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心得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數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數學心得

七年級數學心得1

停課不停學,也不停教研。吳正憲老師國小數學教研活動如約於20xx年3月10日在線上開展,這次數學教研活動讓我受益匪淺、體會頗深、思考頗多。

一、數學教學的系統性

吳正憲老師在本次研修活動中提出,數學教學要有系統性,即國小數學的全部知識是系統的,是具備邏輯性的,是結構化的。同時建議所有小數人應該通讀國小數學六個年級十二冊課本,而不是隻關注自己所教的年級,這樣才能夠發現國小知識的內在聯繫性,才能夠把知識的內在聯繫性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才能提高自己教學的整體水平,也能潛移默化提高孩子對數學知識的接受程度,這樣才能在平時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

二、數學教學的主次性

吳正憲老師在本次教研活動中提出要聚焦數學核心內容,實現少量主題(多個單元知識整合)的深度覆蓋。深入把握國小教學的核心概念和重要主題,建立1-6年級知識結構和數學單元的“承重牆”,打通各知識模塊和教學單元之間的“隔斷牆”,以核心素養統整教學,溝通知識間和教學單元間的內在聯繫,將碎片化的知識系統化、邏輯化、結構化。要求小數人要能夠在平時教學工作中梳理出來學科知識的“承重牆”和“隔斷牆”,然後加以歸納,把數學知識的基礎打牢固,才能在基礎之上創造更多的教學模式。

三、本人對此次教研活動的思考及下一步行動

1.自己的數學教育知識必須要系統化,下一步要通讀和精讀國小十二冊課本,逐步整理出知識架構和脈絡;

2.要在系統化的基礎上梳理國小數學的“承重牆”和“隔斷牆”並想辦法打通各單元教學的“隔斷牆”。

七年級數學心得2

本次培訓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員給我們做精彩的講座。各位專家的講座,闡述了他們對學生以及國中數學教學的獨特見解,對新課程的各種看法,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探討,並向我們介紹了比較前沿的教育理論知識。聽了他們的講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爲一個普通的中學數學教師,我思考的太少。如何來定位自己的職業,自己的教學學生喜歡嗎?自己的工作家長滿意嗎?我一定要這樣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勵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談談我學習的一些感受:

一、課堂上要讓學生學得“快”又要學得“樂”

做一個動腦的教師,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孩子們減負了,教師心情也好了。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只是促進學生一時的發展,不只是以學生暫時取得的好成績爲依據,更要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自主。

二、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爲課堂情境。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爲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爲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纔是有效的。

三、注重課堂評價來促進有效教學

數學課程設置多以遊戲爲載體,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爲目的。我們老師應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過課堂把孩子們求知和求學的慾望激發出來,培養孩子們對數學的良好興趣。對孩子們課堂上學習行爲過程作爲評價重點,孩子們在課堂上每一個好奇的行爲,“分神”的表現,老師都應正確對待,不能用批評的語氣、蔑視的眼神,過激的行爲扼殺孩子們對數學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

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爲我們的教師不是聖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

一場場精彩的講座,使我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同時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發揚成績,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七年級數學心得3

在開學的這段時間,學校利用教研時間讓我們學習新課程標準。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因此,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爲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七年級數學心得4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從而得心應手地駕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學習方式主要包括: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爲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健全新的評價機制。

不但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纔會有始有終科學的。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爲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願我們每位教師都能踐行課標理念,還原數學本色。

七年級數學心得5

一、試題分析

1、試卷的結構和內容分佈

本次期會考試的試卷總分120分。

(1)試題類型: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

(2)試題分佈:有理數,整式加減,一元一次方程,圖形的初步認識。2、試卷特點等方面:

從整體上看,本次試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試題注重基礎,內容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注重了趣味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突出了學科特點,以能力立意命題,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精神。有利於考察數學基礎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於教學方法和學法的引導和培養。有利於良好習慣和正確價值觀形成。其具體特點如下:(1)強化知識體系,突出主幹內容。

(2)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檢驗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目標之一。(2)貼近生活實際,體現應用價值。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是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本次試題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題材,把枯燥的知識生活化、情景化,通過填空、選擇、解決問題等形式讓學生從中體驗、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實用性和應用價值。

(3)重視各種能力的考查,重視數形結合。

作爲當今信息社會的成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次試題通過不同的數學知識載體,全面考查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最典型的計算題、解方程考察的是計算能力充分的體現了考察學生的操作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成績統計、整體水平分析情況學生總體成績不夠理想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採取的措施:

此次測試,發現了很多問題。現歸納如下,以便於將來改進。

(1)部分學生審題能力較差。一個學生知識不懂,老師可以再講,可如果養成了做題不認真的習慣,那可是誰也幫不了。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不光要注意知識的培養,還要注意一些好習慣的培養。

(2)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不強。

學生對基本的知識和概念掌握的不夠牢固,應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在課堂上下功夫,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參,把握每節課的重難點,指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注重學生學法的研究。從本次的考試看出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技能掌握還是比較紮實的,但還應該看到,本次考試的試卷,區分度不大。部分題目一有變化,學生容易上當受騙,思維就顯得混亂、沒有條理。說明我們平時的教學灌輸的較多,程式化的知識強調過多,建議課堂教學要多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從學會走向學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常常習慣,包括認真聽講的習慣,上課積極思考的好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3,認真指導學生讀應用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做計算題正確率高的能力.

5,圍繞知識點多設計各種類型的練習,指導學生解答,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精講精練,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我們的教學要立足於課堂、立足於教材,但不能侷限於教材、侷限於簡單的模仿,要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建議除了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外,手頭要有3本以上的教輔用書,要設計好平時的練習和單元測試,加強命題研究,讓學生通過解題,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6,多輔導學生,相信花大的力氣必能有所收穫.

