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村莊讀書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遙遠的村莊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遙遠的村莊讀書心得體會

遙遠的村莊讀書心得體會1

劉亮程的文字,初讀似是農村生活的縮影;再讀,你會發現在他溫潤如玉的文字下,是值得讓人細品的哲理。《遙遠的村莊》中《大樹根》便是讓我深有感觸的一篇。

樹根的迴響是大地的聲響,大地是萬物的終點和起點,是開始的地方,亦是最後的結局。樹根便在其中,與大地緊密相連,如孩童的哭泣能觸動母親的內心是一個道理。任何事物只有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兩者才能相互感受和體諒。當你弄丟一樣東西時,你着急,你難道不認爲那被弄丟的事物也會擔憂,只是無法呼喊,大地和樹根便是此種關係。

樹根處於樹的最深處,它能與最高處的枝幹相遇,似是天方夜譚,可在思,便有了“英雄惜英雄”之感,兩者似是相隔甚遠,可它們都是彼此種類中的佼佼者—一個努力向上,一個拼命向下,它們的目的都是爲了那棵樹。既然身份和目的都相同,它們何愁中間的距離,在心中就會感應到彼此。

費了千辛萬苦才砍下的大樹根最後卻被運走,送人也沒人要,最終之留下個大坑,讓人不時駐足。他們三兄弟乾的事好似沒有回報,可你認爲他們在意的是結果嗎?不,他們在意的是開頭與過程。從初見的震驚,鋤頭碰上去發出的聲音讓人發愣,他們的內心其實已被這樹根征服,而他們想挖走它,實則是對權威的挑戰。他們挖樹根,挖這個如此大的樹根,是在同自己內心那個對於樹根的固有印象發起挑戰。他們知道把這個樹根挖出來沒有任何意義,可他們仍然做了,並做到了。看似正常的事,他們卻默默打破了自己或說是突破了自己的桎梏。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以前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受到動搖,產生了一種迥然不同的思維,有一份遺世獨立的清幽和一種踏實的歸屬,這正是那個村莊,那個遙遠的飽含自然生命氣息的村莊所帶給我的一份美好。

遙遠的村莊讀書心得體會2

以說,大地總是公平的,就是對劉亮程這樣的優秀兒子她也不溺愛,相反以一種不可抗逆的方式讓其降生併成長於惡劣的生存環境,彷彿有意讓他接受生存難題的各種考驗和努力向其提供跟自然萬物學習的各種機會。於是,在新疆的沙灣縣,一個靠近沙漠的叫黃沙樑的小村莊,成了劉亮程在十七歲以前感知世界和認識世界的一部“大書”。在黃沙樑,生存本身的艱辛讓他慢慢領悟到了萬物平等、衆生同榮的樸素倫理思想,並以此來處理與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蟲一獸、一事一物的不可割捨的共生共榮的自然關係。很顯然,黃沙樑在大地的冊頁之上,劉亮程則在黃沙樑的章節之中。一旦劉亮程打開心智之後,一冊大地之書中有關黃沙樑的章節就變得日漸生動起來。在他的眼裏,“炊煙是村莊的頭髮”,同時也是“村莊的根”。而“夜再黑,夜空是晴朗的”。他堅信“能讓一棵樹長得粗壯興旺的地方,也一定會讓一個人活得像模像樣”。爲此他腰繫一截繩子,肩扛一把杴,在黃沙樑的田地裏,學會了如何適時播種,如何認真護望,如何及時收割,如果分享收穫,同時還領悟到:“在黃沙樑做一個人,倒是件極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爲你是人就趾高氣揚,是狗就垂頭喪氣。在黃沙樑,每個人都是名人,每個人都默默無聞。牲口也一樣。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村莊,誰還能不認識誰呢?誰和誰不發生點關係,人也罷,牲口也罷。”而有了這樣的理念之後,他的倫理觀已經擴展到了黃沙樑的所有動物。自然,也就有了關愛《兩窩螞蟻》,傾聽一隻《鳥叫》,尋覓一條《野兔的路》,坦然《走向蟲子》並《與蟲共眠》,乃至哀傷《一隻蟲子的死》等等妙趣橫生的優美文字。可貴的是,他總能“從每個動物身上找到一點自己”。而這一過程其實就是生命價值的自我認同過程,或者說是慢慢悟知黃沙樑對自己的全部教育過程。

黃沙樑讓劉亮程最終走出自己的環抱時,成爲了一個成熟的大地思考者。他以融入大地的方式來關注生命的存在狀態與生命遠景。而他打開的每一扇門窗,總是含住那遙遠而荒涼在身後的黃沙樑。他是帶着一座自己的村莊上路的。畢竟這座村莊早已成爲他的生存信心和精神居所,成爲一棵參天大樹的根和幹。對他而言,全部的學識就是對一個村莊的認識。他之所以把村莊當作進入世界的第一站,是因爲他相信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至此,也就不難理解他的一句話:“當這個村莊侷限我的一生時,小小的地球正在侷限着整個人類。”

