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1

一、淺析目前高中語文教師閱讀現狀

作爲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想要教出好學生,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先廣泛地閱讀,只有教師本身深有所得,那麼纔有貨傾囊而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導學生閱讀,而自己卻不去閱讀,那麼效果會大打折扣。閱讀的重要性,每一位語文教師都知道,但是真正坐下來靜心閱讀的教師卻少之又少。

高中的語文教師有備不完的課還有改不完的各種作業,特別是在大學聯考這座大山的壓力下,學校和教育部門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考試分數上。與之相對應的任課老師,有着很大的升學壓力,想要靜下心來閱讀,可能更多的教師會靜下心來想方設法地提高成績。其實,從宏觀角度去看待考試與閱讀的關係,會發現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師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學生成績的最佳方法。

曾經有人調查發現:在中學教師這個羣體中,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被批改作業、備課、閱卷、和學生談話等佔據。

閱讀課外書的教師數量不多,而這爲數不多的教師中,去圖書館次數最少的竟然是我們語文教師。這樣的數據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語文教師不是最需要閱讀的羣體嗎?事實卻讓大家大失所望。

當下,高中語文教師工作壓力大,閱讀量小,閱讀範圍狹窄,閱讀的品味也有所欠缺。正因爲如此,面對知識面越來越廣、求知慾越來越旺盛的學生,不少高中語文老師感到底氣不足、有着捉襟見肘的感覺。

在近兩年,當地教育局組織的高三教師與學生考同樣的試卷,並將試卷混在學生卷裏同時批改,出現了不少語文教師的考試成績落後於學生的情況,這是令人感到非常尷尬的局面,這也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閱讀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高中語文學科有着內容豐富、知識面廣博的特點。上至盤古開闢天地,下至風土人情,從天文地理歷史到古今中外名人傳記,無所不含。因此,教師只有寬泛的視野、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夠駕馭得了語文課堂教學。蘇霍姆林斯基則建議教師:讀書,讀書,再讀書!只有持之以恆、廣泛地閱讀,才能夠得到專業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也只有書本能帶給教師豐富的營養和廣博的世界。

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生活範圍狹窄,接觸人羣和事物單一,知識面相對比較狹隘。若想成爲一個優秀的教育專家或者一個滿腹經綸的語文教師,只有努力追求,不斷成長。縱觀一些起點普通的語文特級教師、語文界的領頭羊,他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表現得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並且形成獨有的教學理念和思想。

細細探究他們的專業成長過程,發現他們一直都在進行着廣泛的閱讀,常年與書結伴而行,在課外閱讀中與古今中外的名家進行着思想交流和思維的碰撞,他們的知識面比普通教師要廣、思維更開闊、視野更寬廣、底蘊更加豐厚,自然而然地教學能力更強。

三、閱讀方法與內容的選擇

構建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是一個異常複雜的過程。書籍品種之繁多,內容之廣泛,即使窮極一身,也不可能讀完。因此,選好書、讀好書顯得尤爲重要。

首先是漢語言文學類書籍的閱讀。語文教師首先要精通語文專業方面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從宏觀角度掌控課堂,引導學生在語文的天空中自在地翱翔,發揮語文特有的育人功能。

其次是廣涉自然、科學、社會等方面的閱讀。要滿足學生日益旺盛的求知,必須有廣泛深厚的知識作爲支撐。語文學科是其它所有學科的基礎,同時也涵蓋其它學科的內容。

由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均需閱讀並且汲取,內化爲自己的知識,形成涵蓋社會、科學、生命等廣泛領域的獨特教學風格。教師以高的專業素養教授出出色的學生。

再次是要鑽研教育發展類的書籍。教師有着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光有豐富的知識結構還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配合以淵博的知識,才能夠出色的履行教師的職責。一個教師是否優秀,除了知識儲備以外,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不可或缺。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2

第一步:通覽全卷,做必要檢查

這是所有考試都必須有的第一環節,不可或缺,意在發現考卷是否有問題。同時對整個試卷的結構、題量的大小等有個直觀感受,做到心中有數。耗時不到一分鐘。

時間安排:大概規劃一下時間。分配時間要服從於考試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證在能夠得分的地方不丟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爭取儘可能多得分。按“分數時間比”實用原則,分值大的題目多花些時間,分值小的題目少花一些時間;

第二步:填寫基本信息後,馬上做名句名篇填空題

之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古詩文填空題,是因爲考慮到趁熱打鐵的意思,一看就會做的題目先花時間。

其實很多學生平時也是這樣做的,趁着新鮮和記憶的清晰,先把僅有的一道考查記憶的題做完。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即使你一時想不起某一空要填的句子,還可以用接下來的時間繼續思考,極有可能在其他時間猛然想起,也就是給這道題足夠的思考時間。

