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精選9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精選9篇)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1

通過幾次家長學校的學習,收穫很多。雖然我自己也是一名教師,但我從家長學校中也學習了很多東西,受益匪淺。主要有這樣幾方面體會:

一、要注重對孩子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第一期家長學校聘請的特級教師錢金鐸老師所做的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學輔導的講座,對如何輔導孩子做數學作業大有裨益。尤其是在輔導中要重視對孩子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對孩子數學的學習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聽了之後,讓人感覺受益匪淺。

二、要學會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聽了張和珠老師的講座,對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認識。以及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何入手,有好多收穫。

比如要引導孩子多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從而發現問題,產生疑惑,萌發求知慾望。要適當滿足孩子對讀物的興趣取向。爲孩子訂購圖書、報刊時,要儘量採取指導、建議與商量結合的態度。要多鼓勵孩子讀書,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些感興趣的圖書,從而逐步提高閱讀的能力。

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可帶孩子去書店,讓他自己挑選自己喜愛的書。對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大有裨益。

其次,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提高和保持孩子讀書的熱情。

心理學分析,只有不斷地利用外界刺激加以強化,興趣才能保持持久和穩定。當孩子對某種讀物產生興趣時,要採取主動參與的態度,對孩子的讀書活動給予關注。找機會讓孩子講書中精彩的內容,講他的感想,參與孩子討論讀後感。結合孩子在語文課學過的有關內容“借題發揮”。這樣強化孩子的讀書興趣,使之堅持讀書熱情。

當孩子讀了書、增長了知識,產生了感想,提高了能力,獲得了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在閱讀過程中好可以幫助孩子掌握一些簡單的常用字,而不是孤立的去識字。正確的引導,孩子從中體驗到閱讀的愉快從而產生再閱讀的願望,抓住時機,對良好閱讀行爲進行強化。

最後,爲孩子讀書創造條件,優化環境。

張和珠老師強調外界環境條件是孩子讀書的外因,父母的素質、住房的條件、家庭生活習慣、住地環境的氛圍等諸多方面均是影響孩子讀書的因素。父母應起表率作用,多讀書多看報,不斷更新和增長知識,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生活習慣要注意,如果孩子看書,家長應對孩子讀書的干擾;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小天地,有明亮而柔和的光線,舒適的桌椅,實用的書櫃,有這樣一個適宜放鬆的環境,使孩子感受到讀書是一種享受。

三、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關係一個民族的未來。如果自私、冷漠、孤僻、只講索取不願奉獻佔了上風,真讓我們爲未來捏一把汗。知心姐姐告戒我們家長不要片面看待孩子的分數,只抓分數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心理問題:敵對情緒、心理負擔重、脾氣古怪、不關心他人、自私自利等。因此,家長必須轉變觀念、實事求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置目標,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培養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2

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自我調節的關鍵。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要進行專門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其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爲了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特總結中學生心理特點如下:

1.情緒。

包括焦慮、強迫、抑鬱、煩躁。具體表現爲:厭惡學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聽課不認真,不認真做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成績提上去,產生了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怒,依賴性增強。

2.行爲。

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大多都有行爲問題,主要表現爲: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學習良好,成績不錯,後來受心理成長因素的影響,學習中表現爲學習困難,上課無法集中精力,記憶力下降,複雜的題目無法集中精神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上課擺弄物品或發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性格變得孤僻,不願與同學交往,學習、生活缺乏積極性,上課不願回答問題,身體睏乏,不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第三,品德標準不明。現今社會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與品行標準不明有很大的關係。行爲違反無法控制,思慮不周,如說髒話、打架、說謊、偷東西、抽菸、喝酒、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

3.生理。

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也是人生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高峯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無論在身體的形態上、機能上,在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上,還是在肌肉力量上和運動能力上,都發生着急劇的變化,生理上的這些發展又爲他們的心理髮展提供了基礎。

中學時代是人由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此時的人既有別於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頑童,其最大特點就是身體、心理的迅速成長和發展。中學生的生長髮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其中既有積極、進步的變化又有消極的變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在身體形態和技能上,在急速的發展中往往會產生不平衡,引發各種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便會產生不良後果。這一時期被德國心理學家稱爲“暴風雨時期”,美日心理學家稱之爲“危險期”。

