,忠義難顧,終落得個喪家之犬,難以嚎聲,止明爲官難愛民,至將成傷,削髮披緇,悟得前生所失。遽太守:做官幾載,三聲相隨,通靈其性,老業性開,危舟助濟,天性秉善,賢人之鑑,聚布衣韋帶,取天地之真靈,貧窮出良人,富貴多倡盜。

這部小說雖寫的是官場,但其反映的卻有如現今的社會,人大多至小被教育得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努力追求好的生活,當老時,思及前望,卻頓悟於丟棄於自己的所愛,混沌於世間,悔之老矣。無論追和求應正視於自己內心,找到自己所真正愛的去做,天才不及愛與癡,因才施教纔有所放,才能夠學有所用,人有所置。

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3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爲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只可惜,讀書對這些人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荷花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