7,提優補差,加強後進生的輔導,多鼓勵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的學習逐步提高,讓所有學生都有發展。從這次的考試中可以看出,兩極分化的嚴重性。要關注這部分學生,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對策,防止拉大差距。同時也要讓那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儘快突穎而出,使教學質量有更大的提高。

七年級數學心得6

今年8月29日,在縣青少年活動中心,我很榮幸參加“20xx年暑期澄邁縣中國小數學教師新課程培訓班”學習,通過一天時間的學習,雖然時間很短,但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那麼的珍貴。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聽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數學教材培訓講師團成員、湖北省教學研究室孫延洲博士對人教版新教材的講解。並與其他同仁進行交流,探討,收穫很多。現談談我通過培訓學習後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新教材的內容特點

人教版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爲主動探究式學習爲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髮展的社會需求。經過學習培訓,自我覺得人教版的新教材與華師大版相比有以下幾點不同。

1.人教版比華師大版有了更多的圖片,且圖片清晰,形象,生動,它少掉了很多的文字表述,而取而代之的是豐富、形象、有趣、易懂的圖片。增加了學生自已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歸納總結,增加學生的感怍認識,符合現代學生學習的特點。2.新教材中還安排了很多的閱讀與思考、實驗與探究等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己先閱讀,進行思考分析而後討論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爲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問題的能力。

3.根據知識結構合理安排知識點。如七年級數學上冊僅安排了4個單元的內容,減少了華師大版中的第1章走進數學世界和第5章數據的收集與表示,其中相同章節的內容和順序也略有改動,這樣使相關知識能更好地鏈接,使學生更加容易接收,不易混亂;人教版教材的單元習題中也改變了華師大版所分的A、B、C三個等級,改爲複習鞏固、綜合運用和拓廣探索,旨在讓學生對本單節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並把所學知識綜合應用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品質,進而對知識進行拓廣與探究的過程,由淺到深,循序漸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幾點想法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對人教版七年級數學教材有了初步的瞭解,我的思想理念得到了相應的提升。新課標無論是從教材編排還是活動的內容和思想理念上都是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能力的方法。面對新教材,我認爲應下大功夫鑽研,深入領會新教材的精髓,並在以後的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努力做到下幾點:

第一步要鑽研教材,去體味新教材的意境,要將情感教學融入課堂,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對新教材的理解和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可以通過語言情感的表達而發散,通過在課堂中傳遞和學生產生共鳴,融入教師的情感之中,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品味和對生命特質的理解,有助於學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從而使他們產生美好的聯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增強其參與意識,實現其自身價值。

第二步要把握教材的精髓,教法上應有所改革,在教學中,許多環節應該是以學生爲主體,師生共同完成,體現出教師是學習行爲的引導者、參與者,這是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一種現實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

第三步探究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好辦法,新教材要倡導探究式學習方法,爲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力性。教學中從教學實際出發,適時適當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學法上適應新課改要求,教師要不斷增進角色意識,努力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配合學生去學習。探究活動是學生實踐性學習行爲。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配以相應的探究指導。我們要打破思維定勢,創新教學是培養學生主題意識的途徑。通過師生的相互啓發,培養了學生參與意識、學會自己探討答案的實踐方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及思維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第四步轉變師生角色,新教材改變傳統的注入式寫法,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此要進行師生各自角色的轉換。首先教師角色的轉變,新教材的改革,是從學生的發展和社會要求出發的。由此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現代的促進者;由教學行爲的管理者和執行者,轉變爲學習行爲的參與者、引導者和開發者。學生角色的轉變,新教材注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皆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激發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不再是被動式的學習者,而是主動式的學習者、探究者、發現者。

總之,七年級是學生知識奠定的根基時期,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課堂與課後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絡,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爲日後進一步進行數學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

七年級數學心得7

爲了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爲自己的教學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本學期初校長要求全體教師學習新課程標準。爲此理科教研組在第三週教研會上提出理科組教師學習新課程標準,經過了爲期四周的學習和思考,我主要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改革目的,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基本理念作爲出發點,教師充當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不是作爲一個居高臨下的管理者。課堂上,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都活躍起來,使學生學會了從數學角度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從而喜歡上數學。教師應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教師缺乏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講課時,課上教師說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並不多。教師的講爲主的數學教學過程,佔用了學生髮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爲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衆、觀衆,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討、交流,讓他們有可說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並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當然,教師作爲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放羊”,在學生說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學習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包辦代替的多,講道理佔用了學生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即使讓學生自學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葉聖陶先生說:“教者,蓋在於引導、啓發。”這就是說教師是指導者就不能“代庖”,教師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帶着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課堂上教師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羣體磨合後的智慧,必將大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參與到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到、反饋到學生目前學習的最新進展情況。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啓發、幫助,學生必將成爲課堂的真正主人。

二、重知識聯繫實際。

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思想,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我們身邊的數學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列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相信學生,經常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願學、想學、樂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爲學習而勤奮,不會有一點苦的感覺。

三、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緻,儘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四、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國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堅持利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不斷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展。

七年級數學心得8

新課改以來,從事數學課教學的教師都會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課教學長期因循“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講授---板書---講授”近呼一成不變的教學手段,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等應試教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已嚴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妨礙了其作爲德育主渠道功能的發揮,更是與素質教育的發展不相適應。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無疑爲應試教育轉變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告別單一的粉筆、黑板,走向視聽結合的高效率數學課教學方式,以成爲時代和社會的迫切要求。

當新課程、新理念鋪天蓋地的襲向全國的教師。作爲名青年教師教師,我義不容辭,如飢似渴的沐浴於全新的課程理念學習之中。我知道要想成爲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優秀的人民教師,一名有效教師,我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時時反思,不斷改善才能有所提高。新一輪課程改革決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是一場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日常學校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在這種大變革的背景下,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當然,至關重要的是學習現代教育新理念。數學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教師要學會創設情境,把教科書裏的知識轉化爲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新教材與現行教材相比,最大的變化是知識的呈現方式多樣,而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答案不惟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這對教師的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應試教育和舊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一般採用的是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講課追求講深講透,一步到位。對精講多練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認爲精講多練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訴給學生,然後相對於公式、定理的應用,編擬出很多題目要求學生做,大搞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理解爲學數學就是做題,而做題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學生學到的不是數學,而只是解題技巧。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幾千年來,教師只是傳道者,傳統教育認爲教師就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學高爲師”,但現在這些觀念都受到了挑戰!不是嗎?有的“學富五車”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就是比不上文憑不如自己的老師;有的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走出校門卻比不上“差生”。這是因爲現代科學知識量多而且發展快,教師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學校教育中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他們可以看書、看報、看電視,甚至上網聊天下載信息,“打開窗戶看世界”,教師作爲學生惟一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了,學生不再只囿於課堂。所以現代教師不能再把知識的傳授作爲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漁”。這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

七年級數學心得9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具體的記錄,認真寫好電子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備,國小六年級作文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留意力的有趣課件,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二、增強上課技能,進步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楚化,條理化,正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楚,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進淺出。在課堂上特別留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輕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留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進步。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討厭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經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經常到各大書店往蒐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題目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留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進步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愛好。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佈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往。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爲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進步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留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愛好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七年級數學心得10