【注意】其他題型大致按照順序依次作答,作文不可在答題之前寫。

第三步:認真閱讀作文材料,對作文題要提前形成初步感知

考場作文,審題至關重要。對於材料作文和圖畫作文,有時候把握材料難度較大,時間倉促,很容易造成偏題,直接使得寫作處於危險甚至失敗之中。

爲此,在考試一開始的時候,就去認真閱讀作文材料,瞭解作文要寫什麼,可以在潛意識中對作文題產生思考。基本做法是認真閱讀一遍作文,看清要求,即可,然後做其他題。

第四步:小閱讀、小說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題的答題順序

先做小閱讀,也就是大學聯考語文的第一題,次做實用類文本閱讀,最後做小說等文學類文本閱讀。

我們不去探究大學聯考語文試題這樣安排的用意,但從答題的角度,試卷安排並不合理。我所建議的順序體現的是——考生思維的有序過渡和轉換。因爲我們知道,小閱讀完全是在考查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不涉及文學閱讀能力,而小說則完全是文學性的閱讀,考查的是感性思維能力,這和小閱讀要求的能力正好相反。至於實用類文本閱讀,正好介於兩者之間,因此將它放在中間,可以實現較好的思維過渡和轉換。

特別提醒,在做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時候,先認真閱讀第三小題,也就是僅有的一道主觀題題幹,然後再從第一道選擇題做起。這樣做有助於對第三題提前思考。

第五步:四個鑑賞和文言文閱讀的答題順序有講究

詩歌鑑賞,一定要利用好第一道選擇題的五個選項,那些選項實際上就是對詩歌的賞析,是理解詩歌的一把把鑰匙。當然,你可能會說,那裏面不是有兩項錯誤的嗎?是的,但影響不大,錯誤的地方只是某個選項的局部。

文言文題的第一步一定是閱讀第三小題的四個選項,依然是起到對全文內容熟悉的目的,因爲那四個選項就是對全文部分內容的翻譯!翻譯題一定要放到原文中翻譯,這點很重要。

第六步:按照已有的經驗做法完成其他所有的題目

接下來的語言運用題目,大家都有較好的做法,這裏提醒一點,就是兩道主觀題無論如何要作答,哪怕時間實在來不及,也要儘可能的寫上一些內容。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3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爲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需要過硬,這是教好一門課程最起碼的要求。學生需要一碗水,教師就得準備一桶水。這話廣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應試教育模式的教師們的座右銘。很多學校在新課改背景下仍然繼續提這句口號固然無可厚非,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必須得弄明白。

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學生那碗水多一點,還是要跟個水缸一樣?這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標準。憑藉着四年師範大學的學習經歷和專業理論水平,很多教師基本上都符合這個“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夠把語文課給教好嗎?

有的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層面之上,把教師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地位之上,每一堂課都很樂於把自己所遵從奉行的道理講給學生們聽,如同古代私塾裏的老學究一般滔滔不絕。其實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學生往往聽得如墜雲霧之中,昏昏欲睡。而這樣的教師並不一定真的在乎學生是否真得聽進去,只要把課堂四十分鐘注滿內容就行了。

這樣的課堂又怎麼能做到高效、務實、有趣呢?

新課程改革之後,應試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教育界煥發生機呈現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破土而出。比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課堂”、“先學後教”等模式。

不可否認,這些教學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試想一下:如果一種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麼這個方法還能適用於實際教育教學情況千差萬別的教學實踐活動嗎?實際上,它只能作爲教學實踐的一種參考和借鑑。不過這些新教學模式有一個共同點: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於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儘可能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搞“一言堂”了,必須要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主導者、領導者轉變爲參與者、指導者。那麼誰又成了新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了呢?學生。

學生是校園中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體,更是教師們進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唯一對象。如果不以學生爲主體,那麼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教師只有轉換角色觀念,下定決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扮演好一個服務於學生學習活動的角色,纔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二、教學環境的改善

教學環境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現實中,由於區域間資源配置、人口分佈和經濟發展不均衡等歷史因素,各地的同層次院校之間的硬件和軟件水平也因此呈現出高低參差、極不均衡的特點。

這裏所說的硬件主要是指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和教學所需設備儀器的配置管理。硬件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風貌,更直接展現了師資力量和羣衆口碑。新課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學生形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學輔助設備(如多媒體平臺),再形象的語言也不如一張實景圖片的展示來得生動。課堂教學中,因爲缺少必要的器材設備,學生無法身臨其境,無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觀和文化的魅力,還會有什麼好心情聽課呢?這堂課的教學環節如何落實?教學目標又如何完成?