1.行爲。

中學生行爲觀察的目的性、自覺性提高了,思維已由形象思維發展到邏輯思維爲主,並由經驗轉向理論,表現在邏輯思維的組織性、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發展上;在面臨問題時能夠較快地從根本上抓住矛盾焦點,能夠獨立、批判地思考,對同學、老師、家長、書本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喜歡爭論和懷疑,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迷信權威。

2.情感。

中學生的情感豐富,高亢而熱烈,富有朝氣,容易動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體驗比國小生深刻;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潑愉快的心境;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時帶有矛盾性和兩極性;由於性發育和對未來的嚮往,在異性交往中有時會遇到困惑。

3.意志。

中學生意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目的性、果斷性、自制力幾個心理品質上,能夠有目的、自覺地做出意志決定和努力;在果斷性上有了顯著發展,自控能力不斷增強。

4.人生觀、價值觀。

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長,使中學生開始對人生及世界進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質。

學生的品德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爲,它們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繫,密不可分。道德認知表現在道德思維的發展和道德觀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實現而引起的主觀的內心體驗,它伴隨着道德認知的發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現爲戰勝非道德的動機、排除困難的決心。

依據我國教育指導思想和方針,堅持育人爲本,根據中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3

所謂健康,有很多人認爲只要有強健的體魄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在當今日益複雜的社會中,我認爲不僅要身體健康,還要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今天下午的講座,對於我們這些還很年輕的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師生關係、家長關係和同伴關係的不協調是導致當今中國小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師生關係是最主要的因素。而當前的.應試教育導致了師生關係的異化,要克服這些我們應該做的措施就是調適好師生關係,按照人際關係中的互動的規律去做。其中,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是人際關係的適應,而人類的心理變態最主要的是人際關係的失調。

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際互動的心理規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虛的,還是喜歡聽。所以我們教師就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措施,比如賞識、讚賞。我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就是因爲讚賞可以改善機體氣氛,有利於搞好兒童教育,提高教師的領導藝術,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這些讚賞必須是真誠的、是被在意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就是自我性,通常情況下人都是在利益相關的時候爲自己考慮的多一些,不過這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還有就是在某種情況下會出現嫉妒之心,這是很不好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所以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及時地觀察瞭解學生,儘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否則有的後果會很嚴重。還有一種就是就是羨慕之心,這是產生在一種美好基礎之上的。

還有就是心理歸屬感。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很懼怕孤獨、希望能夠遠離孤獨,尤其是差生,作爲老師我們應該及時地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自己也是這個班集體中不可缺少的,從它的閃光點出發,逐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不覺得孤獨。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共享、被分擔,同時也希望自己在不幸或遇到困難的時候能有人相信。

之所以我們經常聽到現在有很多學生跳樓自殺的、離家出走的、誤入歧途的這些悲劇發生。我也在想如果我們這些教育者能夠及時地去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多關心他們、去教育他們,也許就會減少這些悲劇的發生了。

通過今天上午李教授的講解後,讓我明白,學生出現逆反、任性等問題,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並非故意和老師作對。而且,出現問題的孩子正是需要我們的包容和幫助,我們老師不應該嫌棄他們,就像醫生不能嫌棄病人一樣,要真誠地幫助他們。當我們把問題學生當成一個個研究對象“對症下藥”時,就會覺得有樂趣在其中了。我真得很慶幸能夠有這麼好的機會去學習,給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最後幾天的學習中,我一定會好好珍惜的!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4

通過這次學習,作爲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學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學生的任何問題都定位在表面處理上,而且應該透過現象看學生行爲的心理因素,從根本上指導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在這裏,我談一下自己這次學習的心得感受:

