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有感[實用]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春》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春》有感[實用]

讀《春》有感1

讀完朱自清的散文《春》,望着窗外陽光明媚,我的心也跟着明朗起來,按捺不住也要讀一讀春天。

春風吹皺一池春水,叫天子在雲端亮開了又尖又細又快的嗓子,伶伶俐俐,嘰嘰唧唧,春雨灑一片煙,滴一方屋檐叮叮咚咚,唰唰唰唰,春姑娘長袖一舞,雨霽雲散,草木泛出油油綠意。楊柳先是鵝黃,繼而轉爲翠綠,再就搖擺起來,在水中點出汩汩仄仄的漣漪。

春就是這樣,來了。或許只是在吹開書頁的一剎那,已有某種氣息,不再如針如刺,而是如鵝毛,如嬰兒的小手了。

所以讀春——晴春或雨春,總有溫暖如手、溼潤如膏的感覺。總是有“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的況味,總是夢到了唐宋的煙雨樓臺。或許正是這樣的風聲雨聲吧,更有一種千年遠古的意念。總是冒出詩經和楚辭的章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砍砍伐檀兮,植之河之幹兮”,那“清且淪漪”的不正是那一汪春水嗎?那紫薇抽芽不正在春天嗎?那湘夫人那宓妃,不正是浴着春水輕移蓮步的嗎?

冬季沉睡的一切都伸開了懶腰,打起了呵欠——柳的懶腰風的呵欠;睜開了眼睛開始歌唱——小草的眼睛麻雀黃雀的歌唱;跳起了舞蹈,那自然是一剪黑衣的燕子的舞蹈了。

剛翻的.泥土和剛施的糞肥混合着發出了溫潤的芬芳。清新一如千年以前的那一片。那些滑滑的苔蘚和葳蕤的蒼蒲啊,是否記錄着塵世的變遷呢?那靜如處子的春水啊,是否洗浴過洛神的羽衣呢?

它們總是踩着季節的節拍,如期開放,不會猶豫也不會遲疑。謙卑靜默地接受多少代農人或詩人樸素或憂傷的吟唱。

讀《春》有感2

今天,我讀了朱自清的作品——《朱自清散文作品:春》。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殷切盼春歸”的迫切心情,也已極其生動的筆調,向世人展示了作者眼中的春天中美麗的風光,以讚美的語氣謳歌了春姑娘。在文章開頭,作者就有了一處點睛之筆,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你如果看到,就會明白,那是多麼傳神的動態描寫,看了朱自清的文章,我彷彿自己如身臨其境,來到了春天的花園裏,看見了那美麗的春色,呼吸到了空氣中迎春花的.清香,感受到了清爽,如春日沐浴,如微風拂面,如春雨滋潤,我的心猛然被這美麗的景象給觸動了——這是多炫麗的春色啊!作者朱自清在文中把春天比做一個娃娃,一個小姑娘,一個青年,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我覺得,春天就和我們一樣在愉快的成長着,陪我們成長,陪我們開心歡笑,就算春去夏來,春天喚醒的大樹也依然和我們一起成長着!閉眼凝聽,我們可以感受到春的音符的跳躍,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勃勃,感受到春天的可貴之處,那頑強的生命力,鼓舞着我們——冬去春來,只要努力拼搏,冰天雪地中的風雪過後,就會說陽光明媚的花海!人生便是這樣子,就如春天,就如花開花落,越不珍惜,飛逝得便越快,與其坐着什麼事都不幹,爲什麼不站出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當你在那裏坐着什麼也不做,抱怨着時光匆匆時,難道就沒有察覺到時光又在你的抱怨聲中溜走了嗎?你難道還不明白——天上不會掉下來餡餅嗎!你若中想着坐享其成,那簡直就是鏡中觀花,欲摘不能啊!

讀了這一篇文章之後,我就明白了——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啊!我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就珍惜時間,絕不白白虛度光陰,做一個成功之人。

讀《春》有感3

是誰爲大地披上了一層彩色的花毯?是誰爲春天披上了一層特有的芬芳?

