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1

5月10日上午,我在xx中心國小聽了金xx老師四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一課,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金老師的這節課,首先從遊戲導入,學生挑戰3秒鐘記數字並統計個數,讓同學們思考“如果用一個數代表第一個孩子三次記數的整體水平,用什麼數比較合適?爲什麼?”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讓學生說出用哪個數可以代表第二個孩子三次記數的整體水平,並說出原因,金老師不斷地引導同學們思考和發言,讓同學們真正感知“平均數”的內涵。使學生經歷平均數的產生過程;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通過學生的不斷敘述,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代表的是整體水平,可以將一組數相加再除以這組數的個數求出平均數即“總數÷個數=平均數”;也可以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更直觀,藉助學習單讓學生畫一畫移一移,讓學生感知平均數既不可能是一組數中最大的數也不可能是最小的數的真正原因,學生進一步瞭解平均數同時求平均數的方法也就在學生理解意義的過程中發現並學會。當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後,又從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身邊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喜悅。課堂教學中有幾個值得我學習的亮點:

1、整堂課學生都處在一個積極的狀態,老師的引導非常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願意跟着老師的思路快樂的學習下去。教師的語言非常具有親和力,對於一位陌生的教師,學生的表現是非常配合甚至是喜歡的。這值得我學習。

2、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一個質疑老師都不急着去解決,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多次的思考來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在表述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形成良好的回答問題習慣,這是我們平常教學中最值得學習的,有時候我們自己會着急,所以急着就告訴了學生該如何做,忽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也沒注重對學生傾聽習慣和完整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3、整個教學環節非常的緊湊,提出問題之後,讓學生有了迫不及待想要解決問題的心理,設置矛盾,以公平或不公平的問題使教學達到一個高潮,並讓學生對平均數有了深刻的理解,真正掌握了平均數的意義。 回想我以前上這節課,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時,總會這樣說: “一組數量的和去除以這組數量的個數,就叫平均數”。依此類推出數量關係式:總數÷份數=平均數或(一組數量的和) ÷(這組數量的`個數)=平均數。然後根據所謂的公式開始生搬硬套,開始反覆地、機械地進行訓練,自我感覺學生掌握得很好。考試出現這類題的時候,學生們也往往不會出錯。但是實際上有關平均數的概念的生成、計算方法都是教師強迫灌輸的,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甚至就不理解。 總得來說,聽這節課使我開闊了眼界,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聽課是教師的必修課,以人爲鏡,才能體察自我的優點和缺點。通過聽課學習別人的長處,通過聽課,反思自我,才能不斷進步,這也是教師成長的一條捷徑。

今後我會珍惜每一次聽課的機會,向優秀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2

平均數是國小數學人教版第六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聽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幾點感想:

課一開始,老師以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球類活動,把學生一下子引入了課堂。這一情境的創設爲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爲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在例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了“投籃比賽”的結果,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拋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是男生投籃水平高還是女生頭的準投籃水平高?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爲男生組,有的認爲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投籃水平高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後,教師並沒有急着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教師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不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並利用條形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爲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爲深刻和全面。

在教學中,教師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作用理解不夠到位。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