感受之一:這次培訓幫助我認識了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確實是進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礎,而心理健康教師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贏得學生、家長、學校的認同,才能更好的發揮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這次培訓幫助我重新認識了學生、認識了自己、認識了教育。可以說每一位教師都是愛學生的,正是有了這份愛,我們纔對學生付出了很多,可結果卻是我們常常感慨:學生怎麼會是這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現在真正體味到: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一句話的內在含義,那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瞭解學生、沒有把握學生的心理需要,我們的愛再多卻都偏離了我們的預期,簡言之我們的愛不是學生所需要的,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這樣怎能談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爲如此,教師也無法體味到自己工作的樂趣,沉重的負擔壓得教師沒有也不可能體味到應屬於自己的快樂,這也許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會運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結果吧!讓我們每個人都學會去觀察學生、去了解學生、去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每一名教師都應該成爲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師。作爲一名正規師範院校的畢業生,每一個人都接觸、學習過心理學,但一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卻沒有感到心理學的用途,因此早已將它拋之腦後了,雖然有時也會裝模作樣的應用一兩個心理學的術語,那也不過是裝裝自己的門面罷了。可以說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學,更沒有想到如何正確在教育教學上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所以在工作上產生了許多的困惑。正是這次學習它幫我纔開始認識到心理學的重要,更幫我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來我們在不經意之中雖運用着心理學,我們的困惑也正是源於不瞭解學生、不瞭解心理學啊!只有每一名教師都成爲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師,我們纔會更瞭解自己、更瞭解學生,從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過培訓我學到了更多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將心理健康課看的過於神祕,原因就在於沒有真正的懂得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過培訓我明白了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那就是:源於學生,服務學生;引導學生,把握人生!

感受之五:這次培訓幫助我明白了學無止境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學習,不及時充電,不及時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我們就將被時代所淘汰。 有太多的感受,溢於言表;有太多的工作,等着我們去做。作爲班主任,我們始終應該把心理和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其來促進智育的發展,使得學校能培養出健康的學生。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5

孩子教育一直是我們家長的“頭疼之事”,既想要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又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可是要培養一個這麼優秀的孩子,談何容易。通過我們朝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家長微課堂,再結合自己教育經驗,深感親子溝通的重要性。

一、親子溝通的方式不當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多數家長和子女交流時,都以家長自居,自顧自地灌輸大道理,當孩子不願意接受時,便會拿家長的權威來逼迫孩子屈服,導致子女與父母之間隔着一條鴻溝,無法平心溝通。

二、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

優秀的親子交流能使孩子避免各種心理問題,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樂觀向上。當然,我們也需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正確的方式與之交流溝通。

1、與孩子交流細節很重要。比如蹲下來,以平等的身份,平視孩子的眼睛來陳述客觀事實啊。

2、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定要避免親子交流,因爲這個時候你很容易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進而得到負面的迴應,從而引爆家長的“爆脾氣”,不妨讓自己先平復心情,在與孩子溝通。

3、當孩子做了讓我們崩潰的事情時,一定要從一數到十平復心情後再陳述事實以及給我帶來的感受。

4、多表揚少批評,而正確的表揚應該是就孩子某一方面進行表揚,而不是籠統的“你真棒”,對於孩子不足之處,也應該以客觀之評價及建議取代指責、謾罵。

三、溝通語言很重要

用心溝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能就是世界上最近的距離。語言是心靈溝通的最佳工具,只要運用合理,撥動心絃,就可以走出心靈協奏曲,所以在這方面我們要注意語言要溫柔,積極陽光。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感悟,希望我們都能愉快地和孩子們溝通。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6

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多年,深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身心和諧健康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看到大學生青春陽光的身影總是感慨萬千,年輕真好!當聽到他們的“灰色”童年帶給他們的無助、孤獨和痛苦時,又感慨於不讓自己的孩子重蹈他們的覆轍,自己一定努力讓家庭充滿歡笑、陽光和民主,讓孩子愉快、無憂無慮地度過他的童年。接觸很多的案例,很多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父母關係不好,父母離異或單親,被寄養在爺爺奶奶家或親戚家裏,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或家庭出現重大的喪失等等,這樣都可能造成孩子謹小慎微、不自信或安全感缺失,嚴重的可能會得抑鬱症或躁狂症。所以作爲國小生四年級的家長需要從中吸取教訓,還孩子一個童真和歡樂的少年時代,爲他們將來更加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無條件積極關注孩子

無條件積極關注自己的孩子爲他們的發展創設自由而安全的環境。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都可以讓他們去嘗試,只要對孩子有益都可以讓他們去做。不是孩子犯了一點錯誤就大發雷霆、一發不可收拾,一定記住不在孩子身上翻舊賬,就事論事就可以了。實際上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可以告訴父母,並且讓孩子感到父母是他們最好的朋友,安全的氛圍有利於孩子靜下心來專心做一些事情。前些天在上海學習“沙盤治療”時真正地體會到創設自由而安全的環境的重要性。沙盤治療就是讓兒童在裝滿沙子的器皿內自由“創作”——拿任何他想拿的沙具擺成他認爲最好的畫面,中間沒有任何打擾和限制,並且被告知這種環境是安全的。兒童就是這樣不停的擺弄沙具和拼擺圖形,經過十幾次的“治療”就可以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我就十分好奇,是什麼魔力讓一個特有攻擊性的孩子經過幾次或十幾次的沙盤治療最後“痊癒”了呢?後來老師的講解使我豁然開朗:一方面孩子自身具有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通過擺沙盤可以瞭解自己的問題,沙盤也可以讓這些孩子自行解決問題,孩子具有大人無法企及的潛力;另一方面就是治療師給予的自由而安全的氛圍讓孩子可以發揮他們的潛能。