是春花。

在散文家,詩人朱自清的筆下,春花的色彩更爲絢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花散了遍地,在大多數人眼中並不足爲奇,也不曾細細觀賞它,但是,朱自清先生用他所觀察到的春天,爲我們展開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春天畫卷。

春在何處?

在“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冬去春來,一年四季不斷的交替,輪迴,讓我們從今天起,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與大作大家朱自清先生俯下身來,觀察春天的腳步。一草一木皆爲春,讓我們將自己瞳孔裏煜煜發光的春天描繪下來。

“萬紫千紅總是春”。要觀察春的步伐,不妨先觀察處處吐露的春花,讀起朱自清先生的《春》,讓我不由的追憶起記憶中的春天,放逐夢想與希望的春天!

作者朱自清用動人的筆觸來描繪他所看到的春天,爲我們呈現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勤的畫面。

除了春花,就是滿山遍野的春草,它有破土而出的堅韌,以及勃勃生機,活力,作者筆下的春草更俏皮活潑,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在我們欣賞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筆的同時,又不由的感嘆春天的美好,給人帶來活力,希望和力量,而春草,又將活力與力量充分的展現。這是一種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時間在一點點溜走,不要再等它消散,趕快,換上一件綠色的衣服,投身到春天的懷抱!

讀《春》有感4

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想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等詞語。春天是絢麗的,它讓人們你好目不暇接、心曠神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揮豪潑墨,描繪春天、讚頌春天。我學了《春》這篇課文,感觸頗深。

這篇文章寫出了活潑、輕快的抒情旋律。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喜悅的心情。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給勁,表現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憑藉細緻的觀察,抓住富有特徵的春天的景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細膩貼切而又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春回大地時,春草勃發的長勢、情態和它的特徵。

這篇文章寫出了花的“爭相鬥豔”,畫出春天百花盛開的繁榮景象。南方傍晚,春雨綿綿的剪影圖,意境深遠,十分誘人。還從觸覺,嗅覺,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出了春風帶來的氣息,帶給人們的愉悅和快樂。作者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與新穎貼切,富有表現力,樸實,清新中含蓄雋永。

這篇散文描寫了春天萬物復甦,吐露升級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春天喜愛至深的情懷,喚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勵人們要珍惜春光,奮發向上。

讀《春》有感5

今天,我又回顧了那本彙集了無數悲傷感情的作品——巴金的《春》。

可以說,他是作者嘔心瀝血地寫出來的,是包涵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的。

靜靜地讀着“序”,我突然間感到一股暖流騰了上來,好像此時此刻,那位偉大的'作家——巴金,正一臉慈祥地坐在我面前,與我對話。

這本書裏沒有一個人是主角,也沒有一個人有什麼“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他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他們的生活比我們的更黑暗些、再黑暗些。那個所謂的“家”早已變成了口中的代名詞“苦海”。

又看了看這本書的背景——那是一個充滿了陳腐觀念的社會。我不禁感到十分同情這本書中的人物,他們被舊觀念束縛着,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羨慕那些雖被束縛住卻仍不放棄的人,是什麼力量使他們能堅持下去呢?

在這本書裏,作者着重刻畫那些醜惡現象,來諷刺黑暗的舊社會,同時也深刻、細緻地描繪了“覺慧”、“淑英”等“進步青年”。

我認爲,巴金這麼用心地刻畫這些人物,不僅是爲了諷刺舊社會,還體現出他作爲一個“愛國者”,迫切的想讓祖國強大,舊社會拉開新的一幕,脫離沉舊、腐壞的老規矩。

那麼,我將用巴金寫過的一句話結尾:春天,是我們的!

