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1

回望歷史,在前人眼裏看似夢幻的目標,在一代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實現。近些年來中國航天科技在這種航天精神指導下獲得巨大突破的不僅僅是在載人航天上的突破,在太空登月、北斗導航上中國也獲得了跨時代的突破。

這一項項成績都標誌着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端最頂尖的科技前沿。航天夢完成了,但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夢還沒有完結,但是我相信中國人民自古就是頑強堅毅且拼搏的人民,在我們的神話裏天塌下來了就去補、山阻礙了人民就移了山、海傷害了人就去填了海,中國人民用自己雙手創造出的一個個奇蹟讓我堅信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只是時間問題。

老一輩的航天精神不斷地激勵着我們展望未來,中國正在一個又一個領域邁向,我相信我們將是歷史的見證者,前路漫漫且危機四伏,但我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中華民族的崛起不可阻擋!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2

在太空生活長達六個月的三位航天員終於要“回家”了!這一消息成了萬衆矚目的對象。通過直播視頻,我不僅欣賞了神舟十三號成功着陸的過程,也瞭解了不少關於航天的知識。

在即將出“黑障區”、進入大氣層時,雖然會產生較大的摩擦,溫度達到1000度左右,但是有科技的支持,再加上穿上了太空倉服,因此宇航員們能夠保持身體的舒適度。我們也不禁爲科技的力量而感慨。

當類似於降落傘之類的東西敞開之後,我心裏的那塊石頭也隨之落下。因爲這象徵着宇航員們已經穿過大氣層來到了地球之內,同時也能象徵着能夠安然無恙地着陸。經過不斷地遞減速度,宇航員們與地面越來越近。當釋放完多餘的燃料後不久,隨之而來的便是神舟十三號安全着陸的喜訊。這是一件多麼激動人心的事!

雖然我沒有機會像他們那樣上太空,但是當看到我國宇航員陸續進去太空,我的心也隨之而被牽動。畢竟這是一件證明我國實力的壯舉!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3

2022年4月16日,經過長達183天的太空飛行,神舟十三號三名航天員終於要回來了!這是我國宇航員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一大早,我和妹妹就坐在電視機前等着觀看直播,生怕錯過了這歷史性的一刻。最開始只看到黑暗中一個亮點往地球移動,慢慢地越來越近。“降落傘打開了!”我們激動得鼓起了掌。

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返回艙穩穩地落在了預定區域。直播間裏的楊利偉叔叔興奮地說:“直立降落,這是16年來的第一次!說明氣象、環境條件等各方面的信息越來精準,也體現航天技術綜合能力的提升!”返回艙降落的同時,空中搜救隊找到返回艙並迅速到達,醫保人員進入艙內對航天員進行初步身體檢查。經過各個工作隊緊張有序、團結協作,航天員們終於從返回艙出來了。看着他們燦爛的笑容,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心底有一個聲音在不斷迴響:國家越來越強大,科技實力越來越雄厚,沒有戰亂,沒有飢餓,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國度,有什麼理由虛度光陰呢?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更加美好!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4

受疫情影響,我們剛剛上完一週的線上課程。今天週末,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消息令人振奮不已,我早早端坐在電視機前,全程觀看航天英雄凱旋迴家的電視直播。

三位航天員自2021年10月16日升空,在完成半年的太空之旅後,今天上午乘坐返回艙成功降落在廣袤戈壁沙漠——東風着陸場。在現場工作人員緊張有序的幫助和配合下,他們順利出艙。他們神采奕奕的精神面貌和接受採訪的感人發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偉大祖國的強大,歸功於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工程全線人員日夜陪護和相伴,他們“按照黨和人民的召喚去奮鬥、爭取做出更出色成績、不負時代、不負黨和人民的重託”志向是我學習的信念。

作爲新時代好少年,我願做摘星媽媽、航天老師王亞平的好學生,刻苦學習,在科學道路上不斷攀登,在未來祖國更高更大平臺上創造更好的成績。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5

2022年4月16日星期六上午10:00,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航天員乘載神舟十三號返回倉在東風着陸場精準着落。在觀看整個着落的過程中,我心情澎湃,久久難以掩蓋心中的激動。回想起王亞平阿姨爲我們空中授課,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特別是“浮力消失”使我增長了知識,開了眼界。

那天我聽得津津有味,內心充滿着渴望,越發嚮往奇妙的太空生活。

今天,當我觀看到返回艙正立成功着陸,熒屏傳出一片熱烈的掌聲那一刻,我霎時熱血沸騰,振臂歡呼!當我聽到航天員說“感覺良好,請祖國放心”,我滿心欣慰。你們圓滿地完成了祖國交給的任務,實現了又一個航天的夢想。你們是當今的英雄!