一、主動才能得到收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要有“道”可傳,有“業”可授,時能解“惑”,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己,而外出學習就是好的途徑。市教科所爲我們組織了這麼好的一個平臺,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動才能取得學習成果。我們主動就坐前排近距離的聽取示範課。

二、交流才能常進步

學習,需要耐得住寂寞,關起門來用心鑽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遠關起門來搞建設,我們還要嘗試走出去和引進來,這種走出去和引進來就是交流的過程。而交流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催化劑,很多平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可能因爲對方的一句點撥就有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肖伯納說,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但我覺得我們很可能不單單因爲交流有了兩種思想,我們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多種思想,所以這遠非一個“一換一”、“一換二”的交流,而是“一換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交流讓我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我們收穫更多的思想,也讓我們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當然,在主動學習和主動交流之後我們還要學會主動反思和總結,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課程標準是統帥

我認爲對課標的正確落實源於對課標的準確理解。但反觀現狀,我們對課標在教學中本應有的地位已經忽視很久了。對課標的重視不夠,首先體現在駐守在教學第一線的我們身上,我們很多老師已經很久沒有(甚至從來沒有)認認真真看過課標了,更遑論研究解讀課標。很多老師平時教學往往就看兩本書:教材、教參;新老師可能再加幾本優秀教案之類的書;熟悉教材的老教師可能連教參都不翻了。其次,正如王老師所言,課改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專家對“課標”做過許多的解讀,但是進入到操作(教學實踐)層面或環節時,可能很快就脫鉤了。課標的實施出現了專家解讀熱後的斷層器和真空期。其實大家都知道,課程標準體系嚴密、內容豐富,是我們教學設計對照的標杆、教學評價依託的依據。我們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編制都是源於課標的,課標纔是最高統帥,但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侷限於教材和教參,甚至對教參中“對應的課程標準”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說課評比、優質課準備等比較“重要”的事時纔想起翻翻課程標準對這一課是怎麼要求的。

四、吃透教材

我認真學習張開思維的觸角,學人所長,取其精華的同時我也在對比思考,在對比中,我發覺我對教材體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膚淺,這也是我們年輕老師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沒通過對比,自己往往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我覺得如果對數學生活不熟悉的話,參加這樣的公開課就會疑惑重重,難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這就好比去聽一堂自己根本沒有看過、沒有備過、沒有講過的課,效果肯定不會太好。所以在聽課的第二天,我就開始給自己多安排了一項任務:迴歸教材,認真研讀。通過認真研讀,再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與研修結合起來,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後來的學習也證明我的這個反思是對的。

所以,在沉浸於公開課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們教學研究的一塊主陣地,這塊陣地要守住,還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五、學習之路是鼓勵之路,溫情之路

在此次學習中,我認識了很多學員,也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專家,非常感謝他們爲我們講授了新的理論、實踐的經驗。鼓勵我們繼續前行。這次學習,很值!

七年級數學心得11

爲了更好的理解這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我們名師工作室在我市名師範東東的帶領下一起通過線上教育論壇學習了史寧中教授關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解讀的講座。

學習後讓更加體會到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形影不離,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數學服務於生活,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從學習中捕獲一些與社會生活發展所必須的數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能夠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優化了課程內容,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再動員再部署,也給今後的教育理清了育人目標,指明瞭改革方向。

學習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感悟到此次修訂把數學核心素養導向貫穿於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以核心素養爲導向深化學科育人目標,核心素養貫穿於課標中的字裏行間,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

以核心素養爲導向深化了結構化教學內容,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有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更注重結構化,尤其是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更加關注知識轉化爲素養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核心素養爲導向深化了學習方式變革,從課標的教學內容說明這一部分中,除了對於有“內容要求”說明以外,還出現了“學業要求”的說明,這一改編很明確的提出了素養的教學一定是以學爲中心的教學;以核心素養爲導向深化了學業質量的新要求。此版課標首次將“學業質量”加入其中,明確的指出學科質量的要求就是爲了素養的達成和發展情“數量關係”兩個。這不只是形式上的變化,更是從學科本質和學生學習視角對相關內容的統整,更好地體現了學科內容的本質特徵和學生學習的需要。

學習變化與建議這部分內容認識到“數與運算”主題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增加並單列了“數量關係”這一知識子領域並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統整常見的數量關係,以數與運算作爲一個整體進行組織,體現二者之間的密切關聯。

在“圖形與幾何”知識領域,將原來的四個知識子領域統整爲兩個知識子領域,即將“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的運動”“圖形與位置”統整爲“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運動與位置”。通過知識結構化,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供路徑,幫助學生建立能體現數學學科本質、對未來學習有支撐意義的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在“統計與概率”領域,國小三個學段的主題調整爲“數據分類”“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和“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三個,重點強調數據的處理。收集、整理與表達是數據處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於學生數據意識的形成。原課標中的“分類”調整爲“數據分類”,與“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一致,二者構成一個整體,都是以數據爲研究對象,前者是後者必要的準備。學生可以從整體上理解統計離不開數據,二者都是用恰當的方法處理數據,從而逐步形成數據意識。“綜合與實踐”領域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設計與組織。

新版課程方案和標準體現了當下教育改革的風向,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的目的是爲了更好的服務於學生,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更深刻的學習和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宗旨和內涵,力求在我的教學中無限放大它的實際存在性,力求讓我的課堂也充滿着濃濃的新課程情懷。

七年級數學心得1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在課程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都有明顯變化,明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課程理念,確定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在這一理念下數學課程內容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都有調整,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特徵有助於準確把握《標準》,並有效落實於教學實踐。

一、《標準》內容結構化的特徵分析

爲體現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根據課程內容結構化整合的理念,《標準》在內容結構上進行了調整,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下整合或調整了學習主題。

國小由原來的`兩個學段調整爲三個學段,各學段的主題變化較大。國中階段的主題變化不大,某些表述有所調整,如事件的概率改成隨機事件的概率。“綜合與實踐”領域雖沒有內容主題,但變化較大的是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爲主,並將部分知識內容融入其中。

(一)內容結構化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呈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