讀《春》有感6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做專業的教師,做孩子學習的幫助者,做家長的指導者。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收穫。

有的孩子不會寫最簡單的生字,不會讀最常見的詞語,不會做最簡單的題目。老師給他講笨鳥先飛的故事,希望觸動他。老師講得熱血沸騰,看到的卻是他那一張有些茫然的臉。這樣的場景我們當老師的和當家長都會遇到。每當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們會恨鐵不成鋼:你怎麼就那麼不求上進呢?你看誰誰誰學習多好,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努力學習呢?

王曉春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比如我現在遇到一件緊急的事,需要向一個朋友借5000元錢。這位朋友對我說:“你注意到我的失望了嗎?我們的同事都有十幾萬的存款,……你怎麼這樣不努力呢?……下面我給你講笨鳥先飛的道理,希望對你能有所啓發……”如果有旁觀者,一定會看到我有一張茫然的臉。我怎麼能不茫然?在我需要具體幫助的時候,我得到的卻是一堆教育。我們的學生常常有這樣的`命運。

是的,很少有學生坐在下面,故意把題目做錯。可能有極個別學生會有這樣的故意行爲,這要另行分析他那樣做的原因。今天做數學三位數連減題,有四五個學生磨磨蹭蹭,遲遲不交作業。他們爲什麼不交作業?因爲有幾道題他們怎麼也找不到錯誤的地方。這時我如果反覆說:“你們要認真檢查,仔細分析!”學生就能把錯題改過來了嗎?還是不能!他們很認真地看,就是看不出來錯在哪裏。他們想仔細分析,可是不知道怎麼分析。怎麼辦?一個個請過來,我與他們一起分析,教給他們檢查的方法,檢查錯因,再改正錯題。

請你先檢查有沒有抄錯數字和運算符號。每一個到我這裏來改錯的學生我都這樣問一句。問了兩三個同學之後,剩下的幾個人自己就對照書查有沒有抄錯題了。

看看退位的“1”減去了嗎?這是我問的第二句。有三個同學聽了我這一問,走在半路上就回座位去了。不一會兒,改正錯誤交上本子。

還有兩個同學仍舊很茫然。我叫過其中一個同學,問過第一問之後,請他邊講計算過程,邊在本子上寫答案。說到第二步,我就發現,他不明白“1000-185”這道題,十位上該怎麼做。我教給他遇到1000這樣好幾位都是0的退位減法該怎麼解答,他點頭示意聽明白了。我請他再講一遍解題過程給我聽。接下來的幾道題,我要求他邊講邊寫過程。我呢?已經轉頭輔導小博同學了。壓根沒聽他說什麼。這樣做了兩道題之後,我一看,他全做對了。於是剩下的三道題不準出聲,心裏想着過程往本上寫,很快也做對了。

以後做題就這樣在心裏邊想着計算過程邊寫下來。我這樣囑咐他。他點點頭,很開心的樣子。

是呀,孩子不會做題時,研究一下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想辦法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覺得講過的方法孩子一定就會用。有些孩子無法將聽到的內容轉化爲實際行動。在運用方法時他們就會很茫然。耐心點,多給孩子幾次機會,多做點實事。不要讓孩子再茫然了。

讀《春》有感7

慶長和清池的故事更像是一場追逐。

漫漫人生路,即使他擁有13年慶長所無法追及的歷史,又何妨,終究是在兜兜轉轉後發現彼此是唯一綿長的牽絆。

在一起時,歡欣,滿足,擁有真實;不在一起時,各自獨立,有所追求,彷彿生命毫無交集,可還是峯迴路轉。

生命永遠充滿矛盾,越是依賴牽絆,越是掙扎疲憊不堪。

太過用力讓彼此在生命裏烙下揮之不去的印記。

有句話說:“其實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的羈絆很脆弱。”但我並不這麼認爲。我是與慶長相似的女子,在所有的感情中渴望真實,渴望確定,因此求得心安。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一絲絲的光線都在優柔寡斷,徘徊不前。他們不斷地思索、對比,這其實也是和內心真正的自我進行較量。若執意求個明白,定會讓別人新生顧慮不得不狼狽走開。久而久之,便習慣孤獨。

