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

大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2

大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

“關注心靈,關注健康。讓我們一起聆聽來自心靈的聲音!”各位同學,大家好!“心靈驛站”和大家見面了。在第一期的節目裏,我們將和大家談談大一新生如何平衡學習和社團活動。大學,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大學生,是激情與活力的代名詞。在大學裏,有着淵博多才的名師引路,有着無盡的知識寶藏需要探索,有着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選擇,有着各種各樣的挑戰等待突破。學生們可以傾心於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盡情鑽研;可以閃光在學生社團的舞臺上,盡顯自己的能力。然而,如此多樣的選擇也同時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學生的學習和社團工作,到底孰輕孰重?這大學生活中的“魚”與“熊掌”到底能不能兼得?

放眼於校園中,便會發現對於社團工作和學習之間的處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處理方式也都不盡相同。主要認識有以下幾個方面。

1、潛心於社團工作

有些同學只潛心於社團工作,忽視了學生最基本的任務。他們天天奔波於各個社團會議與外場之間,爲社團傾盡所有的精力。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但自習室中卻鮮有他們的身影;各種活動計劃按時上交,作業則一拖再拖;各種舞臺上生龍活虎,課堂上卻哈欠連天;社團總評中贏得滿堂喝彩,期末考試中卻掛科一片。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絕不可能塑造出素質型人才,只能讓大學學習成爲空談,使專業知識的培養徹底癱瘓。

2、一心只讀聖賢書

有些同學還是延續高中時期的“優良”習慣,一心只讀聖賢書,雙耳不聞傳外事。他們謹記學生的任務,卻不曉得自己是在死讀書、讀死書。整日趴在課本上,整日駐守在自習室中。集體活動不理,社團招新不聞,課外活動不去,這樣的生活難有情趣,大學生活的繽紛他們到底能體會多少?很難想象,在當今對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的社會形式下,這些同學怎麼能夠立足。

3、“魚”和“熊掌兼得型”

這些同學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在社團活動中也有着突出的表現。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魚”和“熊掌”並非不可兼得。他們懂得學習和社團活動如同一架天平,這兩端其實無所謂輕還是重,只是哪端的任務重一些,就要多花一點時間與精力在上面。但是如果想過一個既充實又有趣的大學生活,那你就一定要把天平的兩端調平,而這兩者之間是一個不斷調節、不斷平衡的過程”

所以我們要調整自己,平衡學習和社團活動。在此,我們給大家幾條建議。第一,合理分配時間。在大學裏,時間是完全自主的,只有合理地安排,纔不會發生顧此失彼的現象。第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正確合適的學習、工作方法,才能保證課業和任務的完成質量。第三,專心致志。不管在做什麼,都應該集中

精力,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學習或工作。但是,一般情況下學生應始終以學習爲主,如果同學們在學習方面出了問題,最好先暫時停下手中的社團工作,及時彌補學習上的漏洞,在學習問題解決之後,再重新開始社團工作。四年的大學生活,短暫而珍貴,希望同學們客觀、慎重地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紮實努力地爲之付出,辛苦必將會換來回報。

有一位老師也表達了她對此的看法。她認爲參加社團活動與學習之間其實並不矛盾,反而是對學習有益的,因爲大學是培養知行合一的過程。知,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習知識;行,則是指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知”和“行”是統一協調、相互補充的。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根據大學生活的晴雨表——綜合測評來把握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及時瞭解自己的規劃是否正確。同學們應該參加一些社團,來鍛鍊自己的實踐工作和人際交往能力。但不能濫選,應選擇一兩個自己感興趣的來參加並投之以熱情。最重要的是切忌本末倒置,必須要在搞好學習的前提下,才能去參加社團活動。

正如前輩和老師們所說,大學生的生活應該是充實而有意義的,既有知識的獲得,也有能力的培養。並且,這兩者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知識的儲備是我們展現能力的基礎,而實踐工作則是我們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所以,同學們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全面把握自己社團與學習之間任務量的變化,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才能達到“魚”與“熊掌”兼得的境界。

大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 [篇2]

心理健康廣播稿

同學們,老師們:

心理健康教育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歡迎您的收聽。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社會羣體之中,社會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與親戚、熟人、朋友來往,而且需要與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善於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歡迎,解決問題也較容易,而一個不願與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會感到孤獨與寂寞。因此,人際交往是人的重要社會生活之一。