在“數與代數”領域,國小三個學段的主題由原來的“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個整合爲“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這不只是形式上的變化,更是從學科本質和學生學習視角對相關內容的統整,更好地體現了學科內容的本質特徵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數與運算”主題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將數與運算作爲一個整體進行組織,體現二者之間的密切關聯。國小階段的運算都是數的運算,包括整數、小數、分數運算。數與運算不可分,數的認識包含數的抽象表達、數的大小比較等,自然數從小到大就是一個累加的過程,從1開始每增加一個後繼(+1)就得到一個新的數,其中蘊含了加的運算,數的大小比較也與運算密切相關。運算的重點在於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的理解最終都要追溯到數的意義。如加法運算,整數和小數的加法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分數的加法是相同分母的分數直接相加,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相加,即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法計算都可以理解爲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將數與運算整合成一個主題,有助於從整體上理解數和運算,爲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提供基礎。“數量關係”主題突出了問題解決的內容載體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常見的數量關係、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和探索規律等內容得到整合(方程移到第四學段),這些內容的本質都是數量關係。從數量關係的視角理解和把握這些內容的教學,有助於從整體上認識這些內容的核心概念。數量關係的重點在於用數和符號對現實情境中數量之間的關係和規律進行表達,凸顯用數學模型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在數量關係主題下,包含了用四則運算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和運用常見的數量關係解決問題,從數量關係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關係和規律、比和比例等內容。國中第四學段的“數與式”也是數與運算的延伸,本質上是數的認識擴展,以及數與式的運算。“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兩個主題要求學生較爲系統地學習數量關係,並進一步學習變量之間的數量關係,探索事物的變化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與運算”和“數與式”構成了一個統整的主題;“數量關係”和“方程與不等式”“函數”構成了一個統整的主題。

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國小三個學段的主題整合爲“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圖形的認識重點是圖形特徵的探索與描述,圖形的測量是對圖形大小的度量,圖形的認識與圖形測量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圖形的認識是對物體形狀的抽象圖形進行表示,重點是認識圖形的特徵。圖形特徵的認識與圖形的測量有密切關係,如長方形相對的邊相等這一特徵,需要通過測量確認其正確性。圖形的測量離不開對圖形的認識,圖形測量的過程與結果都與具體圖形的特徵密切相關。探索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的問題,一定要與具體的圖形建立聯繫,對圖形特徵的把握直接影響圖形測量的學習。如學生在學習長方形面積時,在一個長和寬都是整釐米的長方形中,擺滿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其面積。這樣的操作之所以可行,與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關。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沒有這麼簡單,直接擺小正方形就行不通,要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纔可以。圖形的認識和測量的整合,凸顯了兩個主題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有助於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並使學生形成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圖形的位置與圖形的運動也是有密切關係的內容。在國小,圖形的位置重點是用一對有序數對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距離和方向也可以看作一對數),圖形的運動主要是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要認識到圖形運動本質上是圖形上點的位置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平移或旋轉,確定圖形運動前的位置與運動後的位置的關係,瞭解其中的變化和不變,也就是點的位置的變或不變,所以圖形的運動與圖形的位置有密切的關係。國中第四學段“圖形的性質”是“圖形的認識與測量”的延伸,學生要以抽象的方式進一步探索國小階段涉及的圖形,從基本事實出發推導圖形的幾何性質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規作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圖形的變化”和“圖形與座標”是國小階段“圖形的位置與運動”的延伸,學生要進一步學習圖形在軸對稱、旋轉和平移時的變化規律和變化中的不變量,以及用代數的方法表達圖形的特徵,體現數形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圖形與幾何的相關主題構成一個整體。

在“統計與概率”領域,國小三個學段的主題調整爲“數據分類”“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和“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三個,重點強調數據的處理。收集、整理與表達是數據處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於學生數據意識的形成。原課標中的“分類”調整爲“數據分類”,與“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一致,二者構成一個整體,都是以數據爲研究對象,前者是後者必要的準備。學生可以從整體上理解統計離不開數據,二者都是用恰當的方法處理數據,從而逐步形成數據意識。國中第四學段的主題“抽樣與數據分析”和“隨機事件的概率”是國小三個學段主題的延伸,五個主題構成一個整體。

“綜合與實踐”領域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設計與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整體設計,同樣構成一個整體。

(二)內容結構化反映學科本質的一致性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爲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以“數與代數”領域爲例,對於“數與運算”主題,“數的意義與表達”“加的意義”“相等”“運算律”等是核心概念(大概念、大觀念或關鍵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數的意義與表達”,整數、小數、分數的認識與運算都與相應數的意義與表達密切相關。“數的認識”中從整數到分數、小數,都是從數量到數的抽象,核心的概念就是其意義和用抽象符號表達的方式。自然數表達爲“十進制計數法”,用0、1……9這十個符號和以十爲基底的位值製表達所有的數,如235表達的是2個“百”、3個“十”和5個“一”,分數和小數也是用抽象的方式表達。“數的運算”中,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最終都追溯到數的意義,同樣具有一致性。在“數與運算”主題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這樣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去理解,這樣少量的幾個核心概念反映了這一主題的學科本質。在對該主題內容持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利用這些概念並通過遷移解決新的問題,相關的核心素養“數感”“符號意識”“推理意識”“運算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國中第四學段的“數與式”是國小階段“數與運算”主題的延續,數的認識拓展到有理數。運算不僅包括數的運算,還拓展到式的運算,但主題的學科本質是一致的,幾個核心概念也貫穿在主題內容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也具有一致性。

對主題學科本質的分析,特別是主題核心概念的確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話題。上面僅是對“數與運算”主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簡要分析。對“數量關係”“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位置與運動”“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等主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理解,以及相關核心概念的提煉,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三)內容結構化表現學生學習的階段性

根據學生髮展年齡特徵和學習循序漸進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內容各學習主題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被安排在四個學段。不同學段提出了相應的水平要求,表現了學生學習的階段性特徵,這體現在各主題不同學段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段目標”之中。以“數與代數”領域“數量關係”主題爲例,在國小三個學段表述爲“數量關係”,國中第四學段的“方程與不等式”和“函數”則是國小階段數量關係的延伸和發展,在體現內容的整體性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同時,四個學段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對比第三學段“數量關係”主題和第四學段“方程與不等式”主題的部分學業要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階段性特徵(見表1)。

從數量關係的角度看,兩個主題的學科本質具有一致性,但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例如,關於等式的基本性質,第三學段的要求是“在具體問題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質”,第四學段則是“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質”;關於代數思維,第三學段的要求是“在具體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係、性質和規律”,第四學段則是“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義”。瞭解各主題的階段性要求,不僅對特定學段內容的理解和教學要求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於教師瞭解同樣主題在不同學段的特徵,從而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未來學習的需求。階段性特徵也體現在同一主題下對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要求上。例如,“數量關係”和“方程與不等式”主題,第三學段重點強調幾何直觀、模型意識(在內容要求中)和初步的應用意識,第四學段強調建立模型觀念。

