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演講稿4篇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現實社會中,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你所見過的演講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演講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演講稿4篇

道德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不僅是維繫現代社會的紐帶,也是現代社會的長鳴警鐘。作爲當代中學生,我們應加強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句話告誡我們,想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一定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們如果以惡小而爲之,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爲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就比如說吧:“許多同學都喜歡吃零食,並把零食袋丟在地上。也許他們想,自己一個人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何況還有清潔工會幫我們打掃乾淨”。可是,假設全校學生都報以這樣的一種心態。每個人都丟一樣垃圾在地上,一天就有幾百或者幾千多件垃圾食品袋被丟在地上。一週、一個月、一年,學校將變成了一個垃圾場,成千上萬件臭氣熏天的垃圾被堆放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不僅嚴重破壞了學校的環境,也對我們的學習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可見,一件小小的惡習,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就是以惡小而爲之的後果。

反之,從另一方面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地上的一些垃圾,這時我們可以把它們撿起來。雖然這點小事並不能改變社會的環境。但是,只要我們每天都持之以恆。我相信社會一定會變得更潔淨,更文明。這就是以善小而爲之的好處。

所以,不要因爲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要知道,即使是一件很渺小的善事也可以對社會做出有利的貢獻。

要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做文明中學生。那麼就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鬥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道德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親愛的同學們,道德就在我們的身邊。它無時無刻不再陪伴着我們。就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演講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跨越》。

法官,共和國的衛士,一個神聖而莊嚴的職業,曾使多少有志青年爲之熱血沸騰、慷慨激昂。從穿上制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我們與責任、與奉獻、與犧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法官光輝形象的背後,更多的是忠實於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獻。而作爲一名新世紀政法幹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也時刻在心裏提醒自己:要執法爲民、公正執法,積極響應時代的召喚,去追求,去探索,去創造,去奉獻,去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做一個新時期的優秀政法幹警。

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就對崇高而威嚴的法官職業油然產生了幾多神聖,幾多嚮往。當我成爲一名法學的卑微朝聖者,我決心終生用自己的辛勤跋涉,去感受法的脈動與心率,去探尋法的精神與真諦。當我們身着黑色的袍服在審判席上耐心聽訟的時候,我懂得了黑色的服飾是法官內在精神的表現,這正如一位哲人說的:“蜜蜂只在黑暗中工作,思想只在緘默中孕育,美德也只在幽居中產生。”。作爲一名法官,我們清醒地知道,司法的主角是法官,司法公正的關鍵是法官,而法官客觀公正的品格則是影響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人民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的要求,體現了對法官中立、客觀、公正品格的追求,中立的裁判地位決定了法官不能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人民法院公正與效率的目標要求法官必須嚴格自律,做一個深居簡出的“孤獨寂寞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曾經說過一句話:法官是一個由特殊材料製成的人所從事的職業。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市場經濟不斷髮展,國力日漸增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一些資本主義的腐朽醜惡現象也泥沙俱下,乘機襲來。我們——新時代的執法者,光榮的人民法官,頭頂國徽、肩扛天平,擔負着人民重託,代表着國家尊嚴,是懲腐倡廉的排頭兵,祖國人民在注視着我們。如果我們人民法官不能清正廉潔,那麼法律就會失去權威,失去力量;如果我們人民法官都貪贓枉法,那麼就會使天平失衡,腐敗蔓延,侵蝕黨的肌體,敗壞黨的形象,勢必引起社會的混亂和動盪。因此,可以說,我們新時代的人民法官是“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者,朋友們,我們法官的職責重大呀!