師範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自主擇業時往往會傾向於選擇教學環境較好的、師資力量雄厚的、發展前景廣闊的單位。這種就業意向的趨勢充分說明了提高學校硬軟件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過來說,如果僅僅停留在基礎設施足夠使用的層面之上,勢必會一步步落後於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需要。

而軟件則是指學校裏的教學主體——教師和學生。各地高級中學的在職教師大多來自本科師範院校,從學歷文憑上比較並無太大差距。可爲什麼各個學校的師資力量越往後就越能體現出優劣高低了呢?關鍵在於人才的繼續教育。

考察、學習、講座、培訓等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將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落到實處,轉化爲教育生產力,還需要教育機構的管理者、決策者們不斷地思考和實踐。人才強國毋庸置疑,人才強校亦是此理。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增強教育實踐主體的凝聚力和進取心是提高基層教育水平和實效的必由之路。

三、課堂教學的特點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是師本課堂,也就是教師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將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興趣被壓抑,積極性自然也就不會很高。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應是生本課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探討教材內外的科學文化知識,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決疑難問題,從而真正地理解並掌握所學內容。

現實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往往陷入一個不良循環:爲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教師提前充分備課,準備好了滿滿一桶水,然而在課堂上等着讓學生來提出疑問時,學生常常因爲承受多門學科作業的重壓而未做好預習,不能達到教師的教學預期。無奈之下,教師只好如往日一般將那桶水分別注入學生的碗中。

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陣地,也是平時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場合。如果這塊陣地都無法守住,那麼教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會受到致命的`打擊,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就此一蹶不振。解決這一問題,是關鍵所在。

新課改的核心精神在於讓學生快樂地學習,用心去理解和體會世界,用腦去思考和探究科學。如果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機械性的重複操作和毫無意義的形式上,那麼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學者都將無力迴天。每節課的時間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鐘,短暫而寶貴。與其讓學生犧牲課餘活動時間去做作業,爲何不充分利用好這短短的幾十分鐘呢?

當教師們能自由地採用適合自己、切合實際的一些教法將自己的學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課堂上時,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與他們無關。這纔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學狀態,也是教師們最樂於體現價值、成就感最爲強烈的時候。而這一理想狀態的前提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是自由多樣的。

舉個例子,民國時期北大的教育教學風氣是很開放的,這得益於蔡元培校長倡導並踐行的“百家爭鳴,兼容幷包”理念。教授之間對某個爭論探討的話題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甚至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抨擊批評其他人的觀點。如胡適和錢穆,兩者是師生關係,但錢穆在不認同胡適觀點的時候,仍然敢於在衆多學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評對方;而胡適依然對錢穆的學問持尊重和肯定的態度。這一段佳話成爲北大學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寶貴財富。

恰恰是由於對不同風格、不同見解甚至不同立場的包容,才使得當時北大的學術風氣領先國內,學術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難以撼動,而更重要的是爲國家培養了無數的傑出人才,履行了自身應盡的責任。

四 、教學方法的創新

如果說,教師轉變角色是首要條件,改善教學環境是物質基礎,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特點是思想準備,那麼創新教學方法則是教師踐行課改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傳道授業解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語文課堂教學信息量大,思考性強,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如何能夠使學生更好的主動去接受、理解、消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創新教法。

所謂創新,自然要基於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學的傳統方法是分析文中語法現象,分解文本信息,培養古文翻譯的能力。但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對學生而言不啻是天書,如果缺少興趣,就很難融入其中領略古文魅力。試想我們教師能否轉變觀念,通過音像、圖片、文字等多媒體樣式讓學生多接觸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禮儀要求;古人讀書學習、爲官一方的人生信條和道德操守等),先從思想上讓學生對這一文體發生興趣,繼而在教學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蹟、精神品質方面的分析,藉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不是一味強調語法知識的灌輸和記憶。

時代在不斷髮展,教學形式和方法也會不斷變化。除了對傳統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們還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詩詞鑑賞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自然是讀意象、賞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驟,雖然這種方法是極爲符合邏輯分析規律的,但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思維慣性,反而束縛和禁錮了思維。

也許可以這樣:在硬件允許的前提下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穿上古裝扮演詩詞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聲誦讀作品,切身感受彼景,體會彼情,這樣一來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還可以這樣:讓學生操作個人電腦,自己去查找詩詞作品相關的資料,如古代前賢和專家學者對作品的評價、相關的歌曲影視作品等,讓他們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將這一作品講得透徹明白,教師則只需稍加點撥即可。

綜上所述,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探索,必須立足於以上各方面,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才能逐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真正地將師生從傳統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1983年9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爲北京市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創造性地概括了當代中國的教育思想,正確地反映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是鄧小平教育理論中最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內容。由此可見,作爲教師,只有立足長遠、面向未來,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育理念,勇於實踐探索,才能使教育事業永葆生機活力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4

我擔任高二1714班和高一1715班兩個班的語文教師,5月份開始接手1716班。我按“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鑽研教材,研究三個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較爲適宜的教法,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對第一次使用的教材也能較的把握和處理了,較爲滿意的幾點: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材的精練、實用、高效,教師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環境的舒適等外因,最終只有通過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活動才能起作用。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首先我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加以靈活的處理,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課前精心設計與課堂中的恰當引導,構建一個流暢自然的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啓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和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課堂教學取得最佳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鬆而又緊湊地參與學習與思考,較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總之,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爲學生創設寬鬆愉快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精講課本範文