二、課程內容結構化的現實意義

《標準》強調,課程內容的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這是本次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結構化特徵,在內容設計上體現了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爲什麼要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內容結構化有什麼現實意義?下面對此作一些簡要分析。

課程內容組織有多種模式,遵循學科的邏輯、學生髮展的邏輯抑或解決社會問題的取向,不同設計理念構成不同樣態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進行的課程組織方式。重視學科結構,是以學科邏輯爲主線,以有助於學生理解和促進學生髮展爲目標的課程設計理念。“學科結構的學說對於課程的規劃和組織具有指導作用和實際影響。內容的連貫與綜合、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都與所採用的結構概念聯繫着。”許多教育學者對其有明確的論述,如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對學科結構的價值、意義和方法作了系統闡述,施瓦布強調學科內容結構在課程教學設計中的作用。縱觀學科結構研究的理論,結合本次課程修訂提倡的理念,數學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一)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的基本原理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目的在於體現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個學科的基本原理,進而促進其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將學科內容恰當地組織起來,進而形成適應學生理解和遷移的知識結構,避免學生簡單孤立地學習知識與方法,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結構體系,這是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基本理念。布魯納認爲,“簡單地說,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例如,在數學中,“代數學就是把已知數同未知數用方程式連接起來,使得未知數成爲可知的一種方法。解這些方程式所包含的三個基本法則,是交換律、分配律和結合律。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三個基本法則所體現的思想,他就能認識到,要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過是一個熟悉的題目的變形罷了。就遷移來說,一個學生是否知道這些運算法的正式名稱,比起他是否能夠應用它們來,是次要的”。學習內容的這種關聯是通過學科的核心概念實現的,在結構化的內容體系中,知識之間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學科知識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打通知識之間關聯的鑰匙就是學科的基本原理。布魯納強調教學要注重基本觀念的運用,認爲“一門課程在它的教學過程中,應反覆回到這些基本觀念,以這些觀念爲基礎,直至學生掌握了與這些觀念相適應的一整套體系爲止”。學科結構化的目的是使學習者瞭解所學內容的關聯,而不是對個別知識的掌握。學習者從內容的關聯中體會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觀念),並將這些核心概念在其後的學習中反覆運用和強化。施瓦布對學科結構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爲“學科結構是部分地由規定的概念體系所構成”“不同的學科具有極其不同的概念結構”。近年來有關學科的大概念、大觀念,學科核心概念的進階等方面的研究重點,都與學科結構的理念一脈相承。

前面分析的《標準》內容結構整體性特徵體現了這樣的理念,一個主題內知識與方法之間構成一個整體,這些內容通過核心概念建立起聯繫,使具體內容的學習不再單一而碎片化,而是強調在具體內容中體現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例如,數與運算中“數的意義與表達”“相等”“運算律”等是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是學習相關內容的關鍵,在學習具體內容時,學習者將不斷地回到這些核心概念,從而在整體上理解掌握相關的內容。

(二)有助於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

內容結構化使得零散的內容通過核心概念建立關聯。核心概念(關鍵概念、大概念、大觀念)可以把主題內零散的內容聯繫起來,促進知識與方法的遷移。“核心概念是可以把領域或主題內,甚至跨越不同領域、不同主題的更爲基本的概念、方法和問題聯繫起來的具有支配性的概念,是促進有意義的、聯繫緊密的知識的一個實用而強大的工具。例如,‘等分’這個核心概念(一個整體可以被分爲大小相等的幾個部分)爲兒童發明用於公平分配物品的非正式方法提供了概念基礎,等分(類比公平分配的非正式的形式)就爲理解包括除法、分數、度量和平均分在內的正式概念奠定了基礎。”內容結構化可以通過核心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類內容中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核心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強化更多的知識與方法,並將其運用於新場景的學習之中,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學生學到的是以核心概念爲線索的一套學科內容體系,而不是簡單的零碎的知識和技能。在布魯納有關學科結構的理論中,人們所熟知的“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任何年齡的任何人”的觀點,聽起來似乎有些極端,但從內容結構化的視角理解,這裏的基本原理並不是形式化的術語表達的抽象的學科概念,而是支撐某一類知識體系的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的表現形式可以處於不同層次和不同水平。對於不同年齡的學生,可以用恰當的方式使他們在不同水平上認識其表達方式,如數學中的“相等”是一個核心概念,對於用“=”來表達相等的關係就有不同水平,有研究將其分爲“機械的操作型,靈活的操作型,基礎的關係型,互相比較型”等不同水平。《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xx年版)》強調“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繫,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正是反映了課程設計的結構化理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北京的特級教師馬芯蘭就以結構化的思想梳理了國小數學的核心概念,並以核心概念爲線索,“由十幾個最基本的概念爲知識的核心,把國小中的主要數學知識聯繫了起來。‘和’這個概念則是知識的核心的核心。在學生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時就開始以滲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過滲透‘和’的概念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加、減計算’‘理解加減關係’‘加減求未知數’‘簡單應用題的結構’”。馬芯蘭通過數學內容的結構化,以核心概念爲線索構建學習內容體系,對“數與代數”領域中的540多個概念之間的從屬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將起決定作用的十幾個核心概念提煉出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用較少的時間使學生理解核心概念,可提高國小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實現國小數學教學減負增效。

近年來有許多關於“大概念”及其在學科課程教學中作用的研究,促進人們深入地思考其理論與實踐。“廣義的大概念指的是,在認知結構化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方式,是爲避免課程內容零散龐雜,用居於學科基本結構的核心概念或若干居於課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關知識、原理、技能、活動等課程內容要素,形成有關聯的課程內容組塊。狹義的大概念同樣是出於課程結構化的目的,同時強調學生對核心概念本質的理解,特指對不同層級核心概念理解後的推論性表達。”這裏提到的“大概念”“核心概念”都與課程的結構化密切相關,只有在具有結構化特徵的學科內容主題中,核心概念纔有可能得到凸顯,發揮引領、深化的作用,帶來持續發展。