劉亮程沒有上過大學,只讀過幾年國中。這似乎是一個同齡人心目中的遺憾。但他自己並不這麼認爲。相反他認爲同齡人在大學唸書的那幾年,自己也在鄉下放牛時一樣在學習。而且還是一個人學一種課本,這種課本叫生活。是生活讓他早早懂得了向生存本身、向自然萬物學習。而學習的結果是他確立了自己的樸素文學觀,即“我生活,說出我生活的全部感受。這就是我的文學”。

遙遠的村莊讀書心得體會3

趁着國慶讀完了《遙遠的村莊》一書,書裏除了溫暖幽默的文字,還有作者親手繪制的插畫,展現了一段高尚又純真的童年鄉村生活,時而會心一笑。

這本被細節填滿的書,沉下心來,慢慢領悟,會被書中像珍珠般圓潤的文字和笨拙又真誠的插圖打動,彷彿看到了那時候人們的童年,看到他們的一些天真的事。看他們,小時候喜歡抓小蝌蚪養着,卻怎麼也看不到它們長成青蛙;有時歡悅地去摘紅柿子,冬天傍晚窖了紅薯,與小夥伴們相約晚飯過後來挖,於是匆匆吃了飯,第一個來到地裏挖熟了的紅薯……這些場景,似乎也聽我的爸爸媽媽說起過,雖不能感同身受,但從字裏行間很是嚮往,那是人間煙火的.快樂,那是無憂無慮的快樂。

記得我小時候,每每媽媽帶我回鄉下,總要拉着我去田埂走一走,採幾朵野花,抓幾隻小蝴蝶,扣幾隻蚱蜢……到了回城時刻,也遲遲不願離開,也許這就是媽媽對於鄉村的情愫吧。關於小時候的記憶只是支離破碎的一些,但每一件事都記憶猶新,現在回想起來,卻真有許多樂趣,是城裏生活所沒有的。

作者說:“我希望我即使走不動了、說不出話了、眼神不好了還能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還能驚歎雨點落在瓦片上,還能聽到春天花開的聲音,感覺到冬天雪花的溫柔,還可以被‘像在牆上釘釘子’這樣一句簡單的話震動得半天說不出話來。”但願長大以後的我們仍能有一顆童心,對一朵花微笑,對一株草微笑。

遙遠的村莊讀書心得體會4

偶爾走進舒也的博客,看到了一篇:感受《在那遙遠的村莊》裏的溫情。這是一篇觀後感,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爲,我也是知青,在那個年代也曾隨着那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的大軍走進陌生的農村,加入到改天換地、戰天鬥地的行列中去。

很想看看關於這方面的描寫,隨即買了一本。在收到書的當天,我就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了這本二十萬字的小說。

主人公舒永平是一個有理想,有作爲,有主見,敢想敢做且膽大心細的年輕人,從不願隨父母之意下鄉到附近農村,夜裏偷偷地找尋戶口本報名到偏遠山村插隊開始,就拉開了上山下鄉的序幕。隨着情節的不斷髮展,我們似乎也跟着走進了大山,走進了那個坐落在高山峻嶺中叫黃家壩的小山村。

同去的知青大都是作者的同學,他(她)們雖然當時只有16、17歲,感覺比起同齡的孩子要成熟許多。舒永平的堅毅頑強,做什麼都不服輸的那股勁,許清晨的頑皮可愛,王維成的成熟和組織協調能力,還有王娜,張榮清幾個女同學性格描寫都很鮮明。作者用細膩的手筆,豐富生動的語言,描述了趕集路上所遇到的一系列較有趣之事。如;蛇吞蛤蟆,奔跑的野豬,撲棱棱飛起的野雞,一頓難忘的九雞宴。還有人物出場的描寫都很鮮明,像邱奎山、李鐵匠,李興華,畢隊長、姜平等等這些淳樸的山裏人給了知青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還有知青們在勞動中不斷學習,成長鍛鍊的過程。雖然跨度只有兩年多,知青們經歷的卻很多很多,從一開始學習挑水,砍柴,到後來背上幾十斤重的糞兜往山上背糞,和社員比着插秧,學着自己磨面,參加青年突擊隊搶收麥子,參加農田基本建設等等。他們以苦爲樂,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從書裏看不到悲哀,看不到怨恨,看到的是積極向上,勇敢攀登,無所畏懼的一羣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這塊土地上的成長。作者用輕鬆、細膩的手筆,細心描述了大山裏的美景;“黃家壩的秋天是迷人的。秋天到了,果實漸漸成熟了。金秋時節,黃家壩的三澗披滿了綠,漫山遍野的野花、樹木鬱鬱蔥蔥,帶着一種成熟的色調,顯得蒼鬱和深沉。柿子樹上掛滿了黃燦燦的果實,核桃樹結滿了包裹得很嚴實的綠皮核桃,藥木樹上的油果子也綴滿了枝頭。”這裏只是摘錄了一小段作者的描述,你就可以窺一班而見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