所以作爲家長的我們,不要給關注增加太多的外在條件,無論孩子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無論孩子是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給他們無條件積極關注吧,給孩子自由而安全的環境吧,讓孩子可以無拘無束、自由發揮吧。

二、相信自己的孩子,多用肯定式的語氣

有個小故事是這樣的:小女孩的媽媽告訴她一定不要看電視,否則一切免談。小女孩每次回到家後先打開電視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等看着媽媽下班的時間都到了,她會用溼毛巾把電視降降溫,因爲她知道媽媽回到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電視熱不熱。所有的一切都處理完後,小女孩就坐在書桌上開始寫作業。媽媽回來了,先摸摸電視發現不熱放心了,又看到寶貝女兒在認真的寫作業馬上心情大好,滿足了女兒一直夢寐以求的願望。不敢設想如果一直如此下去,小女孩會變成怎樣,但可以肯定她學會了撒謊和欺騙。作爲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儘量少地使用否定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你可以告訴他可以做什麼,可以如何做,但少用“不能”、“不要”等否定詞語,因爲孩子更多的會聽到“不能”和“不要”之後的內容。家長看到孩子做了自己不允許的事情惱羞成怒,孰不知就是自己不相信孩子導致的。就拿我的兒子爲例,前段時間檢查視力有些問題,告訴他不能玩電腦和手機,但我們也沒有特別的設置手機和電腦的密碼,並給他買了些他特別喜歡的書籍。每天下班後發現他都在認真地讀書,每次都會告訴我書中的一些故事,《魯濱遜漂流記》他竟然還讀了兩遍。欣賞兒子的作文時,自己特別驚訝,發現好多句子都寫得特別流暢和不拘一格,不再像以前一樣家長拼命地催、孩子要命地眉頭緊鎖。設想一下,如果我也做一些不信任孩子的一些行爲的話,孩子還能這樣“堅守”自己的“原則”嗎?相信孩子,放手讓他們去做一些事情,少一些懷疑,多一些肯定。

三、讓孩子跟同性父母成爲好朋友

按照心理學的理論,四年級的孩子應該多向同性父母靠攏,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並習得社會所賦予的一些的特性,如男孩要勇敢和擔當。比如男孩子多和父親一起踢踢足球、打打籃球,不自覺地學習了父親堅持、堅韌和分享的精神,讓他們做一些“男人們應該做得事情”,這樣不僅可以親近兩者的關係,還可以學習一些男人的做事方式和並學會欣賞男人豁達開朗的個性。這時候作爲異性的父母就可以放手讓他們或她們盡情在一起,少些嘮叨和抱怨,默默支持他們。相反,如果這個時期男孩子仍過多的和媽媽一起做事和“糾纏不清”的話,可能會對孩子個性的形成有些阻礙,媽媽認爲這是“愛”孩子的一種方式,不忍讓孩子和不着調的父親在一起,害怕自己喪失對兒子的“控制”。爲了避免長大後出現“戀父親節”或“戀母情節”,現階段讓我們孩子多認同同性父母吧,學習同性父母身上的優良品質,讓孩子有種“很想成爲他(她)們”的那種人的渴望吧。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7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神。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孩子是國家的未來。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信息的來源渠道不斷增多,隨之而來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響着中國小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後果已經逐步顯現出來。在當代各種文化的衝擊和影響下,中國小校如何利用結合各地實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切入點是什麼呢?我認爲萬事心生,中華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社會發展中積累了極爲豐富的內涵,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利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因此,應深入挖掘其中的.寶貴資源,與國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具有國中生特色的、國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實踐活動,以推進國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國中生心理分析

如何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國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我們首先要對現在國中生的心理進行分析,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怎麼想,想怎樣。那麼國中生心理特點是什麼呢?歸納起來有一下三點:

1、自我意識高度膨脹

少年期是人類第二個自我意識發展高峯,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孩子在這個時期希望能儘快進入成人世界,希望儘快擺脫童年時的一切,尋找到一種全新的行爲準則,扮演一個全新的社會角色,獲得一種全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人際交往慾望強烈,此時學校和同伴的影響超過家庭和父母的影響。

2、性意識的驟然增長

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對異性神祕並好奇,表現出更多的關注,樂於接近異性,甚至對某一個異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這種關切若得不到控制將引發早戀,造成對學習沒有興趣(厭學)、上課走神,精神恍惚。

3、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思維活躍,對事物的反應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記憶能力增強。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理解能力不斷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自我意識的高度膨脹、性意識的增長、智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孩子本來並不成熟的心理變得十分脆弱,導致孩子們情緒波動起伏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二、傳統文化對於國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

傳統文化主張修身養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孔子積極主張修身養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強調“心正而後身修”,進而達到“德潤身,心廣體胖”。就是說人只要具備了較高的修養,就能心懷善,心無愧怍,進而感到舒泰寬闊。孔子還提出:“所謂修身養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進一步闡述了修身養性與心理平衡的關係。此外,《論語》中還描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徵,認爲“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也就是說,作爲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對外界各種刺激隨時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心理體驗,時刻使內心世界居於適中狀態。即保持心理的平衡。適度的自信,既不自負、也不自卑,是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面對挫折,過於悲觀沮喪會喪失意志,而毫無所謂則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爲前進的真正動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中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到“中”,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狀態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

增強適應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孟子》強調“人皆有仁、義、禮、智之心”。所謂知天命,就是能理解並實踐仁、義、禮、智,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以禮義適應社會,適應自然。強調“君子不器”。孔子十分欽佩顏回,曾說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不僅如此,儒家還認爲耐挫是一種美德,《論語·述而》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強調面對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於懷。《孟子》中的“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現於世。窮則獨普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反映的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的人生理念,表達了得志則造福於黎民蒼生,不得志也要潔身自好積極豁達的態度。不僅如此,還要能“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時,還強調“小不忍則亂大謀”,對一些不順利、小挫折要善於忍讓、忍耐,以顧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態,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奪志”、“自強不息”等人格品質。當前國中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難,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良是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國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國中生的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儒家思想強調的困而彌堅、挫而愈奮、百折不撓、追求進取的精神對國中生來講,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思想對促進國中生增進心理健康、增強適應社會的良好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此外,自強不息,追求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實現自我價值。自強不息、積極進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的運行,是剛勁強健的,有道德的人應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想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的一切弱點。只有堅忍不拔、強力而行的人,纔是一個有志氣的人。“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精神。這些品質,無論對國中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還是對他們日常的學習、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啓迪作用。

知足常樂,順其自然的樂觀心態。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人生不要刻意去強求不現實的功利或物質需求,而要重視心理的滿足。在獲得這種心理滿足的基礎上實現“常樂”,由此可以看到國人樂觀的生活態度。無論多麼辛勞,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樂乃至以苦爲樂。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主張“順其自然”,提出人類要“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認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人的德行要重視“自然之德”。老子強調“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倡導人不要勉強去做有悖於自然規律的事情,要順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曠達,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於不扼殺事物自由發展的可能性。莊子主張不刻意追求個人生活中現實的東西,而應順其自然,強調“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祿,做到“無功”;忘記一切榮辱譭譽等虛名,做到“無名”。“無爲”而最終“無不爲”,從而實現“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的境界,儘管樂觀知足的心態可能會影響人的上進與追求;但從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樂”與“順其自然”卻是國中生自我保護、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爲的反映。

三、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國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工作相結合

(1)用傳統文化對國中生教育的過程當中,學校老師應當身體力行,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學習,爲國中生作出示範和榜樣,此外,學校老師在對國中生日常教育中應嚴格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實際行動教育鼓勵國中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提高道德素養。

(2)教育內容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充分考慮國中生的文化水平,儘可能通俗易懂,並貼近國中生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比如《弟子規》《論語》《孝經》《中庸》,以及《道德經》《逍遙遊》。