以核心概念爲線索的課程內容結構化,有助於課程實施者更好地把握課程內容本質,在分析和提煉學習主題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理解具體學習內容的學科本質,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結構化的課程內容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實現“用少量主題的深度覆蓋去替換學科領域中對所有主題的表面覆蓋,這些少量主題使得學科中的關鍵概念得以理解”。這樣的教學設計之所以能夠實現少量主題的深度覆蓋替換所有主題的表面覆蓋,是因爲利用知識與方法的遷移,而在遷移中發揮作用的則是“關鍵概念”,這裏的關鍵概念與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三)有助於準確把握核心概念的進階

學習進階的研究是針對學科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展開的,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類學科中有大量的研究。數學學科的學習進階研究在國外由來已久。儘管數學學科學習進階研究與科學領域的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具有共同的特徵。國內對於數學學科學習進階的研究雖然剛剛起步,但也有學者對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等主題中核心概念的進階有系列的研究。學習進階研究重點關注四個必備的要素:大概念及對大概念的解析;界定清晰的各進階層級;檢驗學生所處水平的測評工具;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干預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進階的研究可以看作布魯納學科結構理論的延續與教學實踐的支持。布魯納認爲,教授學科基本結構有四個重要意義:一是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學科更容易理解;二是使學習的內容更容易記憶;三是更容易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四是縮小高級知識與低級知識之間的差別。這些關於學科結構重要性的觀點,與學習進階的基本要素有異曲同工之處。就學科內容結構化的現實意義而言,我們還需在上述學科結構的四個意義的基礎上增加一條,就是結構化的內容對於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以核心概念爲主線的結構化學習主題,有助於課程實施者從學習進階的視角整體理解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明確每一個階段完成的學習任務所達成相關核心概念的階段性水平。隨着學習進程的遞進,學習內容不斷擴展,相關核心概念的水平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步形成。結構化的內容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輕鬆,更持久,“一個人越是具有學科結構的觀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內容充實和時間較長的學習情節”。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建立積極的情感體驗,而持久的學習經歷也有助於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核心素養的形成。內容結構化,凸顯學習主題的整體性和一致性,並通過主題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心概念來實現。

內容結構化的階段性特徵凸顯學習進階的進程,學習進階的階段性特徵通過關鍵內容的教學體現出來。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提供了以核心概念爲線索的促進學習進階的路徑,透過關鍵內容的深度學習實現核心概念的理解與進階。以“數與運算”主題爲例,“數的意義與表示”可以看作一個核心概念,其核心要義是如何從數量抽象爲數,如何將數用符號表達出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四個學段中,學生學習有關數的內容時都與這個概念建立關聯。第一學段認識20以內的數、百以內的數、萬以內的數;第二學段認識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第三學段認識分數和小數的意義,自然數的性質(奇數與偶數、質數與合數);第四階段認識有理數。每一個階段雖然認識具體的數不同,但其學科本質都指向核心概念“數的意義與表示”,都是用抽象的符號和計數單位表達數。例如,35表示的是3個十(十位),5個一(個位);35表示的是3個1/5(分數單位);-35表示與35相反的量。每一種抽象的符號表達,都與具體的數量關聯。如何建立起這種關聯,學生在不同階段對於這種關聯的理解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這種關聯,都需要通過結構化的學習內容來實現。把握其中的核心概念,並在學生學習進階過程中實現內容與方法的遷移,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爲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可能。

三、內容結構化帶來的挑戰與契機

課程內容結構化對課程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爲教科書編寫和教學改進等提供了契機。內容結構化體現了內容統整的理念,避免了知識的碎片化。在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中,將關聯密切的知識內容統整,體現了核心概念爲主線的內容一致性。內容結構化爲教育者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深刻理解主題的內容和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學科的核心概念,從體現核心概念的關鍵內容入手,促進學生對其學科本質的理解,形成知識與方法的遷移,逐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內容編排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爲線索

《標準》對領域下的主題進行了整合,凸顯了數學學科的本質,體現了主題內容的一致性,爲教科書編寫和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多選擇和組織的空間。

首先,主題的整合將帶來教科書呈現上的變化。《標準》除“綜合與實踐”領域外,國小階段和國中階段分別列出七個和八個學習主題,如“數與代數”領域包括“數與運算”“數量關係”“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五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構成一個整體,其中蘊含了反映主題學科本質的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學段具有一致性和階段性。例如,國小的“數與運算”主題和國中的“數與式”主題具有共同特徵,其學科本質具有一致性,“數的意義和表示”“相等”“運算律”等作爲統領的核心概念體現在不同學段的相關內容之中,而在不同學段又具有階段性特徵,抽象的程度不同,表徵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教科書的呈現既要考慮將其作爲一個整體進行設計與組織,也要體現其階段特徵。對於“數與運算”主題,現有的教材大多是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分成不同的單元進行設計。有教材將“100以內數的認識”和“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安排在一下和二上的不同單元。依據《標準》對“數與運算”主題的整體理解,可以考慮將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運算安排在同一單元,使學生在理解數的意義的同時,探索100以內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和掌握這個內容。數與運算的結合,不僅促進學生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掌握,反過來也可以幫助學生從運算的角度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有助於學生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的形成。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數與運算內容都要採取整合的方式來編排,即使分成不同的單元進行組織和設計,也可以用整體的觀點理解相關內容,以把握數與運算的關聯。“圖形與幾何”領域將“圖形的認識”與“圖形的測量”主題整合爲“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主題,強調圖形的認識與測量關聯,從整體上認識圖形與測量。與其相關的核心概念可能包括“圖形的特徵”“圖形大小的度量”等。幾何中的測量都是對圖形的測量,圖形測量的本質是確定圖形的大小,從一維、二維到三維,分別用長度、面積、體積表達。對一個圖形完整的認識,包括對其特徵(如長方形的邊和角及其關係)的認識,也包括對這個圖形的周長、面積等度量的認識。例如,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可以從邊的長度的測量視角進行探索。將圖形的認識與測量整合成一個主題,爲圖形與幾何的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不僅可以把周長和麪積這樣的測量問題整合起來進行分析和理解,也可以嘗試將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問題整合起來進行教材的組織和教學設計。