學生學習語文,主要還是依靠教師對課本範文的講解,因此,在對課本範文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真做好教學中的每一步工作,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備課深入細緻,教案書寫工整詳細,能做到教材、資料、學生齊備,真正做到有備而上。所以在課堂上我胸有成竹,揮灑自如。由於高度的投入,飽滿的熱情,加上啓發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率高,課堂氣氛很活躍,對課本範文的掌握度較高。在此基礎上,我係統地搞好專題練習,如語音題、古詩名句背誦默寫題等,有計劃地紮實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功底。在處理教材的課文教學方面,充分認識到了本學期課本以文學鑑賞爲主要教學任務的特點,爲配合教學,先後給學生作了“詩歌鑑賞”和“散文鑑賞”兩個專題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組織了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要使學生們成才,必須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我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如舉辦詩歌朗誦比賽鍛鍊學生的朗誦能力,開展演講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上講臺表演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等等。

四、閱讀教學長抓不放

高中階段,語文明顯處於弱勢的地位,學生課餘用於學習語文的時間很少。而語文教學不能單靠課堂教學,必須依託課外活動。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語文教學質量纔有可能提高。我不斷地把大綱推薦的閱讀篇目介紹給學生,要求他們制定可行的讀書計劃,利用閱讀課及零碎時間讀名著,並通過寫讀後感的形式檢查他們的閱讀情況。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在教學中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和學生關係密切融洽,能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學工作恰好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相結合。在新的學期裏,我將繼續探索教學方法,積極採用創設情景來引發學生討論,訓練學生思維的方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是無止境的,在以後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取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5

20xx年秋季開學至今,我們學校的高一級語文科備課組把課外讀寫當作學生的一項常規作業來開展。各班語文老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每週定量的課外閱讀、寫讀書筆記,開展多閱讀佳作經典、勤練筆、人人爭當“讀寫之星”的活動。學生根據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每週完成課外閱讀20xx字以上,摘抄、寫讀書筆記800字以上。每週教師要檢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批閱學生的讀書筆記。我們給活動定個主題:多讀書,讀好書,讓生命溢滿書香。目的是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和寫作水平。上學期,高一級已經開展了兩次“讀寫之星”的評比活動。從學生寫的讀書筆記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做好,而且越來越認真、重視,取得的效果還不錯。

關於這項常規作業的安排,我們是考慮到一些現實情況,如下。第一,高中三年的語文閱讀寫作教學要有一個總規劃、統籌,從高一起就抓好閱讀寫作,強化閱讀寫作訓練,一直持續到高三。第二,金中的學生一貫重理不重文,平時,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理化學習中去,無暇光顧經典名作,相當一部分學生閱讀面狹窄,缺乏積累,思維較簡單,看問題不透徹,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寫起文章來,語言乾巴,內容空洞。閱讀的貧乏,帶來了明顯的後勁不足。第三,大學聯考能上130分以上的極少,一些語文尖子生的大學聯考成績就集中在125到129分之間,這是一個瓶頸,從閱讀寫作入手,也許能突破這個瓶頸。

基於上述的情況,我們規劃好三年的閱讀教學,在抓好課內閱讀寫作的同時,引導學生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注重素材、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下面是我們閱讀寫作教學的一些策略和做法。

第一,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力求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以課文爲例子和憑藉,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舉一反三,遷移和延伸到課外閱讀,提高語文能力。

第二,在抓好課內閱讀寫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經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創造性的閱讀,提倡多角度的、個性化的閱讀,“除了‘爲大學聯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在更加個性化的相對寬鬆自由的閱讀中發展。反過來,人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於考試拿到好成績的” (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多寫讀書筆記(讀寫應結合纔是高效)。持之以恆,一直堅持到大學聯考前夕,因爲,語文不同於數理化,其結構不是邏輯性、階梯性的遞增,而是潛移默化、循環滾動的,有如水中養魚,積以時日,方見成效。若能長期保持學生對閱讀寫作的興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有了良好的語言積累和語文素養,加上得當的做題訓練,大學聯考拿到好成績不是難事。而語文尖子生的大學聯考成績的突破也在此舉。

第三,規劃高中三年的閱讀教學策略,整體考慮、分段安排。具體說來可分三個階段。

1、高一學年進行個性愛好探究性閱讀。也就是說,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對學生的閱讀範圍、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學生“性子”選擇閱讀對象。這種個性興趣探究性閱讀,目的是錘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閱讀習慣和方法,爲其日後深入地自覺地學習語文錘鍊基本功。在這一階段,特別需要教師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於“放手”,敢於放開。當然,說是由着學生“性子”閱讀,並不等於放任自流。閱讀進度,閱讀數量等等都要由教師精心策劃,最終要求學生形成讀書筆記。否則,閱讀會成爲“放羊式”閱讀,高興而起,無果而終。

2、高二學年,教師指導探究性閱讀。高中生面對的是大學聯考,所以其閱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生要實現大學聯考的理想,光靠個性閱讀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閱讀層次序列。所以,高二學年教師的指示範圍閱讀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藉助第一學年個性閱讀已經形成的探究習慣和方法,促成學生的閱讀成爲自覺;要讓學生的視線收縮到老師指示的體裁上,並要求他們把興趣愛好閱讀的經驗自覺地加以運用;並且要引導學生基本定型對各類文體的閱讀技法,儘量使學生參差不齊的感悟能力、認識能力趨於統一。

