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名著讀書心得體會3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名著讀書心得體會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名著讀書心得體會3篇

人生名著讀書心得體會3篇1

生命的意義在哪裏?這似乎已成爲千古的命題,每個人在無意間或寂寞裏往往想起這個永無答案的命題,我們很多人都有着同樣的心路歷程。其實這個命題雖然有些虛無,但是一旦沒有想個明白或者找到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那麼它會困擾我們很久很久,甚至讓那些偏執的人們走上另外一條道路。梁啓超也發出疑惑:“那安分守己的人,從稍有知識之日起,入學校忙,學校畢業忙,求職業忙,結婚忙,生兒女忙,養兒女忙,每日之間,穿衣忙,吃飯忙,睡覺忙,到了結果,老忙,病忙,死忙。忙個甚麼?所爲何來?還有那些號稱上流社會,號稱國民優秀分子的,做官忙,帶兵忙,當議員忙,賺錢忙;最高等的,爭總理總長忙,爭督軍省長忙,爭總統副總統忙,爭某項勢力某處地忙;次一等的,爭得缺忙,爭兼差忙,爭公私團體位置忙,由是而運動忙,交涉忙,出風頭忙,搗亂忙,奉承人忙,受人奉承忙,攻擊人忙,受人攻擊忙,傾軋人忙,受人傾軋忙。由是而妄語忙,而欺詐行爲忙,而妒嫉忙,而恚恨忙,而怨毒忙,由是而決鬥忙,而慘殺忙。由是而賣友忙,而賣國忙,而賣身忙。那一時得志的便宮室之美忙,妻妾之奉忙,所識窮乏者得我忙;每日行事,則請客忙,拜客忙,坐馬車汽車忙,麻雀忙,撲克忙,花酒忙,聽戲忙,陪姨太太作樂忙,和朋友評長論短忙。不得志的哪裏肯幹休,還是忙;已得志的哪裏便滿足,還是忙。就是那外面像極安閒的時候,心裏千方百計轉來轉去,恐怕比忙時還加倍忙;乃至夜裏睡着,夢想顛倒嗔癡恐怖,和日間還是一樣的忙,到了結果,依然還他一個老忙,病忙,死忙。

忙個甚麼?所爲何來?”

現如今,我們還是依然堅定不移的遵循着歷史的步伐,忙學業,忙工作,忙升官,忙發財,卻懵懂不知究竟這是爲了什麼。當糾纏於日常瑣事時,人們也無暇去多想人生目的何在這樣的哲學問題了。我們這樣日復一日地過着生活,究竟是爲了什麼呢,人的存在又是爲了證明些什麼呢?“活着是爲了什麼呢?爲了吃飯。那吃飯是爲了什麼呢?爲了活着。”

至於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只是“一種過分的欲求,一面自討苦吃,一面造成社會上種種罪惡的根源。”不可否認,有些人在不斷掙扎着往上爬的時候也給我們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不少的人卻也不過是社會的蛀蟲,挖空心思地從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榨出自己的利益,這或許就是他們的人生目的所在吧。總歸來說,我們這個社會上實際存在三種典型人羣。第一種人只把目光集中在自己面對的現實問題上,他們要處理生存、生老病死、升官發財等等問題,這些就是他們的生活目的,不想別的。他們很現實,從不爲那些抽象問題苦惱。這種人比例很大,包括很多教徒,他們信教,不是爲了解決信念問題,而是想要得到某些實際的利益。第二種人感到需要有一種人生的價值來支撐他們的生命,不然會感到空虛和失落。其中一些人把實現人類某些理想或道德目標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並因此產生一種崇高和光榮的感覺,有的甚至爲此犧牲生命在所不惜。另一些人則選擇了宗教的道路,他們在想象的天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依託,日子過得蠻踏實。第三種人所佔比例極小,人類好奇的天性在他們身上表現比較突出。這些人喜歡作哲學思考,他們對人爲什麼而活着這類問題刨根問底,又找不到答案。這些人有一種不可救藥的嚴肅對待自己的傾向,當他們發現生命從總體上看找不到意義時,會覺得很荒謬,因而產生失落感。

孟子日:人之所以異於者幾希。“且道這幾希的分別究在何處。梁啓超說:“爲無目的的生活,人類爲有目的的生活,這便是此兩部分衆生不可逾越的大界線。”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這是每個哲學家都會思考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解讀。若將人生比喻爲旅行,那麼人就是旅行人,旅行人都有其目的,不知人生之目的,就像不知目標的旅行人。被稱爲“萬物之靈”的理性動物的我們總該明白在及的人生目的何在吧。梁啓超並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說人生目的何在,只道:“汝若問我人生目的究竟何在,我且不必說出來,待汝痛痛切切徹底參詳透了,方有商量。”這問題的答案確是需要我們自己慢慢去體悟的。

人生名著讀書心得體會3篇2

馮友蘭先生認爲,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於“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劃分爲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爲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爲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爲人的最高成就。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爲賢人、聖人。

馮友蘭先生認爲,中國的哲學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來的哲學要滿足人類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答案補充當讀過馮友蘭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即構成他的人生境界。“覺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覺(覺悟)的意思,可以具體理解爲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係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達爾文,小時候看昆蟲是順着本能在做事,對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屬於自然境界;後來他成爲生物學家後,是在爲社會利益進行觀察和研究,屬於道德境界。我還想到那則作文素材: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幹什麼,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後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築專家。第一個泥水匠屬於自然境界,第二個泥水匠屬於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個泥水匠也屬於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慾。正是應了“態度決定高度”那句話。