起初,你我之間隔着一層無形的紗,離着一些距離看對方,偶爾能瞥見紗後真實而美好的畫面。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學着他人,亦步亦趨的向前邁着步子,以求得更爲真實,妄圖“識得廬山真面露”。漸漸放下心中芥蒂,敞開自己,透露出些許光亮,惟願能夠獲得共鳴。但你知道,事實往往事與願違。恍惚間我們發現,原來紗後立着一睹高大的牆,我們沒有捷徑,四處觀望,渴望牆上能夠打開一扇小小的窗,維持我們心中小小的`希冀,卻還是不得不在燈火闌珊時繼續尋找,趕路。

也許,我們有幸能夠在漫長的守候中迎來點滴星光。猶如兩顆本是堅硬潔白無瑕的貝殼,整日地躺在沙灘上,偶爾被海浪帶起暢遊一番,更多的,是慵懶地沐浴陽光,等待被懂得的人拾起並受到珍惜。

慶長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兩個擁有相似性格,相互逼迫至死,擁有強大個性的人,唯一能夠得到的,只有真相。

一如慶長當年問清池:

“這裏如此之美,我們可否停留?”

“不。這不是我們的終點。”

讀《春》有感8

當我合上這本書,回味着書中主人公一人在木屋子裏的故事,想着主人公自得其樂的情景,真讓我陶醉。

《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如果她是中國人,會在中國歷史載冊上畫上一筆。

“心的共鳴”是讀者們對這本書的評價。《挪威的森林》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故事中在一個燈紅酒綠、瞬息萬變的世界上建造了一座獨門獨院的“小木屋”,一人躲在裏面一邊聽着爵士樂,喝着易拉罐啤酒,一邊慢慢地細細地品味孤獨與無奈。電視則絕對不買,報紙絕對不訂,電話也只是在響了六七遍之後才老不情願地拿起聽筒,這就是主人公。主人公把玩孤獨玩無奈是相輔相成的,就是“那無聊當有趣”。那就是茫茫荒原上 迎着夕陽升起一股裊裊炊煙的小木屋,是冷雨飄零的午夜街頭永遠溫馨的小酒吧。

讀《春》有感9

沒有接觸鐵皮鼓的《冬去春又來》之前,我感覺自己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起碼自我感覺是一個合格的教師,現在看來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概念意義上的教師而已;同樣在沒有接觸鐵皮鼓的《冬去春又來》之前,我認爲自己不是一個“教書匠”,實際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教書匠”,除了書本上的東西,我還能給學生什麼?!沒有接觸鐵皮鼓的《冬去春又來》之前,我感覺自己已經潛下心來在教書育人,其實自己依然是那麼的浮躁;沒有接觸鐵皮鼓的《冬去春又來》之前,我感覺自己是在從事教育,然而實際上自己只是在完成一項很機械的任務——上課或是下課,因爲我根本還沒有真正瞭解教育。

《冬去春又來》使我不得不對自己以前的教育行爲進行反思,不得重新認識自己的教育工作。《冬去春又來》的作者鐵皮鼓,他在教育實踐中積澱出來教育思想的寬度與厚度,和他輕視功利追求教育本身的教育實幹精神,使人折服!鐵皮鼓使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教育絕對不是萬能的。可能有人會發笑,這麼簡單的道理誰都知道!實際,我們總認爲教育是“萬能”的。這種“萬能”指的是我們總認爲對學生採取幾次特定的教育方式或是行爲之後,他們會有大的變化,認爲這是教育的“規律”所在,所以當事情並沒有朝着我們預期的`這種變化發展時,我們便開始動搖了,開始變得失去了理智。由於急於求成——追求自己脫離教育本身而形成的預設目標,開始變得有些浮躁,認爲有些學生是“頑固不化”“不可救藥”,而慨嘆現在的學生怎麼這樣,於是我們便將矛頭指向了家長,指向了家庭,指向社會,卻沒有停下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有問題。以前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我很是信服,甚至我將它作爲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信條,然而今天,當“遇到”鐵皮鼓時我發現“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其實是自己在欺騙自己,許多教育事實表明就有許多“教不好的學生”,這樣的列子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教育是什麼?