3、應考探究性閱讀第三學年直接爲大學聯考服務,要求學生把已錘鍊到手的探究性閱讀本領,針對大學聯考閱讀題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大學聯考閱讀試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的限制。因此,必須要求學生依題意答題,並且總結出一套解題“程序”,尤其是對解題思路的總結尤爲重要;且使其答題逐步趨於科學化、規範化。規範閱讀和規範答題可以說是高三學年的主要任務。當然,後兩學年也並不排除個性興趣閱讀,最好是能把兩者有機合理地結合在一起,這是培養高分層生的關鍵。

第四,引導學生貼近文本閱讀,強調文本細讀,在反覆的閱讀、揣摩、涵泳、體味、理解中提高閱讀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6

一、尋找重點,完成目標整合

在進行語文整合式教育的過程中,應從教材和方法這兩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找到合適整合的教育教材,所以要求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重點、抓住主線、運用明確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掌握知識點實現目標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更需要注重抓住文章的重點,並不是一篇文章每個部分都應講到,而是應圍繞文章的重點,很自然的與其他相似文章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

二、豐富話題,完成與內容的整合

整合式的教學總的來說是非常講究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的,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自顧自地講是不被採用的,而是應通過尋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話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這樣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多問,實現有針對性的教學,減少教學資源的浪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

三、將書本知識有效的結合在實踐中,完成資源的整合

學習書本知識是爲了以後的實踐中能夠靈活的運用,所以在語文的整合式教育中,就需要強調語文書本知識和實踐的結合。教師在教課中可開拓室外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知識,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接受知識。也可佈置與語文教學符合的實踐任務,讓學生根據實踐來理解文章內容,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資源的整合。

四、問題與情感體驗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實現語文教學,在學生的自我扮演過程中可以深刻地領會文本。同時在角色扮演中,更能揣摩到文章所表現的任務情感。學生在扮演過程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語境中,瞭解到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文章,這就鍛鍊了學生在文章中的獨立思考能力。

五、多媒體教學與競賽教學方法整合

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教學更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能夠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中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將重要的片段播放出來,讓學生欣賞,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展開課堂競賽,比如搶答比賽和辯論賽。大多數高中生都是處在青春期,有着爭強好勝的心理,教師可以利用這點,將教學資源與競賽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7

20xx年7月27日至8月1日,我有幸參加了“郴州市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習,期間學習了馬智君院長的《課堂觀察與評價》、廖小平院長的《名師網絡工作室的構建》《高中語文教學與檢測命題技術》、李細前老師的《20xx年大學聯考備考策略及資源構建》、鄭際泉老師的《閱讀教學對策研討及資源構建》、陳穩源老師的《作文教學對策研討及資源構建》、張孟光老師的《高中語文內容的呈現方式研究》、何忠朝老師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以及黃愛平老師的《自主招生輔導研究》等講座。這些老師既有對語文教學研究頗深的教育專家,也有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聆聽他們觀點鮮明、內涵豐富、理念先進的講座,讓我獲益匪淺。

  一、學習,是語文教學永不涸竭的源泉。

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對一名老師而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現在在中國小教師最普遍最嚴重的一個現象就是,愛讀書的老師越來越少。不讀書怎麼學習?有些老師會說,我們一天到晚要備課,要改作業,要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要抓教學常規,還要應付各種檢查,哪裏還有精力讀書。是啊,現在老師一天到晚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各種常規工作令老師們精疲力竭,但這不能成爲老師們不愛讀書的理由。據調查,中國現在全民不愛讀書,人均年讀書才四本左右,比起一些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不愛讀書也是自然的。

但不讀書,不學習,導致一些老師教學觀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知識儲備有限。尤其是作爲一名語文老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決定着教學的精彩程度。語文教學牽涉面廣,沒有豐富的知識,語文教師就無法如魚得水。因此,我認爲,要做一名名師首要的任務就是讀書,學習。不僅要讀書語文方面的書,也要讀其他方面的書。由語文老師帶頭讀書,形成一個人人愛讀書的校園氛圍,教學就會變得有趣而輕鬆。

  二、研究,是語文教學精益求精的方向。

把教書當做是一個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有了事業心,就會去琢磨研究。一天到晚,只知道拿一本書去教的人,他的教學不會有魅力。只有不斷總結,認真研究的人,才能掌握教育的精髓,輕鬆駕駛教學。

把教育當做事業來抓,就要求我們做一名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要研究,首先要學習,只有學習深了,纔能有研究。現在,有許多教師也在學習,但往往學習不深,今天學黃崗,明天學洋思,後天學杜郎口,學來學去,啥也沒學到,甚至越學越糊塗,有些老師就感慨,教育改革這麼多年,現在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教學語文了。我認爲,研究要有自己的方向,不要人云亦云,找準方向後,要深挖,不要淺嘗輒止。課堂教學時,備課求“深入”,教學求“淺出”。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高效有趣,吸引學生。