作爲當代中學生,我認爲,人生的境界可以引申到讀書的境界上來。在讀書境界這個問題上,應該推崇蘇軾的讀書方法,那就是把書當做下酒之菜,讀到會意處,就來上一大杯,前人筆記中記載他“每夕讀書以一斗爲率”,就是讀一晚上的書需要一斗酒下去,這和陶潛的讀書境界異曲同工,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是不可學的。還有人拿王靜安先生三境界說來說事,實際上他所說的三境界主要指向獻身學術,畢竟還是屬於小衆化的讀書境界。以上所舉的三種讀書境界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以後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誰若是能做到三種中任何一種,將會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人生名著讀書心得體會3篇3

路遙這篇小說題目爲《人生》,這個題目頗大,人生,千姿百態,酸甜苦辣,又豈能是短短的十萬字所能書盡、寫完的?所以,路遙小說中展示的只是發生在一個小角落,在浩瀚人生中的一段故事,可是故事中不同人物有不同追求,這折射出的條條紋線不斷延長,不斷縱橫交錯,儼然已是那千姿百態的人生。

小說主角高加林的'人生正如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一樣,有低谷,亦有高潮。加林是一個有才華,又有遠大抱負的青年,他的才華讓大隊書記高明樓都佩服、忌憚。作者借高明樓之口這樣評價過加林:他會寫,會畫,會唱,會拉,性子又硬,心計又靈,一身的大丈夫氣概,別看你我人稱“大能人”“二能人”,將來村裏真正的能人是他!但是,加林只是一個沒有後門可走的農村青年!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我想,這個矛盾已經決定了加林的人生走向。故事發展的曲曲折折,正體現了矛盾鬥爭的孰強孰弱。

因爲沒有後門,加林丟了村裏的教師工作。在小說這段可以看到加林性格里那很重要的成分:不服輸,敢做!告狀被敢怒不敢言,害怕大隊書記高明樓權勢的父母攔了下來,加林是憤懣的,可是,上天也是十分眷顧他的,這段時間他有了一個可愛的戀人:巧珍。

巧珍這個人物堪稱完美。她溫柔善良,她是村裏“二能人”劉立本的二女兒,她是前村後溝數一數二的俊女子。我想,作者也是十分偏愛巧珍這個人物的,讓如此衆多的優點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巧珍沒有上過學,卻有着極高的精神追求,她崇拜知識人,所以,她暗戀加林。她的愛是安靜的,同時也是熾熱的,在加林低沉的時候,她以自己的方式走進了加林的世界。

加林與巧珍的愛情發展的相當快,很快就成了村裏的焦點。巧珍這個對待愛情火一般熾熱的女子,對待愛人卻有着水一般的柔情。她聽加林的話刷牙遭來全村人的白眼,她跟隨家人爲井水漂白更有衆人的不解與嘲諷,可她依舊戀着加林,在她的心裏,加林就是一切。

我敢肯定,加林也是深深地愛着巧珍的,因爲看着巧珍他會感到高興和發自內心的愉悅,跟巧珍在一起,他很開心,當他聽到那首信天游:上河裏(那個)鴨子上河裏遊,一對對(那個)毛眼眼望哥哥。

他會裂開嘴笑。可是,這並不代表他滿足當前的生活。在城裏與人打架就是他心中壓抑的爆發!終於,加林的機會來了,他的叔父回來了,很快地,加林被得罪過他的人幫忙走了後門,到了城裏。加林到底不愧高明樓的稱讚,他努力的工作,屬於他的光彩很快耀亮了所有人的眼睛!這時,黃亞萍來了,跟巧珍不一樣,黃亞萍大方,前衛,有主見,有文化,她更能與加林成爲知己。當黃亞萍主動向加林示好時,加林矛盾了,他深愛着巧珍,可是他的抱負、他的理想需要在更大的世界才能施展。他感覺“城廓是這麼小!街道是這麼短窄!”

加林正如一隻大雁嚮往更廣闊的藍天,嚮往外面的世界。當他知道與亞萍在一起可以實現他這個理想時,他放棄了巧珍。我想,這會是他人生中錯誤的決定,像德順老漢評價的一樣,他失去了有着金子一樣的心的巧珍,金子一樣……

小說尾章寫得那麼淒涼和蕭索,加林被揭發“走後門”回到農村,巧珍卻已嫁了人。尾章的章名是:不是結局。確實不是結局,以加林的能耐,他還會有他的未來,可是那個愛他的巧珍呢?

小說結尾與那個大字不識當了一輩子老農民的德順老漢的話來點題,這說明了除了文化,經驗和閱歷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德順老漢說:“就是這山,這水,這土地,一代代養活了我們。沒有這土地,世界上就什麼也不會有!是的,不會有!只要咱們愛勞動,一切都還會好起來。”德順老漢是愛生活的,正因爲這樣,他的一生未必有多麼精彩,可他卻活得瀟灑,活得明白!

我一直在想,加林追求他的抱負有錯嗎?肯定是沒有的。他錯的只是沒有認清現實,他錯的只是沒有把握好他最珍貴的東西。世事多變,人生浮沉,我們更應該注重今時所有。紛擾的世界需要我們的鎮靜,所以,我們必須擁有無比廣闊的胸懷。懷有一顆平常心,才能像德順老漢一樣活得瀟灑,活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