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的心工作演講稿

在現實中我發現有很多人都可以帶着感恩的心生活,卻不能帶着感恩的心去工作。這是一種現象。不懂感恩的人每天總在抱怨工作環境不好,抱怨自己的工資不高,抱怨上級太嚴厲,抱怨電腦速度太慢,抱怨空懷一身絕技卻無人欣賞。愛抱怨的人爲何總說生活太累,因爲他只看見了自己的付出,卻未看見自己的收穫,他們不懂得知足與感恩。而不抱怨的人就算真的非常累,也不會抱怨生活,因爲他明白,有失必有得,一想到自己得到了那麼多,他就會覺得很知足並感恩。

以感恩的心工作演講稿

“感恩不僅僅是爲了報恩,因爲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唯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員工》中的這段話,使我感慨,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恩澤施於我們,而這些恩澤基本上都是我們無法回報的。父母養育了我們,但我們能夠完全回報嗎?不能!我們每天都沐浴着陽光所給予我們的光明和溫暖。我們經歷了孩提時代、求學時代,經歷了從無知到有所知的過程、經歷了被撫育到撫育人的轉化過程。我們需要生存,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爲生存的必需品,物質基礎的獲得需要通過付出勞動、進行工作的過程來獲得。這些時代與過程,我們一直在無所顧及的接受、在理所當然的接受大自然和別人給予我們的恩澤。恩澤讓我們變襁褓爲成人,同樣,恩澤的施與需要我們感知、需要我們行動,感知恩澤、感謝恩澤,用我們在生存過程中的體現轉變成感謝恩澤的行動、延續恩澤。

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爲了活着而苟且殘生,大自然的恩澤施與、別人的恩澤施與纔是有質量生存的保證。生存的必須需要我們回報、需要我們感激。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豐富了生存的內涵,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爲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我們有養家餬口的責任、我們有體現自我價值的本能需要。而這些,都必須通過工作來實現,工作是爲了解決生存問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有工作,並不是表示因爲我們有本事而能夠獲得工作,而是因爲我們受到了單位的信任並獲得了單位給我們體現回報的一個工作平臺及給予我們能夠繼續生存的一份機會。工作意味着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我到稅務局工作已二十二年了,真是彈指一揮間。作爲國稅局的一員,國稅局給了我穩定生活的保證,給我提供了工作機會。這些都值得我去感恩。最好的感恩就是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責任感,這個責任就是忠誠、奉獻、感恩我所工作的單位。

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況且我們所接受的恩澤遠遠超過自己的勞動付出,讓我們珍惜工作的機會、承擔工作的責任、感恩工作給予我們的恩澤,用感恩的'心對待我們每一天的工作,儘自己的所能回報社會,成就我們精彩的人生

以感恩的心工作演講稿 [篇2]

同志們: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心懷感恩,快樂工作"。感謝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謝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謝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謝大地哺育了生靈;感謝母親賜予生命;感謝生活贈友誼愛情。感謝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幸運與不幸,快樂與痛苦,富有與貧窮,伴我們一起成長,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真諦——做人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懷着感恩的心,孔繁森嘔心瀝血,鞠躬盡瘁,造福西藏人民,魂灑青藏高原;懷着感恩的心,唐山"十三義士"在第一時間奔赴四川災區,不分晝夜地運送物資,抗震救災;懷着感恩的心,我們身邊的英模艾前文,烈火中冒着生命危險勇救他人,有人問他爲什麼,他動情地說:"不能讓烈火吞噬他人生命!";懷着感恩的心,我們身邊的徵稅楷模姚淑雲,對納稅人總是曉之理,動之以情,被納稅人譽爲"微笑天使"。

但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不斷豐富,物慾也開始氾濫,人們的心變得越來越浮躁。攀比收入,攀比享受,攀比瀟灑。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不正受着這種思潮的影響和衝擊嗎?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是別人薪水多高,股票漲啦跌啦,你今天泡吧了嗎?牌場手氣好嗎?如果我們都抱着這樣的心態去工作去生活,那麼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怎樣呢?當你遭受災難的時候,有誰能夠挺身而出;你困苦的時候,有誰伸出溫暖之手?國難當頭的時候,有誰能夠爲之獻身?許多人的心靈都蒙上了一層灰塵,變得麻木,甚至冷酷,埋怨工作,埋怨生活,剩下永無休止的抱怨。其實,只要我們冷靜地想想,非洲的難民,依拉克的戰爭,就會深感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想想下崗職工的艱辛,生意人的忙碌,就會深感作爲稅務幹部的幸運;想想父母的操勞和含辛茹苦,就會深感受作爲兒女的幸福。讓我們學會感恩吧,銘記感恩,感恩革命前輩爲祖國創下的偉業;感恩國稅大家庭,爲我們營造寬鬆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感恩納稅人艱辛地付出,才使得國富民強;感恩身邊的同事和朋友,煩惱一起分擔,快樂一起分享。讓我們撫去心靈上的塵埃,用心感恩,抱着一顆童真的心,善於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麗,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中的酸甜酸苦辣,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以感恩的心工作演講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