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安全演講稿

朋友,如果你是一位駕着汽車駛過這裏的司機,那麼,請你踩下剎車,等我們的孩子通過馬路;如果你是一位疾行的路人,那麼,請你停下匆匆的腳步,好讓我們的孩子通過馬路

幼兒教師安全演講稿

這就是我——槐幼一位普通教師每天都想對您說的請求,這也是槐幼所有教師的共同心聲。因爲我們的幼兒園就在商業繁華交通繁忙的槐樹路邊,馬路對面就是風景優美的槐樹公園。每逢天氣晴朗的日子,我們都會帶着孩子們,通過川流不息的馬路,去槐樹公園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如果你碰巧在這個時候走過這裏,你會看到,槐樹大道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我們幼兒園的門衛和保安神情嚴肅,守在馬路兩邊,我們的老師帶領排着整齊隊伍的孩子們,迅速穿過馬路。天真無邪的孩子或許邊走邊在說笑,可我們除了緊張,還有沉甸甸的責任。

我想,你會理解我們的心情,用寬容和耐心迴應我們的請求——有什麼比孩子更重要?有什麼比孩子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安全是什麼?安全是一種仁愛之心。安全靠什麼?安全靠的是責任心。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分裏,安全的隱患隨時都象兇殘的野獸張着血盆大口,盯着我們脆弱的身軀、麻痹的神經。你是否目睹過一個鮮活的生命活生生地從你眼前消逝?你是否聽聞過一個原來充滿歡笑的家庭在一天之內就陷入永久的哀慟?生命在突然而來的災難面前,永遠是那樣的脆弱、那樣的無助、那樣的不堪一擊!

作爲一名幼教工作者,面對的是一羣天真無邪、懵懵懂懂的幼兒,面對的是一個個稚嫩柔弱的小生命。他們不涉世事,安全意識薄弱,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一不小心就會發生這樣那樣的意外,我們精神的那跟弦一直繃得緊緊的,直到他們被大人接走時揮着小手跟我們說再見的那一刻,才能放下。要知道我國每年有多少小生命在意外事故中消逝?各種安全隱患時刻在威脅着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北京一所幼兒園的門衛在精神失常後砍傷十多名師生,其中一名幼兒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江西某幼兒園的保育員老師在孩子們睡覺以後,離開寢室,導致蚊香引燃被絮,14名活潑可愛的幼

兒還沒等到揹着書包進學堂的那一刻就在“好高級好高級”的幼兒園內被不該發生的烈火吞噬,他們再也不能夠過他們快樂的六一兒童節了。我分明感受到,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天真的容顏在如花般凋零時的本能掙扎,他們是那麼的無奈和不甘。我的耳畔彷彿響起孩子們淒厲的慘叫聲、無助的求救聲:“老師,我好痛,老師,救救我!” 這是多麼令人傷心的一幕!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不幸的發生?沒有避免的可能麼?如果不是那位值夜班的老師擅離職守,如果幼兒園錄用人員時能嚴格把關,如果那麼這一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所有的“如果”在突然襲來的災難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那些在痛苦中離去還沒有來得及看清這個多彩世界的孩子們,彷彿在向觀望的人們無言的訴說着:這個世界—我來過!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一切爲了孩子,爲了一切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是我們的宗旨,“讓孩子健康快樂,讓家長滿意放心”是我們的目標。爲了儘可能地杜絕一切安全事故的發生,我每天都能聽到領導帶頭檢查安全器械而辛勤忙碌的腳步聲。爲了儘可能的杜絕一切安全事故的發生,我每天都能看到老師爲孩子組織安全活動的身影。爲了儘可能的杜絕一切安全事故的發生,每天都有老師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忘了自己的家,忘了自己的孩子。聽到老師們對孩子溫柔慈祥的話語,我的心總是爲之感動,爲之震撼,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一天天一年年護送着孩子走過門前的那條路,我們幾年如一日守候着他們走過童年歲月,呵護着他們漸漸長大,走向未來更廣闊的人生之路!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是每個人永恆的願望,幸福是每個人永遠的企盼。在這裏我想用我的歌聲祝願各位“祝你平安,喔,祝你平安你永遠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願!”我衷心地祝願在座的每一位:健康,平安,幸福!

幼兒教師安全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頭等大事,作爲老師,對班級安全工作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必須對班裏的孩子的安全負起責任。因爲我們所接觸的孩子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安全目是《安全·責任·幸福》。

安全是生命之本,是工作之本。離開安全,工作、生活都顯得毫無意義,對於幼兒園來說,安全工作更爲重要,它是幼兒園開展各項活動的基本保障。是幼兒園工作的知識瞭解稀少的幼童,所以必須把安全記在心上,把安全擔在手上,把安全鎖在眼裏。每當安全會上聽到一些幼兒園發生的一切觸目驚心的安全事故時,讓人久久不能釋懷,孩子們的生命是那樣柔弱和纖細。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作爲我們更需要時刻把握“安全”這根繩,讓一切安全隱患遠離我們的生活,到底怎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孩子,使他們不受傷害呢?我有一些深刻的體會:首先,老師應該有保護孩子安全意識。幼兒在活動中不能離開老師的實現。活動時注意檢查幼兒衣物是否合適,適於活動,活動前後都要清點人數,每天還要特別關注孩子的飲食,班級的開水,飯菜的冷熱情況,避免燙傷幼兒。

《幼兒教師安全演講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