通過今天的觀看,我進一步瞭解了我國航天工程的輝煌成就,增添了不少的航天知識。作爲一名中國人,我爲此感到無比的自豪!我們應該刻苦努力學習,長大爲我們的航天工程添磚加瓦!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6

今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的返回直播。

2022年4月16日上午9時06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9時30分,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每一個時刻,都牽動着14億中國人民的心!

當太空“出差”半年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陸續出艙時,我的心情頓時無比激動!我爲他們的勇敢無懼、勇於獻身科學的精神所感動,更爲祖國的科技日新月異而無比自豪!

我想:要是我能像航天員以及背後默默貢獻的無數科技工作者一樣,將來爲祖國的航天事業出一份力,那有多好呀!這應該是我的一個夢想,爲了實現這個夢想,從現在起,我必須要刻苦學習,學好本領,將來纔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7

今天對於整個中國人民來說,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天,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爲我們的神舟十三號順利返回,時隔半年多,成功完成任務。

時間回到2021年10月16日,那一天註定很不平凡,是一切的開始,起初,我對這件事瞭解甚淺,並不知道這次火箭發射的意義何在。直到同年12月10日,謝老師帶領我們去觀看了第一次天官授課,我得到了一個機會,學習中國人自己的太空艙,才知道,上面儀器的精密,可以做到地球上很難做到的實驗,重要性不說便知。當然,在大半個月前還有第二次,我還是很期待下一次的,不過不知會等多久。

看着他們出艙的視頻,內心無比激動,那句“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縈繞在我的耳旁,久久不能平息,這不僅僅是三位航天員的勝利,更是中國航天及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勝利!

聽着他們的對話,好像感覺十分輕鬆的樣子,”準備迎接重力”,“晃悠悠的”,其實這只是表像,在進入大氣層的時候點要完成推進艙分離,這時,飛船的下落速度在七點五公里每秒,高速下降,會讓肌肉變形,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所以,纔會對宇航員進行嚴格的選拔。

縱觀中國航天發展史,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拉開中華民族探查宇宙的序幕;2003年,中國第一艘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成爲美蘇之後第三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2007年,我國首顆繞月衛星發射成功;標誌着中國探月時代開啓……

中國沒有停下對太空探索的腳步,這次”神舟十三號”任務的完滿完成,即是結束,又是開始。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8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峯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鬥和特別能幹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並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迴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爲,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麼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爲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並舉,還要做到規範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爲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爲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纔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爲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爲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9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爲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着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爲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爲“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爲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接。”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峯承擔吊裝工作,爲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鉤上繫着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裏。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爲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啓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裏、道路在哪裏,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心得體會10

我感受到這些爲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的所有航天人的堅持和努力。這一次航天項目的完成代表着我們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進步,彰顯了在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科技實力。

採訪中聶海勝同志說的“就算犧牲也要把國旗插上去”屬實令人感動。可以這麼說,每一位航天員都爲我們的航天事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爲了完成任務,他們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無所畏懼,一往直前。在此期間每一位航天員都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去適應模擬環境、失重、應對緊急情況時的操作處理等等,每一次的訓練也是爲了能更好的完成任務,他們付出的汗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他們做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當然,不僅僅是我們的宇航員,更有千千萬萬個在載人航天事業背後默默工作的航天人。

載人航天事業,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先進的科學技術,各個部門之間的默契配合,協調統一的調度等等,沒有所有航天人的一起奮鬥努力,載人航天事業是難以完成的。我們今天的成功離不開每一位爲載人航天事業努力過的人!寫到此處,也只剩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