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惜福感恩演講稿

老師同學們下午好,我是來自八年級三班的高雲暉,今天我爲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感恩,惜福》

國小生惜福感恩演講稿

暑假裏,我拿着一本《聖經故事》打發時間,卻發現這邊西方的道德字典裏充滿了感恩的字眼:如:你們要恆切禱告,在此警醒感恩;

談到感恩,還會讓我想到西方盛大“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不錯,西方人是感恩的,只要你幫助過他們,他們都會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做法,但卻出於同一目的,表達他們對你的謝意---那便是感恩。

其實中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中,早有類似的道德標準,甚至比西方的更加具體,更加生動。我請所有的同學,在某一個課間,或上學放學的空當兒,花上幾分鐘,到教學樓一樓的大廳中去看一看宣傳櫥窗裏的《二十四孝圖》,重新接受一次傳統美德的洗禮,我想同學們對感恩肯定會有新的感悟。

一位作家曾記錄過自己作爲訪問學者去美國時的一段見聞,令我看後難以忘懷。在一家餐廳中,三個黑人孩子在吃飯前不是嘰嘰喳喳地討論飯菜,而是在埋頭認真寫東西。當這位作家好奇地走向他們身邊時,他們落落大方地說:“我們在寫感謝信。”作家很好奇,一大早,給誰寫感謝信?他們說:“給媽媽”。“爲什麼?”“這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功課呀。”三個孩子認真地說。

每天給媽媽寫感謝信?這太不可思議了。

作家湊過去,看了一眼他們每人手下的那沓紙。老大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寫了兩三行。再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是諸如"公園裏的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在湯姆的餅店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語句。

這位作家心頭一震。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於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他們感謝母親辛勤的工作,感謝同伴熱心的幫助,感謝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爲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其實,"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們像這些孩子一樣,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善於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麗,那我們就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尊敬教師的最大的行動就是取消教師節》,猛一看似乎沒有道理,仔細一想:是呀,如果我們記得教師給過我們的每一點滴的幫助,如果大家明白老師是在時時刻刻給我們幫助,我們又何嘗非要等到教師節再去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呢?

感恩應是這樣,在自覺與不自覺中被發現,在簡單的生活中處處體現.

感恩,是因爲在生活中我們有“恩”可感,同學們,感謝父母吧,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感謝老師吧,他們教給你知識,引領你做“大寫的人”;感謝朋友吧,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對手吧,他們令你不斷進取、努力。

是因爲有了天地萬物,有了各種各樣的情感,才讓我們有了繽紛的生活。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吧。不要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抓緊時間去感謝那無法可以回報完的恩情吧!

那麼,就讓我再次用一個小故事結束今天的演講吧:有位和尚叫佛印,與朋友結伴出遊.在路過海邊時與朋友話不投機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氣憤的在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打“.當走過原始森林時佛印和尚遇險被朋友所救,於是他在岩石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救”。朋友奇怪的問他爲什麼兩次在不同的地方寫字,佛印答道:巴掌之痛一如海水沖淡沙灘上的字,很快消逝;相助之恩卻是刻在石頭上的字天長地久,永遠銘記。

學會感恩

一艘載有數百人的大型輪船在海上失火沉沒,許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還。乘客中有一個游泳專家來回遊了十幾次,在連續救起了二十個人後因過分勞累雙腳嚴重抽筋而導致殘廢,必須終身坐輪椅,他一直大叫着問自己:我盡力了嗎!幾年後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問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他傷感的說:我記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個人中,沒有一個人來向我道謝。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何況如此大恩大德!這都不感激,可見在當今時代,感恩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有人說,忘記感恩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上,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享受前人帶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這就提醒着我們每一個人,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國小生惜福感恩演講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