可喜的是,我們廣陵區人民法院的法官們,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受了各種風浪的考驗,涌現出了不少拒腐蝕、永不沾、廉潔奉公、秉公辦案的先進人物,他們請吃不去、送禮不要,清正廉明、嚴肅執法,贏得了人民羣衆的讚譽。

“天下興亡多少事,自身腐敗遭厄運”。一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也是如此,腐敗乃社會主義大業的兇惡敵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不除腐敗,無以立國;一個政黨,不除腐敗,無以立信。人民痛恨腐敗,渴望廉政,黨和政府懲治腐敗,順乎民意,深得民心。在這場反腐敗鬥爭中,我們作爲一名肩負執法重任的人民法官,首先要從自身做起,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潔,正己才能正人,只有自身厭惡腐敗,警惕腐敗,拒絕腐敗,才能理直氣壯地高舉代表正義、法律的達摩神劍橫掃腐敗,保我社會主義的朗朗乾坤永不變色!

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新的任務。面對挑戰,我們激流勇進;面對機遇,我們只爭朝夕;面對任務,我們責無旁貸!

我們的審判權來源於國家和人民,作爲社會各種矛盾紛爭的終局裁判者,在以法官的形象出現時,我們已遠遠超越了小我之上,法官只能成爲正義的化身,公正的天使,社會的良心。忠於職守,秉公執法,弘揚正氣,是法官神聖的職責。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爲民解難,是法官義不容辭的義務。法官的胸間應當充滿正氣,法官的眼睛應當蔑視特權,法官的肩膀應當扶持弱小,法官的兩袖應當一片清風!法官的上帝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聖的法律。法官的良心只服從一條,那就是公正與正義。做法官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利,全心全意服務於人民。作爲一名法官,我深知世事繁雜,滄海桑田,但我將以法律作爲終生信仰,視法律爲神聖母親,奉於靈魂深處時時敬仰,以正確領會、解釋、執行法律爲最高目標。探求公正與正義這一法律精髓。

道德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六年一班的吳曉紅,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道德模範,做文明泉州人》。

泉州,是一個古老文明的襁褓,是一座我們生存棲息的城市,也是一片現代城市文明的沃土。作爲這座城市的一份子,一個小公民,我該爲創建文明城市,爲泉州做些什麼呢?我想 :我是一名國小生,懂得的知識不多,對於文明的理解也不夠深刻,我印象中文明就是:不隨便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不破壞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財物,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營造禮讓寬容的人際關係和秩序井然的生活環境。基於這樣的理解,於是,我決定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爭當環保小衛士。以前,看見地上的果皮、紙屑等,我都會熟視無睹,現在我會主動彎腰把它撿起,還能將垃圾進行分類。我也會給老人主動讓座,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乘坐公交車去看電影,一個大姐姐起身給我讓坐,我剛坐了下來,卻看見一個老奶奶提着一袋行李,顫顫巍巍地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擔心老奶奶摔着,就不由自主起身讓坐,老奶奶欣慰地說:“真是個好孩子。”霎時,我異常興奮,覺得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感覺竟是這麼的美好。於是,我想,要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儘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泉州這座城市將變得更加美麗。

是啊!作爲一名國小生,我們首先應該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做個講道德,講文明的人。

親愛的同學們,行動起來吧,多一份付出,我們的城市就增添一抹亮色;多一份努力,我們的城市離文明就更近一步。讓我們攜起手來,做個新時代文明的泉州人,爲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創造一個更加優美、和諧、幸福的家園共同努力!

道德演講稿 篇4

《清稗類鈔·敬信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兩黃金,沒打借條。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兒子叫到家,把一千兩黃金還給他。但朋友的兒子很驚愕,果斷不受,笑道:“沒有這回事,父親沒有留給我借條,也沒有口頭告訴我有這事。”蔡嶙說:“借條就在我心裏,不在紙上,心中的誠信纔是根本,你父親知道我是個講誠信的人,纔沒有告訴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豈能失信呢?”最後還是把黃金還給了他。

該故事發人深思之處在於蔡嶙所言,借條、契約、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約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誠信更重要。假如一個人沒有誠信,沒有道德上的“慎獨”自律,就可能去鑽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爲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義務於不顧。 人們對道德規範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我應該怎麼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麼做事?二是我應該怎麼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後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做人的設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定。

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實或顯示人性的神聖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着一個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爲規範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爲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爲一個價值系統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爲“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儘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儘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儘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當前,在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在加強誠信教育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道德信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