《冬去春又來》中鐵皮鼓是這樣理解的:“在大多時候,我們不能夠使學生‘搖身一變,成爲好人’,我們只能不斷地影響他們,去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我們不可能通過幾次特定的教育方式就期盼學生能夠發生很大的轉變,這是教育的規律。所以我們不能總是對自己某種具體的教育行爲報有過高的要求,或者說期望。這樣我們才能靜下心來,才能心平氣和地面對教育工作,而不至於那麼浮躁。這種浮躁往往使我們違背教育本身,無法“生活在真實中”。

“‘現代教師’的感念就是建立在這個‘現代人’的感念基礎上的。‘現代人’首先是‘站起來的人’,‘現代教師’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具有批判與創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書’就成爲他們最基本的信條。”

鐵皮鼓是一位有思想、富有探索精神、有強烈的追求精神、敢於實踐自己的思想、不斷在反思中探索、在反思中提升自己而又不完全“超越”自己的教師。

說鐵皮鼓不完全“超越”自己,指的是他面對教育表現出來的那種超脫世俗的意識境界:生活在真實中。“生活在真實中”是他在《冬去春又來》一書“寫在前面的話”的開場白,它是鐵皮鼓《冬去春又來》的靈魂!其實也是鐵皮鼓對教育的追求,我是這樣理解的。鐵皮鼓試圖還原教育的原樣,其實也就是教育的本身,所以他必須生活在真實中,真實地對待教育每一個行爲。《冬去春又來》將一個真實的鐵皮鼓不加任何掩飾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鐵皮鼓要“生活在真實中”,那就意味着他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實踐,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因此在這本書裏面我們時刻可以體會到地道原汁原味的教育情景,不迎合世俗,完全迴歸教育。書中許多故事讓人讀來感到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親切,許多事情自己似乎也經歷過。鐵皮鼓尊重自己的教育,所以在他的教育實踐過程中,讀者是看不到他有如何的輝煌:“於是,你會看到一個原本問題多多的班級是如何在‘我’的調教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光明’的,而先前的失敗與痛苦,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是音樂中高潮到來之前的序曲,你將看到與現在完全不同版本的日記。但請你相信,我絕對不是在有意僞飾,我始終相信自己在書寫‘真實的歷史’”。

例如,它如實記敘了鐵皮鼓先後四次與學生徐克丁的“碰撞”與“恩怨”;還有,比如在涉及到學生作弊問題上,鐵皮鼓在“真實地面對自己”、“我同意作弊”、(‘我同意作弊’表達的是一個學生對“作弊”看法)“又見作弊”、“作弊又起(上)”、“作弊又起(下)”都談到了作弊這個話題。這些看起來沒有什麼,但正是這些原汁原味的教育情景,它們是對鐵皮鼓:“在大多時候,我們不能夠使學生‘搖身一變,成爲好人’我們只能不斷地影響他們,去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思想的佐證。鐵皮鼓在真實地生活在《冬去春又來》中,他沒有偏離自己的教育實踐,他也就沒有“超越”自己。他很實在,實實在在地在實踐教育本身。