  三、創新,是語文教學永遠常新的動力。

語文教學,沒有創新就會失去活力。很多學校去學洋思,去學杜郎口,結果成不了洋思,成不了杜郎口,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們在模仿,他們沒有因地制宜,沒有創新。單純的模仿,絕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語文教學非常靈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都沒有固定不變的成功模式,機械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創新是語文教學一個永恆主題。而創新又是在紮實深入的學習,精深嚴謹的研究之後,才能做到的。只有在豐富的學識,深入的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才能談創新。做爲一名一線教師,我認爲,我們重點可以在三個方面研究創新,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方法,三是教學形式。在教學內容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學方法上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學形式上不拘一格,靈活多樣。

以上幾點,就是我此次參加市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的一點體會和感想。總之,這次培訓班引起我的一些思考,發現了一些問題,激起了我心底由年紀漸長而漸去的教學激情。最後用屈原一句話與各位共勉: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8

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堂精彩的課程一定要有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同樣說課也需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編寫理念以及教學單元和學情等來設定,教師應準確、清楚、深入定位教學目標。但教學目標絕不等於教學範圍,我們在講課過程中一定要將目標設定在具體的小點上,結合實際,切記泛泛而談。

二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說課是將自己的教學活動規劃講述出來,這屬於教學創作。既然是創作,教學活動就一定要有創造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在觀摩過程中,多數教師在教學活動規劃或者是教學流程的設計方面都形成了較爲固定的模式,從創新性導入到文本的梳理探究、課堂小結在到作業佈置,環環相扣,並且每個環節都有活動設計和設計意圖展示,將教學目標落實到環節之中。以高中粵教版《項脊軒志》爲例,參賽者從細節着手,以“細節傳情,思維品質”爲題,通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導入情境,品讀書房齋的德馨之喜,思念三位親人,融合師生的思考,最後以練的形式思考文章中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這堂課通過分析書房的變化,從細節處着手分析人物,既解讀了文本,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是教學重點的模擬教學。參賽者在說課結束之後,需圍繞設定的教學重點模擬教學,將某一個知識點講解透徹,真正達成教學目標。在模擬教學中,教師通過預設情境來闡述自己對某一問題的分析與講解並加以板書。以《審辯式思維的力量—時評寫作指導》爲例,參賽老師在講述重點時採用了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探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通過尋找事實依據和正反方的辯論得出結論“人所不欲,勿施於人”。

此次說課比賽聚集了全省的優秀青年教師,參賽者在題材的選擇上也結合自身優勢選取了詩歌、小說、散文、寫作等多方面的內容,說課環節流暢,內容豐富,活動設計有趣又不乏深度,很好的體現了語文的核心素養。當然在此過程中,個別選手的說課脫離實際,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活動的設計具有不可操作性,但多數教師均能夠圍繞要求來進行說課。此次學習對自身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想自己一定能夠結合實際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活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動起來!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9

高中語文因該把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和旨在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上。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語文課的教學設計應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學目標從單純地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轉向情感、能力、審美情趣的同步發展。語文課堂既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有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着眼於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語文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學生的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發展,因此我們要敢於“跳出”語文看語文。

第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和諧,教師和學生在自由愉悅的心態下積極參與教學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 師要設法創設愉快的學習情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體現“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人”的現代師生關係觀,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學的同時,儘量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選擇合適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允許學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學習課文,通過 學生的自主探究,不斷把教學引向深入。教師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力求有所創新。使用同桌夥伴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提高課堂上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第三:以讀爲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與寫相結合。

我 們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爲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用“以讀爲主、自悟自得、讀法滲透”爲特色的現代閱讀新模式代替以“內容分析、煩瑣提問、寫法分析”爲特徵的閱讀教學舊模式,使閱讀教學返璞歸真,成爲真正的閱讀能力訓練課,語言文化修養課。教師在閱讀指導上,要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出發,注重誦 讀、感悟和積累,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獨特理解。

第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閱讀小課堂”引向“閱讀大課堂”。

開放語文課堂,實施課內外結合,拓展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搞好課堂閱讀教學改革,“向40分 鍾要質量”。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把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希望全部寄託於課堂教學,把學生的閱讀視線限制在課本上。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課堂上所獲得的內容遠遠達不到廣泛閱讀的標準,所以閱讀課堂教學必須是開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學資源,跳出教材,放大閱讀範圍,把“閱讀小課堂”引向“閱讀 大課堂”。引導學生讀書報雜誌、“電子書”(電腦、網絡、光盤)和“無字書”(自然萬物、人情世故等),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習閱讀、積累感悟、提高能力。

第五: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補充,實現超文本閱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但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上要慎用。曾看過這樣一事例:一堂優質課《蘑菇該獎給誰》,一開課教師就讓媒體展示了故事的動畫,師複述內容,生提問,就是不讓學生讀書,用多媒體取代了對文本的解讀。閱讀,就是把文字符 號轉換成圖象,多媒體運用得不當,剝奪了學生轉換語言符號的訓練。