其次,具體內容主題歸屬的變化有助於課程實施者準確理解其學科本質。《標準》對一些內容調整了主題歸屬,如“用字母表示數”和“百分數”由原來“數的認識”主題下分別調整到“數量關係”和“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主題下。用字母表示數在以往的標準和教學中只是作爲數的進一步抽象,數是數量的抽象,字母又是對數的更一般的表達,是更高層次的抽象。《標準》將用字母表示數調整到“數量關係”主題下,重點將用字母表示數理解爲事物之間關係和規律的一般性表達,其內容要求是“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關係、性質和規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學業要求爲“能在具體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係、性質和規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從數量關係角度來理解字母表示數的學科本質,其教學的重點和意義與以往相比就會產生變化,從某種意義上彌補了國小階段不學簡易方程帶來的缺失,有助於發展學生初步的代數思維。“百分數”的內容移到“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表達”這個主題下,凸顯了百分數的統計意義。以往百分數在“數的認識”主題下,學生更多是從數的意義理解百分數,將百分數看作特殊的分數。但百分數主要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從統計意義上理解百分數更能清晰地瞭解其來龍去脈。百分數的內容要求是“結合具體情境,探索百分數的意義,能解決與百分數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感受百分數的統計意義”。這些內容主題歸屬的變化,有助於課程實施者準確理解具體內容的本質,爲合理的教學設計創造條件。

(二)內容分析凸顯學科本質的整體特徵

分析學習內容是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的前提,其重點在於對學科內容的整體理解。課程內容結構化爲整體上理解相關內容的學科本質提供了線索,有助於確定一類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關鍵內容和重點難點。以“小數除法”爲例,在現行某版本的教材中,這個內容單元和相關的前後知識安排如表2所示。

學習內容的單元分析一般是將單元作爲整體,分析這個單元內容的本質及其不同內容之間的關係,確定單元的重點和難點等。從主題視角看單元內容的本質及其關聯,並且將本單元內容與前後相關的單元內容建立聯繫,會對其本質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小數除法”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數與運算”,主要內容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從教材內容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前三個內容是不同類型的小數除法,體現這個內容的核心概念是“計數單位個數‘累加’”。從計算方法的角度確定哪個具體內容(例題)是重點,有助於學生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而後三個內容“近似計算”“循環小數”“混合運算”不屬於計算方法,近似計算和混合運算都與問題的情境有直接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涉及問題解決能力,其核心概念與計算方法不同。《標準》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領域對“數量關係”主題有“能在簡單的實際情境中,運用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問題”的學業要求。而循環小數在本質上是數的認識的擴展,之所以在小數除法單元中呈現,原因之一就是解決類似1÷3這樣的問題時出現了循環小數,其重點不是除法的問題,是數的表示的拓展,是如何表達循環小數和循環小數在具體情境中怎樣取捨的問題,其核心概念是“數的意義與表達”。這兩類問題雖然不是該單元的重點,但與小數除法的計算有關,可以看作小數除法的應用,其本質是問題解決和數的表達。施教者在對內容進行縱向整體分析時還要了解前後單元的相關內容。從表2可以看到,四年級與小數除法相關的內容有整數除法、運算律和小數的意義等,五下進一步學習的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的算理相關。數的運算的重點在於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與算理直接相關的核心概念是“計數單位的‘累加’”,這一核心概念在四年級和五下都會在不同的運算單元中重複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相關內容在學科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將能夠突出地體現核心概念一致性的內容作爲關鍵內容組織教學,有助於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使這些相關內容在整體上形成一個“大單元”。內容結構化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內容的關聯,清晰地梳理數的運算內容的線索,以及不同階段“數與運算”主題之間的聯繫。將對主題學科本質的整體理解運用到具體的內容分析之中,有助於深刻理解具體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以及單元內容的重點和關鍵內容的確定。

(三)教學活動突出關鍵內容的單元整體設計

內容結構化促進課堂教學改進的持續研究,從關鍵內容入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實現核心素養導向目標的重要路徑。《標準》結構化的內容設計在領域下以主題的形式呈現,具體內容要求呈現學科知識與核心素養兩條線索。主題的整合更加凸顯學科內容的本質特徵,以及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繫。通過教學內容的縱向分析,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的發展脈絡、學科本質的一致性特徵以及內容之間的關聯,同時把握一個主題內容重點體現的核心概念以及蘊含的核心素養。教學設計與組織應當採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思路,從整體的視角分析內容本質和學生學情,聚焦核心概念,確定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針對單元中的關鍵內容設計與實施體現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下面以小數除法爲例,藉助表2作簡要分析。

首先,基於自然單元內容的整體分析,形成以核心概念爲線索的反映該單元與前後相關單元之間聯繫的內容的整體理解。以教材的自然單元爲形,以單元和單元之間內容本質與核心概念爲魂,從自然單元入手進行內容分析,既容易操作,又可以從自然單元分析中將學習內容延伸、拓展,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整體理解。表2顯示“小數除法”單元的核心內容是“數與運算”主題中的小數除法,其重點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與整數除法有密切關係,需要追溯到整數除法,特別是有餘數除法的教學,教學設計時有必要考慮喚起學生這方面的認知,特別是核心概念“計數單位個數‘累加’”的運用。小數意義的理解對於小數除法算理的理解不可缺少,教學中應採用恰當的方式幫助學生運用小數意義理解算理。除了這個主題外,第四至第六三個內容又涉及數的認識和問題解決等,教學中應與相關的核心概念關聯,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其次,確定單元中的關鍵內容。關鍵內容是能更好地體現所學內容的學科本質和核心概念的內容,並且蘊含着相關的核心素養。表2中第一至第三個內容是不同類型的小數除法問題,這些內容中能較爲集中地體現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內容可以作爲教學的關鍵內容。從該單元的教材安排看,第一個內容是小數除以整數,可以理解教材的編者將這個內容作爲關鍵內容的設計思路。這樣的設計不無道理,這個內容直指小數除法運算,學生直接面對的是小數除法,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被除數是小數時怎樣計算,可藉助這個問題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吳正憲基於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對內容進行整體分析基礎上,將第二個內容“整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作爲關鍵內容,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4個人吃飯,付給服務員97元,這頓飯他們要AA制”,讓學生根據這個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本身並不難,但在進行運算時發現97÷4=24……1,這是一個有餘數的除法。在AA制的情境中,需要將餘下的1繼續除,在整數除法的範圍內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餘下的1怎麼分”引起學生學習過程的認知衝突。這個問題的解決直接引出小數除法計算算理的深度探索。將小數除法與以往學習的有餘數的除法聯繫起來,運用學生學習的前概念,可以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從有餘數的除法引入可以喚起學生相關的核心概念——計數單位個數“累加”與細分,並讓學生將其運用於新的問題解決之中。當以“一”爲單位的1不夠除以4的時候,將其變成以十分之一爲單位的10個0。1,就可以除以4,商是2(2個0。1),接下來的計算都是這個方法的推理。這個例題作爲學習這類內容的關鍵內容,對於深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後,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基於學生的基礎和前概念,組織圍繞關鍵內容的學習活動,有助於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關鍵內容體現學科本質,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基於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對當前學習內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存在的困惑,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並採用多樣性的策略與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合作交流,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深度理解所學內容,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在小數除法教學中,師生圍繞“餘下的1怎樣分”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再對有代表性的方法進行討論、質疑、交流,最後實現問題解決,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時,學生的推理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等核心素養獲得發展。