說他沒有“超越”自己,其二指的是鐵皮鼓首先是一個教師,不管他多麼的優秀,他的身份始終是一個教師,這一點在他的《冬去春又來》中體現的很充分。書中幾乎看不到鐵皮鼓有多麼深刻獨特讓人感到可望不可及的教育理念,有的只是一個教育實踐者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瑣事”和“無聊”之事。“耳機事件”就是一個例子。在“耳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他不停地通過反思自己的行爲,通過反思修正自己的實踐尋求問題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鐵皮鼓實現了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教育者和教育家的區別,我是這樣理解的:教育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教育者分兩種,一種是思想匱乏、無追求或求不高的教育者,另一種是思想豐富具有探索精神的教育者。自然,這兩種教育者當中後者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個優秀的教育者常常是在工作中創造性地豐富着某種教育思想,所以他們使得某種教育思想變得有血有肉。一個優秀教育者的思想讓人感到真實而親切,而不是那麼苦澀讓人望而生畏。一個優秀教育者往往用自己的教育實踐證實着自己對教育的追求,這種追求就是對教育本身的追求。

鐵皮鼓不是教育家,“現在的我,才更像一個教育者。”鐵皮鼓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教育者,他不會“超越自己”!我願鐵皮鼓是一個永遠的教育者,而不要成爲一個教育家!教育家很多時候是無法體會到教育具體實踐當中的苦與甜,痛與樂。

讀《春》有感10

春雨是萬物復甦,春雨是農民希望,春雨是喧囂人間下的蓬勃生機。

——題記

春雨自古以來就是來自大自然的報喜者,這從古今流傳下來的衆多諺語和文學作品就能體現出來。杜甫作的《春夜喜雨》就是一篇這樣的詩作。

這首詩是杜甫坐在一隻小舟上作的。

詩的首聯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開門見山,寫出了春雨“好”且知道季節的到來。這兩句詩不僅在向我們傳達這樣一種信息,更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世人都說杜甫老先生的心是同百姓系在一起的,爲百姓生活艱難而哭,爲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笑。春雨的到來意味着春天來了,農民可以播種了,也意味着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已經來臨,百姓不用再受凍捱餓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緊挨着,詩人又說春雨在漫漫黑夜潛入,細密如絲又無聲地滋潤着大地萬物,無私又慷慨。

試想春雨過後,第二天清晨,農民推開門,拿起鋤頭,對眼前之景驚呆了的場面,是不是令人歡喜快樂?春雨做着好事卻又不留名,更不求什麼回報,它只是希望農民來年能有一個好收成。這樣的'“無名英雄”誰能不愛?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寫出了詩人作詩的時間及地點。

詩的尾聯寫“華衝錦官城”,詩人好像已經透過春雨,看到了繁花萬放、百花鬥妍的場景。更是抒發了作者對春雨的喜愛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

“滴答。”

春雨打在舟楫。

你扭頭看去。

——這是希望的聲音,你聽到了嗎?

讀《春》有感11

當我升上了中學後,不管在班上的排名,還是在級裏的排名,總是裏第一的寶座千里之外!你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只是隨手扔一下,就這麼嚴重。”“是啊。灰灰睡覺時,總是把身體縮在一起,發出汪汪的聲音,我想應該是想媽媽了?結果把森林夷爲平地,把草地變成沙漠。

可以說,他是作者嘔心瀝血地寫出來的,是包涵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的。

靜靜地讀着“序”,我突然間感到一股暖流騰了上來,彷彿此時此刻,那位偉大的作家——巴金,正一臉慈祥地坐在我面前,與我對話。

這本書裏沒有一個人是主角,也沒有一個人有什麼“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他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他們的生活比我們的更黑暗些、再黑暗些。那個所謂的“家”早已變成了口中的代名詞“苦海”。

又看了看這本書的背景——那是一個充滿了陳腐觀念的社會。我不禁感到十分同情這本書中的人物,他們被舊觀念束縛着,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羨慕那些雖被束縛住卻仍不放棄的人,是什麼力量使他們能堅持下去呢?

在這本書裏,作者着重刻畫那些醜惡現象,來諷刺黑暗的舊社會,同時也深刻、細緻地描繪了“覺慧”、“淑英”等“進步青年”。

我認爲,巴金這麼用心地刻畫這些人物,不僅是爲了諷刺舊社會,還體現出他作爲一個“愛國者”,迫切的想讓祖國強大,舊社會拉開新的一幕,脫離沉舊、的老規矩。

那麼,我將用巴金寫過的一句話結尾:春天,是我們的!