總之,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學生其他素養的發展必須通過理解和運用語言來實現,我們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堅守屬於自己的那塊領地。讓我們一起共勉。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10

語文教材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點,語文教材的博大精深,教學改革的深入等等,對於語文教師來說都是一項挑戰,很多時候,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在教學中不斷髮現、研究、完善和創新,一步步地達到自己理想的教學境界。

  一、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語文是一門文學藝術,無論學什麼東西,首先都是通過文學來理解的,也是通過文學來表達的,所以一個人的文學程度,決定着其對所學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對自然事物及其現象的認知能力。所以缺乏文學知識的人,無法做到通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處理身邊的事情和問題,不會調解矛盾,找不到事情的奧妙所在……其實就是不懂得邏輯推理的人。像現在很多人得了精神上的疾病,就是因爲看不到事情的本質,自己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又不能表達出來,只有悶在心裏,久而久之積累成疾……如果他的文學好,就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能夠把事情說清楚,也會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勸解自己,不至於悶在心裏而積勞成疾。當人們明白其中的自然哲理,自然而然就明白重視文學的重要性了。如果再讓他們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文人墨客,哪有得這種病的?就會更增加他們的重視度了。當人們認識上去了,都重視了,家長就會督促自己的孩子學習文學,孩子本身也會主動去學習文學,教師自然也會好好教了。可以說,提高認識,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步,有了學生的配合,教師才能在此基礎上順利展開教學。

  二、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

信息科技的發展,已經遍及到各個領域,多媒體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領域,帶來了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打破了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單一教學模式,並互相補充,最大程度地優化了課堂教學,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

以往的教學單靠教師的灌輸式講解,往往比較抽象,語文教材豐富的內容不能得到很好地體現。學生一直是死記硬背地被動學習,漸漸對學習不再感興趣,缺乏了學習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而多媒體是利用各種電教設備,把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管理和控制,將多媒體各個要素有機集成,並通過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隨機性、交互操作的新信息技術。

多媒體呈現了逼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課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比如,在學習《登泰山記》時,我精選了一組突破。

配以簡要的介紹文字,製作在課件的開頭,作爲導入。學生爲這些風格各異的著名大山的瑰麗景象所吸引、震撼,不少學生在嘖嘖驚歎中拿起了筆,在他們的知識寶庫裏又添下了一筆對大自然偉大神力的記述。

多媒體強大的視聽功效,刺激了學生的感官神經,更符合學生的感性認知規律,通過直觀生動的電視畫面反映出來,化抽象爲形象,化靜態爲動態,化複雜爲簡單,大大縮短了學生與學習、欣賞和應用內容的感知距離,有利於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這是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所無法比擬的。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經典文章,都很適宜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聲情並茂、情境結合的多媒體所提供的環境中學習,更利於他們正確朗讀,形成語感,增進對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學《春》時,我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一邊聽多媒體的朗讀,一邊欣賞春的畫面,效果自然比教師範讀或單純地聽錄音朗讀要好得多。

  三、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作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教學功底紮實,而且有着豐厚的文學底蘊。在課堂上博聞強識總能帶給學生美的薰陶和享受。比如,課文中穿插歷史小故事、舉一些幽默的事例可以吸引學生。而且,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語言精練、幽默,板書清晰有條理,學生喜歡聽課,教學成績自然也不錯。在課堂下,教師的博學多才能解決不少問題,課間我們常常能見到教師身邊圍着不少學生,而那些學生中不僅有問語文問題的,還有問英語或化學等其他科目問題的,實在讓我們驚詫.就是同事間偶爾聊天,這樣的教師的話語也常常能一語中的、抓住要害,又或引得大家開懷大笑。

教師對待工作要認真負責,不能拖延,敷衍。尤其是現在教師們往往一個人要帶好幾個班,學生多,任務重,更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我有一位同事,她總是認真地備課、上課,忘我地批改作業,她的桌面每天都有一摞摞堆積如山的聽寫本、作業本、練習冊,這一座座小山常讓她沒有時間擡頭,經常犧牲午休時間,甚至晚上回家後還要挑燈夜戰。

教師要把愛獻給每個學生,讓愛的雨露流進學生的心田。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樸實的、無私的。比如,我每天都早早來校,督促學生早讀,觀察學生的狀況,一旦發現有沒到的或身體不舒服的學生,馬上通知家長,及時解決問題。課間,我總愛多留在教室一會,跟學生談心,瞭解他們學習或生活上的問題。中午午休時,常去教室關心學生。長此以往,我和學生之間的感情密切,交流增多了,關係非常融洽。