一、什麼是“交往”、“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教育”

所謂交往,就是人們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的一種基本社會活動。交往是人類生存必備的技能,是傳遞信息、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

人際交往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往來、相互影響、相互溝通。人際交往具有多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的交往;二是知識交往,實現思想觀念的溝通;三是心靈對話,人格碰撞的無聲交往。應強調的是,我們所講的人際交往是幾個層面的相互滲透,更側重於指全面的心靈對話與人性融會貫通的過程,強調的是尊重個性,理解差異、求得溝通,並協調行爲。國小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進行人際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礎的絕佳時機。

人際交往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與他人的心靈對話、人格碰撞中體驗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進行國小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輔導與交往實踐指導。

二、國小生人際交往的內容

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交往範圍日益擴大。從與家庭成員交往,擴展到與家庭以外的其他個體進行交際,而年齡相仿,發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將成爲他們重要的交往對象。

同伴關係是我們除父母及親屬以外的一個重要的社會關係。同伴交往是國小生實現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國小生與成人的交往關係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顧者、教育者與被照顧者、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與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更爲平等,這一特殊性質使得國小生能夠體驗和探索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從而發展其社會交際能力和社會判斷力。

大量研究表明,在學前時期,我們的同伴交往就已經開始了,特別是遊戲活動爲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機會。進入國小以後,同伴交往的頻率和深度都進一步發展。跨入學校的同時,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更爲開闊的交往世界。我們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裏度過的。我們接觸的人和事物更加豐富多彩,在同一個班級裏,有來自不同類型、不同家庭的國小生,我們一起從事的活動也更加多樣,學習活動、集體活動、娛樂活動、體育活動、勞動等等,使我們進行同伴交往的機會更多,交往形式也更復雜,社會交互作用的形式和內容也日趨複雜多樣和深刻。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家庭以外的交往關係對我們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國小生的友誼,友誼是和親近的同伴、同學等建立起來的特殊親密關係,對國小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提供了國小生相互學習社會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體驗情緒和進行認識活動的機會,爲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了基礎。國小生已經很重視與同伴建立友誼關係。當朋友在場時,我們會感到學習和活動更加快樂。

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爲朋友?對此問題的認識水平與國小生的社會認知水平相聯繫。對學前兒童來說,“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爲朋友。幼兒與一些外部特徵(如年齡、性別、種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對短時的友誼。在此基礎上,幼兒開始認識到同伴有與己不同的動機和情感,這時他們認爲朋友就是對自己好、不傷害自己的人。到8--10歲,國小生開始理解友誼是一種相互的關係,雙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滿情誼。

我們對友誼的認識是逐漸發展的。對“什麼是朋友”、“別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這樣的問題,低年級的同學認爲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夥伴;而中高年級的同學強調相互同情和相互幫助,認爲忠誠是朋友的重要特徵,朋友關係應該是比較穩定的。我們選擇朋友的理由包括他們的積極人格特點(如勇敢、善良或忠誠)及志趣是否相投。我們總是先認識同伴與自己的相似性,大約4歲以後的兒童都能非常準確地說出有關與同伴之間的相似性,而認爲朋友與自己的相異之處則要在9歲以後才能達到。

大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 [篇3]

5·25心理健康日 2000年5月25日,爲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首屆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我愛我——給心理一片晴空"在北京師範大學拉開帷幕。活動先後得到十多所高校響應,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並經有關部門批准,確定5月25日爲“北京大學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愛我”的諧音,對此,發起人的解釋是: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他人。2004年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共同決定將5月25日定爲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節。

把這樣一個意義重大的日子定在5月25日,是用心挑選的。首先,5月4日是五四青年節。長久以來,5月本身就被人們賦予了和年輕人一樣的活力和激情。作爲新一代的年輕人,首選的活動當然是5月。其次,鑑於大中學生缺乏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瞭解,由此導致缺乏對自己心理問題的認識,所以,“心理健康日”活動就是要提醒大中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己。其核心內容是:關愛自我,瞭解自我,接納自我;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成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進而關愛別人,關愛社會。

中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有誤解,有些同學認爲不到藥物治療的程度,就不是心理問題。其實不然,例如:剛剛步入中學的新生在面對新環境時容易產生適應不良和人際交往問題;中、高年級同學則以情感問題和自我成長問題爲主;而畢業生主要是考試壓力等問題。所以引導中學生形成心理健康意識,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我校將每年5月定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本屆活動月主題爲:“和諧心靈,健康成長”。期間,學校將圍繞學生自我認知、社會交往、生涯發展等心理健康主題舉辦系列活動,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學生心理管理能力,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建設心理和諧校園。

中學生爲什麼要學一點心理知識?