課程內容結構化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中國小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應引起充分的重視。伴隨着《標準》的頒佈與實施,圍繞課程內容結構化的理解及其引起的深化教學改革的探索將成爲重要的研究話題。

七年級數學心得13

這次的培訓讓我們有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會後我們也及時進行了研討,總結如下:

1、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首先要讓學生聽懂,學會,讓學生在數學課上能享受到數學思維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數學課上感受到數學文化,可以每節課3-5分鐘滲透一些的數學史,講一些數學故事,講一些數學背後的有趣的人和事,豐富數學知識,貼近學生,拉進數學和學生的距離。久而久之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課堂教學注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積累活動經驗,注重通性通法!

數學活動經驗不僅僅是解題經驗,更重要的是思維的經驗,是在數學活動中思考的經驗,而數學思想是數學發生、發展的根本,也是數學課程教學的精髓。現階段我們常用的數學思想有: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分類討論;數形結合、轉化化歸、分類討論、特殊與一般、待定係數法等數學思想和方法,注意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典型問題中的運用,用數學思想指導知識、方法的靈活運用,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培養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抽象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入題海,精選試題;一題多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思,要有意識有計劃的滲透數學思想,數學方法,設法促使學生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提升。數學的學習多總結反思,我們要慢下來給學生自己悟的時間。

3、重視過程性教學,進行問題探究。

“記住結果,會用就行”已經考不出滿意的成績了。重視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概念的生成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方法的獲得過程,思路的形成過程,課堂上要進行有效的數學活動,通過直觀地操作活動和多層次地思維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把握實質,凝練思想,舉一反三,纔能有效的進行問題探究。

4、立足數學課堂,提高數學閱讀能力!

會考重在考查對知識理解的準確性、深刻性,重在考查知識的靈活運用。它着眼於知識點新穎巧妙的組合,試題新而不偏,活而不過難;命題者也採用反題海戰術,着力規避試題的模式化,有利於糾正“教學題型化、套路化”的片面教育方法。數學題不是不會做,而是讀不懂題,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尤爲重要,多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更深層次的數學思考,引導學生將數學中的思,譯,練,說相結合,進而培養學生會讀題,讀懂題,相信孩子們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總之,此次研討會,進一步探索高效會考複習模式,複習備考策略,並準確把握20xx年會考命題趨勢,傳達最新會考信息。爲老師們開啓新一輪的國中三年數學教學提供了明確方向,我們收穫滿滿。

七年級數學心得14

我參加了20xx年國中數學遠程培訓,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國中遠程培訓,總結此次培訓活動,我收穫頗豐,下面我總結一下此次遠程佩雲活動的心得體會。

一、主動才能得到收穫

課程團隊給我們組織了這麼好的一個平臺,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動才能搶佔先機,唯有主動才能取得豐碩的培訓成果。這種主動包括主動學習課程視頻和文本資料,主動參與在線研討、班級研討,主動學習、收集、整理平臺上每日發表上傳的好資料,同時主動做出自己的評價,在這一過程中還要主動接受專家的引領,主動與同行交流等等。

二、交流才能常進步

學習,需要耐得住寂寞,關起門來用心鑽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遠關起門來搞建設,我們還要嘗試走出去和引進來,這種走出去和引進來就是交流的過程。而交流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催化劑,很多平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可能因爲對方的一句點撥就有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在培訓中這種交流就包括很多種,比如你讀文本資料,從文本資料中獲得知識和思想,你將寫出的文章發表出去,別人讀你的文章而與你的思想交流有了他自己的收穫;又比如我們給別人評論,會吸引來作者或其他學員回覆,然後再回復下去,或者參與班級研討和在線研討,這種交流就是一種非常及時的交流;甚至我們還可能由此而結交些許好友,大家相約着面對面交流。總之,交流讓我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我們收穫更多的思想,也讓我們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當然,在主動學習和主動交流之後我們還要學會主動反思和總結,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訓之路是鼓勵之路,溫情之路

在此次培訓中,我認識了很多學員,也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專家,他們都給了我誠摯的鼓勵,非常感謝他們!這次培訓跟以往相比作業量、評論數大大減少,任務安排比以前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我們在培訓中知識得到提升,思想得到昇華,頭腦得到充實的同時,情感也時時受到關愛暖流的滋潤。這次培訓,很值!

七年級數學心得15

學習了新課標受益匪淺,尤其優化作業的處理,下面總結了幾種主要形式

1、閱讀型作業

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有關的科普知識或科學著作,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領略創造的方法,還能使學生從閱讀中感悟科學家創造知識的人格魅力,體會到數學名人的成就來之不易,必須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達到,佈置閱讀作業也可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也可網上查閱相關內容,還可讓學生相互之間交流,增加學生的學習途徑。

2、合作型作業

數學問題的解決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又可以與別人共同討論不同方案的優缺點,這對於發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增強學生的白信心、培養創造性思維十分有利。同時,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溝通、互助、分享,這種合作的意識和品質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生從多種作業的完成過程中體會到數學是生動活潑的學科,不僅有趣,而且用之有效,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再比如可以設計一些口頭表達作業、指導學生自辦數學小報、參加社會調查和參觀活動等,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做”轉變爲主動的“我要做”,從而引起他們做作業的興趣,並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實踐證明,多樣性的作業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去獨立完成作業,而且學生們相互提建議,使他們充分參與到問題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厭學學生嘗試去完成作業。

另外還有開放型,想象型,都很有建樹,值得借鑑和學習。

一、學案設計中知識點的設計要少而精。

做到重點問題重點講解,且要舉一反三,追本求源,瞄準知識的生長點。把基礎知識放在首位。上課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解題方法及解題過程的總結及整理,並注意知識點的提煉與總結。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爲前提,這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

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

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把課堂放手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個體嘗試併合作探究,讓學生表現自己,可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精深與魅力,培養學生對數學鑽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使學習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結合實際情況。

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需要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於數學學習的例子,啓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

四、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國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