(3)教育方法上。注重國中生學習傳統文化體驗心得,加強互動交流,啓發國中生“開悟”,注重在改造實踐中落實道德細節,形式應豐富多樣,切勿“紙上談兵”。比如可以按學員的興趣將學員分爲三個興趣小組:儒家學派、道家學派以及佛學派,定期開展辯論賽,並談談學習心得,各抒己見,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與心理諮詢矯治部門緊密聯繫。傳統文化教育與心理諮詢矯治工作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彼此手段不同,可以互通有無,雙管齊下,以傳統文化教育引發國中生內心震撼、反思,以心理諮詢矯治爲渠道抒發感受,力爭良性工作效能。

可見,倡導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國中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瞭解自己、悅納自己,增強自信,並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發展自我,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因此,要結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之與當代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廣泛及時開展具有校園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國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實踐活動,促進國中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健全人格,以不斷適應社會發展。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8

1、建立正確的三觀

一個人存在怎樣的心理,過着怎樣的生活,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三觀,要讓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長,家長很有必要及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清楚告訴他是非黑白與做人的道理,切勿讓孩子走上歪路。

2、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孟母爲了讓孟子成才曾經三次遷家,可見成長環境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愛孩子,你就應爲他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你們的家庭要和睦,家長要有好的修養,給予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3、學會調適孩子的情緒

家長應學會調適孩子的各種情緒,當孩子好動時,你要幫助孩子增強自控力;當孩子焦慮時,你要給予孩子安撫與心理調節;當孩子及內向時,你要幫助孩子走出個人世界,面向人羣;當孩子驕縱時,你要及時調整教育方式,矯正孩子不當的行爲習慣。

4、幫助孩子認識自我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就是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了。在此,建議家長們要幫助孩子認識自我,這樣就能及早杜絕孩子自卑或自負的心理,讓他正視自己的不足與優勢,從容面對生活。

5、多些陪伴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你就給予他多些陪伴,少些責罰吧!孩子的童年時光只有一次,稍縱即逝,你怎能不多些陪伴孩子學習、玩耍、說話,好好促進你們的親子關係。

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心得體會 篇9

針對我校農民工子女較多的現狀和個別教師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我選擇了到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參加爲期五天的XX區第一期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脫產培訓。

XXXX年XX月XX日上午七點正,在度過國慶長假後上班的第一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從學校開車前往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拉開爲期五天的學習,報道後拿到學校給我們的培訓指南才發現,課程安排十分緊湊,每天的學習從早上到下午六點半,有兩天晚上的課程安排到晚上九點半才結束。看後心理難免有些想法:一方面,覺得課程內容安排豐富,可以打發漫長的夜晚;另一方面,覺得是成人學習時間安排太不合理,沒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帶着這些想法,參加完簡單的開班儀式,通過第一天的緊張學習,我有了新的認識。

1、我是帶着問題來學習的。通過學習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學校農民工子女的學習問題、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問題、教師的倦怠等問題的切入點。

2、自覺學習是收穫的前提。我是向區教委主要領導請假,經教委陳主任同意後纔有這個脫產培訓的機會。因此只有通過自己自覺學習後,回到學校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內化後才能找到解決學校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力求改變學校師生的學習生活現狀,纔是對上級領導最好的感恩。

3、第一天的課給了我學習的信心。XX博士的《中國小生心理髮展與心理問題》專題講座,從中國小心理髮展的特點與規律、中國小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等方面,以自己教育女兒和學生的鮮活事例,讓我受益匪淺。

聽了本次心理健康的專題系列講座,使我更進一步理解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聽評課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學活動,現今社會不僅要求我們具有健康的身體,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經過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的收穫很大。不僅學習了許多專業的心理知識,以前很多的疑問都得到了解決,我真正認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學習後的一些心得:

一、教師自己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過一線的教學經歷,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周邊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爲,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爲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爲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着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餚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二、經常關注特殊學生的心理輔導

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對待問題學生更應該盡心盡責,遇到問題學生怎麼辦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體的作用,在寬鬆平等的班級氛圍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的團體輔導,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心理輔導效應。針對特殊學生的特點,有側重地選擇團體輔導的主題。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採用講座法、認識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爲訓練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在動機,並在活動中得到領悟。通過一系列的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讓全體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也拉近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係。

考慮學生一般心理規律的同時,也要對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在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中,我一方面通過心理輔導室兼職心理教師的個別諮詢輔導,另一方面也進行了個別談心與輔導。通過學校開通的心理諮詢箱,打通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通道,及時瞭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穫是巨大的,體會可能膚淺,切記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體健康!重視我們自己的心理,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都能保持開闊的心境,良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