首先,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習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後,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的規律,就可以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解決上課不專心,開小差的問題;學習了思維規律就可以使思維開闊、更敏銳、更富有創造性,還可以通過情緒調節,緩解考前緊張,輕鬆上考場。

其次,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中學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難問題,從而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對自身的性格有所瞭解,從而矯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鍛鍊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情感的知識,可以使自己有效調節情緒、昇華情感;學習了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可以瞭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髮展,安全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最後,學習了心理知識不但能提高自己,還能對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所幫助。因爲在瞭解自己心理的同時,也瞭解了他人的心理,這樣便可以對不同氣

質、性格的同學採取相應的態度和交往方式,從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增進與同學之間的友誼。

總之,心理學的應用非常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當中,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現在學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都是有益的,將來的祖國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心理素質較高的一代青年。爲了我們的現在和將來,應該學習一點心理學。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 如果你問一位中學生"你健康嗎?"他也許會說:"我當然健康,瞧,我壯得像頭小牛犢,從沒生過病。"可是健康不應只指體格健壯與否,還應包括心理健康在內。嚴格地說,只有體格健康還算不上是健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而且是指一個人有良好的身體、精神以及社會適應的狀態。也就是說,健康與否應從身體、精神以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來評價。現在不少中學生存在着一些心理問題,如膽小、憂鬱、孤僻、依賴、人際關係不良等。那麼,怎樣纔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生理健康的指標較明確,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較爲困難,因爲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較而言的,絕對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們都處在健康和極不健康中間的某一點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而非靜止不動的。人的心理狀態既可以從較不健康變成健康,又可以從相對健康變得不那麼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與否是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特定狀態,而不應認爲是固定的和永遠不變的。另外,一個人偶爾出現的一些行爲和心理問題,並不意味着心理一定不健康。應根據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狀態,而不是一時或偶爾的現象,來斷定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標準是一個發展的、文化的概念,會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也因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有所差異。

中學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1.有正確的自我概念,能瞭解自我,悅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

2.樂於學習、工作和生活,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3.善於與同學、老師和親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尊重友誼

4.情緒穩定、樂觀,能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狀態。

5.保持健全的人格。

6.面對挫折和失敗具有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禦機制。

7.熱愛生活、熱愛集體,有現實的人生目標和社會責任感。

8.心理特點、行爲方式符合年齡特徵。

9.能與現實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適應。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過強的逆反狀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 [篇4]

有人說,沒有溝通,世界將成爲一片荒涼的沙漠。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除了睡眠以外,其餘時間的70%以上花在人際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交往上。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完成的。置身於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大學生更是有着強烈而迫切的交往意識。但是,由於涉世不深,經驗缺乏,又常常被人際交往中產生的種種困惑所羈絆。因此,在瞭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情況、人際交往的心理誤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同學們進行自我調節、掌握交往藝術,走出交往困惑,建構和諧的人際關係。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原則:

(1)平等原則:在人際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前提。如果沒有平等待人的觀念,就不可能與人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

(2)互利原則:要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交往雙方都能得到好處和利益,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最希望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喜歡引人注目,渴望出類拔萃。如果要想從他人那裏獲得關心、注目和愛護,就必須考慮到他人也有這種需要。不能只讓別人對你貢獻,而你對別人只講索取。

(3)信用原則:信用是忠誠的外在表現。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取信與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誠待人,纔有可能談得上與別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大學生們都喜歡同誠實正派的人交往,這樣的交往有一種安全感,不用擔心什麼。

(4)兼容原則:兼容原則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出現矛盾,遇到衝突時要有耐心,能夠寬容他人,做到包容並蓄,包括容忍對方的個性和缺點,學會寬以待人,不計較他人的細枝末節,這樣才能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融洽的人際關係。應該達到有理也讓人這樣的心理境界。

(5)尊重原則:它包括自尊與尊重他人兩個方面。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自重、自愛,不做有損於人格尊嚴的事。尊重他人就是重視他人的人格和價值,承認他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平等地位。一個不尊重他人,經常損害別人,或把別人當工具使喚的人,人們是不願與之交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