教師要尊重學生,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我們常常能在辦公室聽到有的教師稱讚自己的學生,總是自豪地向同事們講述自己的學生所做的令人滿意的事,然後自然地說:“這孩子,真是不錯。”即使是學生犯了錯誤,教師們也是平等地跟學生交流或者叫來家長商議解決,絕不像有些教師那樣批評學生時歇斯底里地吼叫。這樣才能平和地解決問題,對學生是寬容的、開明的。正因爲這樣,學生才能尊重教師,對教師的工作給予最大的配合,課上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和教師一起進行教學互動等。師生之間互尊互敬,學生對教師心服口服。

總之,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固定的機械流程,教師作爲執教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這樣才能靈活地應對各種教學因素,提高教學質量。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11

雖然新課程已經實施有多個年頭了,但是好多教師仍是一頭霧水,而且經常能夠聽到老教師這樣說:"真是不知道怎麼教纔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實,並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還沒有徹底地去改變自己頭腦中的老觀念,以至覺得無從下手。下面談談自己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兩點體會。

  一、從課堂活動入手,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學活動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學生學習過程中,要使教學的內容更易於學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過他們自己參與教學過程獲得。而課堂活動則是最好的實施辦法。高中新課程計劃在實施中強調着眼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諸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強調加強對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組織,大量增加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等課堂學習活動,並把綜合實踐活動列爲必修課,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從課堂活動入手,加強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知識,提高認識事物能力,發揮創造才能的舞臺。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當然,課堂活動過程中,由於學生素質、紀律觀念、教學條件等原因,活動操作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課堂混亂,冷場,答非所問,時間不夠用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精心準備、合理組織,研究教材,研究學情,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

  二、從改善師生關係如手,創造寬鬆的教學氣氛

在傳統觀念下,教師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嚴師,所謂"嚴師出高徒",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只要求學生尊重老師,所謂師道尊嚴,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割裂了師生間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學生只有被動的服從,缺乏必要的溝通。而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係緊張,有些逆反心理強的學生甚至暗中和老師對抗,嚴重影響教學工作。新課程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即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實施者、探索者。

教學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機會,而不僅僅是教師教給學生東西。獲得知識、參與活動、增加體驗都是教學的結果。因此,教師要轉變以往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知識學習與智能發展相統一的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倡導教學民主,建立雙向互動的師生關係。這是發揮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爲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自覺、主動地活動,成爲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使教師的教在對學生的學的誘發、組織、輔導、調節、反饋等方面而發揮作用,而不只見傳授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樣,使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形成促進學生髮展的合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使那些比較單調的認知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變厭學爲樂學。便接受爲探究,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使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課堂氣氛相統一。還要注重知識的昇華和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得。

總而言之,課程改革對我們每一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全新的教學方法,適應高中新課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爲新課程的行家裏手。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學生其他素養的發展必須通過理解和運用語言來實現,我們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堅守屬於自己的那塊領地。讓我們一起共勉。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12

參加高中語文教師培訓的學習,通過一段時間對專家講學視頻的學習、探討新課程教學的優秀論文的拜讀及跟同事的心得交流,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改革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的提出,是語文新課程的核心。例如重視民族精神、國際視野的形成;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養;注重生命意識、環境意識、誠信意識、職業意識的養成。徐澱芳老師說,課標中提出的這一系列新的課程理念,是編寫教材、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蘊,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人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新課程把課本這本“小書”和生活這本“大書”融爲一體,強調語文學科和生活的密切關係。《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性質界定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是一個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與“語文素養”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學生如何做人

語文新課程不僅繼承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交際工具。要教會學生掌握好工具必須引導學生到言語實踐活動中去鍛鍊、去領會,自己去獲得語文交際能力。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其形式靈活多樣,儘量適應學生要求、符合學生興趣。主要反映在語文課改中淡化字詞句篇基礎知識和文體知識的教學,但不是說教師在課堂中不教這些知識,而是教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與生活中學會運用語言,這是一種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

  二、新課程下的師生關係

語文新課程中的師生關係是新型的師生關係。有一位專家說:“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老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夥伴,其次纔是學生學習指導者、引導者、誘導者、輔導者。”語文教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它既不是教師一味傳道授業解惑,學生一味地服從老師,也不是教師只能造就學生,圍着學生轉,而是師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再是被灌輸的器皿,不再是課堂的聽衆,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活躍的、充滿生命力的學生;教師不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居高臨下,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

教師不管在上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還是研究型課程,都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樣使得學生人人都必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另外教師在教學反饋中,要善於評價學生學習地過程,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和效果。

  三、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

教學,是實施“課程標準”的主渠道;課堂,是實施“課程標準”的主陣地。把傳授語文知識作爲語文教師的全部職責,這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思想中的誤區。在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學習語文知識,也要培養語文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新奇感轉化爲未知欲。步根海老師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培植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實施中,要求教師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所提供的空間,體現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事實上,新教材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師發展、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的過程。我們教師不僅要承擔起培訓者的責任,更要充分發揮“以學生爲本”的理念。

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應明白:“語文教育是事業,貴在淡薄名利,默默無聞;語文教育是科學,難在持之以恆,求是求真;語文教育是藝術,美在享受母語,陶冶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