讀《春》有感12

近日讀語文界的泰斗於漪老師教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案,感觸頗深。我不但被於漪老師精湛的教學設計所折服,更爲她在三次教學後記中體現的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所感動。她不愧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楷模。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也是中學教學的傳統篇目。如何能教出散文的特色,完成教學目標,並每次教都教出新意,這是許多教師都在不斷探索的問題。於老師的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教學過程設計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複習舊知識,展現春的意境。

這一部分很能體現於漪老師的教學特色,那就是創設情境。於老師一開始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的圖畫,引導學生想象春的意境。然後複習回憶古代詩人描寫春的佳句,有詩人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鶴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舜欽的《淮中晚泊犢頭》(“春陽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銅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第二部分,進行比較,激發興趣。

這一部分於老師讓學生比較兩點,一是詩對春的描寫與散文對春的描寫的不同,二是學生觀察的春與作者描寫的春有什麼不同?我想這時的`學生已經開始開動腦筋思考了。

第三部分,學生朗讀全文,要求:

1.提出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2.文中以迎接春天寫到描繪春天的美麗景色,再寫到歌頌春天,讀後分分看,哪幾節寫什麼。

這部分內容是機械讀課文,是整體感知課文,概括課文的要點。

第四部分,講讀體會。

這是教學的重點。於老師重點講析本文在描寫景物時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鮮明及抓住特徵進行描寫的特點,邊講析邊背誦,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背誦。正如於老師自己說的那樣,講析得有些過細,但對語言的品析,不如此做,對於國中生來說,他們很難理解語言的妙處。在對語言的品析的同時也是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對學生的寫文是很有幫助的。於老師也說“學生在習作上明顯地進了一步,寫景不是大而化之,籠籠統統,而是平時注意細緻地觀察,下筆具體得多,生動得多。”

第五部分,作業

1.讀全文,仔細體會本文用詞造句的妙處。

2.寫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題。

由作業可以看出於老師教散文一是重視品析語言,一是學寫。將學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是教學的方向。

從於老師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於老師每一步的設計都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爲目標的,在本課中於老師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品析散文語言的能力,比較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應認真學習的。

在感受大師精彩的講課後,我又讀了她的三則教學後記。我的感受有兩點。第一點:於老師每次教學後都對自己的教學認真總結,即使我們看來已經很完美的教案她也能給自己找出問題,這種善於解剖自己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回想自己走過的路,沒有堅持寫課後記,寫了也不夠認真。不能及時總結自己,是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第二點,於老師每次教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改進,而不是沿用舊教案,吃老本。這種不斷追求進步,力爭教出新意來的作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習永無止境,大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讀《春》有感13

今天我學習了一篇課文他的題目叫做春。

穿着一篇課文主要行了自然生小人公章及民俗風貌等,這一篇課文寫了五幅圖第一春草圖,第二春畫圖,第三春風圖,第四春雨圖,第五迎春圖。

這其中圖中最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他講的是春風一吹到處的各種各樣的花草都吹暖了香甜的氣味春雨圖講的是春雨下去的時候春雨下的時候非常的.香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些的說明了很小。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作者寫的時候非常的用心我們大家寫作文一定要像這樣。

讀《春》有感14

蘇 軾說:“春宵一刻值千金。”;朱熹說:“萬紫千紅總是春。”;韓愈說:“最是一年春好處。”;王安石也說:“春色惱人眠不得。”。古往今來,歌頌春的歌詞詩賦太多太多,然而,真正稱得上“極品”的卻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在嚴冬中,幾乎所有的人們都會渴望春天到來。而東風,是春天的使者,東風的到來,就象徵着春天已經快要來了。春天一來,小草兒也爭先恐後地冒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小草的生命力是頑強的,無倫什麼地方,它都能生長,因此到處都有它們的影子,“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春天啊,總跑不了花兒,不用說豔麗的牡丹,柔媚的桃花,也不必說清雅的梨花,甜美的杏花,說單是那些穿雜在草間的小野花,就足以使人愉悅怡然的了,“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嘿,春風撫摸着我們,帶着清新的、春天特有的香味,空氣中流動着鳥兒的啼叫、牧童的笛聲,清婉而悅耳。“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下着,地裏有農民耕種,路上有行人走着,微冷而不失活力。在美好的春天,孩子們、大人們,全都出來了,使春天一下子有了靈氣,朱自清筆下的春天,真是一個理想的境界。

朱自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是他人生中較爲美滿的一年:前一年與陳竹隱女士喜結良緣,回到了故鄉,第二年又喜得貴子。所以,這個美好的'春天,是作者骨子裏生出來的,是一個人生的春天。這篇文章,不僅寫景,更是人生的哲理。走過了人生的嚴冬,就會迎來美滿春天。

在《春》這篇精美散文中,我看到了朱自清筆下的春景,更看到了朱自清心中對春的感嘆。《春》,春的頌歌!

讀《春》有感15

最近我又讀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續,當我讀完這本書心情變得沉重,三個主人公也在我的腦海揮也揮不去。

巴金曾說過——“我控訴舊社會,宣判舊制度的死刑,作爲作家我有這個權利,也有責任。我恨那個制度,蔑視那個制度。我只有一個堅定的思想:它一定要滅亡。”

《春》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高公館中發生的事。主人公二小姐高淑英厭惡生活在醜惡的高公館中。淑英的父親克明將要把淑英嫁到陳克家,陳克家的公子品行不正。克明明知道淑英嫁過去會受罪,但他爲了顧及自己的面子,答應了下來。淑英的母親張氏雖然心疼女兒,但又不敢正面反抗克明。淑英每天在家裏靠書本打發時間,整天愁眉不展。還好,琴和覺民這兩個憎恨封建禮教的新青年把淑英從保守沒有反抗的閨閣少女帶到追求自由的現代女青年。淑英的心情漸漸地從悲向開朗轉變。然而,每次提到這件事,她仍會蹙起眉頭,爲自己將來的命運而擔憂。蕙,另一個遭受這樣命運的女孩。她的命運與淑英一樣,但是她卻走進了這個惡夢,受盡鄭家的折磨。最後生病了,鄭家都不請西醫給她治病,白白耽誤了這年輕的生命。身爲高家長子的覺新,梅和瑞珏這兩個對他很重要的女子就被他的軟弱妥協害死了,他一直活在自責中,他的兒子海臣也病死了。覺新喜歡這個蕙表妹,卻無法挽救她,使她的命運與梅和瑞珏一樣。他最後終於醒悟了,他和覺民.琴.劍雲等把淑英送到上海覺慧那裏,挽救了另一位少女的生命。作者寫了很多環境描寫渲染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又塑造了淑貞這個單純的少女受父母壓迫,四太太五太太的醜惡嘴臉......這些人物充分體現了封建吃人禮教的黑暗。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激流三部曲不僅是巴金描述早年的自己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他發自內心的表達對於封建制度的反抗,作爲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年輕人的反抗。他曾經在《家》中這樣寫道:“我所憎恨的並不是個人,而是制度,”這令人震撼的話語無不道出了他對於封建社會的痛苦的會議和掙扎,同時也表達了頑強的'反抗的決心。《春》實在是巴金對於《家》的延續,可以說是另一部對於與現實生活的吶喊!

看巴金的《春》,感慨多多,裏面那麼多女性的命運不是多舛而是可憐。細膩的心理描寫就把他們的苦楚、無奈、茫然給表現出來了。讀着那些字句爲她們感傷,同情她也同情那個時代的女性。可是後來我發現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給不同時代的人帶來的其實也是不同的,它的意義不再侷限於書中主人公的故事影響。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到封建統治下人們生活的黑暗,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幸福美好,我們應當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